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政湖
Jeng-Hu Chen
論文名稱: 結合擴增實境學習系統於高職製圖教學
The Impact of Augmented Reality Integrated Engineering Drawing Course o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 翁楊絲茜
Sz-Chien Wengyang
口試委員: 朱如君
Ju-Chun Chu
梁至中
Jyh-Chong Liang
翁楊絲茜
Sz-Chien Wengy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Digital Learning and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0
中文關鍵詞: 空間能力擴增實境學習動機學習成效
外文關鍵詞: Spatial Abilities, AR (Augmented Reality),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ing outcome
相關次數: 點閱:63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隨著科技進步,多元學習逐漸取代傳統的以講授為中心的教學,在高職機械類群中,正投影中的識圖能力在繪製機械工程圖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本研究設計一套擴增實境學習系統,希望讓學習者透過擴增實境的技術能親自操作立體模型旋轉及三視圖的切換,幫助學生應用正投影的原理,經由思考構想,將立體模型的形狀轉換成平面視圖,進而對識圖能力有所幫助,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對象為台北市某高職的一年級的班級學生該研究將兩個班級,以隨機的方式,將學生分為實驗組33人與對照組36人,實驗組使用結合擴增實境的學習之模式;對照組使用一般講述式學習之模式,本研究分析採用描述性統計學,獨立樣本t檢驗及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使用擴增實境學習系統做為正投影中的教學時學習者有較高的學習動機,並在學習動機細項中的「注意」、「相關」、「信心」有顯著差異,但「滿足」沒有顯著差異。而在研究中使用擴增實境學習系統做為正投影中教學的學習者在學習成效雖然沒有顯著差異,但在「應用」、「理解」中具有中度差異之效果量。當探討不同空間能力(高與低)的學習者,在不同組別中,其學習成效與動機之差異時,發現組別及空間能力在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上都沒有顯著的交互作用。 主要效果分析發現,學習者在不同組別中其學習總成效上有顯著差異。空間能力差異間學習成效也達到顯著水準,且空間能力高的學習者分數優於空間能力低的學習者。本研究最後根據結果進行結論與討論,並對實務及未來的研究提供建議。


With the advancement and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e, diversified teaching strategy has replaced the traditional lecture-centered teaching on graph reading in engineering drawing courses. This study adopts 3D stereogram in AR (Augmented Reality) creating an interactive graphic training space for learners to use mobile devices in the drawing lessons.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evelop and evaluate an augmented reality (AR) solution specially used to help students learn from three-dimensional views. This study uses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to study two classes in a vocational high school in Taipei. The participants for the experiment to evaluate the AR solution were 69 10th gradeers, with 33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36 stud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analysis of this study include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T-Test, and Two-way ANOVA. The results show that using Augmented Reality as a learing aid could improve students' learing outcome and motivation. In addition, a comparison analysis of the learning outcomes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spatial abilities (high vs. low) are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wo independent variables (group and sptial ability) did not have siginifcant interaction over the dependent variables. Base on the main effect analysis, students with high spatial ability have better learning outcomes, and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lso have higher learning outcomes. Finally,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practices and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目錄 目錄 IV 圖目錄 IV 表目錄 V 中文摘要 VII ABSTRACT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1. 1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 2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3 1. 3名詞解釋 4 1.3. 1正投影 4 1.3. 2識圖能力 4 1.3. 3擴增實境 4 1.3. 4空間能力 4 1.3. 5學習成效 4 1.3. 6學習動機 5 1. 4研究範圍與限制 5 1.4. 1研究範圍 5 1.4. 2研究限制 5 1. 5研究貢獻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2. 1擴增實境 7 2.1. 1擴增實境在教學的應用及相關研究 7 2. 2空間能力 9 2.2. 1擴增實境在空間能力的應用及相關研究 11 2. 3學習動機 1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5 3. 1研究架構 15 3. 2研究實施流程 16 3. 3研究變項 17 3.3. 1不同教學模式(自變項) 17 3.3. 2空間能力(自變項) 17 3.3. 3學習成效(依變項) 17 3.3. 4學習動機(依變項) 17 3. 4研究假設 18 3. 5研究對象與實施方式 19 3.5. 1研究對象 19 3.5. 2實施方式 20 3. 6研究工具 21 3.6. 1擴增實境學習系統 22 3.6.1.1.1 系統開發架構 22 3.6.1.1.2 建構3D模型及3D模型載入 23 3.6.1.1.3 場景製作 24 3.6.1.1.4 立體模型互動功能製作 25 3.6.1.1.5 擴增實境編輯整合 26 3.6.1.1.6 系統開發流程系統教學活動設計架構 27 3.6. 2學習成效測驗卷 29 3.6. 3空間能力量表 30 3.6. 4學習動機問卷 31 3. 7資料處理 31 第四章 研究結果 33 4. 1學習成效 33 4.1.1不同的學習模式在學習成效的差異 33 4.1.1.1不同的學習模式在學習成效的總成績差異探討 33 4.1.1.2不同教學模式在學習成效「知識」的成績差異探討 35 4.1.1.3不同教學模式在學習成效「理解」的成績差異探討 35 4.1.1.4不同教學模式在學習成效「應用」的成績差異探討 35 4.1.1.5研究結果彙整 36 4.1.2不同教學模式與空間能力在學習成效(高與低)的關係 37 4.1.2.1不同教學模式與空間能力在學習成效的總成績差異探討 37 4.1.2.2不同教學模式與空間能力在學習成效「知識」成績差異探討 38 4.1.2.3不同教學模式與空間能力在學習成效「理解」成績差異探討 40 4.1.2.4不同教學模式與空間能力在學習成效「應用」成績差異探討 41 4.1.2.5研究結果彙整 42 4. 2學習動機 44 4.2.1不同的學習模式在學習動機的差異 44 4.2.1.1不同的學習模式在學習動機的總成績差異探討 44 4.2.1.2不同教學模式在學習動機「注意」的成績差異探討 44 4.2.1.3不同教學模式在學習動機「相關」的成績差異探討 45 4.2.1.4不同教學模式在學習動機「信心」的成績差異探討 46 4.2.1.5不同教學模式在學習動機「滿足」的成績差異探討 47 4.2.1.6研究結果彙整 48 4.2.2不同教學模式與空間能力(高與低)在學習動機的關係 48 4.2.2.1不同教學模式與空間能力在學習動機的總成績差異探討 48 4.2.2.2不同教學模式與空間能力在學習動機「注意」成績差異探討 50 4.2.2.3不同教學模式與空間能力在學習動機「相關」成績差異探討 51 4.2.2.4不同教學模式與空間能力在學習動機「信心」成績差異探討 53 4.2.2.5不同教學模式與空間能力在學習動機「滿足」成績差異探討 54 4.2.2.6 研究結果彙整 56 4. 3研究者現場觀察 5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9 5. 1討論與結論 59 5. 2建議 62 5.2. 1實務建議 62 5.2. 2未來研究建議 62 參考文獻 64 中文部份 65 英文部分 67 附錄一 學習成效測驗卷 69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李文瑞(民 79):介紹刺激學習動機的阿課思(ARCS)模式教學策略。臺灣教育,479,22-24
邱美虹(2015)。科學教學的新典範—行動科技、擴增實境與 3D 實驗影片教
學。臺灣化學教育,1(3),251-256。

