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菀真
Wan-Chen Hsu
論文名稱: 合作學習融入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專題教學的成效
The Effects of Adop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Project-Based Instruction in a Design Tech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 柯志祥
Chih-Hsiang Ko
口試委員: 陳建雄
Chien-Hsiung Chen
衛萬里
Wan-Li W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院 - 設計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3
中文關鍵詞: 合作學習專題教學設計教育
外文關鍵詞: cooperative learning, project-based instruction, design educ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43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合作學習融入技術型高中設計群專題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小組團隊技巧、學習滿意度、與進行新店地區文創設計成果的影響。本研究將專題教學結合文化產業的內涵,使學生具備共同的目標,建立學生對於文創設計應用於專題的基礎。本研究採量化資料分析,先進行文獻探討,再以此作為基準進行課程規劃,由研究者實施教學,於單元結束後實施問卷調查及教師評分,做為改進的依據。除量化研究外,輔以部分質化調查,透過學生晤談紀錄,了解更多教學面向。
本研究具體的結論如下:(1)在合作學習融入專題製作課程後,對於學生學習態度的「學習動機」有提升,對於學生學習態度的「行動表現」有極高的顯著性,但合作學習無法有效提升學生本身的「自我認知」及「學習習慣」。(2)合作學習融入專題製作課程後,對於學生團隊技巧中的「意見交流與互動」、「學習共識與目標」、「師生關係發展」的三個向度,皆達顯著水準。(3)在合作學習課程結束後,學生對於課程滿意度提高,且學習效果提升。(4)使用合作學習有助提升學生專題製作的文創設計作品。(5)學生對於最後成果展示的部分,都表示有成就感,透過合作學習的教學,學生更有意願參加設計競賽或展覽。本研究提出建議如下:教師實施合作學習時,應考量班級屬性所適合的分組方式、分工問題,並且在討論期間應注意課堂上秩序的掌控;進行課程時,應隨時能夠因應課程狀態調整教學策略及方式,在專題教學時也須納入多元評量方式。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er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adop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project-based instruction in a design tech high school” to student learning attitudes, teamwork skills, learning satisfaction, and the results of undertaki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for Xindian district. This research combined project-based instruction with the cont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to unite students with a common goal and to build the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to apply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to their projects. Quantitative data analysis was used in this research and the literature review was used as a foundation to develop curriculum materials used by the researcher in teaching.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teacher assessments were used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eaching units for improvement. Quantitative research was complemented with qualitative research through student interviews to explore multiple dimensions of teaching.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were as follows. (1) The adop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project-based instruction could improve “learning motives” of student learning attitude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ction performance” of student learning attitudes. However, cooperative learning could not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self-awareness” and “learning habits”.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ree dimensions of “opinion sharing and interaction”, “learning consensus and goals”, an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 student teamwork techniques after the adop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project-based instruction. (3) There was an increase in student satisfaction and improvement in learning effect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course. (4) Cooperative learning could improve students’ cultural and creative works in project-based instruction. (5) Students felt accomplishment in the final presentation. They were more willingly to participate in design competitions or exhibitions through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suggestions of this research were as follows. Teachers should consider suitable class teaming and grouping for cooperative learning while class order should be maintained in group discussion. Teachers should adjust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methods according to class situations and should adopt multiple assessments for project-based instruction.

