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潘柏廷
Po-ting Pan
論文名稱: 藝術授權產業的跨領域合作與商品複製策略
A Strategy for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and Product Duplication in the Art Licensing Industry
指導教授: 柯志祥
Chih-Hsiang Ko
口試委員: 張文智
Wen-Chih Chang
王鴻祥
Hung-Hsiang W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院 - 設計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8
中文關鍵詞: 文化創意產業藝術授權跨界合作商品策略
外文關鍵詞: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Art Licensing, Crossover Collaboration, Product Strategy.
相關次數: 點閱:311下載:1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物品,最能展現當代文明風格的載體,近年來政府推廣文創產業,其中一項就是透過授權的方式,提供更多的商品與服務,使商品以多樣化的形式存於在日常生活當中。本研究採取質化研究分析方式,尋求在藝術授權領域中的從業者和專家們的實際經驗和未來展望,進而探討此產業的商品現況和複製方法,與經營策略詳細的狀況。本研究結果顯示,藝術授權集結各種複合條件而生的商業機制,具備跨領域合作特質。其核心概念是:
    1.價值再造與認同:從業者認同彼此的專業背景和發展潛力,形塑商品或服務於消費市場。藉由消費大眾擁有生活風格與精神指標,滿足現實與心理的期待價值。
    2.授與和回饋的機制:將內容元素(content)進行價值再造,並將部份收益回饋給創作者,反之,則是仿冒抄襲的非法行為。
    「事件」和「知名度」,是發展藝術授權兩個重要的構成因子。透過事件宣告與推陳,吸引群眾高度注意力而構成群聚效應,面對人潮帶來的商機。利用知名度形象,喚起群眾記憶與強化心理感受,具目的性的操作手段與創意因子,製造話題和賣點,成就產業經濟。商品化的過程,內容元素和物品結合,相互承顯出融創後的新價值,才能完全發揮授權的意義,從業者除了提供有形的商品選項,應朝向再造文化價值的策略性思考,達到複利結果。


    Objects are the most obvious carriers of modern civi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government promotes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and licensing is a way to provide multip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which make diversified products exist in daily life. Qualitative research analysis was used in this study to gather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future prospects from specialists and experts of art licensing fields. Existing products, duplication methods and detailed situation of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the industry were explor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rt licensing industry is a commercial mechanism diverted through integrating various complex conditions, and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crossover collaboration. The two core concepts are:
    1.Value recre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The practitioners agree with each other’s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s to create a product or service for the consumer market. People will have lifestyles, spiritual indicators, reality satisfaction and expected value through consumption.
    2.The mechanisms of giving and feedback process: Content value recreation and provide partial benefit to the creator. Anything done to the opposite effect will be the illegal behavior of counterfeiting and copying.
    ‘Event’ and ‘Fame’ are the two important construction factors to develop art licensing. Event announcement and promotion will attract more attention to construct the cluster effect, and further face the business opportunity brought by the crowd. Fame and image will evoke people’s memory and strengthen their psychological feelings. Coupl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design, a general consumer consensus is formed, and a purposive operating approach and creativity factor will create new subjects and selling points to achieve the industry economy. In the process of commercialization, the definition of licensing transaction can be fully developed through the integrated and creative new value. The practitioners, in addition to providing tangible product options, should also have the strategic thinking of recreating cultural values to achieve the result of compound interests.

