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煢珊
Chiung-Shan Chen
論文名稱: 文化創意團體進駐公部門空間的效益與困境:以臺北市都市再生前進基地與藝響空間案例研析
Adaptive Reuse of Public Building for Cultural and Creative Group : 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 and Art Reverberations Space Network
指導教授: 王惠君
Huey-Jiun Wang
口試委員: 王世燁
Shih-Yeh Wang
江維華
Wei-Hwa Ch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院 - 建築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5
中文關鍵詞: 都市再生前進基地藝響空間文化創意產業現代劇團閒置空間再利用公有不動產
外文關鍵詞: 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 art reverberation space network,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modern theatrical company, reusing idle space, public real estate
相關次數: 點閱:416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為促進公有房地活化並扶植藝術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穩定營運,臺北市政府近年來積極利用公有房地提供文化創意產業團體進駐使用,包含都市再生前進基地(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URS)與藝響空間網(Art Reverberations Space Network)兩計畫均包含藉由無償提供公有房舍以扶植相關文化創意產業團體進駐指定社區空間,並同時協助政府辦理都市再生或藝術介入相關活動以推動社區發展。

    而文化創意團體雖在文化事務甚至公共政策上比一般民眾佔有知識優勢,容易掌握空間提供者語彙,順利取得空間使用權。但事實上團隊進駐後,卻因法規的不齊備與團隊本身組成的問題,使得政府單位必須耗費更多的人力物力來協助團隊達成計畫目標,而團隊也為了符合政策目標而必須調整自己的營運內容並承擔比預期更高的營運費用。而在此同時,社會輿論又對團隊進駐公有房舍的行為與對社區帶來的影響有所批判。

    本論文根據研究者本身於2011年至2016年親身參與都市再生前進基地專案執行與藝響空間網專案營運的經驗,並訪問相關實際參與者,以基層參與者的角度文化創意團體進駐公部門空間的效益與困境。建議後續有意進駐者在進駐前應謹慎評估自身財務能力與營運彈性;若採共有共治方式進駐,需事先建立溝通平臺並進行財務可行性評估;已進駐者亦應隨時檢視自身營運狀態是否能順利配合到計畫屆滿之時,做好計畫中止的應變準備。


    In order to make good use of public premises, to support art creation and to stabilize maintenance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the Taipei City Government has been actively lending public premises to cultural and creative organizations recently. The government´s ongoing projects include the 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 (URS) and Art Reverberations Space Network. With these projects, public premises are lent to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organizations for free as a token of 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 In return, these organizations help the government realize urban regeneration plans or improve community development with art.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organizations are usually more intimate than people regarding cultural affairs or even public policies, and they are more familiar with the terms that the space providers use. Therefore, it should be easier for them to acquire the right to use the space. However, after these organizations moved into the public premises, due to lack of proper legisl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organizations themselves, the government usually has to spend more manpower and other resources to help the organizations achieve their goals, while the organizations need to adjust their operation and undertake more costs than expected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policy goal. In the meantime, public opinion is critical against the fact that cultural and creative organizations move into public premises and are against the influence brought by these movement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research´s personal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projects of 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 and Art Reverberation Space Network. The research has interviewed participants of these projects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iveness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organizations in public premi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ottom-level participant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organizations should evaluate their own financial ability and operational flexibility before moving into public premises. If they decide to move in with the agreement of co-ownership, they must establish a communication platform beforehand and assess their financial feasibility. Those who have already moved in should examine their own operational status to see if they are ready to react when the projects terminate.

