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杜浩瑋
Hao-Wei Tu
論文名稱: 投影法應用於圖地反轉圖像之創作研究 —以 SDGs 主題海報為例
A study of projection method applied to figure and ground illusion -with SDGs posters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李根在
Ken-Tsai Lee
口試委員: 陳建雄
Chien-Hsiung Chen
柯志祥
Chih-hsiang K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院 - 設計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3
中文關鍵詞: 圖地反轉投影法海報設計
外文關鍵詞: Figure and Ground, Projection method, Poster design
相關次數: 點閱:275下載:3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圖地反轉可以用來增加觀者的視覺注目度,使用於平面設計領域,甚至延展到3D立體物件。然而圖地反轉的製作大多倚靠創作者自身的經驗以及想像力來繪製,對於大多數人來講是困難的。而經過文獻分析,圖地反轉與剪影以及投影法有其關聯之處。因此本研究目的有以下三點,第一透過文獻探討與案例分析,探討製作圖地反轉的關鍵流程以及與投影法的關聯,第二在實驗各種投影法來創作圖地反轉圖像的流程,第三透過實際應用SDGs主題及工作坊來得到實證。

    本研究對於創作圖地反轉的關鍵提出:觀察並取得外輪廓線,消減與增加另一方,為製作圖地反轉流程時的關鍵。而研究其可以產生剪影的投影法可分成:正投影、背投影與實物投影。以及投影所需要的物件發想法可使用心智圖法和腦力激盪法。實驗後進而得出背投影為最適合發展圖地反轉圖像的投影法,以及人影背投影適合與動物型態結合,搭配心智圖比腦力激盪法更有效產出圖地反轉。而投影法應用於圖地反轉的程序最終建立為十個程序,分別為:設立主題、拆解主題、發想、引導回具像、確認其物件含義、篩選適合投影法之物件、確認約定成俗圖像、進入投影階段、觀察、後製。而投影法設備上,可使用薄的白布與白紙及高流明手電筒、並以手機紀錄。最低需兩人即可施作投影法,後製時搭配平板與電腦使用。在居家施作圖地反轉的好處是可以方便地找到投影物件。

    本研究透過個人應用的10個SDGs主題的15張成果海報,與工作坊應用學員產出的11張海報,證實了投影法應用於圖地反轉圖像的可行性,並且工作坊問卷反映,參與者在工作坊後對圖地反轉的認識程度、實行的難易程度都有顯著的改變,而在可行性及未來再使用的選項也有中高程度的認可與意願。
    本研究藉由思考投影法的特性與曖昧圖像的可能,圖地反轉的特性與新技術的介入等,可供往後相關研究題目的可能性。而發想方式以及工作坊上可以在往後找尋更多的方式相互結合,以及以更嚴謹的實驗方式來舉辦工作坊可以獲得更有利的數據以證實。


    Figure and Ground Illusion is an enthralling and recognizable skill widely used in graphic design. However, creating a Figure and Ground Illusion is commonly a difficult task, as it depends deeply on the designer’s experience and imagination. Past research indicated that Figure and Ground Illusion was relevant to silhouette and projection methods. The following three were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1) Examining the procedure of creating Figure and Ground Illusion and the relevance between projection methods by case studies; (2) Experimenting the flow of creating Figure and Ground Illusion by various projection methods; (3) Verifying the procedure by applying SDGs theme and workshops.

    This research proposed that observing an objects’ outline and expanding or reducing the positive or negative space were the key steps to create Figure and Ground Illusion. Experiments of various projection methods, including front projection, rear projection, and photogram, revealed that rear projection associated with mind map instead of brainstorming was the most feasible method. The research concluded ten steps to create a Figure and Ground Illusion: set up a theme, break down the theme, cogitate, backtrack to the original objects, consider the metaphor of the objects, select the appropriate objects, presume the image, project, observe and post-process.

