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俊村
Chun-tsun Chen
論文名稱: 黃氏富勒緻密配比設計法於鋼纖維混凝土枕材料設計應用之研究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Material for Making Railway Sleeper by Using Hwang-Fuller's Densified Mixture Design Algorithm
指導教授: 黃兆龍
Chao-Lung Hwang
口試委員: 楊錦懷
none
潘誠平
none
李隆盛
non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程學院 - 營建工程系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5
中文關鍵詞: 黃氏富勒緻密配比設計法鋼纖維混凝土軌枕漿量厚度高強度高流動性耐久性
外文關鍵詞: steel fiber reinforce concrete sleeper, coating thickness, high strength, high flowability, durability, Hwang Fuller’s Densified Mixture Design Algori
相關次數: 點閱:315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由於木軌枕材料取得漸趨困難,使用年限較短,且維修成本過高,實有必要以混凝土軌枕材料改善其缺點。本研究依據軌枕載重需求,以「黃氏富勒緻密配比設計法」進行鋼纖維混凝土軌枕材料配比設計之研發。配比設計採低水膠比、低漿量厚度、低用水量為設計主體,並以高強度、高流動性及高耐久性為設計目標,藉由漿質、漿量及鋼纖維含量的改變,探討鋼纖維混凝土新拌、硬固、耐久性質及微觀結構之表現。研究結果顯示,以黃氏富勒緻密配比設計之鋼纖維混凝土,各項性質所得到之結果均較ACI設計為佳;其中漿質愈佳、漿量厚度愈小及鋼纖維含量愈高之配比組表現最好。此外,將配比複製實際現場拌製軌枕,其性質呈現與研究結果相近,顯示其品質穩定;經濟性方面,預力鋼纖維混凝土軌枕於25年使用週期計算下,成本僅為木軌枕1/3,經濟效益高。


    Wooden material used to be a good selection for railway sleeper, but nowadays it not only is hard to obtain, but also it is liable to rotten and hence the overall maintenance cost is high. This study is focused on the using of concrete material to substitute wooden material and to analyz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esulting sleeper. The basic design algorithm of concrete is applying Hwang-Fuller’s Densified Mixture Design Algorithm (HFDMDA) with the addition of steel fiber an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low water-to-binder ratio (w/b), thin coating thickness of paste, and low water content. The required physical properties are high strength, high flowability, and high durability. The test parameters are including paste quality, paste quantity and steel fiber content. The fresh and hardened properties, durability property, and the microstructure of concrete are observ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teel fiber concrete designed by HFDMDA is better than that by ACI mix design algorithm. It shows the better the paste quality, the less the coating thickness, higher steel fiber content the better the performance. In addition, such concrete is successfully applying to the factory production and the result shows excellent performance and reproducibility. The life-cycle cost of such concrete sleeper under expected 25 years life is about 1/3 that of wooden sleeper. Hence, it is a cost-effective choice.