邱美虹、唐尉天(2014)。科學教學的新典範。行動科技與擴增實境在科學教育上的應用,臺灣化學教育,第三期目。

邱俊銘(2012)。不同遊戲設計策略對學生學習動機與成就之影響-以高職計算機概論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雲林市。

林映辰(2017)。結合擴增實境、錨定式情境與虛擬實驗室之化學實驗室教學遊戲的發展與評估: 成效、心流與行為之分析。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應用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邵珍(2003)。運用 ARCS 動機設計模式之生活科技教學。生活科技教育月刊(第三十六卷第四期)。

吳致平(2014)。以擴增實境輔助立體三視圖之學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洪明顯、游耿能、許永洲(2013),互動式3D 電腦輔助學習應用於正投影視圖教學,TANET2013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

翁孝齊(2013)。運用擴增實境輔助國小學生學習幾何概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張春興(民 85),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康鳳梅 、簡慶郎 (2000)。製圖科機械製圖與實習課程變革後應有教學對策之研究。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3,1-12。

康鳳梅 、戴文雄 (2001)。 範院院校機械相關系學生工程圖學空間能力之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5(1),59-71。
康鳳梅 、鐘瑞國 (2001)。高工機械製圖(交現與展開)。空間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提升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9-2511-S-003-135),未出版。

陳眉期(2011)。擴增實境輔助立體幾何概念學習系統之使用性暨學習效益評估。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論文,臺南市。

陳淳迪 (2012)。運用擴增實境於不同造形複雜度實體草模製作之使用性分析。設計學研究 15:1,39-59

許淑玫(民 88),ARCS 動機設計模式在教學上之應用。國教輔導,38(2),
16-23。

楊志偉(2013))。以Google SketchUp進行國中正投影圖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楊梅伶(2013)。結合擴增實境技術之心智工具輔助學習模式對學習動機與成就之影響。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鄭兆明(2007)。3D視覺模型在國中生活科技圖學教學成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鄭海蓮、陳世玉(2007)。標準化空間能力測驗之建模與驗證。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三卷第四期)。
廖怡閔(2011)。擴增實境在學習動機提升之研究-以英文拼字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芯媞娜菊塔(2017)。科學繪本新生命-混合實境學習輔助之探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數位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蕭顯勝 、陳俊臣、李鴻毅 (2013)。應用擴增實境技術建構互動學習環境-以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為例。教育科技與學習,1:2(2013,7),153-184。

劉俊祥(2000)。機械製圖科學生空間能力與立體圖成就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劉勝民(1998)。應用立體電腦動畫技術建置高職製圖課教學網站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高雄市。

英文部分
Bloom, B.S.(1978). New views of the learners: Implications for i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35), 563-576.
Bujak, K. R., Radu, I., Catrambone, R.,MacIntyre, B., Zheng, R., & Golubski, G.
(2013).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augmented reality in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Computers & Education, 68, 536–544.
Chi, M. T. H. (2009). Active-constructive-interactive: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ifferentiating learning activities. Topics in Cognitive Science, 1(1), 73–105.
Juan, C., Toffetti, G., Abad, F., & Cano, J. (2010). Tangible Cubes Used as the User Interface in an Augmented Reality Game for Edutainment.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 (ICALT), Sousse, 5-7 July 2010, 599-603..
Keller.J.M. (1983).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 M. 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arlbaum Associates.
Keller.J.M. (1987). Strategies for stimulating the motivation to learn. Perfomance&Instruction, 26(8),1-7.
P. Milgram and A. F. Kishino, Taxonomy of Mixed Reality Visual Displays IEIC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and Systems, E77-D(12), pp. 1321-1329, 1994.
R. Azuma, A Survey of Augmented Reality Presence: Teleoperators and Virtual Environments, pp. 355–385, August 199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2022/08/30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