    The study used 10 of the SDGs themes to create 15 posters, and 11 posters from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workshop, proving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projection to create Figure and Ground Illusion. The post-workshop survey reflected those participants had higher understanding and operation capability than before. Moreover, participants had considerably strong motivation to use projection to create Figure and Ground Illusion.
    The study provided a potentially new perspective for future studies by examining the features of Figure and Ground Illusion and projection method, the feasibility of ambiguous image, and involvement of new techniques.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X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創作背景 1 1.2 創作動機 2 1.3 創作目的 3 1.4 創作範圍與限制 4 1.5 創作與研究流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2.1 圖與地 7 2.1.1 圖與地的定義 7 2.1.2 圖與地的特性 9 2.1.3 圖地反轉的定義 10 2.2 投影 11 2.3 投影之結果: 剪影(SILHOUETTES) 14 2.3.1 剪影的定義 14 2.3.2 剪影所運用的投影法 14 2.4 海報 15 2.4.1 海報的定義 15 2.4.2 海報的類型 15 2.5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15 2.5.1 SDGs的定義 16 2.5.2 SDGs的類型 16 2.6 小結 18 第三章 創作研究方法 19 3.1 創作研究方法 19 3.2 圖地反轉案例分析 19 3.2.1 圖地反轉標誌分析 19 3.2.2 圖地反轉設計個案分析 21 3.3 投影法案例分析 22 3.3.1 實物投影法:藍曬法(Cyanotype) 22 3.3.2 正投影:手影戲 23 3.3.3 背投影:皮影戲 24 3.3.4 背投影:人影戲(Shadow Dance) 24 3.4 投影物件聯想方式 25 3.4.1 訊息傳遞方式 25 3.4.2 皮爾斯符號學 25 3.4.3 腦力激盪法 27 3.4.4 心智圖法 28 3.5 小結 29 第四章 實驗創作階段 30 4.1 實物投影法實驗:藍曬 30 4.1.1 實物投影法實驗過程 30 4.1.2 實物投影法結果與建議 31 4.2 正投影實驗 32 4.2.1 正投影實驗過程 32 4.2.2 正投影實驗結果與建議 32 4.3 背投影實驗 33 4.3.1 背投影實驗過程 33 4.3.2 背投影圖地反轉過程與作品 34 4.3.3 背投影實驗結果與建議 36 4.4 背投影人影實驗 37 4.4.1 背投影人影實驗過程與設備說明 37 4.4.2 背投影人影圖地反轉過程與作品 38 4.4.3 背投影人影實驗結果與建議 42 4.5 小結 43 第五章 個人創作應用 44 5.1 物件聯想方式 44 5.1.1 腦力激盪方式 44 5.1.2 心智圖方式 45 5.2 個人創作設備及需求 49 5.3 個人創作作品 52 5.3.1 SDGs目標2:消除飢餓 52 5.3.2 SDGs目標4:優質教育 55 5.3.3 SDGs目標5:性別平權 57 5.3.4 SDGs目標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 59 5.3.5 SDGs目標9:工業化創新建設 61 5.3.6 SDGs目標10:減少不平等 61 5.3.7 SDGs 目標12:責任消費與生產 62 5.3.8 SDGs目標14:保育海洋生態 64 5.3.9 SDGs目標15:保育陸地生態 65 5.3.10 SDGs目標16:和平、正義與健全制度 67 5.4 小結 68 5.4.1 個人創作設備與安排之建議 68 5.4.2 投影法應用於圖地反轉之流程確立 69 第六章 工作坊應用 71 6.1 工作坊規劃 71 6.2 工作坊事前安排 72 6.2.1 參與人員及事前問卷 72 6.2.2 參與者事前準備 74 6.3 工作坊流程 75 6.3.1 工作坊前半部 76 6.3.2 工作坊中半部 76 6.3.3 工作坊中後半部:心智圖發想過程 77 6.3.4 工作坊投影法實作 83 6.3.5 工作坊成果發表 86 6.4 工作坊參與者作品 87 6.4.1 參與者A作品:Prevent Animal Killing, Plant Protection 87 6.4.2 參與者B作品:Happiness Vaccine 89 6.4.3 參與者C作品:貓頭鷹數學教室 90 6.4.4 參與者D作品:A Present 91 6.4.5 參與者E作品:Fishlier, Ghost Cleaner 92 6.4.6 參與者F作品:槍枝 92 6.4.7 參與者G作品:飲料冰山 94 6.4.8 參與者H作品:End Global Hunger 95 6.4.9 參與者I作品:A love song to the earth 96 6.4.10 工作坊事後問卷 97 6.5 工作坊結論與建議 100 第七章 應用成果展示 102 7.1 海報應用成果 102 7.1.1 個人創作成果海報 102 7.1.2 工作坊成果海報 104 7.2 成果影片 105 7.2.1 成果影片分鏡 105 7.2.2 成果影片內容 106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 112 8.1 研究結論 112 8.1.1 關於圖地反轉與投影法的關係 112 8.1.2 關於投影法應用於圖地反轉 113 8.1.3 關於投影法應用於圖地反轉的過程 113 8.1.4 關於工作坊的結論與建議 114 8.2 後續研究方向建議 114 8.2.1 投影法的後續研究 114 8.2.2 圖地反轉的後續研究 114 8.2.3 發想方式的後續研究 115 8.2.4 工作坊的後續研究 115 參考文獻 116

