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葉芷玠
Chih-Chien Yeh
論文名稱: 運用擴增實境輔助社會情緒學習融入易混淆之高頻字識字教學對於國中讀寫困難學生學習成效之探討
The Effects of Using Augmented Reality to Assist Social-Emotional Learning in Teaching Easily Confused High-Frequency Chinese Characters on the Recogni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Dyslexia
指導教授: 翁楊絲茜
Sz-Chien Wengyang
口試委員: 朱如君
Ju-Chun Chu
楊智琄
Chi-Chuan Y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Digital Learning and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1
中文關鍵詞: 擴增實境社會情緒學習易混淆之高頻字教學讀寫困難學習成效
外文關鍵詞: Augmented reality, Social-emotional learning, Teaching of easily confused high-frequency chinese characters, Dyslexia, Learning outcomes
相關次數: 點閱:359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本研究旨在探討三位有讀寫困難的學習障礙國中生,運用擴增實境輔助社會情緒學習融入易混淆之高頻字識字教學,以分析其識字學習成效及社會情緒學習成效兩部分。採用單一個案研究法之撤回設計(A-B-A'),共進行八單元的易混淆高頻字教學,利用自編識字成就測驗及社會情緒學習量表評量教學介入前後的成效差異,研究對象分別接受基線期、介入期及維持期之資料蒐集,以圖示法、目視分析及C統計等來呈現量化資料結果,並輔以質性觀察及問卷訪談來進行綜合探討。
研究結果如下:
一、擴增實境輔助社會情緒學習融入易混淆高頻字之識字教學對於讀寫困難學生在識字成效測驗的「整體」及「看詞寫字」、「聽寫」、「聽詞選字」、「選字填句」分測驗表現上皆具立即成效與保留成效。
二、擴增實境輔助社會情緒學習融入易混淆高頻字之識字教學對於讀寫困難學生在社會情緒學習成效上有正向看法與改變。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呈現擴增實境輔助識字教學多元結合應用的研究發現與建議,提供相關教育工作者作為未來教學與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擴增實境、社會情緒學習、易混淆之高頻字教學、讀寫困難、學習成效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using augmented reality to assist social-emotional learning in teaching high-frequency words that are easily confused, on thre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who have Dyslexia. The study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vention on the students' word recognition learning and social-emotional learning using a single-case design (A-B-A') with eight units of teaching. The study used self-designed word recognition achievement tests and social-emotional learning scales to measure the differences in performa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participants were assessed during the baseline period, intervention period, and maintenance period. The results were presented through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s, visual analysis, and C statistic to present quantitative data. Qualitative observations and interviews were also used for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The use of augmented reality to assist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in teaching high-frequency words that are easily confused has an immediate and lasting effect on the overall word recognition performance, as well as on the performance in "recognition of words and writing, ""dictation," "listen-n-choose," and "fill-in-the-blank sentence" sub-tests of students with Dyslexia.
2.The use of augmented reality to assist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in teaching high-frequency words that are easily confused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social-emotional learning of students with Dyslexia.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the researchers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for educators and researchers on the multiple applications of augmented reality in teaching word recognition, which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future teaching and research.
Key words:Augmented reality, Social-emotional learning, Teaching of easily confused high-frequency Chinese characters, Dyslexia, Learning outcomes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之重要性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讀寫困難之學習障礙學生特質 12 第二節 學習障礙學生識字教學之相關理論 17 第三節 社會情緒學習融入課程 32 第四節 擴增實境輔助識字教學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2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設計 42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9 第四節 教學教材與程序 5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7 第一節 「整體」識字學習成效分析與討論 67 第二節 「看詞寫字」識字學習成效分析與討論 77 第三節 「聽寫」識字學習成效分析與討論 87 第四節 「聽詞選字」識字學習成效分析與討論 97 第五節 「選字填句」識字學習成效分析與討論 107 第六節 社會情緒學習成效分析與討論 117 第七節 問卷探討及質性觀察分析 124 第八節 總結待答問題 12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31 第二節 未來研究建議 134 參考文獻 137 附錄一、甲生社會情緒學習之回饋情形 149 附錄二、乙生社會情緒學習之回饋情形 151 附錄三、丙生社會情緒學習之回饋情形 153 附錄四、家長同意書 155 附錄五、自編識字測驗——前測 158 附錄六、自編識字測驗——單元測 161 附錄七、自編識字測驗——後測 169 附錄八、社會情緒學習回饋問卷 172 附錄九、學習回饋單 180