    總目錄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誌謝 Ⅲ 總 目 錄 Ⅳ 表 目 錄 Ⅶ 圖 目 錄 Ⅸ 符號及代號說明 ⅩⅤ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3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1-4 研究流程 4 1-5 預期成果與貢獻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2-1 混凝土配比設計 7 2-1-1 Fuller's curve粒料堆積模式 7 2-1-2 黃氏緻密混凝土配比設計法 7 2-1-3 黃氏富勒緻密混凝土配比設計法 10 2-1-4 鋼纖維混凝土相關配比設計法 22 2-2 鋼纖維混凝土 27 2-2-1 鋼纖維類別 28 2-2-2 鋼纖維性能 29 2-2-3 鋼纖維混凝土基本特性 31 2-2-4 超高強度鋼纖維混凝土 32 2-2-5 鋼纖維混凝土之應用 34 2-3 軌枕性質簡介 35 2-3-1 引言 35 2-3-2 軌枕尺寸、功用與性能 36 2-3-3 軌枕材質種類與特性 37 2-3-4 國內外軌枕發展與研究情形 42 第三章 鋼纖維混凝土枕材料設計試驗計畫 59 3-1 試驗計畫 59 3-2 試驗材料 59 3-2-1 水泥 59 3-2-2 粗細粒料 59 3-2-3 爐石粉及飛灰 60 3-2-4 矽灰 60 3-2-5 鋼纖維 60 3-2-6 強塑劑 60 3-3 試驗變數及項目 61 3-3-1 試驗變數 61 3-3-2 試驗項目 61 3-4 鋼纖維混土枕材料配比設計 62 3-4-1 配比設計流程 62 3-4-2 配比設計方式 64 3-4-3 配比設計特色 69 3-5 試驗方法與設備 70 3-5-1 材料基本試驗 70 3-5-2 新拌混凝土試驗 72 3-5-3 硬固混凝土試驗 73 3-5-4 微觀觀測 78 第四章 鋼纖維混凝土試驗結果分析 95 4-1 Fuller's curve粒料堆積結果分析 95 4-2 鋼纖維混凝土新拌性質 97 4-2-1 工作性 97 4-2-2 單位重 101 4-3 鋼纖維混凝土硬固性質 103 4-3-1 抗壓強度 103 4-3-2 水泥強度效益 107 4-3-3 抗彎強度 110 4-3-4 劈裂強度 113 4-3-5 超音波 115 4-3-6 動彈性/動剛性模數 118 4-3-7 乾縮 122 4-4 鋼纖維混凝土耐久性質 125 4-4-1 表面電阻 125 4-4-2 氯離子電滲 128 4-5 鋼纖維混凝土微觀結構 130 4-5-1 MIP 130 4-5-2 SEM 132 4-6 鋼纖維混凝土工程性質綜合分析 133 第五章 配比量產複製成效評估 222 5-1 概述 222 5-2 工程技術 223 5-3 工程品質 225 5-4 成本分析 22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246 6-1 結論 246 6-2 建議 249 參考文獻 250 表目錄 表2-1 粒料各篩號理想留篩百分率 45 表2-2 鋼纖維替代砂搭配前後混凝土配比與強度 46 表2-3 鋼纖維替代砂石搭配前後混凝土配比與強度 46 表2-4 二次合成高強度鋼纖維混凝土配比設計例 47 表2-5 纖維種類與性質 48 表2-6 常見鋼纖維混凝土結構使用規格 49 表2-7 鋼纖維混凝土特性 49 表2-8 不同軌距寬度之使用情形 51 表2-9 預力混凝土枕與木枕使用性質比較表 51 表2-10 各種軌枕材料特性評估表 52 表2-11 不同軌枕在設計載重下之服務壽命預估 53 表3-1 試驗用水泥、爐石、飛灰、矽灰之化學成分及物理性質 80 表3-2 粗、細粒料基本性質 