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嬑
Yi Liu
論文名稱: TAM探討閱聽人學習風格與社群知識使用分享 -以YouTube說書頻道為例
Examing the Learning Styles and Information Utilizing and Sharing Behaviour of YouTube Audience with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cusing on Learning and Knowledge Channels
指導教授: 翁楊絲茜
Ssu-Chien Weng Yang
口試委員: 朱如君
Ju-Chun Chu
林奇臻
Chi-Jen L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Digital Learning and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5
中文關鍵詞: YouTube說書成人數位學習學習風格社群知識閱聽與分享科技接受模式
外文關鍵詞: Youtube Channels for Learning and Knowledge, Adult Digital Learning, Learning Style, Knowledge Listening and Sharing of Social Medi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相關次數: 點閱:25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資訊科技與網際網路越來越發達,科技行動學習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而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也影響全世界學生的學習模式,2021年5月,臺灣也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致使教育應用方面也有大幅度的進展。本研究旨在探討閱聽人使用YouTube說書頻道的學習動機與社群知識使用分享行為。在理論基礎上,主要採用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成人觀看動機,提出認知有趣性、有用性與易用性三個概念相比較並結合VARK學習風格問卷。研究對象以曾看過YouTube說書頻道之成人(18歲以上)為樣本,透過問卷調查法,共發出752份問卷,回收528份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達70.2%。本研究結果發現:一、認知有趣性對使用態度具有正向顯著的預測力;二、認知有用性對使用態度具有正向顯著的預測力;三、認知易用性對使用態度具有正向顯著的預測力;四、使用態度對分享行為意向具有正向顯著的預測力;五、使用態度對自我再閱聽行為意向具有正向顯著的預測力;六、觀看YouTube上知識型說書之閱聽人的各學習風格類型人數(視覺型123人、聽覺型138人、讀/寫型124人、動覺型143人)無顯著差異(p>0.05)。且對於Youtube知識型說書頻道之認知有趣性、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使用態度、分享及自我再閱聽行為意向,不會因為學習風格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七、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月收入、平均一天在Youtube上的時數、在Youtube上推薦認為很不錯的影片的頻率)的學習者在社群知識使用分享大多沒有顯著差異,僅在是否為說書頻道VIP會員方面有顯著差異。本研究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期研究結果提供未來教學者及YouTuber進行知識分享時的內容選擇參考。


    In recent years,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of the Internet, and technology-assisted mobile learning has become part of our lives. The outbreak of Covid-19 at the end of 2019 also impacted the learning pattern of all the students in the world. Also influenced by Covid-19, Taiwan has encountered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This research discusses the learning motive and social media information sharing behavior of the YouTube learning channel audience.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and the Adult Viewing Motivation, this research proposes to combine the three concepts, Perceived Playfulness,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connects with the VARK learning style questionnaire. The research samples are Youtube adult audiences (above 18 years old) of channels for learning and knowledge and have viewed the channels mentioned-above. By utiliz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752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528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valid collection rate reached 70.2%. This research ha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1) Perceived Playfulness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Usage Attitudes. (2) Perceived Usefulness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Usage Attitudes. (3) Perceived Ease of Use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Usage Attitudes. (4) Usage Attitudes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Sharing Behavioral Intention. (5) Usage Attitudes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Repeating Self-reading Behavioral Intention. (6)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in the number of audiences viewing Learning and Knowledge Youtube Channels for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visual style,123; aural style,138; reading and writing style,124; kinesthetic style,143). Additionally, Perceived Playfulness,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Usage Attitudes, Sharing Behavioral Intention, and Repeating Self-reading Behavioral Intention of Youtube Channels for Learning and Knowledge do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7) Learn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such as gender, age, level of education, occupation, monthly income, the average hours spent on Youtube per day, and the frequency of recommening a good video on Youtube do not reveal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rms of sharing on social media but do possess a significance in terms of being a VIP member to Learning and Knowledge Channels or not. This research has proposed research conclusions as well as suggestions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future researchers and YouTubers with references in terms of knowledge sharing.