一、中文
人文電算研究中心(2014)。漢語多功能字庫。https://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
尤宜婷(2021)。以「WordWall」數位遊戲探討印尼初學者在華語文學習焦慮、遊戲學習興趣、遊戲焦慮與知覺遊戲學習的價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王怡閔(2014)。一般識字教學法與部件識字教學法對國中識字困難學生識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王建文(2016)。意義化識字結合字理識字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識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王韋鈞、唐榮昌(2015)。意義化識字教學法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識字成效探討。雲嘉特教期刊,21,45-52。
王瓊珠(2021)。台灣中文字詞教學研究之文獻回顧與展望。教育心理學報,44(2),253-272。
古巧君(2019)。多媒體電腦輔助部首色塊聲音識字教學法對八年級讀寫困難學生識字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史惠方(2007)。精緻化識字策略對五年級識字困難兒童識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石存妤(2023)。社會情緒學習融入國小六年級STEAM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何斯美(2020)。情緒桌遊提升幼兒情緒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余玟錚(2015)。手持式擴增實境對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兼閱讀障礙學生識字學習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余思諍(2015)。字族文識字結合部首圖像化教學對學習障礙學童識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吳欣純(2014)。意義化識字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識字表現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呂美娟(1999)。基本字帶字識字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宋修嫺(2020)。不同的識字策略結合多感官教學法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習障礙學生的識字學習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宋曜廷、陳茹玲、蔡鑫廷、李宜憲(2013)。文本適讀性分級架構之建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1),1-32。
巫俞萱(2021)。社會情緒學習融入國中國文課程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李國平(2020)。COVID-19對於兒童的心理層面影響。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通訊,19(2),05-06。
李雪娥、洪雅惠、陳政見(2021)。部件意義化識字教學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識字讀寫能力之影響。屏東大學學報,5,95-136。
杜正治(2006)。單一受試研究法。遠流出版。
沈伊虹(2017)。擴增實境結合基本字帶字教學對國小聽覺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周台傑(2011)。新特殊教育通論(第三版)。五南出版。
周碧香(2009)。圖解識字教學原理探討。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3(1),55-68。
孟瑛如(2003)。學習障礙兒童之診斷與教學系統簡介。學習障礙兒童診斷與教學研討會。
孟瑛如、張淑蘋(2003)。資源班語文教學-有趣的識字教學設計。國教世紀, 207,31-40。
林秀玲(2022)。社會情緒學習在臺灣推動現況暨其對兒童社會情緒學習、學習動機、主觀幸福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彥屏(2023)。社會情緒學習融入國小英語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林輔庭(2021)。應用多媒體互動教材在國小資源班識字困難學生的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林寶貴(2013)。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第四版)。心理出版。
邱珮瑜(2007)。字族文識字策略對國小識字困難兒童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宣崇慧、盧台華(2010)。直接教學法對二年級識字困難學生識字與應用詞彙造句之成效。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5(3),103-129。
施瓊虹(2014)。多元識字教學策略對國小二年級識字困難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洪淑娥、吳耀宗(2008)。不同識字教學策略對學障學生識字教學之探討。特教園丁,419(6533),11。
洪麗卿、林佳慧(2023)。融合體驗學習與社會情緒學習之攀樹課程發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2(3),148-154。
洪儷瑜(2002b)。學習障礙者教育。心理出版。
洪儷瑜、張郁雯、陳秀芬、李瑩玓、陳慶順(2003)。基本讀寫字綜合測驗。心理出版。
胡心瀠(2023)。社會情緒學習融入國小國語課程的教師學習與協同課程設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胡永崇(1990)。學習障礙兒童社會情緒行為的發展及其輔導。特教園丁,5(4),8-13。
胡永崇(2001)。不同識字教學策略對國小三年級閱讀障礙學童教學成效之比較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179-218。
胡永崇(2001)。從學習原理檢討幾個學習障礙學生之識字補救教學法的成效。南屏特殊教育,3,23-32。
胡永崇(2002)。學習障礙學生之識字教學。屏師特殊教育,3,17-24。
胡永崇(2016)。學習障礙者之教育。載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五南書局。
胡志偉、顏乃欣(1995)。中文字的心理歷程。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頁29-76)。心理出版。
胡映雪(2019)。以社會情緒學習課程提升國小一年級學童「情緒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孫宛之(2004)。基本字帶字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之識字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徐里芳(2009)。字族文識字教學法結合字理識字教學法對識字困難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徐暐玲(2022)。社會情緒學習融入情緒教育課對國小四年級學童社會情緒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國家教育研究院(2020)。議題融入說明手冊,86-87。