    目錄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 一、 使用空間類別 3 二、 文創產業類別 4 第三節 方法與流程 5 一、 文獻分析法 5 二、 參與觀察法 5 三、 深入訪談法 5 第貳章 文獻回顧 7 第一節 臺北市公有房舍委託民間團隊進駐方式 7 一、 委託營運(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00年~至今) 7 二、 藝響空間(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06~至今) 7 三、 都市再生前進基地(臺北市都市更新處,2010年~至今) 8 四、 老房子計畫(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13年~至今) 8 第二節 相關規定與文獻彙整 10 一、 文創產業利用閒置空間再利用委託相關限制分析 10 二、 藝響空間與都市再生前進基地進駐團隊與政府機關關係研究 12 第參章 藝響空間(593STUDIO)─市有房地(非歷史建築)指定作為育成空間 17 第一節 臺北表演藝術團體排練空間現況 17 第二節 藝響空間政策發展歷程 20 第三節 建物原始狀況 23 第四節 首批進駐期間 (2009~2014) 30 第五節 593STUDIO時期-黑眼睛跨劇團營運 (2014~至今) 31 第肆章 URS155─市有房地(歷史建築)作為創意基地兼具社區活化使用 37 第一節 政策發展歷程與現況 37 第二節 建物狀況介紹 41 第三節 前期規劃-大稻埕城市書院(2011) 45 第四節 COOKING TOGETHER時期(2012~2014) 45 第五節 團圓大稻埕時期(2014~至今) 51 第伍章 課題分析 56 第一節 從民間部門立場,進駐者是否透過房地取得達到自身營運目標 56 一、 聯合進駐團隊的夥伴關係維繫與營運經費分擔 56 二、 因隸屬市有房舍,收費行為受到限制 57 第二節 從公部門立場,機關透過團隊進駐是否有達成政策目標 60 一、 政策原始目標是否達成 60 二、 政府高度人力投入以便與進駐團隊建立夥伴關係 62 三、 政策目標達到效果引起其他縣市仿效 63 第三節 藝響空間與都市再生前進基地對社會帶來的影響 65 一、 公有場館與社區氛圍 65 二、 在臺北,仕紳化是否真的存在 66 第陸章 結論 70 第一節 研究成果 70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72 一、 針對藝術研發生產發表場域的供給及補助機制研究 72 二、 臺北市空間治理單位的社區規劃經驗盤點 72 三、 文創群聚地區空間提供者與需求者關係建立與推動街區發展 72 參考資料 73 附件 77 一、 「藝響空間網」藝文團體使用臺北市公有房舍申請須知 78 二、 藝響空間網-市有房地提供使用行政契約 80 三、 102年度「藝響空間網」簡易修繕專案補助申請須知 84 四、 URS155提供使用行政契約(2011年12月8日) 87 五、 天母白屋URS23提供使用行政契約(2016年4月11日) 91

    學術論文
    1. 陳亞平. (2001). 我國政府對表演藝術團體補助之實證研究-以臺北縣市表演藝術團體為例. 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臺北市.
    2. 洪愫璜. (2002). 當前臺灣「歷史空間」的再利用:從資源運作的觀點來看. 建築學系. 新北市: 淡江大學.
    3. 羅怡欣. (2003). 現代劇團創作系統與空間群聚之研究. 都市計畫研究所. 臺北市: 國立臺北大學.
    4. 陳華志. (2005). 都市藝文空間發展研究-以臺北市空間再利用為例. 建築學系. 臺中市: 東海大學.
    5. 蔡美文. (2005). 閒置空間再造-管理者與藝術家關係. 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 臺北市: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6. 張意菁. (2009). 臺灣小劇場空間的經營與管理之初探. 地理學系. 桃園市: 元智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
    7. 柯惠晴. (2013). 都市文化空間政策:臺北市都市再生引發的另一種藝術介入形式. 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 新北市: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8. 孫文謙. (2012). 暫時性藝術空間與都市創意場域:臺北都會區城中藝術街區研究. 都市計畫研究所. 新北市: 國立臺北大學.
    9. 彭尹賢. (2012). 城市場域中的藝文活動研究─以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為例.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管理所. 桃園市:元智大學.
    10. 高如萱. (2012). 臺灣地區文化帶動區域再生之研究-以「都市再生前進基地」進駐大稻埕為例. 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 臺南市: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11. 許惠雯. (2013). 從都市再生看老舊空間再利用-以URS21為例. 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管理碩士班. 桃園市: 元智大學.
    12. 林宜萱. (2013). 打造創意街區/文化導向的都市再生?-以迪化街的都市再生前進基地為例. 新北市: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13. 周瀛瀛. (2014). 政府主導的藝術村與都市發展-臺北市案例研究. 臺北市: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
    14. 陳宗瑩. (2014). 臺灣文化創意於歷史街區空間運用之研究--以臺北市迪化街複合店家為例. 桃園市: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
    15. 陳怡安. (2014). 政府運用公私協力治理之研究:以臺北市都市再生前進基地為例.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新北市: 國立臺北大學.
    16. 羅揚. (2014). 1950-1960年代臺灣話劇導表演與舞臺. 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臺南市: 國立臺南大學.