    目錄 論文摘要 1 Abstract 2 誌謝 3 圖表索引 7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 2 1.3 研究目的 3 1.4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1.5 研究架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2.1 授權產業 8 2.1.1 授權產業概論 8 2.1.2 藝術授權產業應用與運作流程 9 2.2 科技複製商品 10 2.2.1 藝術結合商品 10 2.2.2 藝術商品化vs商品藝術化 11 2.3 藝術授權商品的複製模式 12 2.3.1 現成物+圖案的合成物品 13 2.3.2 改變原作規格的複製品 14 2.3.3 解讀文化的創意商品 16 2.3.4 專門店的優質精品 17 2.3.5 工作室型態的限量商品 18 2.4 從「文化工業」到「美感經濟」 20 2.4.1 文化消費 20 2.4.2 驅動消費的因子 21 2.4.3 追求認同感的消費者 22 2.5 跨領域合作 23 2.6 藝術、授權、商品之文化意涵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8 3.1 研究架構與流程 28 3.1.1 研究架構 28 3.1.2 研究流程 28 3.2 研究方法 30 3.2.1 次級資料分析法 31 3.2.2 訪談法 32 3.2.3 質化分析法 33 3.2.4 研究對象 34 第四章 研究成果與分析 38 4.1 跨領域合作與授權模式探討 38 4.1.1 跨界合作模式探討 39 4.1.2 產業加值的策略聯盟 41 4.1.3 經濟規模決定授權方式 43 4.2 商品複製策略分析 45 4.2.1 商品型態現況探討 47 4.2.2 藝術授權商品之特性 49 4.2.3 創造價值販賣認同感 50 4.2.4 複製附加價值 53 4.3 專家觀點與產業評論 55 4.3.1 創意發酵與產業發展 56 4.3.2 操作事件效益 59 4.3.3 Content與商品相互承顯 6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3 5.1 研究結論 63 5.2 後續研究建議 67 參考文獻 68 附錄A:祥瀧股份有限公司訪談逐字稿 74 附錄B:藝奇藝術授權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訪談逐字稿 84 附錄C:最靡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訪談逐字稿 100 附錄D:臺創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訪談逐字稿 114 附錄E:臺灣創意中心訪談逐字稿 135 圖表索引 表2.1 現成物轉印圖案的商品列表 13 表2.2 相關研究列表 24 表3.1 資料分析-構念編碼過程紀錄(截取部分) 36 表3.2 資料分析-構面發掘內容意義(截取部分) 37 表4.1 跨領域合作與授權模式構面譯碼 38 表4.2 授權交易機制構面譯碼 39 表4.3 跨領域合作模式構面譯碼 40 表4.4 跨領域溝通構面譯碼 41 表4.5 產業加值策略聯盟構面譯碼 42 表4.6 經濟規模構面譯碼 43 表4.7 藝術授權交易決策構面譯碼 44 表4.8 商品複製策略構面譯碼 45 表4.9 商品開發策略構面譯碼 46 表4.10 商品因素構面譯碼 47 表4.11 商品型態構面譯碼 48 表4.12 商品通路構面譯碼 48 表4.13 藝術授權商品特性構面譯碼 50 表4.14 創造價值構面譯碼 51 表4.15 販賣認同感構面譯碼 52 表4.16 藝術家投入藝術授權產業構面譯碼 54 表4.17 複製附加價值構面譯碼 55 表4.18 創意發酵與產業發展構面譯碼 56 表4.19 創意發酵構面譯碼 58 表4.20 產業發展構面譯碼 59 表4.21 操作事件效益構面譯碼 60 表4.22 Content與商品構面譯碼 61 圖1.1 研究架構圖 7 圖2.1 授權參與者角色關係圖(Böll, 1999, p.9) 8 圖2.2 授權流程圖(經濟部國際貿易局,2009) 9 圖2.3 簽約後階段流程圖(范子凡,2007,頁85) 9 圖2.4 藝術商品化(左)與商品藝術化(右)兩者的差異圖(本研究整理) 12 圖2.5 藝術授權商品類別(本研究整理) 12 圖2.6 仿商代晚期子父辛爵縮小版和翠玉白菜微型縮小版(故宮電子報,2006) 14 圖2.7 朱銘作品人間系列複製品(朱銘美術館線上購物商城,2009) 15 圖2.8 Design Interior Collection (2009) 15 圖2.9 故宮商品,開瓶器(故宮線上精品,2009) 16 圖2.10 yii系列作品(傳統文化藝術加值設計暨授權展,2009) 16 圖2.11 The One異數宣言系列作品(傳統文化藝術加值設計暨授權展,2009) 17 圖2.12 法藍瓷故宮系列作品之一,桃花雙燕(法藍瓷,2009) 17 圖2.13 藝拓國際旗下品牌神話岩飾所開發的傢飾商品(神話岩飾,2009) 18 圖2.14 Vortexx Chandelier Light Sculpture (Sawaya & Moroni, 2009) 18 圖2.15 Aqua Table by Zaha Hadid (Established & Sons, 2009) 19 圖2.16 Lockheed Lounge & Random Pak Twin Sofa (Gagosian Gallery, 2009) 19 圖2.17 藝術、授權、商品之文化意涵與關係圖(陳學明,1996) 26 圖3.1 研究架構圖 28 圖3.2 研究流程圖 29 圖4.1 操作藝術授權產業架構圖 53 圖4.2 授權產業發展圖 57 圖5.1 價值形塑發展圖 64 圖5.2 商品層級與跨界合作發展圖 66 圖5.3 商品層級與商品複製發展圖 66

    參考文獻
    Aaker, D. A. & Day, G. S. (1990). Marketing research (4th ed.). Singapore: John Wiley & Sons.