國家教育研究院(2021)。教育部國語小字典。https://dict.mini.moe.edu.tw/
張長穎(2013)。圖解識字法對學習障礙學生之教學經驗分享。國小特殊教育,55,65-71。
教育部(2002)。國小學童常用字詞調查報告書(第二版)。
教育部(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
教育部(2013)。萌典。https://www.moedict.tw/%E5%8D%B7
教育部(2019)。身心障礙相關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綱要。
教育部(202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教育部(2021年09月23日)。你終究要分清楚的,不如一次就搞懂。Facebook教育部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www.edu.tw/posts/pfbid0enn9PsZJDYaCnrvkqpBcXhrN3vWWoWUoUQzHZhXx8LzM9EquwJti2zoFcGQVdoDtl
教育部(2021年11月03日)。你終究要分清楚的,不如一次就搞懂「第二彈」。Facebook教育部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www.edu.tw/posts/pfbid02nENnmbNThY7LkBweXNR5JpXbRLykrv4JnWLbMMHMdnzELLAoQF82DGs6gVbnbEbnl
許天威(1986)。學習障礙者之教育。五南書局。
許珀瑋(2015)。LAYAR擴增實境應用於識字教學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許斯惠(2022)。基本字帶字識字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陳玉英(1994)。國小學習障礙兒童國語科錯別字出現率及學習行為調查分析。國小特殊教育,16,29-35。
陳李綢(2008)。中學生個人特質測量與適應性指標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0(2),323-339。
陳怡君(2018)。意義化識字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陳明蕾、柯華葳、廖家寧(2005)。詞頻、詞彙類型與眼球運動型態:來自篇章閱讀的證據。中華心理學刊,47(4),381-398。
陳冠臻(2018)。擴增實境結合部件識字教學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彭佳宣(2014年09月)。認知負荷理論運用於多媒體教學之啟示。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4&edm_no=96&content_no=2330
曾志朗(1991)。華語文的心理研究:本土化的沈思。載於高尚仁、楊中芳(主 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頁539-582)。遠流出版。
曾瓊禛、洪儷瑜(2015)。學習障礙學生社會情緒適應困難內涵初探。特殊教育季刊,137,9-19。
鈕文英、吳裕益(2019)。單一個案研究之緣起與意涵。單一個案研究法:設計與實施。心理出版。
黃沛榮(2009)。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樂學書局。
黃秀霜(2001)。中文年級認字量表指導手冊。心理出版。
黃淑玲(2011)。以研究證據為基礎之多媒體學習理論:劍橋多媒體學習手冊之分析。課程研究期刊,6(1),113-119。
黃道賢(2003)。增進識字困難學生識字學習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黃璽芸(2011)。意義化識字教學法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新北市鑑輔會(2018年02月27日)。新北市學習障礙研判及資料收集建議。心北市特教資訊網。https://sec.ntpc.edu.tw/p/412-1004-966.php
楊瑛(2021)。圖像部首分色識字教學法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識字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
萬雲英(1991)。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特點與教學。載於高尚仁、楊中芳(主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頁432)。遠流出版。
葉思廷(2021)。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廖水滋(2017)。部件意義化識字教學法對學習障礙學生之學習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廖唯琇(2022)。插畫融入青少年社會情緒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劉欣惠(2009)。字族文識字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生字學習成效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劉淑敏(2013)。多感官教學法對提升國小學障識字困難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潘怡禎(2017)。社交情緒學習方案對五年級學生情緒能力與行為問題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
蔡乃昭(2015)。社會與情緒學習(SEL)課程運用於國小一年級綜合活動領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蔡文標(2002)。影響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成就的相關因素及直接教學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蔡玉珍(2019)。運用智能機器人結合字族文識字教學法於國小學習障礙生識字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鄭媲瑾(2008)。意義化寫字教學對國小中年級寫字困難學生寫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賴富美(2008)。部件識字教學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戴汝潛(1999)。漢字教與學。山東教育出版社。
魏民鈞(2019)。基本字帶字識字教學法對提升學習障礙學生識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魏嘉妏、張世彗(2011)。國小一年級學習障礙生與普通生中文識字能力與錯誤類型之研究。特教論壇,10,19-32。
羅宇真、孟瑛如(2018)。高頻字優先教學於閱讀障礙學生識字教學之應用。特教論壇,24,19-41。

二、英文
Aborokbah, M. (2021). Using augmented reality to support children with dyslex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oud Computing, 10(1-2), 17-25. https://doi.org/10.1504/IJCC.2021.113972.
Ausubel, D.P. (196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New York.
Azuma, R. (1997). A Survey of Augmented Reality. Presence: Teleoperators and Virtual Environments, 6, 355-385.https://doi.org/10.1162/pres.1997.6.4.355.
