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呂明奇
Ming-Chi Lu
論文名稱: 智慧型手機相機功能介面之版面配置及操作型式研究
A Study on the Interface Layout Configurations and Task Operation Types of Smartphone Camera Features
指導教授: 陳建雄
Chien-Hsiung Chen
口試委員: 吳志富
Chih-Fu Wu
宋同正
Tung-Jung S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院 - 設計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2
中文關鍵詞: 智慧型手機手機照相手勢操作介面設計使用者經驗
外文關鍵詞: Smartphone, Phone camera, Gesture, Interface design, User experience
相關次數: 點閱:221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智慧型手機的興起,逐漸取代傳統手機,成為現今手機市場的主要趨勢,也因為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影響之下,各種單一功能的設備紛紛被取代,相機就是其中的一種。更快速的網路及 Instagram、Vine 等照片分享 App 的火紅下,使用手機拍照的人越來越多了。人們因此可以隨時隨地的分享自己生活周遭的事物,不受限於地點與時間。這樣的生活方式讓各手機大廠也為了提升相機使用上的體驗,紛紛在相機技術上下功夫。
    本研究包含兩部份實驗:(1)前導性實驗為針對三個品牌以強調照相功能為主的智慧型手機,進行介面使用性評估,透過計測任務了解樣本之間的差異與操作績效;(2)依據前導性實驗結果,與文獻的重點論述,進行模擬介面實驗。模擬介面採3(版面配置方式) x 2(單手和雙手操作經驗的人)雙因子組間實驗設計;版面配置方式有三組:(1)下置選單;(2)中置選單;(3)圓弧選單,有操作經驗的人有兩組:(1)單手操作經驗的人;(2)雙手操作經驗的人。
    研究結果如下:(1)使用Camera App的單手操作拍照經驗時間,以2年以上單手操作拍照經驗者為主;(2)透過Camera App傳送照片分享給好友的時間,以2~3天為主;(3)在主觀感受上,圓弧選單在有單手操作經驗的操作流暢度與個人喜好接受度較為青睞;(4)在拍完一張照片並選擇建立一本相簿,中置選單的操作績效較其他兩個樣本高。


    The rise of smartphones, gradually replacing the traditional mobile phone, has become the main trend in today's mobile phone market. Becaus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popularity of smartphones, a variety of single-function devices have been replaced, and the camera is one of them.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using camera phones because of faster network and photo sharing from Instagram, Vine and other photo sharing Apps. Therefore, people can share their lives anywhere, not limited to place and time. Such a way of life style enables mobile phone manufacturers to enhance the use experience on camera phones.
    This study consists of two parts: (1) Carrying out the pilot experiment on interface usability assessment, and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users’ task performance regarding three camera phones emphasizing on the camera functions, (2) Based on the pilot experiment results, relevant literature, sever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interface were created. The experiment is a 3 (Layout mode) x 2 (one-hand or two-hand operation experience) between-subject two factor experimental design; The layout mode has three levels: (1) under the home menu, (2) in the home menu, (3) Round arc menu. The one-hand or two-hand operation experience have two levels: (1) one-hand operation experience, (2) two-hand operation experience.