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誌 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第三節 研究重要性 3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YouTube與知識型說書 7 第二節 成人觀看Youtube頻道之學習動機與數位學習 11 第三節 學習風格 15 第四節 社群知識閱聽與分享 18 第五節 科技接受模式 21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27 第二節 研究工具 2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4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35 第五節 研究流程 36 第肆章 資料分析 37 第一節 樣本結構分析 37 第二節 構面敘述性分析 41 第三節 信度與效度分析 42 第四節 相關分析 44 第五節 迴歸分析 45 第六節 卡方檢定 49 第七節 背景變項之基本統計與變異數分析 50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8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8 第二節 研究貢獻 91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91 參考文獻 93 中文部分 93 英文部分 97 附錄 99

    中文部分
    及時雨(2017年3月9日)。〈《羅輯思維》視頻停了!背後意義是?〉。ETtoday 新聞雲。https://forum.ettoday.net/news/880958
    戈立秀(2007)。部落客之資訊蒐集與分享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王珈莉(2019)臺灣閱聽人對線上直播演唱會閱聽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王夢竹(2019)。探討YouTube 影片特質與YouTuber 本身特質對閱聽者的購買意圖與知識分享意願之影響。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
    王維旎(2013)。有效的成人學習。國家文官學院,T&D 飛訊,163,1-25。
    古必鵬(2008年6月)。網路社群資訊分享行為之探討—以GOGOBOX網路社群平台為例。2008年圖書資訊暨傳播學進行中論文發表會,台北市,台灣。
    花英德(2008)。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小學童Moodle教學平臺使用行為之研究-以資訊議題教材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李雨蒔(2013)。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在延伸式擴增實境教學的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
    李明秀(2021)。數位學習結合課文本位閱讀理解教學成效之研究。南華大學管理學院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
    李勇輝(2017)。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數位學習為例。經營管理學刊,(14),68-86。
    李淑英(2020)。科技接受模式對品牌情緒依附與知識分享意圖影響-以KKday為例。銘傳大學觀光學院觀光事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李雅慧、葉俊廷(2014)。高齡學習者持續參與學習的動機之歷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10(2),51-63。
    呂思潔(2015)。社會影響力、網路口碑對持續使用意圖之影響-以社群平台使用者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事業經營系。
    吳政鴻(2019年9月19日)。閱讀力下滑與實體書店逐漸凋落,政府做了什麼?。U值媒。https://udn.com/umedia/
    吳智鴻、蔡依錞(2014)。以科技接受模式來探討社群網站Facebook的使用意圖。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0(1),29-44。
    余淑雅(2021)。使用科技接受模式調查社交媒體平台的使用意圖並探討從眾行為扮演的角色。南華大學管理學院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
    林奕辰(2017)影響閱聽人觀看網路直播意圖之因素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林容宇(2017)。社會影響力與認知適配影響力對消費者購買與分享意圖之影響-以LINE貼圖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林凱胤(2014)。從學習風格和科技接受模式看混成式評量策略融入教學。中等教育,66(3),138-156。
    林鎂惠(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思考風格電腦化量表之編製。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
    林鴻興(2012)以科技接受模式觀點探討大學生使用Facebook之行為意圖。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周立軒(2004)。網誌的使用者與使用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
    周君倚、陸洛(2014)。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數位學習系統使用態度-以成長需求為調節變項。資訊管理學報,21(1),83-106。
    科技部(2002)。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姜凱恩、洪珮珊、李欣蔚、張家馨(2020)。探討年輕族群觀看 YOUTUBE影片類型偏好和心理動機〔學報發表〕。2020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109級畢業論文集,臺北市,台灣。
    洪聖壹(2013)。Google 台灣: YouTube 黃金時段使用率首度超越電視〔線上論壇〕。https://star.ettoday.net/news/303346#ixzz5UOmqeMUT
    莊鎧溫、楊榮輝(2016)。社群網站使用者使用態度、 資訊品質對旅遊產品行為意向之影響研究-以Facebook為例。環境與管理研究,17(1),33-45。
    夏榕文(2010)。大學生認知易用性、認知有用性、認知有趣性對數位學習意願之影響—以中華大學為研究對象。績效與策略研究,7(2),35-48。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11)。國內外數位學習產業現狀與產值調查分析報告。經濟部工業局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徐嘉欣(2011)。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公務人員數位學習之研究-以公務員資訊學習網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凌品葳(2018)。 YouTuber 類型與廣告價值對消費者反應之影響:以幽默程度作為調節變數。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郭達沂(2003)。以科技接受模型探討失業勞工對公共職業訓練採用線上學習的使用意願〔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唐千琳(2018)。由 YouTube 影片自動建立概念地圖與學習路徑的影音學習系統。國立交通大學多媒體工程研究所。
    陳育亮、鄭淑慧(2010)。網路教學與社群學習在成人教育的應用-以混成式網路學習探討其行為意向。資訊管理學報,17(1),177-196。
