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蘇柏向
Po-Hsiang Su
論文名稱: 微米級積層製造系統大面積微結構曝光之研究
Micro Additive Manufacturing System of Large-area Microstructure Exposure Research
指導教授: 鄭正元
Jeng-Ywan Jeng
口試委員: 蘇威年
Wei-Nien Su
江卓培
Cho-Pei J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程學院 - 機械工程系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3
中文關鍵詞: 微結構微影3D 列印DMD
外文關鍵詞: microstructure, lithography, 3D printing, DMD
相關次數: 點閱:250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的研究方向是將無光罩微影技術結合積層製造之光成型加工技術,選用下照式成型系統,設計出能製作大面積微結構的曝光機。相較以往的顯微鏡微影系統,本系統單次曝光面積大,能製作出的微結構數量更多,配合高規格電控平台的步進式移動曝光可以製作更完整的微結構尺寸,更符合產業應用需求。
    積層製造之光成型加工技術使用照光會產生交聯反應而固化的高分子樹脂作為加工材料,與半導體製程的負光阻材料有相同的反應機制,但是製程的步驟少、使用方便,然而積層製造的市售機種卻很少看到與半導體製程相似的應用,原因在於解析度的差異,因此本研究建置一個可將四台投影機的影像拼接的架構來進行大面積的曝光,分為五個方向:能量提升、影像拼接、影體建構、軟體控制、及曝光微影。
    實驗經過反覆測試的系統之曝光解析度每單位像素達到1um,能製作出5um的最小結構特徵,系統的曝光解析度應可用於有微結構需求的產業,如光電產業、生醫產業、微元件生產等。


    This research’s purpose is using maskless lithography with additive manufacturing system – photo forming fabrication technology, the system is under-illuminated type of exposure machine can fabricate big-area microstructure. Compared to microscope lithography system, this system’s single exposure area can produce more number of microstructure, and assemble with high-quality electronic control platform to make stepping movement and improve process efficiency.
    The system uses photopolymer as process material, same as negative photoresist material used in MEMS’s process but reduce many steps and process time. Commercial additive manufacturing system rarely has same application in MEMS because of the exposure resolution. Research’s construction divide into five directions: energy boost、image stitching、body structure、software control and lithography system. Exposure area is more bigger by using 4 projected image to stitch a big size image and using X-Y controller for stepping movement.
    After repeated testing, the exposure resolution can reach 1 um per pixel and produce smallest feature is 5um. This system can be used for micro structure required of industries such as optoelectronics industry, biomedical industry, and micro component production.

    第一章 緒論 1 1.1 前言 1 1.2 研究背景及目的 2 1.3 論文架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2.1 微結構製程概述 4 2.1.1 奈米轉印製程 4 2.1.2 微機電製程 6 2.1.3 LIGA製程 8 2.2 DMD數位微鏡元件 10 2.2.1 DMD成像原理與動態光罩 11 2.2.2 DLP投影機元件組成 13 2.2.3 DMD動態光罩之發展與應用 17 2.3 光成型加工技術 18 2.3.1 雷射加工技術 18 2.3.2 微快速原型(積層製造)技術 19 2.3.2.1 掃描式快速原型技術 25 2.3.2.2 投射式快速原型技術 26 2.3.2.2.1 Direct 3D Forming Using TFT LCD Mask 26 2.3.2.2.2 Rapid Prototyping of Small Size Object 27 2.4 歷屆微元件製造系統成果與回顧 29 第三章 微米級大面積3D列印系統之設計與建構 33 3.1 DLP投影機(Full HD) 37 3.1.1 成像原理、縮小成像 37 3.1.2 光強度調整 39 3.1.3 微調載座 40 3.2 光路設計 40 3.2.1 反射鏡拼接影像 41 3.2.2 影像收光、成像 43 3.3 下照式成型設計 43 3.3.1 樹脂槽、成型台設計 44 3.4 機台架設 46 3.4.1 主體支架 46 3.4.2 X-Y-Z 軸電控位移平台 46 3.4.3 影像對位、曝光面積 48 3.5 軟、硬體介紹 49 3.5.1 CCD影像觀測 49 3.5.2 光功率量測儀器(Power meter) 50 3.5.3 紫外光/可見光分光光譜儀(UV/Vis Double Beam Spectrophotometer) 50 3.5.4 DPSC光熱差分析儀 50 3.5.5 灰階值、變形調整軟體 51 第四章 成型性實驗與結果討論 54 4.1 一次實驗的加工流程 54 4.2 最佳的曝光焦點與時間 55 4.3 光罩圖形測試 58 4.4 X-Y軸步進式曝光 63 4.4.1 單台影像的移動測試 64 4.4.2 四台影像的移動測試 65 第五章 結果討論與未來展望 68 5.1 總結 68 5.2 未來展望 69 參考文獻 71

