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詹慧玲
Hui-ling Chan
論文名稱: 雲端運算服務應用程式主選單位置之互動體驗設計
Interactive Experience Design of Main Menu Position for the Application of Cloud Computing Service
指導教授: 陳建雄
Chien-hsiung Chen
口試委員: 賴文祥
Wen-hsiang Lai
鄭金典
Chin-tien C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院 - 設計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5
中文關鍵詞: 雲端運算服務使用者體驗設計主選單位置使用性評估認知
外文關鍵詞: Cloud computing service, User experience design, Usability evaluation, Cognition, Location of the main menu
相關次數: 點閱:290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雲端運算」是一種概念,而非全新技術或新系統,但它將重新塑造資訊產業價值鏈的新樣貌,開啟以軟體及服務為主的競爭時代,雲端運算服務也將成為未來資訊應用的新主流。本研究針對雲端運算服務的趨勢與應用,探討使用性與使用者體驗設計相關因素,包含互動的使用性、易用性和滿意度,並進一步探討使用者的體驗感受,以提出建議改善目前雲端運算服務互動設計,提昇使用者的滿意度。
    本研究包含兩部分實驗:(1) 現有的雲端運算服務互動設計調查:了解目前雲端運算服務互動設計之問題,包含操作互動設計之功能與程序、介面互動滿意度、系統使用性,並透過訪談了解使用者的需求與尋求互動設計上之建議;(2) 第二階段實驗:將前階段之實驗結果,同時整理歸納相關文獻研究,進行第二階段雲端運算服務互動設計實驗。雲端運算服務互動設計實驗採2(使用經驗高低) x3(主選單位置)雙因子實驗之方式進行。
    「使用經驗高低」之變項共有兩層級:(a)使用經驗高:同時具備有智慧型裝置,包含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並持續天天使用二個月以上該作業系統,同時至少使用過一種雲端運算服務則定義為「使用經驗高」之受測者;(b)使用經驗低:沒有擁有或完全沒有使用過智慧型裝置、僅開發時使用作業系統或沒有使用過雲端運算服務之使用者則定義成「使用經驗低」之受測者。而「主選單位置」分為三層級:(1)主選單資訊在左上方:不論播放或編輯功能,主選單位置呈現於整個畫面的左上方;(2)主選單資訊在兩側:不論播放或編輯功能,主選單位置呈現於整個畫面的上方兩側;(3)主選單資訊在正上方:不論播放或編輯功能,主選單位置呈現於整個畫面的正上方。透過實驗獲得計時操作績效、系統使用性以及整體使用滿意度與使用者體驗感受之結果。
    研究結果如下:(1) 現有的雲端運算服務互動設計使用性考慮仍不夠周詳;(2) 不論經驗高低,對於操作任務多數受測者都有信心可以完成任務,但遇到挫折時,使用經驗低的受測者會比使用經驗高的受測者容易產生挫敗感;但順利完成時,相對使用經驗低的受測者也容易比使用經驗高的受測者更加自信。(3) 採用「主選單在兩側」的型式較能提高操作效率;(4) 不論「使用經驗高低」皆認為「主選單在兩側」的使用性、滿意度與體驗感受最佳,甚至使用經驗低的受測者整體體驗感受高於使用經驗高的受測者;(5)「主選單在左上方」和「主選單在正上方」的選單模式比較受測者在操作過程中受到干擾。結果證實雲端運算服務互動設計兩個變數探討,在「使用經驗高低」與「主選單位置」,對於雲端運算服務互動設計的使用性與體驗感受的確有顯著影響。


    "Cloud computing" is a concept, may not be a whole new technology or new system, but it will re-shape the new form of the IT industry value chain, and will open the era of competition-based software and services. Cloud computing services will also become the new mainstream for future IT applications. In this study, usability and user experience design factors pertinent to cloud computing service were explored, including interface usability, ease of use, and satisfaction rate. It is hoped that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be used to help improve the current cloud computing service interactive design and enhance user satisfaction.

    This study included two parts of experiment: (1)The first phase of the experiment is about cloud computing service interactive design survey: cloud computing service interactive design includes the functions and procedures of operating an interactive design, user interface satisfaction, system usability, and through interviews to understand users' needs and seek recommendations on the interactive design; (2) The second phase of the experiment is designed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from the previous stage, while finishing summaries from relevant literature. The experiment of cloud computing service interactive design adopted a between-subjects experimental design, i.e., a 2 (higher or lower user experience) x 3 (main menu position).