    陳怡婷(2015)。不同思考方式、教學方法和學習風格對行動學習使用行為之影響。世新大學管理學院資訊管理學系。
    陳信存(2018)。虛擬社群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以「肌無力症」病友社群為例。靜宜大學資訊應用與科技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陳俊廷、黃明月(2016)。社會影響因素對我國公務人員數位學習意向及行為之影響-以性別、年齡及經驗為調節變項。文官制度季刊,8(2)。89-119。
    陳亮均、岑世寬、李建邦(2019)。探討YouTuber 風格類型與其因素相關性影響之研究-以青少年為例。管理資訊計算,8(1),156-166。
    陳姵嬑、黃燕忠(2013)。上班族參與終身學習影響因素之研究。第九屆知識社群國際研討會,台北市,台灣。
    陳舜文、魏嘉瑩(2013)。大學生學習動機之「雙因素模式」:學業認同與角色認同之功能。中華心理學刊,5(1),41-55。
    陳榮方、歐勁麟(2012)。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智慧型手機購買意願以 iPhone 手機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
    陳蕙芳(2020)。遊戲化學習對於成人英語學習經驗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
    陳儒晰、杜佳靜、邱方晞(2012)。大學生學習方法對網路學習態度的影響:以某科技大學為例。數位與開放學習期刊,4(3),35-59。
    孫足承、高禾純、張超盛、王天津(2009)。網路社群資訊交換行為模式。
    教育部(1998)。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第二十屆國際資訊管理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台灣。
    許方禎(2020)。「與其想著剝奪手機,不如正面迎擊」尋找知識型網紅對父母的助益。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4), 97-100。
    梁直青、黃育文(2013)。上班族社群工具使用意圖之轉變─ 以MSN Messenger 與Facebook 為例。文大商管學報,18(2),79-106。
    張力心(2018)。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學童於YouTube 數位平台自我學習之使用意圖-以新竹縣某國小足球校隊為例。元培醫事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數位創新管理碩士班。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東華。
    黃郁茜、郝宗瑜(2014)。數位教學網路平台品質、科技接受模式與認知有趣性對大學生使用意願之研究-以世新大學為研究對象。2014 中華印刷科技年報,285-306。
    黃富順(2002)。《成人學習》。五南。
    黃馨誼、陳又菁(2013)。學習風格與教材呈現對學習成效與認知負荷影響之研究。第九屆知識社群國際研討會,台北市,台灣。
    葉世凱(2020)。彰化縣公人員在職進修動機取向、影響因素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展士學位學程碩士在職專班。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2018)〈創市際『越年輕越愛看,YouTuber 既教學也娛樂』調查〉。創市際https://www.ixresearch.com/news/news_11_09_18
    游寶達、劉明宗(2003)。符合數位學習標準之網頁教材設計。資訊與教育,93,27-34。
    楊國賜(2010)。學習型台灣的建構與展全民終身學習論壇,2010年10月。
    臺灣學習型城市網(2020)。2020全民終身學習論壇-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2.0。臺灣學習型城市網。https://www.learningcity.ncnu.edu.tw/?page_id=3498
    蔡至欣、賴玲玲(2011)。虛擬社群的資訊分享行為。圖書資訊學刊,9(1),161-196。
    蔡佳臻(2020)。國小學生Yotube觀看動機、YouTube使用行為與YuTube成癮傾向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
    蔡宜君(2017)。將德語歌曲融入高中德語課程之研究–以北門高中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德語系。
    蔡茗涵(2017)。成人與高齡者參與數位科技課程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性與學習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習。
    蔣明璋(2014)科技接受模型在智慧型手機App使用意向研究-以神魔之塔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
    廖千慧(2005)。代言人—產品使用者的性別符合性、來源可信度與自我監控程度對廣告效果的影響。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
    鄭瑞昌、賴煒曾、李家豪(2017)。淺談數位學習應用於成人教育的困境與因應之道。數位與開放學習期刊,(7),94-107。
    劉立行、徐志秀(2018)。國內YouTuber經營虛擬社群之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4(1),93-111。
    劉仲矩、林宛儒(2015)。企業員工數位學習文化認知類型之研究。數位與開放學習期刊,7(3),83-104。
    劉奉越(2006)。成人學習障礙及解決對策。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3(3),21-22。
    劉政法(2009)。對學習行為最有影響力的動機成分?雙核心動機模式之初探。教育心理學報,41,361-384。
    劉聰仁、李彥瑋(2019年11月14-15日)。探討餐旅SPOC 數位課程的學習風格、持續使用意圖、學習滿意度、學習成效之關聯性〔研討會發表〕。2019 全國計算機會議,金門縣,台灣。
    潘家祺(2020)。知識型YouTube影片的觀看動機與影片流暢度之影響因素:探索式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行銷管理研究所。
    賴祥蔚(2020年7月6日)。〈我見我思:賴祥蔚》當書店街不再賣書〉。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00706003935-262104?chdtv
    賴鼎銘(2001)。〈圖書資訊學的內涵〉。載於賴鼎銘(主編),《圖書資訊學概論》(初版,頁1-37)。國立空中大學。
    賴嘉音(2014)。探討影響網路社群知識分享影響之因素-社會交換理論觀點。靜宜大學資訊碩士在職專班。
    戴瑩(2011)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旅遊網站使用意圖-以易遊網為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學位論文。
    謝映容(2019)。影響知識型YouTube 頻道影片持續觀看行為之因素。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顏理謙(2017)。知識型影音正夯,近5成民眾觀看YouTube是為「學習」〔線上論壇〕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6905/knowledge-youtubers-are-hot-in-taiwan
    蘇伯方(2004)。即時傳訊軟體採用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蘇晨陽(2020)。YouTube健身運動影片觀賞動機、體驗價值與滿意度關係探討。國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學系。
    饒秀玲、林麗鳳(2009)。社區民眾的高血壓自我保健衛生教育之方案設計-成人教育理論之應用。澄清醫護管理雜誌,5(4),39-52。
    龔涵君(2011)。Facebook之廣告效果研究-以PLaiN男性服飾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
    龔琳晏(2015)。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使用行動旅遊資訊應用程式與地方依附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英文部分
    Ajzen, I. (1985) .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Julius Kuhl,(Ed.), Action control (pp. 11-39).Springer.