81 表3-3 粗、細粒料篩分析及細度模數(FM)結果 81 表3-4 卜作嵐材料粒徑分析與比重結果 81 表3-5 強塑劑基本性質 82 表3-6 試驗變數 82 表3-7(a) 試驗項目 82 表3-7(b) 試驗項目 83 表3-8 粗細粒料各標準篩之Kss,j 83 表3-9 本研究鋼纖維混凝土枕材料配比一覽表 84 表3-10 ACI、黃氏緻密混凝土配比及黃氏富勒緻密混凝土配比設計法之比較 85 表3-11 氯離子滲透性電流量之關係 86 表4-1 Fuller's curve粒料堆積比例分析結果一覽表 136 表4-2 鋼纖維混凝土新拌性質 137 表4-3 鋼纖維混凝土工作度情形一覽表 138 表4-4 鋼纖維混凝土漿質與漿量變化硬固、耐久性質總表 139 表4-5 鋼纖維混凝土鋼纖維含量變化硬固、耐久性質總表 141 表4-6 鋼纖維混凝土抗彎破壞情形一覽表 143 表4-7 本研究鋼纖維混凝土工程性質與齡期回歸方程式總表 144 表4-8 本研究鋼纖維混凝土漿質與工程性質回歸方程式總表 147 表4-9 本研究鋼纖維混凝土漿量厚度與工程性質回歸方程式總表 149 表4-10 本研究鋼纖維混凝土鋼纖維含量與工程性質回歸方程式總表 151 表4-11 本研究鋼纖維混凝土各工程性質間關係式總表 153 表5-1 中鋼魚雷車相關載重及軌道條件與需求 231 表5-2 道岔預力鋼纖維混凝土軌枕配比 231 表5-3 道岔預力鋼纖維混凝土軌枕配比性質驗證結果一覽表 232 表5-4 材料成本單價與本研究鋼纖維混凝土軌枕配比 233 表5-5 本研究軌枕之鋼纖維混凝土組成材料成本計算結果 234 表5-6 木枕與預力鋼纖維混凝土枕成本效益分析表 235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 6 圖2-1(a) Fuller’s curve 54 圖2-1(b) Ratio per Partical Dimension for Fuller’s curve 54 圖2-2(a) Passing Ratio vs Particle Dimension 55 圖2-2(b) Ratio of sieve j vs Particle Dimension 55 圖2-3 鋼纖維外形分類圖 56 圖2-4 鋼纖維截面形狀 56 圖2-5 鋼纖維生產方法 56 圖2-6 典型軌道系統示意圖 57 圖2-7 不同軌枕中央位置負彎矩比較圖 57 圖2-8 不同軌枕鋼軌位置正彎矩比較圖 58 圖3-1 試驗計畫流程圖 87 圖3-2 本研究各使用材料之粒徑範圍 88 圖3-3 鋼纖維外觀 88 圖3-4 配比設計流程圖 89 圖3-5 混凝土拌和機 90 圖3-6 飽和石灰水養護池 90 圖3-7 200噸抗壓機 90 圖3-8 劈裂抗張試驗裝置 91 圖3-9 100噸萬能試驗機、測微計及數據擷取設備 91 圖3-10 混凝土電阻與鋼筋腐蝕性 91 圖3-11 表面電阻量測設備 92 圖3-12 超音波量測設備 92 圖3-13 共振頻率測定儀 92 圖3-14 長度比較測微器 93 圖3-15 恆溫恆濕室 93 圖3-16 混凝土電滲試驗示意圖 93 圖3-17 混凝土電滲試驗裝置圖 94 圖3-18 壓汞空隙儀(MIP) 94 圖3-19 掃瞄式電子顯微鏡(SEM) 94 圖4-1(a) Fuller's curve理論、實際與CNS 1240規範粒徑分佈曲線比較圖(h=0.333) 154 圖4-1(b) Fuller's curve理論、實際與CNS 1240規範粒徑分佈曲線比較圖(h=0.40) 154 圖4-1(c) Fuller's curve理論、實際與CNS 1240規範粒徑分佈曲線比較圖(h=0.45) 155 圖4-1(d) Fuller's curve理論、實際與CNS 1240規範粒徑分佈曲線比較圖(h=0.50) 155 圖4-1(e) Fuller's