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user who uses camera App of one-hand operation experience often has more than two years photographing experience, (2) The user who shares photos to a friend via Camera App often does it once in 2 to 3 days, (3) In terms of subjective feelings, the arc menu with a one-hand operation experience regarding the fluency and personal preference obrtains the most popular acceptance, (4) After taking a photo and choose to create an album, the in the menu operating performance is better than the other two samples.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謝誌 iv 目錄 v 圖目錄 ix 表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架構與流程 4 1.4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2.1 智慧型手機 8 2.1.1 智慧型手機的定義 8 2.1.2 智慧型手機品牌現況分析 8 2.1.3 觸控式螢幕 10 2.2 手機照相 11 2.3 人機互動設計 12 2.3.1 心智模型 12 2.3.2 認知心理 13 2.3.3 隱喻設計 13 2.3.4 了解使用者 13 2.4手勢操作 14 2.4.1 手的關節構造 14 2.4.2 手的基本動作 15 2.4.3 拇指的運動範圍 15 2.4.4 智慧型手機握持方式 16 2.5介面設計 17 2.5.1 圖形使用者介面與使用性 17 2.5.2 手機介面之版面設計 18 2.5.3 介面設計原則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20 3.1研究方法 20 3.2 實驗流程與建構 21 第四章 前導性實驗 22 4.1研究方法與前導性實驗設計 22 4.1.1 受測者 22 4.1.2 實驗樣本 23 4.1.3 各任務操作流程與實驗目的 23 4.1.4 前導性實驗步驟 29 4.2前導性實驗結果 29 4.2.1受測者使用現況調查 29 4.2.2計測任務操作績效分析 31 4.2.3 SUS問卷調查結果與分析 35 4.2.4使用者主觀感受評量結果與分析 36 4.3前導性實驗重點整理 40 4.4小結 40 第五章 實驗設計與驗證 42 5.1實驗設計概念發展 42 5.1.1 MSMG模式 42 5.1.2 實驗變項 43 5.1.3 實驗模擬樣本 44 5.1.4 模擬情境 47 5.2 實驗操作 48 5.2.1 實驗設備與內容 48 5.2.2 實驗對象與流程 51 5.3實驗結果與分析 54 5.3.1 基本資料分析 54 5.3.2 基本資料分析小結 57 5.3.3 任務操作績效的結果與分析 58 5.3.4 使用性(SUS、USE)的結果與分析 67 5.3.5 使用者主觀感受量表的結果與分析 74 5.3.6 受測者意見 9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92 6.1研究成果 92 6.1.1 社群即時通訊App使用現況調查與前導性實驗結果 92 6.1.2 實驗設計與驗證結果 94 6.2結論建議與後續研究發展 95 6.2.1 研究結論與建議 95 6.2.2 後續研究發展建議 96 參考文獻 98 附錄一:智慧型手機相機使用現況調查問卷 100 附錄二:智慧型手機相機前導性實驗問卷 101 圖目錄 圖1.1 研究架構流程圖 5 圖2.1 HTC M8 Camera UI 9 圖2.2 SONY Xperia z1 Camera UI 9 圖2.3 ASUS Zenfone Camera UI 10 圖2.4 2011年全球照相手機市場銷售量預測 11 圖2.5 Donald Norman之心智模型圖 12 圖2.6手的關節圖 14 圖2.7 Josh Clark定義之右手單手握持操作熱區 15 圖2.8 Steven Hooker觀察之右手握持操作智慧型手機熱區 16 圖2.9右手握持操作智慧型手機難易度圖 16 圖2.10一手握持一手操作操作智慧型手機難易度圖 17 圖3.1本研究Camera介面設計之實驗流程 21 圖4.1智慧型手機單手操作情況 22 圖4.2受測者年齡分佈圖 30 圖4.3平均傳送照片分享給好友的時間 30 圖4.4最常使用Camera App的場合環境 31 圖4.5 3支品牌智慧型手機設定ISO之操作畫面 32 圖4.6 3支品牌智慧型手機全景拍攝之操作畫面 32 圖4.7 3支品牌智慧型手機計時自拍之操作畫面 33 圖4.8 3支品牌智慧型手機建立相簿名稱之操作畫面 34 圖4.9 3支品牌智慧型手機建立相簿名稱之操作畫面 35 圖4.10 SUS使用者分數感受度圖 35 圖4.11各實驗樣本版面配置方式 41 圖5.1 MSMG模式 42 圖5.2實驗設備 48 圖5.3受測者年齡分佈圖 54 圖5.4受測者持有智慧型手機系統分佈圖 55 圖5.5受測者持有智慧型手機螢幕尺寸分佈圖 55 圖5.6使用Camera App的單手操作拍照經驗時間 56 圖5.7使用Camera App最常使用的場合環境 56 圖5.8使用Camera App傳送照片分享給好友的時間 57 圖5.9使用Camera App單手操作的情況 57 圖5.10 選擇建立一本相簿之版面配置方式 