論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圖表索引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 2 1.3 研究目的 2 1.4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1.4.1 研究對象 3 1.4.2 研究場域 4 1.4.3 研究推論 4 1.5 研究架構 5 1.6 名詞解釋 7 1.6.1 合作學習 7 1.6.2 技術型高中設計群 7 1.6.3 專題製作課程 8 1.6.4 新店區 8 1.6.5 文創設計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2.1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 9 2.1.1 合作學習的定義 9 2.1.2 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 11 2.1.3 合作學習的類型 12 2.1.4 合作學習對學習意願的影響 15 2.1.5 合作學習實徵性研究 16 2.2 專題製作 18 2.2.1 設計群專題製作課程的意涵 18 2.2.2 設計群專題製作課程實施 19 2.2.3 設計群專題製作課程教學計畫 21 2.3 文創設計 23 2.3.1 新店區文創產業發展 23 2.3.2 新店區文創設計相關案例 24 2.3.3 專題製作課程發展新店文創設計的應用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3.1 研究假設 27 3.2 研究設計與流程 29 3.2.1 研究設計 29 3.2.2 研究流程 29 3.3 研究對象與場域 35 3.3.1 研究對象 35 3.3.2 研究場域 35 3.4 研究工具 36 3.4.1 課程教案 36 3.4.2 專題製作學習態度問卷 38 3.4.3 專題製作團隊技巧調查問卷 39 3.4.4 專題製作學習成果問卷 41 3.4.5 課程學習單 42 3.4.6 專題小組成果評量表 42 3.4.7 學生晤談 42 3.5 資料處理內容分析 44 第四章 研究成果 46 4.1 課程融入合作學習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影響分析 47 4.1.1 受試者在本課程前的學習動機情況 47 4.1.2 受試者在本課程前、後測得分的學習動機比較 49 4.2 課程融入合作學習對學生團隊技巧的影響分析 53 4.2.1 受試者在本課程前的團隊技巧情況 53 4.2.2 受試者在本課程前、後測得分的團隊技巧比較 55 4.3 課程融入合作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果的影響分析 60 4.3.1 受試者在本課程後的課程學習滿意度 60 4.3.2 受試者在本課程後的課程學習成效 61 4.3.3 受試者在本課程後的團隊學習影響 62 4.3.4 受試者對比傳統教學方式的偏好 63 4.4 課程融入合作學習對學生專題設計作品的影響 65 4.4.1 受試者前、後測作品與專家評分分數 65 4.4.2 受試者前、後測作品平均數比較分析 72 4.5 課程學習後回饋晤談資料分析 74 4.5.1 學習積極度較高的學生訪談結果 75 4.5.2 學習積極度一般的學生訪談結果 77 4.5.3 學習積極度較低的學生訪談結果 7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2 5.1 研究結論 82 5.2 後續研究與建議 85 5.2.1 對教學實務的建議 85 5.2.2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87 參考文獻 88 附錄A:教學活動設計 94 附錄B:專題製作學習態度問卷 98 附錄C:專題製作團隊技巧調查問卷 100 附錄D:專題製作學習成果問卷 102 附錄E:學習單 104 附錄F:專題小組成果評量表 108

Beghetto, R. A. (2008). Prospective teachers’ beliefs about imaginative thinking in K-12 schooling.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 3(2), 134-142.
Bruner, J. (1960).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useo, J. (1992). Cooperative learning vs. small group discussions and group projects: The critical differences.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College Teaching, 2(3), 5-10.
DeVries, D. L., & Mescon, I. T. (1975). Teams-games-tournament: An effective task and reward structure in the elementary grades. Baltimore, MD: Center for Social Organization of Schools,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NY: MacMillan.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87).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Warm-ups, grouping strategies and group activities. Edina, MN: Interaction Book.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Holubec, E. J. (1994).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Kagan, S. (1985). Dimensions of cooperative classroom structures. In R. Hertz-Lazarowitz, S. Kagan, S. Sharan, R. E. Slavin, C. Webb, & R. Schmuck (Eds.), Learning to cooperate, cooperating to learn (pp. 67-96). New York, NY: Plenum.
Madden, N. A, Slavin, R. E., & Stevens, R. J. (1986). Cooperative integrated reading and composition: Teacher’s manual. Baltimore, MD: Center for Research o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Nattiv, A. (1994). Helping behaviors and math achievement gain of student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4(3), 285-297.
Nijhot, W., & Kommers, P. (1985). An analysis of cooperation in relation to cognitive controversy. In R. Hertz-Lazarowitz, S. Kagan, S. Sharan, R. E. Slavin, C. Webb, & R. Schmuck (Eds.), Learning to cooperate, cooperating to learn (pp. 125-146). New York, NY: Plenum.
Parker, R. E. (1985). Small-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Improving academic, social gains in the classroom. NASS Bulletin, 69(479), 48-57.
Sharan, S., & Shachar, H. (1988). Language and learning in the cooperative classroom. New York, NY: Spring-Verlag.
Sharan, S., Kussel, P., Hertz-Lazarowitz, R., Bayarano, Y., Raviv, S., & Sharan, Y. (1985). Cooperative learning effects on ethnic relations and achievement in Israeli junior high school classrooms. In R. Hertz-Lazarowitz, S. Kagan, S. Sharan, R. E. Slavin, C. Webb, & R. Schmuck (Eds.), Learning to cooperate, cooperating to learn (pp. 313-344). New York, NY: Plenum.
Slavin, R. E. (1978). Student teams and achievement divisions.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12(1), 39-49.
Slavin, R. E. (1980). Cooperative learning.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0(2), 315-342.
Slavin, R. E. (1985). Cooperative learning: Applying contact theory in desegregated school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1(3), 45-62.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ed.). Boston, MA: Allyn & Bacon.
Taymanns, J. M. (1989). Cooperative learning for learning disabled adolescents. The Pointers, 32(2), 28-32.