    Albert, A. (2002). The Art of Hand Shadows. Dover Publications.
    Britannica, T. Editors of Encyclopaedia (2019, June 11). silhouett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https://www.britannica.com/art/silhouette
    Cannell, J. C. (2008). Modern Conjuring for Amateurs. Read Books.
    David Crow(2016)看得見的符號 : 154個設計藝術案例 理解符號學基本知識。台北市:麥浩斯
    Fineman, M. (2004). Kodak and the Rise of Amateur Photography. The Heilbrunn Timeline of Art History,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Francis, D. Introducing Sans Forgetica. Word Ways, vol. 51, no. 4, Nov. 2018.
    Koffka. K.(2007)。格式塔心理學原理。臺北市 :胡桃木文化 。
    Mobley, J. (1992). NTC's Dictionary of Theatre and Drama Terms. McGraw-Hill.
    Palmer, S. & Davis, J. & Nelson, R. & Rock, I. (2008). Figure – Ground Effects on Shape Memory for Objects versus Holes. Perception. 37. 1569- 86. 10.1068/p5838.
    Kuo, Y.& Chu, H. & Chi, M. and Lee, R. and Lee, T. (2017), Generating Ambiguous Figure-Ground Images. IEEE Transactions on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 Vol. 23, No. 5, pp. 1534-1545.
    Wolfgang .K.(1998)。完形心理學 。 台北巿 : 桂冠。
    王秀雄(1994)。美術心理學。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杜心如(2014)。霸凌議題於國中藝術與人文課程以創意皮影戲為實踐。新竹縣:教育研究發展暨網路中心。
    宋容姍(2008)。圖地反轉圖像應用於剪紙藝術創作中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美惠、李子庭( 2014)。基本設計 . II。新北市:全華。
    吳菁樺(2004)。圖地反轉類型標誌意象認知之探討。銘傳大學設計創作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矢嶋美由希(2017)。一起來畫心智圖! : 最簡單實用的思維整理術!。台北市:商業週刊。
    莊明振、鄒永勝(1998)。視覺傳達設計中視覺修辭應用的探討。設計學報。
    台東綠色大學(2018)。聯合國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 (SDGs)。https://green.nttu.edu.tw/p/412- 1048-10039.php?Lang=zh-tw。
    陳彥廷(2016)。設計講道理。台北市:桑格文化。
    陳佩可(2012)。運用輪廓匹配和形變產生圖地反轉影像。國立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陳資璧(2010)。你的第一本心智圖操作書。台北市:商流文化。
    陳翰凱、林品章(2004)視覺動勢之視覺原則與其在視覺傳達設計上的應用探討。藝術學報 ;74 期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2004)。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6%8A%95%E5%BD%B1。
    范肇奇(2017)。實物投影展示之設計製作。朝陽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楊清田(1996)。造型原理導論。台北市:義風堂。
    楊清田(2015)。設計概論。新北市:全華
    張絲茜(2013)。圖地反轉應用於漢字文設計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袁曼麗(1993)。海報設計概論。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蔣載榮(2011)。新觀 . 念 . 攝影 : 影像的視覺心理剖析。世理雜誌。
    曹方(2000)。現代漢字藝術設計。江蘇省:江蘇美術。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