63 圖5.11 建立相簿之版面配置方式 64 圖5.12 使用者主觀感受「Q8」雙因子ANOVA交互作用 85 圖5.13 有單手操作於圓弧選單手指指幅範圍 86 圖5.14 雙手操作於中置選單手指指幅範圍 86 圖5.15 使用者主觀感受「Q9」雙因子ANOVA交互作用 88 圖5.16 下置選單的建立相簿選單版面配置 89 圖5.17 受測者單手操作手勢 91 圖6.1 IM03模擬樣本的頁面設計 96 表目錄 表1.1影響消費者對手機之滿意度主要因素:傳統手機與智慧型手機之比較 2 表1.2 Android智慧型手機市場佔有率預測 6 表2.1觸控螢幕技術的分析比較 11 表4.1 實驗樣本規格表 23 表4.2 HTC New one操作任務內容與實驗目的 24 表4.3 ASUS Zenfone 5操作任務內容 25 表4.4 SONY Xperia Z1操作任務內容 27 表4.5各任務操作績效敘述統計 31 表4.6 任務二Scheffe事後檢定結果 33 表4.7 任務四Scheffe事後檢定結果 34 表4.8系統使用性尺度量表敘述統計 35 表4.9系統使用性尺度量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所得之F值與P值 36 表4.10使用者主觀感受的敘述統計列表 36 表4.11 Settings雙層選單呈現方式的整體便利性Scheffe事後檢定結果 38 表4.12切換模式與其照片呈現方式的整體便利性Scheffe事後檢定結果 38 表4.13上排選單配置方式對於介面操作的便利性Scheffe事後檢定結果 39 表4.14對此介面的個人喜好接受度Scheffe事後檢定結果 40 表5.1模擬樣本編碼表 44 表5.2下置選單版面配置方式 45 表5.3中置選單版面配置方式 46 表5.4圓弧選單版面配置方式 47 表5.5各任務說明與實驗操作流程圖 49 表5.6任務操作說明圖卡 52 表5.7各操作任務績效的雙因子ANOVA變異數分析列表 58 表5.8任務一敘述統計 59 表5.9任務一雙因子ANOVA變異數分析 59 表5.10任務二敘述統計 60 表5.11任務二雙因子ANOVA變異數分析 61 表5.12任務三敘述統計 62 表5.13任務三雙因子ANOVA變異數分析 62 表5.14任務三之版面配置方式Scheffe事後檢定結果 63 表5.15任務四敘述統計 64 表5.16任務四雙因子ANOVA變異數分析 65 表5.17任務五敘述統計 65 表5.18任務五雙因子ANOVA變異數分析 66 表5.19 SUS敘述統計 67 表5.20 SUS雙因子ANOVA變異數分析 67 表5.21 USE使用問卷雙因子ANOVA變異數分析 68 表5.22 USE之「有用的」敘述統計 68 表5.23 USE之「有用的」雙因子ANOVA變異數分析 69 表5.24 USE之「易用的」敘述統計 70 表5.25 USE之「易用的」雙因子ANOVA變異數分析 70 表5.26 USE之「容易學習的」敘述統計 71 表5.27 USE之「容易學習的」雙因子ANOVA變異數分析 72 表5.28 USE之「滿意度」敘述統計 72 表5.29 USE之「滿意度」雙因子ANOVA變異數分析 73 表5.30使用者主觀感受雙因子ANOVA變異數分析列表 74 表5.31使用者主觀感受「Q1」敘述統計 75 表5.32使用者主觀感受「Q1」雙因子ANOVA變異數分析 76 表5.31使用者主觀感受「Q2」敘述統計 76 表5.32使用者主觀感受「Q2」雙因子ANOVA變異數分析 77 表5.31使用者主觀感受「Q3」敘述統計 77 表5.32使用者主觀感受「Q3」雙因子ANOVA變異數分析 78 表5.31使用者主觀感受「Q4」敘述統計 79 表5.32使用者主觀感受「Q4」雙因子ANOVA變異數分析 79 表5.31使用者主觀感受「Q5」敘述統計 80 表5.32使用者主觀感受「Q5」雙因子ANOVA變異數分析 81 表5.31使用者主觀感受「Q6」敘述統計 81 表5.32使用者主觀感受「Q6」雙因子ANOVA變異數分析 82 表5.31使用者主觀感受「Q7」敘述統計 83 表5.32使用者主觀感受「Q7」雙因子ANOVA變異數分析 83 表5.31使用者主觀感受「Q8」敘述統計 84 表5.32使用者主觀感受「Q8」雙因子ANOVA變異數分析 85 表5.33使用者主觀感受「Q9」敘述統計 87 表5.34使用者主觀感受「Q9」雙因子ANOVA變異數分析 88 表5.31使用者主觀感受「Q10」敘述統計 89 表5.32使用者主觀感受「Q10」雙因子ANOVA變異數分析 90 表6.1前導性實驗各任務操作績效敘述統計 92 表6.2使用者主觀感受的敘述統計列表 93 表6.3版面配置方式在應變項中有顯著性差異項目 94

    1. 郭震陽(2011)。改善拇指工作負荷之單手操作介面設計。清華大學碩士論文。台北。
    2. 張宥喬(2012)。觸控角度及icon位置與大小對大型觸控面板操作表現的影響。實踐大學碩士論文。台北。
    3. 黃郁雅(2011)。智慧型手機觸控介面操作績效之研究。台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台北。
    4. 黃泰舜(2011)。操控手機觸控螢幕之手部舒適性分析與改良。成功大學碩士論文。台北。
    5. 陳正偉(2011)。觸控介面操作使用經驗之研究與設計-以電子睡眠日誌為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論文。台北。
    6. 黃帥豐(2010)。觸控式寬螢幕手機之單手拇指點選面積研究。台灣科技大學碩士論文。台北。
    7. 陳郁汝(2010) 。圖形化使用者介面之頁面配置研究-以電子睡眠日誌為例。台灣科技大學碩士論文。台北。
    8. 方裕民(2003)。人與物的對話─互動介面設計理論與實務。田園城市文化。台北。
    9. 吳進北(2001)。螢幕圖示配置對使用效率影響之相關研究。東海大學工業工程學系碩士論文。台中。
