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德璋
Der-chang Chen
論文名稱: 提昇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電腦繪圖學習意願的行動研究-以卡通漫畫造型創作為題
Action Research to Rais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for Computer Graphics in the Department of Advertising Design of a Vocational High School: Using Cartoon and Comic Creation as Titles
指導教授: 柯志祥
Chih-Hsiang Ko
口試委員: 吳岳剛
Yueh-Gang Wu
周賢彬
Jou, shyan-b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院 - 設計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3
中文關鍵詞: 合作學習高職廣告設計科電腦繪圖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 Department of Advertising Design of Vo, Computer Graphics, Action Research, Cooperative Learning
相關次數: 點閱:514下載: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電腦繪圖是高職廣告設計科的重點專業課程,本研究旨在運用行動研究的合作學習方式,重新加以規畫,並以「卡通漫畫創作」作為本次研究教材,從中提昇學生學習意願。試行時間為一學期,並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導入「合作學習」階段的教學問題及解決方式,研究者依據所收集的學生相關資料,在行動中反省自己教學方法,尋求實際學習情境中,最適合學生之方式繼續執行,評析實施成效,做為第二階段改進依據。第二階段為進入「合作學習」精緻化階段的教學問題及解決方式,採行修正後之合作學習方式,並收集相關資料,比較學生在兩階段研究間,參與學習意願的改變。

    本研究根據結果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一、使用合作學習,可以達到較佳的電腦繪圖教學效果。
    二、在實施合作學習後,可以提高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意願,增進師生間的互動。
    三、以「卡通漫畫」為題的分組合作學習,可以有效解決電腦繪圖教學所遭遇的問題。
    四、本次行動研究,所使用的合作學習方式,對受測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的電腦繪圖學習意願,有提昇的效果。


    Abstract:
    Computer graphics is the key course in the department of advertising design of vocational school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use and re-plan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of action research with cartoon and comic creation to rais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The duration of this research was one semester and wa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The first was the introduction stage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to teaching and the researcher collected relevant information from the students to reflect his own teaching methods in action. The result was analyzed to select a suitable method to be carried on into the next stage. The second was the refinement stage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a modified method was used to collect related data for the comparison of th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in two stages.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Cooperative learning can achieve a better teaching effect on computer graphics.
    2. Cooperative learning can raise the students’ motivation to participate in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increas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3. Using cartoon and comic creation as titles for cooperative learning can solve teaching problems in computer graphics.
    4. Cooperative learning can raise the vocational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for computer graphic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1 1-2 研究目的─3 1-3 研究問題─4 1-4 研究假設─4 1-5 名詞釋義─5 1-6 研究範圍與限制─9 1-7 研究架構─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2.1 行動研究的合作學習法─13 2.2 高職廣設科電腦繪圖教學─24 2.3 電腦繪圖教學與卡通漫畫創作─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34 3.1 研究設計與研究流程─34 3.2 研究者的背景、理念與角色及研究工具─39 3.3 研究情境及研究對象─43 3.4 資料的蒐集─44 3.5 資料的分析─46 3.6 研究的信效度─4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0 4.1 導入「合作學習」階段的教學問題及解決方式─50 4.2 進入「合作學習」精緻化階段的教學問題及解決方式─69 4.3 分析電腦繪圖學習態度及社會技巧問卷調查結果─88 4.4 社會技巧問卷施測結果─9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0 5.1 研究結論─100 5.2 研究建議─103 參考文獻─107 一、 中文部份─107 二、 英文部份─113 附錄一 電腦繪圖學習態度問卷─115 附錄二 社會技巧問卷─118 附錄三 Illustrator 9.0電腦繪圖學習單─119 附錄四 第一階段合作學習教學單元之教學設計單─120 附錄五 第二階段合作學習教學單元之教學設計單─122 表 目 錄 表1-1 合作學習的類型─19 表2-1 「向量描繪」電腦繪圖課程及應用教材大綱─27 表3-1 學習週記表─41 表3-2 半結構式晤談─42 表3-3 資料編號釋義─47 表4-1 學生已學習電腦繪圖的時間─51 表4-2 學生學習電腦繪圖的感受─51 表4-3 引入合作學習教學實施步驟─52 表4-4 精緻化合作學習教學實施步驟─69 表4-5 合作學習小組分組名單─71 表4-6 電腦繪圖學習態度問卷分項總量表─89 表4-7 學生對學習電腦繪圖的喜愛程度─90 表4-8 學生對學習電腦繪圖的自我負責程度─91 表4-9 學生對學習電腦繪圖的主動性─92 表4-10 社會技巧問卷之前測結果─94 表4-11 社會技巧問卷之後測結果─96 表4-12 社會技巧問卷之結果─98 表5-1 期末學生學習電腦繪圖的感受─100 圖 目 錄 圖1-1 研究架構及流程圖─11 圖1-2 本次行動研究的基本程序圖─12 圖3-1 共同教學─35 圖3-2 分組學習─35 圖3-3 學習評鑑─35 圖3-4 學習表揚─35 圖3-5 按工作單學習─36 圖3-6 與學生晤談─36 圖3-7 問卷調查─36 圖3-8 行動研究流程─38 圖3-9 三角交叉法(triangulation)─ 49 圖4-1 「從幾何形創作卡通漫畫人物」單元學生作品(1)─167 圖4-2 「從幾何形創作卡通漫畫人物」單元學生作品(2)─68 圖4-3 「似顏繪」卡通漫畫圖像創作的學生作品(1)─186 圖4-4 「似顏繪」卡通漫畫圖像創作的學生作品(2)─87