curve理論、實際與CNS 1240規範粒徑分佈曲線比較圖(h=0.55) 156 圖4-1(f) Fuller's curve理論、實際與CNS 1240規範粒徑分佈曲線比較圖(h=0.48) 156 圖4-2 不同參數之粒料堆積比例重量比關係圖 157 圖4-3 不同粒料配合比之堆積密度圖 157 圖4-4 不同粒料配合比之乾搗單位重圖 158 圖4-5 混凝土添加飛灰降低粒料沉澱率 158 圖4-6(a) 鋼纖維混凝土漿質變化之坍度比較圖 159 圖4-6(b) 鋼纖維混凝土漿量變化之坍度比較圖 159 圖4-6(c) 鋼纖維混凝土鋼纖維含量變化之坍度比較圖 160 圖4-7(a) 鋼纖維混凝土漿質變化之坍流度比較圖 160 圖4-7(b) 鋼纖維混凝土漿量變化之坍流度比較圖 161 圖4-7(c) 鋼纖維混凝土鋼纖維含量變化之坍流度比較圖 161 圖4-8(a) 鋼纖維混凝土漿質變化之單位重比較圖 162 圖4-8(b) 鋼纖維混凝土漿量變化之單位重比較圖 162 圖4-8(c) 鋼纖維混凝土鋼纖維含量變化之單位重比較圖 163 圖4-9(a) 鋼纖維混凝土漿質變化之抗壓強度與齡期關係圖 163 圖4-9(b) 鋼纖維混凝土漿量變化之抗壓強度與齡期關係圖 164 圖4-9(c) 鋼纖維混凝土鋼纖維含量變化之抗壓強度與齡期關係圖 164 圖4-10(a) 鋼纖維混凝土漿質變化之抗壓強度與齡期回歸關係圖 165 圖4-10(b) 鋼纖維混凝土漿量變化之抗壓強度與齡期回歸關係圖 165 圖4-10(c) 鋼纖維混凝土鋼纖維含量變化之抗壓強度與齡期回歸關係圖 166 圖4-11 鋼纖維混凝土(a)漿質變化 (b)漿量變化 (c)鋼纖維含量變化與抗壓強度關圖 167 圖4-12 鋼纖維混凝土(a)漿質變化 (b)漿量變化 (c)鋼纖維含量變化與抗壓強度回歸關係圖 168 圖4-13 混凝土中纖維之抑制裂縫功能及對應之力學性質 169 圖4-14(a) 鋼纖維混凝土漿質變化之水泥強度效益與齡期關係圖 169 圖4-14(b) 鋼纖維混凝土漿量變化之水泥強度效益與齡期關係圖 170 圖4-14(c) 鋼纖維混凝土鋼纖維含量變化之水泥強度效益與齡期關係圖 170 圖4-15(a) 鋼纖維混凝土漿質變化之水泥強度效益與齡期回歸關係圖 171 圖4-15(b) 鋼纖維混凝土漿量變化之水泥強度效益與齡期回歸關係圖 171 圖4-15(c) 鋼纖維混凝土鋼纖維含量變化之水泥強度效益與齡期回歸關係圖 172 圖4-16 鋼纖維混凝土(a)漿質變化 (b)漿量變化 (c)鋼纖維含量變化與水泥強度效益關係圖 173 圖4-17 鋼纖維混凝土(a)漿質變化 (b)漿量變化 (c)鋼纖維含量變化與水泥強度效益回歸關係圖 174 圖4-18(a) 鋼纖維混凝土漿質變化之抗彎強度與齡期關係圖 175 圖4-18(b) 鋼纖維混凝土漿量變化之抗彎強度與齡期關係圖 175 圖4-18(c) 鋼纖維混凝土鋼纖維含量變化之抗彎強度與齡期關係圖 176 圖4-19(a) 鋼纖維混凝土漿質變化之抗彎載重-撓度關係圖(7天) 176 圖4-19(b) 鋼纖維混凝土漿量變化之抗彎載重-撓度關係圖(7天) 177 圖4-19(c) 鋼纖維混凝土鋼纖維含量變化之抗彎載重-撓度關係圖(7天) 177 圖4-20(a) 鋼纖維混凝土漿質變化之抗彎載重-撓度關係圖(28天) 178 圖4-20(b) 鋼纖維混凝土漿量變化之抗彎載重-撓度關係圖(28天) 178 圖4-20(c) 鋼纖維混凝土鋼纖維含量變化之抗彎載重-撓度關係圖(28天) 179 圖4-21 鋼纖維混凝土(a)漿質變化 (b)漿量變化 (c)鋼纖維含量變化與抗彎強度回歸關係圖 180 圖4-22(a) 鋼纖維混凝土漿質變化之劈裂強度與齡期關係圖 181 圖4-22(b) 鋼纖維混凝土漿量變化之劈裂強度與齡期關係圖 181 圖4-22(c) 鋼纖維混凝土鋼纖維含量變化之劈裂強度與齡期關係圖 182 圖4-23(a) 