Azuma, R., Baillot, Y., Behringer, R., et al. (2001) Recent Advances in Augmented Reality. IEEE 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s, 21, 34-47. https://doi.org/10.1109/38.963459.
Bailey, C., Deprey, J., Fakoya, A., Nolan, J., Quiles-Rodriguez, I., Soderberg, C., Wu, J.-Y., & Yu, R. (2020). Exploration of Augmented Reality as an Assistive Device for Students with Dyslexia. (Doctoral dissertation).
Bast, J., & Reitsma, P. (1998).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Matthew effects in reading: Results from a Dutch longitudinal stud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4(6), 1373–1399.https://doi.org/10.1037/0012-1649.34.6.1373
Bjekić, D., Obradović, S., & Bojović, M. (2020). The Challenges for Teachers: Augmented Reality a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or Students with Dyslexia. 8th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ference Technics and Informatics in Education.
Canva. (2012). Canva for Education. https://www.canva.com/
CASEL (2021). About CASEL.CASEL. https://casel.org/
Chandler, P., & Sweller, J. (1992). The split-attention effect as a factor in the design of instructio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2(2), 233–246. https://doi.org/10.1111/j.2044-8279.1992.tb01017.x
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CASEL). (2017). CoreSEL competencies. http://www.casel.org/social-and-emotional-learning/core-competencies/
Elliott, S. N., & Gresham, F. M. (2017). SSIS SEL Classwide intervention program. Bloomington, MN: Pearson Assessments.
Goleman, D.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Bantam Books, Inc.
Gupta, T., Sisodia, M., Fazulbhoy, S., Raju, M., & Agrawal, S. (2019, January). Improving accessibility for dyslexic impairments using augmented reality. In 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cs (ICCCI) (pp. 1-4). IEEE.
Hallahan, D. P., Kauffman, J. M., & Lloyd, J. W. (1999). Introduction to Learning Disabilities.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Heward, W. L. (2000). Exceptional Children: An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 Merrill.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03BxQgAACAAJ
Khateri, E., Pourroostaei Ardakani, S., & Zaraii Zavaraki, E. (2021). The impact of Augmented Reality Technology onacademic achievement motivation of second-grade Dyslexic Student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10(4), 58-86. https://doi:10.22098/jld.2021.6534.1710
Koriat, A., & Norman, J. (1985). Reading rotated word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1(4), 490–508. https://doi.org/10.1037/0096-1523.11.4.490
Kortum, S. and Lerner, J. (2000) 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Venture Capital to Innovation.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31, 674-692. https://doi.org/10.2307/2696354
LaBerge, D., & Samuels, S. J. (1974). Toward a theory of automa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reading. Cognitive Psychology, 6(2), 293–323. https://doi.org/10.1016/0010-0285(74)90015-2
Lerner, J.W. (2003). Children Whit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Hoghton Millfflin, Allyn and Bacon, Boston.
Mayer, R. E. (2002). Multimedia learning. In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Vol. 41, pp. 85-139). Academic Press.
Mayer, R. E. (2002). Promis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eaching for Meaningful Learning. Washington: Merril.
Mayer, R. E. (2005). Cognitive Theory of Multimedia Learning. In R. E. Mayer (Ed.),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 (pp. 31–48).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816819.004
Mayer, R. E., & Moreno, R. (2003). Nine ways to reduce cognitive load in multimedia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8(1), 43–52. https://doi.org/10.1207/S15326985EP3801_6
Milgram P., & Kishino F., (1994). A Taxonomy of Mixed Reality Visual Displays, IEIC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Systems (pp.1321-1329).
Miller, G. A. (1956).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63(2), 81–97. https://doi.org/10.1037/h0043158
National Joint Committee on Learning Disabilities. (1988). Letter to NJCLD member organizations.
Paivio, A. (1991). Dual coding theory: Retrospect and current status.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 Revue canadienne de psychologie, 45(3), 255–287. https://doi.org/10.1037/h0084295
Roskos, K., Burstein, K., & You, B. K. (2012). A Typology for Observing Children's Engagement with eBooks at Preschool. Journal of Interactive Online Learning, 11(2).
Sprock, J., & O’Laughlin, L. (2013). Introduction to the DSM-5. Retrieved from http://www.indstate.edu/socwork/docs/conferences/handouts/dsm-v/dsm-v.pdf
Tawney, J. W., & Gast, D. L. (1994). Single subject research in special education (Z.-Z. Du, Trans.).
Wawryk-Epp, Harrison, G., & Prentice B. (2004). Teaching Students with Reading Difficulties and Disabilities – A Guide for Educators, Saskatchewan Reading, pp. 239.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2028/07/16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2028/07/16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2028/07/16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