內政部(2020)。內政部統計年報。臺北市:內政部。
文化部(2004)。2004年文化白皮書。新北市:文化部。
文化部(2019)。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新北市:文化部。
王子玲(2004)。運用合作學習於程式設計專題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金國(2013)。「品德教育績優小學」推動品德教育之個案研究。中正教育研究,2(2),21-63。
王淳葦(2016)。翻轉教室應用於高職電機科電工機械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王貳瑞(1995)。實務專題製作與報告寫作。臺北市:華泰。
王繼正、林清芳(2001)。技專院校專題製作教學問題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3,33-36。
何素華(1996)。國小普通班和啟智班兒童合作學習效果之研究。臺北市:文景。
吳承倫(2019)。探究式教學應用於高職電機科專題製作課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震威(2017,11月10日)。新店溪遊記,社區展實力。社區力點線面。取自http://ms-community.azurewebsites.net/wp-admin/社區情報/
李珀(1999)。有效能的教學。臺北市:臺北巿政府教育局。
李清吟、陳文學(1994)。「專題製作」課程之規劃與實施。在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編),第九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工業類Ⅱ)(頁139-147)。臺北市: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周春美、沈健華(2007)。95學年高職新課程商業群「專題製作」科目教學設計之初探。商業教育季刊,105,20-28。
林生傳(1992)。新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五南。
林連聰、黃光男、黃美賢、曾亮、徐明珠、陳逸君(2019)。旅遊與文化。臺北市:五南。
林達森(2002)。合作學習在九年一貫課程的應用。教育研究資訊,10(2),87-103。
林榮泰(2005,12月)。科技與人性的結合:文化創意。科學發展,396,68-75。
林榮泰(2009)。融合文化與美學促成文化創意設計新興產業之探討。藝術學報,5(2),85-106。
林穎(2011)。數位遊戲融入數學科線對稱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靜萍(2005)。小組合作解題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成效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林寶山(1988)。教學原理。臺北市:五南。
社區通撰稿小組(2019,10月19日)。與河神的約會,新店溪遊記。社造知識庫。取自https://communitytaiwan.moc.gov.tw/Item/Detail/與河神的約會,新店溪遊記
范聖佳(2001)。國中數學教師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唐偉成(1999)。建構主義的基本概念與教學模式(一)。翰林文教雜誌,3,32-35。
張文華(2004)。同步網路合作學習中學習風格對國小學童學習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張新仁(2014)。分組合作學習:改變課堂教學生態的希望工程。師友月刊,559,36-43。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暨設備基準:設計群。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群科課程綱要:設計群。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高級中等學校實用技能學程課程實施規範:設計群。臺北市:教育部。
梁朝雲、許育齡、劉育東、李元榮(2011)。促發想像之環境因素的評測工具:以跨域設計教育為例的初探性研究。設計學報,16(1),65-82。
郭柏立、鄒國益(1997)。專題製作與論文寫作。新北市:全華。
郭淑惠(1999)。不同團隊組型之合作學習對大學生專題製作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坤德、洪瓊珠(2012)。增進高職商管群科「專題製作」教學成效之初探。在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商業與管理群科中心學校(編),101年專題製作教學手冊(頁55-66)。臺中市:國立臺中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
陳書筆(2006)。合作學習運用在高職專題製作課程對學生學習動機與問題解決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崇彥(2002)。高職機械類科「機械力學」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文良(2001)。專題製作及論文寫作指導手冊。臺北市:東華。
黃金益(1998)。合作學習對大學生專題製作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瑋苹(2003)。以多元智慧分組合作學習對網路專題學習成果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新店市公所(2006)。新店市志。臺北縣新店市:新店市公所。
新店區公所(2019,10月)。2019新店溪遊記:忄店誌。新北市藝遊,2019(10),9。
楊仁元、張顯盛、林家德(2007)。專題製作理論與呈現技巧。臺北市:臺科大。
楊吳長婷(2016)。高職資料處理科學生專題製作課程學習態度、課程滿意度與專業知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內埔鄉。
葉冠妤(2017,11月2日)。新店溪遊記,詩歌、桌遊、導覽玩個夠。自由時報。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241244
趙志揚、劉丙燈、張彩珠、邱紹一(2010)。高職「專題製作」課程融入技術創造力教學成效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29(2),51-71。
鄭玉杏(2007)。運用合作學習於高職學生專題製作課程之學習成效及學習滿意度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逸芳、盧俊偉、周蓉慧、游凱文、古芷諼、林昀嬋、鄭慶萱、楊惠嵐、葉啟池、邵意軒、張辰玥(編)(2015)。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新北市:文化部。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2022/08/25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2026/08/25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2026/08/25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