    一、中文部份
    1 . 王文裕(2003)。新竹縣國民小學教師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況、意願及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 王緒溢、劉子鍵、王瑀及賴慧珉(2000)。網路上的電腦合作學習模式研究。第四屆全球華人教育資訊科技大會GCCCE 2000,89年5月。
    3 . 王鼎銘(2000a)。資訊時代數位影像對美感價值的衝擊與影響,教學科技與媒體,51,頁2-8。
    4 . 王鼎銘(2000b)。網路時代電腦繪圖教育教師角色探討,國教世紀,193期,51-56頁
    5 . 尹曼萍(2004)。以『合作技巧教學』探究國小自然科合作技巧與學習動機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6 . 任慶儀(2001)。多元評量的設計。國教輔導,40卷5期, 49-56頁。
    7 . 余民寧、潘雅芳、林偉文(1996)。概念構圖法:合作學習抑個別學習,教育與心理研究,19期,93-124頁。
    8 . 林生傳(1995)。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9 . 林寶山(1988)。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10 . 林榮聰(2000)。設計科系學生學習態度之探討。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設計學程碩士論文。
    11 . 林清山、林天祐(2000)。合作學習。取自:http://mec.nhltc.edu.tw/0cooper/webdata/21.htm (查詢時間2004/04/08)。
    12 . 李珀(1999)。有效能的教學。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13 . 李朝陽(2003)。台日漫畫產業發展比較研究─以流通制度與環境為考察中心。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研究所碩士論文。
    14 . 李酉亭、鄒芳 (1995)。行動研究法和教育。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第1期, 38-44頁。
    15 . 吳垠慧(2004)。台灣當代藝術作品中的漫動畫圖像:以楊茂林、洪東祿的作品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 范聖佳(2001)。國中數學教師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 洪德麟(2004)。人才培育的急迫性與願景。取自:國立歷史博館http://art.network.com.tw/ArtInformation/Project/m5/main.htm(查詢時間2004/5/20)。
    18 . 涂維聖(1998)。科學教育的目標。取自http://www.sljhs.ylc.edu.tw/bandit/Goal_SciEdu.html (查詢時間2004/03/20)。
    19 . 唐偉成(2000)。教師進行行動研究的目的及撰寫格式。取自:教育部國教專業社群網http://teach.eje.edu.tw/(查詢時間2005/02/28)。
    20 . 曹永松(2000)。國中理化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1 .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22 . 黃雅卿(2001)。高職廣告設計科電腦繪圖課程內涵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3 . 黃金俊(1998)。高職印刷科攝影課程創造思考教學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24 . 許家萊、王麗香、蔡秀蕙、李雅鈴與古釆令(1999)。漫畫產業分析。高苑技術學院:企業管理系專題製作報告。
    25 . 許瀛鑑(1994)。近五十年來工業職業教育概況。工業職業教育雙月刊。12卷3期,27-32頁。
    26 . 許瀛鑑(1995)。高職廣告設計科電腦繪圖課程之規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7 . 馬澄瑛(2002)。高職設計群教學課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8 . 陳瓊花(2001)。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學與策略研究計畫書(未出版)。台北市:國立藝術教育館。
    29 . 陳連興(2002)。合作學習在高職英文教學之成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30 . 陳素貞(1994)。電腦合作與個別學習對概念學習效果及社交互動之影響。(國科會專案報告,計畫編號NSC 83-0111-S-153-004-CL)。
    31 . 陳寬祐(1991)。基礎造形。台北:新形象。
    32 . 游朝煌(2004)。不同合作學習模式問題導向教學對技專校院學生邏輯思考能力與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程式設計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33 . 教育部(1998)。職業學校各類科課程標準總綱。教育部技職司。
    34 . 教育部(2000a)。技職教育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35 . 教育部(2000b)。高級職業學校課程暨設備標準。台北:教育部。
    36 . 教育部。學習加油站。取自:http://content.edu.tw/melt/primary/artlab/sj_dc/about.htm (查詢時間2004/02/18)。
    37 . 教育部技職司(2005)取自:http://course.tvc.ntnu.edu.tw/ (查詢時間2005/02/18)
    38 . 孫立群(1998)。日本卡通對青少年消費文化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39 . Raymond,W.R著。馮建山譯(1994)。電視:科技與文化形式。台北:遠流。
    40 . 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嘉義師院學報,9 期
    ,頁299-318。
    41 . 葉 紅(2004)。色情:毀了日本動漫?。取自:http://china.sina.com.tw/comic/d/2004-03-26/17604.shtml (查詢時間2004/03/12)。
    42 . 葉連祺(2000)。中小學教師行動研究策略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35,10-15頁。
    43 . 楊巧玲(2003)。教育是政治的工具,政治是教育的本質。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教育學系教育論壇(五),2-9頁。
    44 . 楊宏珩(1997),行動研究:以高中化學教學試行合作學習為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5 . 楊思賢、李偉成、林德成(2004)。行動研究互助網。取自:http://ci-lab.ied.edu.hk/aris/index.htm (查詢時間2004/2/18)