    10. 科技產業資訊室(2010)。觸控螢幕將改變手機產品設計走勢。取自:http://cdnet.stpi.narl.org.tw/techroom/market/eetelecomm_mobile/2010/eetelecomm_mobile_10_016.htm
    11. 科技產業資訊室 (2011)。Android於2012年於智慧型手機市佔率達49%。取自: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market/eetelecomm_mobile/2011/eetelecomm_mobile_11_014.htm
    12. 葉謹睿,(2010)。互動設計概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6-27。

    英文部分
    1. Bangor, A. (2009). “Determining what individual SUS scores mean: Adding an adjective rating scale”.Journal of Usability Studies:114-123
    2. Eason, K. (1987).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Lodon: Taylor and Francis.
    3. Eisenhardt, K. M. (1989).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 (4), pp.532-550.
    4. Jordan, P. W. (2000). Designing Pleasurable Products: An Introduction to NewHuman Factors. London, England: Taylor & Francis.
    5. Clark, Josh. (2012). Designing For Touch. net Magazine, February 1,2012. Retrieved January 18,2013.-See more at: http://www.uxmatters.com/mt/archives/2013/02/how-do-users-really-hold-mobi
    6. Marcus, A. (2011). Babyface design for mobile devices and the Web. In M.J.Smith, & G. Salvendy. (eds.), Systems, Social and International Design Aspects of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HC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2. (pp. 714–718)
    7. Stanton, N.(2003),消費產品之人因工程,張文德譯,台北:六和出版社。
    8. Shneiderman, B. & Plaisant, C. (2010). 人機介面設計:有效的人機互動策略(Designing the user interface :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賴錦慧譯)。台北市:東華。(原作2009年出版)
    9. Hooker, S. (2013). “How Do Users Really Hold Mobile Devices?” UXmatters, November 1, 2012.Retrieved January 18, 2013.
    10. Moggridge, B. (2007). Designing interactions. Cambridge, London: The MIT Press.
    11. Norman, D. A. (1983). Some Observations on Mental Models. In: Gentner, Dedre and Stevens, Albert L. (eds.). Mental Model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2. NPD. (2011). Consumers Now Take More Than a Quarter of All Photos and Videos on Smartphon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pd.com/wps/portal/npd/us/news/press-releases/pr_111222/
    13. Yang, J. (2012). Smartphones in use surpass 1 billion, will double by 2015[Online forum comme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bloomberg.com/news/2012-10-17/smartphones-in-use-surpass-1-billion-will-double-by-2015.html
    14. Zeithmal, V. A. (1988).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 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pp.2-22.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