鋼纖維混凝土漿質變化之劈裂強度與齡期回歸關係圖 182 圖4-23(b) 鋼纖維混凝土漿量變化之劈裂強度與齡期回歸關係圖 183 圖4-23(c) 鋼纖維混凝土鋼纖維含量變化之劈裂強度與齡期回歸關係圖 183 圖4-24 鋼纖維混凝土(a)漿質變化 (b)漿量變化 (c)鋼纖維含量變化與劈裂強度關係圖 184 圖4-25 鋼纖維混凝土(a)漿質變化 (b)漿量變化 (c)鋼纖維含量變化與劈裂強度回歸關係圖 185 圖4-26(a) 鋼纖維混凝土漿質變化之超音波與齡期關係圖 186 圖4-26(b) 鋼纖維混凝土漿量變化之超音波與齡期關係圖 186 圖4-26(c) 鋼纖維混凝土鋼纖維含量變化之超音波與齡期關係圖 187 圖4-27(a) 鋼纖維混凝土漿質變化之超音波與齡期回歸關係圖 187 圖4-27(b) 鋼纖維混凝土漿量變化之超音波與齡期回歸關係圖 188 圖4-27(c) 鋼纖維混凝土鋼纖維含量變化之超音波與齡期回歸關係圖 188 圖4-28 鋼纖維混凝土(a)漿質變化 (b)漿量變化 (c)鋼纖維含量變化與超音波關係圖 189 圖4-29 鋼纖維混凝土(a)漿質變化 (b)漿量變化 (c)鋼纖維含量變化與超音波回歸關係圖 190 圖4-30(a) 鋼纖維混凝土漿質變化之動彈性模數與齡期關係圖 191 圖4-30(b) 鋼纖維混凝土漿量變化之動彈性模數與齡期關係圖 191 圖4-30(c) 鋼纖維混凝土鋼纖維含量變化之動彈性模數與齡期關係圖 192 圖4-31(a) 鋼纖維混凝土漿質變化之動彈性模數與齡期回歸關係圖 192 圖4-31(b) 鋼纖維混凝土漿量變化之動彈性模數與齡期回歸關係圖 193 圖4-31(c) 鋼纖維混凝土鋼纖維含量變化之動彈性模數與齡期回歸關係圖 193 圖4-32 鋼纖維混凝土(a)漿質變化 (b)漿量變化 (c)鋼纖維含量變化與動彈性模數關係圖 194 圖4-33 鋼纖維混凝土(a)漿質變化 (b)漿量變化 (c)鋼纖維含量變化與動彈性模數回歸關係圖 195 圖4-34(a) 鋼纖維混凝土漿質變化之動剛性模數與齡期關係圖 196 圖4-34(b) 鋼纖維混凝土漿量變化之動剛性模數與齡期關係圖 196 圖4-34(c) 鋼纖維混凝土鋼纖維含量變化之動剛性模數與齡期關係圖 197 圖4-35(a) 鋼纖維混凝土漿質變化之動剛性模數與齡期回歸關係圖 197 圖4-35(b) 鋼纖維混凝土漿量變化之動剛性模數與齡期回歸關係圖 198 圖4-35(c) 鋼纖維混凝土鋼纖維含量變化之動剛性模數與齡期回歸關係圖 198 圖4-36 鋼纖維混凝土(a)漿質變化 (b)漿量變化 (c)鋼纖維含量變化與動剛性模數關係圖 199 圖4-37 鋼纖維混凝土(a)漿質變化 (b)漿量變化 (c)鋼纖維含量變化與動剛性模數回歸關係圖 200 圖4-38(a) 鋼纖維混凝土漿質變化之長度變化量與齡期關係圖 201 圖4-38(b) 鋼纖維混凝土漿量變化之長度變化量與齡期關係圖 201 圖4-38(c) 鋼纖維混凝土鋼纖維含量變化之長度變化量與齡期關係圖 202 圖4-39 (a) 鋼纖維混凝土漿質變化之長度變化量與齡期回歸關係圖 202 圖4-39(b) 鋼纖維混凝土漿量變化之長度變化量與齡期回歸關係圖 203 圖4-39(c) 鋼纖維混凝土鋼纖維含量變化之長度變化量與齡期回歸關係圖 203 圖4-40 鋼纖維混凝土(a)漿質變化 (b)漿量變化 (c)鋼纖維含量變化與長度變化量關係圖 204 圖4-41 鋼纖維混凝土(a)漿質變化 (b)漿量變化 (c)鋼纖維含量變化與長度變化量回歸關係圖 205 圖4-42 同一漿量優生混凝土W/S與裂縫指數之關係(Vp=1.2Vv) 206 圖4-43 同一水膠比優生混凝土W/S、漿量、W/B與裂縫指數之關係 206 圖4-44(a) 鋼纖維混凝土漿質變化之表面電阻與齡期關係圖 207 圖4-44(b) 鋼纖維混凝土漿量變化之表面電阻與齡期關係圖 207 圖4-44(c) 鋼纖維混凝土鋼纖維含量變化之表面電阻與齡期關係圖 