    Bauer, M. W. & Gaskell, G. D. (Eds.). (2008)。質性資料分析:文本、影像與聲音(Qualitative researching with text, image and sound: A practical handbook)(羅世宏、蔡欣怡、薛丹琦譯)。臺北市:五南。頁169。(原作2000年出版)
    Benjamin, W. (1968).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In H. Arendt (Ed.), Illuminations (pp.217-251). New York: Schocken.
    Böll, K. (1999). Merchandising und licensing. München: Vahlen.
    Cavana, R. Y., Delahaye, B. L., & Sekaran, U. (2004)。企業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方法之應用(Applied business researc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莊立民、王鼎銘譯)。臺北市:雙葉書廊。(原作2001年出版)
    CK one GRAFFITI (2009). Retrieved June 22, 2011, from: http://www.punmiris.com/ parfem/Calvin-Klein/Ck-One-Graffiti-2811.html
    Cooper, D. R. & Emory, C. W. (2003)。企業研究方法(八版)(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8th ed.)(古永嘉譯)。臺北市:華泰。(原作2002年出版)
    Design Interior Collection (2009). Retrieved June 22, 2011, from: http://www.reacjapan. com/shop/product/dic.html
    Established & Sons (2009). Retrieved June 22, 2011, from: http://www.establishedandsons. com/forcehtml/Collection-ShowAllProducts-AquaTable/#1
    Flick, U., von Kardorff, E., Keupp, H., von Rosenstiel, L., & Wolff, S. (2007)。質性研究導論(Handbuch qualitative sozialforschung)(李政賢、廖志恆、林靜如譯)。臺北市:五南。頁147。(原作1995年出版)
    Gagosian Gallery (2009). Retrieved June 22, 2011, from: http://www.gagosian.com/artists/ marc-newson/
    Gockel, S. (2002). Licensing an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Strategic and operational licensing concepts in the US. Unpublished diploma thesis, 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ät, Mainz.
    Hesmondhalgh, D. (2009)。文化產業分析(The culture industries)(廖珮君譯)。新北市:韋伯文化。(原作2002年出版)
    LIMA (2004, June 8). 2003 statistical study on royalty revenues. Retrieved April 1, 2009, from http://www.licensing.org/news/PressRelease/LIMAStatisticalStudy04.doc
    LIMA (2009). Retrieved June 22, 2011, from http://www.licensing.org/education/ introduction-to-licensing/types-of-licensing/
    McDonagh, D. Bruseberg, A., & Haslam, C. (2002). Visual product evaluation: Exploring users’ emotional relationship with products. Applied Ergonomics, 33, 231-240.
    Rosenberg, M. J. & Hanland, J. C. (1960). Low-commitment consumer behavior.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2, 367-372.
    Sawaya & Moroni (2009). Retrieved April 5, 2009, from: http://www.sawayamoroni.com/ imgs/april05/special_vortexx.htm
    Sekaran, U. (2004)。企業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for business)(祝道松、林家五譯)。臺北市:智勝文化。(原作2002年出版)
    Storey, J. (2001)。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張君玫譯)。臺北市:巨流。(原作1999年出版)
    Strauss, A. & Corbin, J. (1998)。質性研究概論(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徐宗國譯)。臺北市:巨流。頁22-35。(原作1990年出版
    Vortexx Chandelier (2009). Retrieved April 11, 2009, from: http://www.architonic.com/ pmgal/vortexx-chandelier-zumtobel-lighting/2018244
    王湘涵(2006)。文化創意產品特質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臺北市。
    布希亞(Baudrillard, J.)(1997)。物體系(Le système des objets)(林志明譯)。臺北市:時報文化。(原作1968年出版)
    石大宇(2008,7月29日)。引介大師,多年後大家才識貨。聯合新聞網,上網日期:2009年4月26日,檢自:http://mag.udn.com/mag/happylife/storypage.jsp?f_MAIN_ ID=285&f_SUB_ID=3687&f_ART_ID=138861
    全球華人藝術網(2009)。上網日期:2011年6月22日,檢自:http:// artnews.artlib.net.tw/55/cover.html