    46 . 郭重吉、江武雄(1995)。中學數理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Ⅰ)。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47 . 郭惠茹(2002),高職數學教師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48 . 張全成(1999)。電腦影像處理與繪畫─painter、photoshop輔助傳統平面美術教學初探。取自:http:// http://content.edu.tw/melt/primary/artlab/sj-dc/about.htm (查詢時間2004/02/18)。
    49 . 張全成(2002)。電腦繪圖與輸出輔助傳統藝術創作教學案例分析與評估。國教世紀,202,39-46頁。
    50 . 張恬君(2000)。電腦媒體之於藝術創作之變與不變,美育,115, 38-47頁。
    51 . 張文華(2004)。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 。取自: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教所
    http://pck.bio.ncue.edu.tw/pckweb/database/biology2/(查詢時間2004/4/18)。
    52 . 張世宗(1997)。台灣地區中等教育階段公民學科教材之研究(1991-1997)─「政治社會化」之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53 .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54 . 張素貞(2000)。國小六年級電腦教學之行動研究。教育論壇,35, 41-59頁。
    55 . 劉得劭(1998)。從建構論觀點談自主性導向之美勞教學。研習資訊,15卷6期。
    取自:http://www.naer.edu.tw/issue/j1/v15n6/30.htm (查詢時間2004/5/18)。
    56 . 劉政勳(2003)。資訊科技融入國小美勞教學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57 . 劉華傑(1998)高職設計教育的課程研究:以廣告設計科之課程進度表為中心。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58 . 鄭如雅(2003)。以卡通漫畫為主題的國小視覺藝術教學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59 . 賴振榮(2001)。合作學習教學法應用於高職進修學校電子科電子實習課程學習效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60 . 歐用生(1994)。提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研習資料
    11卷2期。
    61 . 謝正瑜(2000)。後現代藝術思潮中淺談兒童繪畫表現的可能性。取自:http://www.aerc.nhctc.edu.tw/ (查詢時間2004/5/18) 。
    62 . 謝豪華(2002)。運用主動性學習教學策略之合作行動研究-以國中英語教學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63 . 謝鴻均(2003)。創作教學的矛盾與愉悅─在人文思維中舞蹈,美育雙月刊4月號。
    64 . Altrichter, H, Posch, P. & Somekh,B. 著。夏林清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市:遠流。
    65 . 蕭湘文(2002)。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台北:五南。
    二、 英文部份
    1 . Bruner, J.(1960).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2 . Bryant, I.(1996). Action research and reflective practice. In D. Scott & R. Usher (Eds.), Understand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pp.106-119). London: Routledge.
    3 . Elliot, J.(1981). Action research:Framework for self evaluation in schools. TIQL Working paper No.1. Cambridge:Cambridg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4 . Hitchcock, G., & Hughes, D.(1994). Research and the teacher: A qualitative introduction to school-based research (2n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5 .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 Holubec, E. J.(1994) The new circles of learning :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and school.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6 . Lewin, K. (1947), Group Decis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T. Newcomb
    and E. Hartely (eds)., Readings in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Holt Rinehart
    Winston.
    7 . Sharan, S., Kussell, S. P., Hertz-Lazarowitz, R., Bejarano, Y., Raviv, S. & Sharan, Y. (1984). (Eds.).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Research in desegregated schools (pp. 46-72).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8 . Slavin, R. E. (1987). Developmental and motivational perspectives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A reconciliation.Child Development, 58,1161-1167.
    9 . von Glasersfeld, E.(1992). Constructivism Reconstructed: A Reply to Suchting. Science and Education, 1(4), 379-384
    10. Willinsky, J. (1999).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Challenges and responses. UBC Education, 9(2):1-2.
    11. Woolfolk, A. E. (1993). Educational Psychology.(5th ed). Boston:Allyn & Bacon.
    12. Zuber-Skerritt, O. (1996). Introduction: New directions in action research. In Ortrun Zuber-Skerritt (Ed.), New Directions in Action Research, pp. 3-12. London: Falmer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