208 圖4-45 (a) 鋼纖維混凝土漿質變化之表面電阻與齡期回歸關係圖 208 圖4-45(b) 鋼纖維混凝土漿量變化之表面電阻與齡期回歸關係圖 209 圖4-45(c) 鋼纖維混凝土鋼纖維含量變化之表面電阻與齡期回歸關係圖 209 圖4-46 鋼纖維混凝土(a)漿質變化 (b)漿量變化 (c)鋼纖維含量變化與表面電阻關係圖 210 圖4-47 鋼纖維混凝土(a)漿質變化 (b)漿量變化 (c)鋼纖維含量變化與表面電阻回歸關係圖 211 圖4-48(a) 鋼纖維混凝土漿質變化之氯離子電滲比較圖 212 圖4-48(b) 鋼纖維混凝土漿量變化之氯離子電滲比較圖 212 圖4-48(c) 鋼纖維混凝土鋼纖維含量變化之氯離子電滲比較圖 213 圖4-49(a) 鋼纖維混凝土漿質變化之孔隙分佈與含量圖 213 圖4-49(b) 鋼纖維混凝土漿量變化之孔隙分佈與含量圖 214 圖4-49(c) 鋼纖維混凝土鋼纖維含量變化之孔隙分佈與含量圖 214 圖4-50 SEM顯微照片 215 圖4-51 鋼纖維混凝土抗壓強度與單位重回歸關係圖 216 圖4-52(a) 鋼纖維混凝土漿質變化之抗壓強度與超音波、動彈性模數回歸關係圖 216 圖4-52(b) 鋼纖維混凝土漿量變化之抗壓強度與超音波、動彈性模數回歸關係圖 217 圖4-52(c) 鋼纖維混凝土鋼纖維含量變化之抗壓強度與超音波、動彈性模數回歸關係圖 217 圖4-53(a) 鋼纖維混凝土漿質變化之抗壓強度與超音波、孔隙量回歸關係圖 218 圖4-53(b) 鋼纖維混凝土漿量變化之抗壓強度與超音波、孔隙量回歸關係圖 218 圖4-53(c) 鋼纖維混凝土鋼纖維含量變化之抗壓強度與超音波、孔隙量回歸關係圖 219 圖4-54(a) 鋼纖維混凝土漿質變化之抗壓強度與動彈性、動剛性模數回歸關係圖 219 圖4-54(b) 鋼纖維混凝土漿量變化之抗壓強度與動彈性、動剛性模數回歸關係圖 220 圖4-54(c) 鋼纖維混凝土鋼纖維含量變化之抗壓強度與動彈性、動剛性模數回歸關係 220 圖4-55 鋼纖維混凝土漿質變化之表面電阻與氯離子電滲回歸關係圖 221 圖5-1 中鋼鐵水運輸鐵路道岔木枕鋪設情形 236 圖5-2 道岔預力鋼纖維混凝土枕尺寸規格實體圖 236 圖5-3 道岔預力鋼纖維混凝土枕拌和設備 237 圖5-4 道岔預力鋼纖維混凝土枕製作流程與結果 239 圖5-5 SFRC241005工作性情形 240 圖5-6 SFRC281005工作性情形 240 圖5-7 軌枕震動澆置後結果 241 圖5-8 軌枕品質控制與驗證---抗壓強度 241 圖5-9 軌枕品質控制與驗證---表面電阻 242 圖5-10 軌枕品質控制與驗證---超音波 242 圖5-11 軌枕品質控制與驗證---動彈性模數 243 圖5-12 軌枕品質控制與驗證---動剛性模數 243 圖5-13 漿質改變-鋼纖維混凝土各材料成本比較圖 244 圖5-14 漿量改變-鋼纖維混凝土各材料成本比較圖 244 圖5-15 鋼纖維含量改變-鋼纖維混凝土各材料成本比較圖 245

    1. 郝贏,「鐵道工程」第一版,中國鐵道技術出版社,(2000)。
    2. 江奇成,「預鑄預力混凝土軌枕製造與力學性質分析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1992)。
    3. 洪盟峰,「預力混凝土軌枕材質與生產可行性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1993)。
    4. 黃兆龍,「高性能混凝土理論與實務」,詹氏書局,台北(2003)。
    5. 蔡志達,「水泥系複合材料緻密配比邏輯再演繹及其應用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博士論文,(2005)。