    朱銘美術館線上購物商城(2009)。上網日期:2011年6月22日,檢自:http://www. juming.org.tw/opencms/juming/eShopping/shopcopy.jsp?info1=6&info2=5
    米勒(Miller, A.)(2005)。愛因斯坦和畢卡索:兩個天才與二十世紀的文明歷程(Einstein, Picasso: Space, time, and the beauty that causes havoc)(劉河北譯)。臺北市:聯經。(原作2001年出版)
    考夫(Caves, R.)(2003)。文化創意產業:以契約達成藝術與商業的媒合(Creative industrial: 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仲曉玲、徐子超譯)。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原作2000年出版)。
    伯科克(Bocock, R.)(1996)。消費(Consumption)(張君玫、黃鵬仁譯)。臺北市:巨流。(原作1993年出版)
    吳牧學(2005)。臺灣文化產業特性與產業關聯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臺南市。
    吳萬益(2005)。企業研究方法。臺北市:華泰。
    李至和(2005,11月21日)。法藍瓷-老東西變成新玩意。經濟日報,A9版。
    周欣嫻(2006)。臺灣文化創意產業智慧財產之法律保護與藝術授權-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臺北市。
    帕斯楚(Postrel, V.)(2004)。風格美感經濟學(The substance of style)(閻蕙群、陳俐雯譯)。臺北市:商智文化。(原作2003年出版)
    林文珊(2003)。從跨領域合作趨向論視覺藝術產業之經營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桃園縣中壢市。
    法藍瓷(2009)。上網日期:2009年4月4日,檢自:http://www.franzandfriends.com.tw/ aboutfranz.htm
    故宮電子報(2006,12月29日)。上網日期:2009年3月29日,檢自:http://enews.npm. gov.tw/enews/npmpaper/NPM00001/PID00097/html/
    故宮線上精品(2009)。上網日期:2009年3月28日,檢自:https://www.npmeshop.com
    星野克美(1988)。符號社會的消費(記号化社会の消費)(黃恆正譯)。臺北市:遠流。(原作1985年出版)
    派恩、吉摩爾(Pine, B. J. & Gilmore, J. H.)(2003)。體驗經濟時代(The experience economy)(夏業良、魯煒譯)。臺北市:經濟新潮社。(原作1999年出版)
    胡幼慧、姚美華(1996)。第七章: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在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7)。臺北市:巨流。
    范子凡(2007)。新美學商機:授權產業的27個行銷觀察。臺北市:電腦人文化。
    海布倫、蓋瑞(Heilbrun, J. & Gray, C. M.)(2008)。藝術文化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art and culture)(郭書瑄、嚴玲娟譯)。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原作2001年出版)
    神話岩飾(2009)。上網日期:2009年4月4日,檢自:http://www.talesbypave.com/
    張惠蓉(2004)。組織跨界人:觀念介紹與實證研究。臺北市:五南。
    郭羿承(2007)。美力財富。臺北市:電腦人文化。
    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理論。臺北市:揚智文化。頁102。
    陳建勳(2001)。商品藝術化與藝術商品化之研究:視覺藝術產業發展的第一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桃園縣中壢市。
    陳學明(1996)。文化工業。臺北市:揚智文化。
    菲利普斯(2009)。上網日期:2009年4月18日,檢自:http://www.phillipsdepury. com/media/182273/marc%20newson_pr.pdf
    費萊(Frey, B. S.)(2003)。當藝術遇上經濟:個案分析與文化政策(Art & Economics: Analysis & cultural policy)(蔡宜真、林秀玲譯)。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原作2000年出版)
    黃振銘、鄭瑤婷、林信和(2009,3月21日)。當代藝術論壇VI:藝術授權創意加值。臺北市:中正紀念堂演講廳。
    傳統文化藝術加值設計暨授權展(2009)。上網日期:2009年4月1日,檢自:http://www.ncfta.gov.tw/ncfta_ce/c05/c05020510.aspx?E=SWRlbnRpdHlJRD0yNDc=&S=REAL http://ncfta. lib.ntnu.edu.tw/home.html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2009)。上網日期:2009年3月27日,檢自:http://branding.beta. polardesign.com/
    詹明信(Jameson, F.)(2001)。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唐小兵譯)。臺北市:當代雜誌。
    榮泰生(2003)。企業研究方法(二版)。臺北市:五南。頁177。
    齊力、林本炫(2003)。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高雄市:復文圖書。
    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臺北市:天下雜誌。
    盧恩慈(2005)。藝術授權產業之營銷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蕭瑞麟(2006)。不用數字的研究。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
    韓德昌(2007)。最時髦的收藏:限量設計。設計雙月刊,137,24-27。
    藝奇藝術授權中心(2009)。上網日期:2009年3月27日,檢自:www.Artkey.com/eweb/ big5site/page2_2_3b.htm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