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卓天佑
TIAN-YOW TWO
論文名稱: 金融控股公司購併證券子公司綜效之個案探討
The Case Study of Synergy on Merger and Acquisition of the Securities Subsidiary for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指導教授: 葉瑞徽
Ruey-Huei Yeh
吳宗成
Tzong-Chen Wu
口試委員: 欒 斌
pin luar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管理學院 - 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4
中文關鍵詞: 金融控股公司購併組織創新資源整合綜效
外文關鍵詞: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M&A,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synergy
相關次數: 點閱:437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全球的金融市場競爭隨著金融控股公司的型態出現而有了全新的面貌,金融機構得以跨業經營不同金融業務,使得銀行、保險及證券業能透過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方式,運用彼此間的行銷通路、分享客戶資訊、共用營業場所及相關的硬體設備,以滿足現代社會客戶對於時效性的需求,即是交叉銷售的整體服務。
    台灣金融市場為了與國際競爭及接軌,而訂定了金融控股法,並依法成立金融控股公司。A證券公司就在此波的購併中成為金融控股公司轄下之證券子公司,於金控成立之後所有的管理、經營策略均是由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為的就是講求綜效,但對金控綜效之貢獻卻是由下而上、聚沙成塔累積各個子公司的績效而成為金控之績效,故A證券公司之績效亦由最小之個體累積而來,其透過購併、資源整合、經營策略,而達到績效之追求。
    由於每一家金控公司都有各種不同的購併活動,這些購併案是否產生綜效,這正是本研究之目標。因此本文旨於探討在成立金控公司之後,A證券子公司對於金控公司是否產生綜效。


    The global financial market competition has a brand-new style as the appearing of th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 can manage different types of financial transaction including the bank, insurance and securities business. In order to meet the modern social customer, it uses the marketing resource between each other, share customer's information, share the place of business and relevant hardware equipment.
    In order to integrat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he financial market of Taiwan has set up the holding law of finance, and establish th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A Company becomes th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to have jurisdiction over the securities subsidiary under in the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M&A). In order to get operation synergy, all management tactics in A Company are from top to bottom. However, the contribution of every subsidiary accumulates achievements. Therefore, the performance of A Company is accumulated by the smallest individual, through M&A, the integration of the resources, management tactics.
    Because every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has different kinds of M&A activities, whether the M&A case produces the comprehensive result is exactly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Consequently, the purport of this research probing into after establishing th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if A Company gets synergy toward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誌 謝 III 目 錄 I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 5 第四節 研究限制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金融控股公司定義與架構 9 第二節 購併及相關文獻 16 第三節 組織創新 21 第四節 綜效理論 29 第參章 個案公司策略分析 34 第一節 個案公司簡介 34 第二節 個案公司的市場分析 36 第三節 個案公司發展策略 47 第肆章 個案公司子公司之綜效分析 5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59 第一節 結論 59 第二節 未來研究建議 59 參考文獻 61 授權書 64

    一、 中文部分
    1. 王佳宜(1995)。「我國企業購併後企業文化與綜效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2. 林志中(2001)。「金融控股公司成立後對企業營運影響之探討」,電工資訊,財金眺望台。
    3. 林永隆(1998)。「企業購併綜效在財務上探討」,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4. 黃明琦(2002)。「臺灣金融機構購併前後績效與綜效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5. 財政部金融局,金融控股公司法(2001)。
    6. 陳穩仁,國內金融控股公司合併綜效之研究,銘傳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3年。
    7. 蔡忠勇(2003),「由金融控股公司體制探討台灣地區銀行業之轉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 楊裴雯(2003),「金融控股公司之綜效評估分析」,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 林贊正(2006),「台灣金控公司之組織變革、組織公平、員工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關聯之研究」,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劉上嘉(2008),「組織文化、主管領導風格與組織創新績效的關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吳建平(2006),「個體工作滿足、知識分享與組織創新能力之關聯性研究」,中國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
    12. 陳淑華(2000),「銀行購併前後之績效評估-台灣金融業之探討」,銘傳大學金融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13. 廖金裕(2008),「上市(櫃)證券業合併綜效之研究」,東吳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14. 黃啟強(2004),「台灣金融控股公司整合策略與綜效之研究」,中原大學企管學系碩士論文。
    15. 彭素君(2004),「購併活動對主併公司影響之實證研究--以我國證券業為例」,臺灣銀行季刊,第五十五卷第一期,頁286-306。
    16. 張明信(2001),「證券業購併後財務績效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沈文興(2005),「金融控股公司購併之綜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吳昆益(2004),「證券商加入金融控股公司之營運績效分析」,東吳大學會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9. 林子超(2003),「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特性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20. 王文宇(2001),「金融控股公司法之評析」,月旦法學雜誌,(194-207頁)。
    21. 李並光(2003),「金融控股公司合併綜效之研究~以台灣的個案為例」,國立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研究所。
    22. 孫裕閔(2004),「金控架構下台灣地區銀行業之經營績效比較研究」,銘傳大學經濟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23. 蕭毓瑞(2005),「金融控股公司經營績效之探討-富邦金融控股公司個案分析」,銘傳大學經濟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24. 林美秀(2004),「以財務報表分析金融控股公司成立前後綜效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25. 陳穩仁(2004),「國內金融控股公司合併綜效之研究」,銘傳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
    二、 英文部分
    1. Daft, R.L.,(1978),“A Dual-Cor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1(2), pp.193-210.
    2. Damanpour, F., (1991),“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 Meta-Analysis of Effects of Determinants and Moderato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4(3),pp555-590.
    3. Robbins, S. P. (2000), “Essential of Organizationl Behavior”, 6thed.,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
    4. Henderson, R.M.(1996).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management of architecura knowledge. In M. D. Cohen. & S. S .Lee.(Eds). Organization Learning. SAGE: Publications. Pp.430-459.
    5. Hodge, B.J., Anthony, W.P. & Gales, L.M.(1996).Organization theory- Astrategic approach.New-Jersey: Upper Saddle River.
    6. Knight, K.E.(1967). A descriptive model of the intra-firm innovation process. Journal of Business, 4, pp.478-496.
    7. Farrell,M.J.,(1957)”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ity Efficiency”,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Series A, 120,Part3,pp.253-281.
    8. Fluck, Z. and Lynch, A.W., (1999), “Why Do Firms Merge and Then Divest? A Theory of Financial Synergy”Journal of Business, 72(3),(pp.319-346).
    9. Bacon, F.W., & Shin, T.S., & Murphy N. B.,(1994),“ Factors Motivating Mergers :The Case Of Rural Electric Cooperatives”,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46(pp. 129-134).
    10. Singh, H., and C. A. Montgomery. ,(1987), “Corporate Acquisition Strategie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8(pp.377-386)
    11. Weston, J. F., Chung, K. S., “Do Merger Make Money? A Reasearch Summary.” Merger & Acquistions, Vol. 18, 1983, pp. 40-4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