    6. 葉叔通,「以理想級配曲線估算粒料緻密混和比及飛灰水泥漿包裹厚度評估混凝土性質之探討」,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2005)。
    7. 林小松、楊果林,「鋼纖維高強與超高強混凝土」,科學出版社,北京,(2002)。
    8. 程慶國、高路彬、徐蘊賢等,「鋼纖維混凝土理論與應用」,中國鐵道出版社,北京(1999)。
    9. 財團法人台灣營建研究中心,「纖維混凝土之發展與應用」,財團法人台灣營建研究中心研究報告,(1983)。
    10. 趙國藩、彭少民、黃承逵等,「鋼纖維混凝土結構」,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1999)。
    11. P. Balaguru, Ramesh Narahari, and Mahendra Patel, “Flexural Toughness of 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ACI Material Journal, Vol. 89, No. 6,pp.541~546(1992).
    12. 楊錦懷,「纖維加強水泥複合材料之乾縮黏彈與破裂行為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結構組,台北(1989)。
    13. 高丹盈、趙軍、朱海堂,「鋼纖維混凝土設計與應用」,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2002)。
    14. 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鋼纖維混凝土結構設計與施工規程(CECS38:92)」,中國計劃出版社,北京(1996)。
    15. 周浩生,「骨材粒徑對高流動高性能鋼纖維混凝土性質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16. 黃政宇、沈蒲生、蔡松柏,「200MPa超高強鋼纖維混凝土試驗研究」,混凝土,(1993)。
    17. 孫傳,「鋼纖維對高強混凝土的增強、增韌與阻裂效應的研究」,東南大學學報,第一期,(1991)。
    18. P. S. Song & S. Hwang,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igh-Strength Steel Fiber-reinfored Concrete”,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Vol. 18, pp.669-673, (2004).
    19. Wu Yao, Jie Li, and Keru Wu,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ybrid Fiber-reinforced Concrete at Low Fiber Volume Fraction”,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Vol. 33, pp.27-30, (2003).
    20. Jianming Gao, Wei Sun, and Keiji Morino,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teel Fiber-reinforced, High-Strength, Lightweight Concrete”, 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 Vol. 19, pp.307-313, (1997).