    Arnould, E., L. Price & G. Zinkhan(2002). 消費者行為(陳智凱譯)。麥格羅希爾。
    Barnett, L. A.(1990). Playfulness: Definition, design, and measurement. Play & Culture, 3(4), 319-336.
    Brookfield, S. D. (1986). Understanding and facilitating adult learning: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principles and effective practices. McGraw-Hill Education (UK)
    Case, D. (2006). 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In D.Case (Ed.), Looking for information: A survey of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seeking,needs, and behavior. (pp.39-63). Academic Press.
    Curras-Perez, R., Ruiz-Mafe, C., & Sanz-Blas, S. (2014). Determinants of user behaviour and recommendation in social networks. 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 114(9), 1477-1498.
    Davenport, T.H., Prusak, L.(1998).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Davis, F. 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3(3), 319-340.
    Davis, F. D., Bagozzi, R. P. & Warshaw, P. R. (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 982-1002.
    Erdelez, S., & Rioux, K. (2000). Sharing information encountered for others on the web. The New Review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Research, 1, 219-233
    Fernie, Green, Newcombe&Weller(2003). Knowledge sharing: context, confusion and controvers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1 (3), 177-187.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Fleming, Neil.,& Bonwell, Charles. (2012).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yles: VARK Strategies.Christchurch: Neil Fleming.
    Fleming,N.D.&Mills,C. (1992). Not Another Inventory, Rather a Catalyst for Reflection.To Improve the Academy. 11, 137-149.
    Hendriks, P.(1999). Why share knowledge? The influence of ICT on motivation of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6 (2), 91-100.
    Hsu, C. L. & Lin, J. C. C. (2008). Acceptance of blog usage: The roles of technology acceptance, social influence and knowledge sharing motivation.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45(1), 65-74.
    Huang, L. C., & Shiau, W. L. (2015). Why do people use microblogs? An empirical study of Plu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eople, 28(2), 281-303.
    Hung, S. Y., Tsai, J. C., & Chou, S. T. (2016). Decomposing perceived playfulness: A contextual examination of two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53(6), 698-716.
    Keefe, J. W.(1982). Assessing student learning styles: An overview In NASSP(Ed.),Student learning styles and Brain behavior.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Lievrouw, L., A. and Farb, S., E. (2003). Information and equity. In Blaise Cronin (ed.),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ley.
    Lu, Y., Zhou, I., & Wang, B. (2009). Exploring Chinese users' acceptance of instant messaging us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the flow theory.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5(1), 29-39.
    Merriam, S. B., Caffarella, R. S.&Baumgartner, L. M. (2007). Learning in adulthood: A comprehensive guide (3rd ed). Jossey-Bass.
    Moon, J. W. & Kim, Y. G. (2001). Extending the TAM for World-Wide-Web Context.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38, 217-230.
    Neil Fleming(1987).http://www.VARK-learn.com.
    Peter Senge(1990).The Fifth Discipline.Currency.
    Phang, C. W., Sutanto, J., Kankanhalli, A., Li, Y., Tan, B. C., & Teo, H. H. (2006). Senior citizens'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 study in the context of e-government services.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53(4), 555-569.
    Rioux, K. S. (2005). Information acquiring-andsharing theory. In K. E. Fisher, S. Erdelez, & L. Mckechnie (Eds.), Theorie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pp.169-172). Information Today Press.
    Savolainen, R. (2008). Source preferences in the context of seeking problem-specific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44, 274–293.
    Shih, H.P.(2004). Extend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of Internet Utilization Behavior.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41(6), 719-729.
    Sivanandan, P.,Letchumanan,T., Ramayah,M., Nasrijal,N.H. & Leong,L.C. (2014).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s: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among Business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and Commerce, 3(5).
    YouTube(Ed.) (2020,8月1日). In Wikipedia. bit.ly https://zh.wikipedia.org/wiki/YouTube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2032/09/05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