    [1] 蔡宏營 博士,“奈米轉印技術介紹”, 工研院機械所奈米工程技術部研究員兼經理。
    [2] 吳清茂、林思吟、陳秀美、張德宜,“奈米壓印技術製備熱刺激應答功能膜之技術發展”, 材料世界網,2011年9月15日。
    [3] “微細加工技術簡介”,金屬中心IT IS’計畫。
    [4] “微機電與奈米科技 - 微機電系統(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 科技台灣(High Tech .tw),2012年8月4日。
    [5] “微機電與奈米科技 - 微機械加工技術(LIGA micromachining)”, 科技台灣(High Tech .tw),2013年4月4日。
    [6] “DLP™技術概要”,德州儀器亞洲區DLP事業部門提供,2003年9月。
    [7] “DLP投影機的優缺點與前景太半洋電腦網”, 太半洋電腦網,2010年1月3日。
    [8] OPTOLINK - DLP投影機技術與產品動態 蔡福森
    [9] 鄭正元、汪家昌、沈昌和,“動態光罩模組”, 台灣科技大學專利技術。
    [10] 王思克和鄭竹明,“單片式DLP投影機的光學引擎技術發展”,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電子所碩士,交通大學光學所碩士 光訊,第六十八期。
    [11] M. R. Douglass,“ Lifetime estimates and unique failure mechanisms of the 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IEEE International Reliability Physics Symposium,Reno,Nevada,pp. 9 - 12,(1998).
    [12] Peter F. Van Kessel, Larry J. Hornbeck,Robert E. Meier,Michael R. Douglass,“A MEMS-Based Projection Display”,Proceeding of the IEEE,Vol.86,No.8,p1687~p1704,(1998).
    [13] “Learn 3D Printing”,Additively Ltd. (Additively AG)網站 。
    [14] Vijay K. Varadan, Xiaoning Jiang and Vasundara V. Varadan, “Microstereolithography and other Fabrication Techniques for 3D MEMS”, John Wiley & Sons LTD,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SA, 2001, ISBN 047152185X.
    [15] HayashiT. (2000),“Direct 3D forming Using TFT LCD Mask”,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apid Prototyping, Tokyo, Japan, pp. 172-177.
    [16] Arnaud Bertsch and Philippe Renaud,“Microstereolithography: A Review”,2003.
    [17] Bertsch A.(2000),“Rapid Prototyping of small size objects”, Rapid Prototyping Journal, V6, N4, pp. 259-266.
    [18] Hoonchul Ryoo, Dong Won Kang, Jae W. Hahn,“Analysis of the line pattern width and exposure efficiency in masklesslithography using a 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 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 88 (2011) 3145–3149,(2011).
    [19] R.C.Y. Auyeung • H. Kim • N.A. Charipar • A.J. Birnbaum • S.A. Mathews • A. Piqué,“Laser forward transfer based on a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Appl Phys A (2011) 102: 21–26.
    [20] 王群智,“使用動態光罩微影技術於單層製作3D微小元件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21] 黃育嘉,“動態光罩式三維微影系統研發”,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22] 蕭為凱,“運用DMD無光罩微影技術製作垂直結構薄膜電晶體元件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23] 方偉凱,“無光罩微影系統之解析度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24] 藍國瑋,“非接觸浸潤式無光罩微影系統研發”,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25] 蒲鑫達,“紫外光DMD無光罩微影系統發展”,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26] 黃奕翔,“短波長光源與非接觸浸潤式之無光罩微影系統研發暨其應用”,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27] 吳威建,“ 微米級積層製造系統研究與開發”,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28] PIDA(Photonics Industry &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第五章 投影機光學元件”。
    [29] 教育部產學合作資訊網 -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微機電精密機械技術研發中心
    [30] CTimes - 異軍突起的MEMS運動感測器
    [31] 白蓉生,“HDI UV雷射之實用製程”,PCBcity,2009年2月20日。
    沈昌和,“動態光罩技術研發與其於微小3D元件之製作,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