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曾建霖
Chien-lin Tseng
論文名稱: 面板鐵框之參數化沖壓模具設計
Parametric Design of Press Dies for LCD Bezel
指導教授: 林清安
Ching-An Lin
口試委員: 賴景義
Lai Jiing-Yih
鄭逸琳
Yih-Lin Cheng
簡孟樹
non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程學院 - 機械工程系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8
中文關鍵詞: 面板鐵框參數化沖壓模具
外文關鍵詞: Press Dies
相關次數: 點閱:336下載: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目前市場上多元化的TFT-LCD產品日益增加,故TFT-LCD模組之鐵框元件需求量也相對提高,當同一規格的TFT-LCD尺寸變更時,鐵框元件及其模具皆須重新設計與繪製,為了縮短其研發時間,本論文嘗試以Pro/ENGINEER開發面板鐵框之快速化沖壓模具系統,首先透過Pro/E系統中Top-down design的設計理念建構鐵框板料及模具之幾何模型,使其之間有父子關係,再以Pro/Toolkit及Visual C++ 之(MFC) 為核心程式來開發一套視窗軟體。
    使用者能在本系統下專注於鐵框的設計變更,而系統會快速及準確的將鐵框所變更的尺寸反應至板料及模座上,並建構其幾何模型。當模座建立完成,將會自動化將使用者預設的沖壓標準零件,準確的組裝到模座上,此外可依其所需,更換符合規格、尺寸的標準零件。當標準零件組裝完成,系統會根據零件資訊,移除標準零件與模座的干涉區域,最後會針對設計完成的模具進行干涉檢測,使得鐵框產品設計及其沖壓模具的開發更快速、準確,工作效率也大大的提升。


    In today’s marketplace, the need of variety of TFT-LCD products increases drastically, which boosts the usage of LCD bezels. When the size of one type of TFT-LCD products changes, the bezel and its molding must be redesigned. In order to reduce the time spent in product development, this thesis aims to use Pro/ENGINEER to develop a rapid-response press-die design system for LCD bezel. First of all, the concept of top-down design in Pro/ENGINEER is employed to construct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ometric model of sheet metal of bezel and its progressive dies. Pro/Toolkit and MFC of Visual C++ are also used in this research to undertake the task of system implementation.
    Under the current developed system, the user can focus on adjusting design parameters of LCD bezel. The system will then automatically, and rapidly, regenerate the geometric model of bezel and its progressive dies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e of design parameters. Once the geometric model of progressive dies is established, standard mold parts will be automatically assembled to corresponding mold plates. Different types of mold parts can be selected in need base. When the selected parts are assembled, the system will remove the interfering areas between the parts and the plates. At last the system will conduct interference checking for the progressive dies. The use of the developed system helps reduce the time needed in the design of beze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ts dies.

    中文摘要I ABSTRACTII 誌謝III 目錄IV 圖表索引VI 第一章 緒論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1 1.2 研究目的與方法2 1.3 文獻探討3 1.3.1 連續沖模設計相關論文回顧3 1.3.2 商用軟體發展的現況4 1.4 連續沖壓加工簡介8 1.4.1 沖壓加工種類9 1.4.2 板料配置12 1.5 研究範圍12 1.6 論文架構13 第二章 Pro/Toolkit基本簡介15 2.1 特徵元素樹法15 2.2 參數設定法19 2.3 尺寸對象法24 2.4 快速鍵法27 第三章 鐵框模具之建構及設計變更29 3.1 Top-down design簡介29 3.2 面板鐵框及板料之建構35 3.2.1 板料的簡介35 3.2.2 面板鐵框及板料建構流程38 3.3 沖頭之建構43 3.3.1 剪切沖頭建構流程43 3.3.2 折彎沖頭建構流程46 3.4 模板之建構49 3.4.1 沖壓模板之功能簡介49 3.4.2 沖壓模板建構流程51 3.5 設計變更介面之建構54 3.6 幾何模型同步變更之說明59 第四章 標準零件之組裝及更換62 4.1 沖壓模座標準零件之簡介63 4.2 標準零件的定位組裝65 4.3 標準零件之更換及其與模座干涉區移除69 4.3.1 標準零件之更換70 4.3.2 標準零件與模板干涉區移除73 4.5 自動化干涉檢測75 第五章 系統之開發與實例驗證78 5.1 系統配備78 5.2 系統之運作流程78 5.3 實例驗證80 第六章 結論與未來研究方向85 6.1 結論85 6.2 未來研究方向85 參考文獻85 作者簡介85

    1.林清安,Pro/ENGINEER Wildfire2.0 零件組立與產品設計,知城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2004。
    2.林清安,Pro/ENGINEER Wildfire2.0版金設計,知城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2004。
    3.郭漢斌,「連續沖模之2D參數化設計」,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2000。
    4.施啟田,「連續沖模之3D電腦輔助干涉檢測與製程動態模擬」,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2002。
    5.楊雪君,「連續沖模之3D模座設計與2D工程圖輸出」,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2003。
    6.劉國彬,「連續沖模之3D電腦輔助板料與沖程佈置」,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碩士論文,台北,2004。
    7.陳志文,「連續沖模之模座設計與動態模擬之Pro/TOOLKIT程式開發」,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2005。
    8.黃俊鴻,「連續沖模沖頭設計之Pro/Toolkit程式開發」,國立臺灣 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2006。
    9.李嘉峻,「以Pro/Toolkit進行連續沖模之側向沖頭機構設計」,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2006。
    10.邱贊源,「連續沖模板料設計之Pro/Toolkit程式開發」,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碩士論文,台北,2006。
    11.帝漢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連續沖模設計軟體DCP II 操作手冊,台北,帝漢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八年。
    12.Parametric Technology Corporation, Pro/Engineer PDX 12 User's Guide, Waltham, MA, USA, 2002。
    13.3D QuickTools Inc., 3DDQuickPress , Hong Kong , 2003.
    14.MISUMI 沖壓模具用標準零件 2005.3-2006.4,台灣三住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2006。
    15.李世國, Pro/TOOLKIT程序設計,機械工業出版社,北京,2003。
    16.姚領田,MFC程序設計,人民郵電出版社,北京,2006。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2012/07/05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