    期刊論文
    1. 陳華志. (2005). 藝文空間發展與都市再生:從臺北市空間再利用觀察. 博物館學季刊, 頁 85-97.
    2. 張震鐘. (2006). 創意文化產業與城市閒置空間再生. 中華建築技術學刊, 3:1, 頁 頁9-17.
    3. 張又文. (2011). 新節慶的誕生-年貨大街. 文化研究學會學報第121期.
    4. 賴華. (2014). 製造創意、設計臺北:解構創意城市的都市/文化治理. 中華傳播年會2014年論文集. 嘉義縣: 中華傳播學會.
    5. 林文一、邱淑宜. (2014). 後政治的社區動員與共識建構:一個臺北社區文化建構的案例. 地理學報第72期, 頁85-109.
    6. 邱淑宜. (2014). 臺北市迪化街URS之藝術和創意轉型:誰的文化?誰的城市?. 藝術教育研究, 頁 65 - 98.
    7. 邱淑宜、林文一. (2014). 建構創意城市:臺北市在政策論述上的迷思與限制. 地理學報第72期,頁 57-84.
    8. 石婉舜. (2015). 文化劇與臺灣戲劇發展史..臺北市: 臺灣文化歷史協會夏季學堂研習營.頁16-35.
    9. 傅裕惠. (2016). 戲劇原創力的後盾與累積.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周年回顧與前瞻論壇 (頁 P. 54-66). 臺北市: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專案報告
    1. 呂大吉建築師事務所. (2006). 迪化街一段155號歷史建築物維護事業計畫都市設計審議報告. 臺北市.
    2. 呂大吉建築師事務所. (2009). 迪化街一段155號歷史建築物維護事業計畫. 臺北市.
    3. 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 (2009). 國藝會藝文獎助發展策略研析-臺北市新興表演類藝術空間營運模式研究計畫. 臺北市: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4.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2009年4月9日). 臺北市議會公報第79卷第12期 文化局書面工作報告.
    5.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2010年5月). 臺北市都市再生前進基地推動計畫. 臺北市: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書籍
    1. David Harvey. (2008). 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邁向不均地理發展理論.(王志弘, 譯者) 臺北市: 群學出版.
    2. Lewis D. Hopkins. (2006).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 (吳鄭重, 譯者) 臺北市: 聯經出版.
    3. Jane Jacobs. (2007). 都市發展制定計畫的邏輯. (賴世綱, 譯者) 臺北市: 五南出版.
    4. FloridaRichard. (2007). 創意新貴二:城市與創意階級. (傅振焜, 譯者) 臺北市: 寶鼎出版.
    5. LandryCharles. (2008). 創意城市. 臺北市: 馬可孛羅.
    6. ZukinSharon. (2012). 裸城:純正偉大城市的生與死. (王志弘, 王玥民, & 徐苔玲, 譯者) 臺北: 群學出版社.
    7. CAMPOBAG. (2014). 大稻埕的創新遊戲. 臺北市: 開學文化.
    8. 財團法人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2015). 舊城區的藝聲X異生. 臺北: 財團法人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9. 黃小黛. (2014). 地方回憶錄. 臺北市: 凱特文化.
    10. 漢寶德. (2014). 文化與文創. 臺北: 聯經文庫.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