    21. 林草英,黃兆龍、張本地,「含鋼纖混凝土剪力強度之研究」,財團法人台灣營建研究中心TR 76012,(1988)。
    22. Swamy, R. N., “Testing and Test Methods of Fiber Cement Composites”, Rilem Symosium, The Constraction Press(1978).
    23. Gopalaratnam,V. S. and Shah, S. P., “Properties of 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Subjected to Impact Loading”, ACI Journal, Jan-Feb, pp.117-126, (1986).
    24. 閻嘉義,「纖維混凝土預力樑之疲勞性質試驗與探討」,鋼纖維混凝土研討會,台北(1992)。
    25. Nishi, H., et al., “Steel Fiber Reionforced Concrete”, J. of Research of the Onoda Cement Company, Vol.30, No.100, pp.43-88, (1978).
    26. 彭耀南,「鋼纖維加勁鋼筋混凝土樑之構體行為」,鋼纖維混凝土研討會,pp.121-147,台北(1992)。
    27. Nishioka, K. et al., “Present Statas on Application of 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in Japan”, Int’l J. of Cement Composites, Vol.2, No.4, pp.205, (1980).
    28. Lankard D.R. slurry Infiltrated Fiber Concrete(SIFCON), Concrete International, Dec. 1984.
    29. Pierre Richard and Marcel Cheyrzy, ”Composition of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Vol. 25, No. 7, pp. 1501~1511,(1995).
    30.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鋼纖維噴凝土在台灣隧道工程之應用」,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專案研究報告,(1997)。
    31. 張大鵬、陳澄興,「預力鋼纖混凝土軌枕之製作與使用」,高性能混凝土設計與應用(黃兆龍主編),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pp. 79~110,(2000)。
    32. Hanna. Amir N. ,”Prestressed Concrete Ties for North American Railroads”, PCI Journal, pp.32-61 (1979).
    33. Eisenmann, J., “The Concrete Tie”, Betonstein-Zeitung, pp.345 (1965).
    34. 鄭海柱,陳浚鑑,「鐵路工程」,中國土木水利學會,(1982)。
    35. 翁禮維,「鐵路工程」,大中國圖書公司,台北(1990)。
    36. 黃民仁,陳世芳,「鐵路工程」,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台北(1984)。
    37. 林草英,「預力混凝土」,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營建工程研究所講義,台北(1992)。
    38. Libby. James R. ,”Modern Prestreesed Concrete”, Third Edition,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 (1985).
    39. Lin. T. Y. & Burns, “Design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 Third Edition, (1990).
    40. 劉俊杰,「高性能混凝土緻密充填配比法及早期性質演繹」,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工程技術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41. Rossi,P.,“Ultra-High-Performance Fiber-Reinforced Concretes”, Concrete International(2001).
    42. Zoldners, N.G., “Calibration and Use of Impact Test Hammer.”, ACI Journal, Proceedings, V.54, No.2, pp161-165(1957).
    43. H.W. Chung and K.S. Law, “Diagnosing in situ concrete by Ultrasonic Plused Technique.”, Concrete International, Vol.13, No.10, pp.42-49.(1983)
    44. 劉信宏,「超音波在混凝土中波傳行為之探討與應用」,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中壢,(1995)。
    45. O.Bjontegaard, T.A. Hammer and E.J. Sellevold, “Cracking in HPC before Setting Concret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gh-Performance and Reactive Power Concretes, Vol.1, pp1-16(1998).
    46. 黃兆龍、許桂銘,「超音波在混凝土內傳遞行為及其應用」,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第四期,pp.83-99,(1991)。
    47. Hansson, I.L.H. and C.M. Hansson, ”Electrical Receptivity Measurements of Portland Cement and Materials.”,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Vol.13, pp675-683(1983).
    48. 沈得縣,「高等混凝土技術課堂講義」,(2003)。
    49. P. Kumar Mehta & Paulo J.M. Monteiro,“CONCRETE
    -Microstructure, Properties, and Materials”, Third Edition.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