    The factor of user experience has two levels: (1) Users with higher experience are related to own intelligent devices, including smart phones and tablet PCs, and continue to use them daily of more than two months; (2) Users with lower experience are related to not own or seldom use of smart devices, use only in the processing of developing an operating system, or have not used cloud computing services before. The factor of main menu position includes three levels: (1) The main menu position in the upper left: where to play or edit function, showing the location of the main menu at the top left of the entire screen; (2) The main menu information on both sides: where to play or editing function, the main menu position showing the top of both sides of the entire screen; (3) The main menu is separated on both sides: where playing or editing features, showing the location of the main menu at the whole picture just above. Users' task performance, system usability, and the overall use of satisfaction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user experience were obtained through experiments.

    The generated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existing cloud computing service interactive design usability considerations are still not comprehensive enough; (2) Regardless of user experience level, the majority of users have confidence to complete the task, but the setbacks, the user with lower experience level were prone to frustration while facing obstacles. Nonetheless, after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assigned tasks, the user with lower experience level may feel more confident than those with higher experience level. (3) The main menu located on both sides of the display can help improv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4) No matter the level of experience, users feel that the main menu located on both sides of the display has the best interface usability, satisfaction, and subjective feelings, and even the user with lower experience tends to agree more than those with higher user experience; (5) The main menu located on the upper left and top positions may cause interference toward users' task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confirmed that the two variables, i.e., user experience and main menu position, addressed in this study do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to the usability and subjective feelings of users interacting with cloud computing service.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V 致謝 VI 目錄 VII 圖目錄 XII 表目錄 X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 1.2 研究目的 - 3 - 1.3 研究流程架構 - 4 - 1.4 研究範圍與限制 - 6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8 - 2.1 雲端運算 - 8 - 2.1.1 何為雲端運算 - 8 - 2.1.2 雲端運算-讓軟硬體都是服務 - 11 - 2.2 嵌入式應用程式Embedded Application - 13 - 2.2.1 定義 - 13 - 2.2.2 嵌入式應用軟體系統架構及應用特色 - 13 - 2.2.3 智慧型裝置搭載Android所帶動嵌入式應用軟體之需求 - 14 - 2.2.4 雲端運算儲存服務具發展潛力 - 16 - 2.3 平板電腦之應用與現狀發展 - 17 - 2.3.1 智慧型平板裝置可應用的功能與環境 - 17 - 2.3.2 與其他裝置互相比較的優勢 - 18 - 2.3.3 平板電腦的使用頻率與行為分析 - 19 - 2.4 體驗與使用者體驗設計 - 21 - 2.4.1 體驗的定義 - 21 - 2.4.2 體驗經濟 - 22 - 2.4.3 體驗模組 - 23 - 2.4.4 體驗媒介 - 26 - 2.4.5 整體體驗 - 28 - 2.4.6 體驗設計 - 29 - 2.4.7 使用者研究 - 30 - 2.4.8 使用者體驗設計目標 - 31 - 2.5 認知與認知性設計 - 32 - 2.5.1 心智模式 - 32 - 2.5.2 直覺 - 33 - 2.5.3 視覺知覺系統的整合 - 34 - 2.6人機互動 - 36 - 2.6.1 何謂人機互動 - 36 - 2.6.2 使用者中心設計(UCD) - 36 - 2.6.3 視覺圖像介面 - 37 - 2.6.4 使用性與介面滿意度及效率分析 - 39 -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驗流程 - 41 - 3.1 研究方法 - 41 - 3.2 研究架構 - 42 - 3.3 實驗方法與流程 - 45 - 第四章 前導性實驗 - 48 - 4.1使用者研究 - 48 - 4.1.1 使用者A的平日與假日使用日誌 - 49 - 4.1.2 使用者B的平日與假日使用日誌 - 51 - 4.1.3 使用者C的平日與假日使用日誌 - 52 - 4.1.4 使用者D的平日與假日使用日誌 - 55 - 4.2 使用者日誌與訪談小結 - 57 - 4.3 現有雲端運算服務應用程式前導性實驗研究與分析 - 58 - 4.4 現有雲端運算服務應用程式前導性實驗問卷設計 - 58 - 4.5 受測者分析與討論 - 59 - 4.6 現有雲端運算服務應用程式前導性實驗任務分析與討論 - 61 - 4.6.1計時任務績效分析 - 62 - 4.6.2系統使用性尺度量表(SUS)分析 - 69 - 4.6.3 QUIS滿意度問卷分析與討論 - 72 - 4.7 現有雲端運算服務應用程式前導性實驗小結 - 75 - 4.8 前導性實驗綜合討論 - 77 - 第五章 第二階段實驗-雲端運算服務互動體驗設計 - 79 - 5.1 實驗方法 - 79 - 5.1.1 實驗研究變項之設定 - 79 - 5.1.2 互動體驗實驗設計 - 82 - 5.1.3 互動體驗實驗問卷設計 - 85 - 5.1.4 實驗受測者分析 - 87 - 5.2 雲端運算服務實驗結果分析 - 91 - 5.2.1 計時任務績效之分析 - 92 - 5.2.1.1 計時任務績效之分析:任務一 - 92 - 5.2.1.2 計時任務績效之分析:任務二 - 96 - 5.2.1.3 計時任務績效之分析:任務三 - 98 - 5.2.1.4 計時任務績效之分析:任務四 - 100 - 5.2.1.5 計時任務績效之分析:任務五 - 105 - 5.2.1.6 計時任務績效之分析:任務六 - 108 - 5.2.1.7 計時任務績效之分析:整體績效 - 111 - 5.2.2 系統使用性尺度量表(SUS)之分析 - 113 - 5.2.3 使用問卷(USE Questionnaire)分析與討論 - 116 - 5.2.3.1 使用問卷「有用的」向度之分析 - 116 - 5.2.3.2 使用問卷「易用的」向度之分析 - 119 - 5.2.3.3 使用問卷「易學習的」向度之分析 - 122 - 5.2.3.4 使用問卷「滿意的」向度之分析 - 126 -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 132 - 6.1 研究結果 - 132 - 6.1.1 現有雲端運算服務互動體驗設計調查結果匯整 - 132 - 6.1.2 雲端運算服務模擬互動設計結果整理 - 133 - 6.2 實驗結論建議與後續發展 - 137 - 6.2.1 結論與設計建議 - 137 - 6.2.1 後續研究發展建議 - 139 - 參考文獻 - 141 - 中文文獻 - 141 - 英文文獻 - 143 -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 - 5 - 圖2.1 網際網路Cloud示意圖 - 9 - 圖2.2 雲端運算服務模式模式與案例 - 10 - 圖2.3 發展軟體即服務具高投資報酬機會 - 12 - 圖2.4 嵌入式應用軟體開發架構演進 - 14 - 圖2.5 智慧型裝置帶動的嵌入式軟體項目 - 14 - 圖2.6 智慧型裝置帶動的嵌入式軟體項目 - 15 - 圖2.7 使用者有備份需求的檔案類型 - 16 - 圖2.8 使用者未來使用網路硬碟之意願 - 17 - 圖2.9 平板電腦與筆記型電腦之間的優勢分析 - 18 - 圖2.10 平板電腦與智慧型手機之間的優勢分析 - 19 - 圖2.11 同時觀看電視並使用平板電腦之頻率 - 20 - 圖2.12 使用者在看電視同時使用平板和智慧型手機的行為分析 - 20 - 圖2.13 四種體驗類型 - 22 - 圖2.14 經濟演進階段圖 - 23 - 圖2.15 體驗媒介 - 26 - 圖2.16 體驗策略模組與體驗態度造成之行為結果 - 28 - 圖2.17 整體體驗 - 28 - 圖2.18 使用者經驗概念模式 - 29 - 圖2.19 使用者日誌與流程 - 30 - 圖2.20 使用性目標與使用者體驗設計目標 - 31 - 圖2.21 修改的Norman三類心智模式 - 33 - 圖2.22 修改的認知性視覺系統 - 35 - 圖2.23 視覺腦是由多個專功能區構成 - 35 - 圖2.24 以使用者為中心出發之各種名詞解釋 - 37 - 圖2.25 將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應用在使用者需求 - 40 - 圖3.1 本研究雲端運算服務體驗互動設計之研究架構 - 44 - 圖3.2 本研究雲端運算服務體驗互動設計之實驗方式與流程 - 47 - 圖4.1 下載次數與使用者喜好星級比較 - 58 - 圖4.2 透過觀察得知使用者之偏好使用方式 - 59 - 圖4.3 受測者年紀分布圖 - 60 - 圖4.4 受測者教育者分析 - 60 - 圖4.5 受測者使用Android經驗分析 - 60 - 圖4.6 受測者是否願意嘗試雲端運算服務之意願分析 - 60 - 圖4.7 影響使用者是否願意嘗試之原因分析 - 61 - 圖4.8 SugarSync任務一:開啟文件畫面流程 - 63 - 圖4.9 ZumoDrive任務一:開啟文件畫面流程 - 63 - 圖4.10 Dropbox任務一:開啟文件畫面流程 - 63 - 圖4.11 SugarSync任務二:播放音樂畫面流程 - 64 - 圖4.12 ZumoDrive任務二:播放音樂畫面流程 - 64 - 圖4.13 Dropbox任務二:播放音樂畫面流程 - 65 - 圖4.14 SugarSync任務三:播放相片畫面流程 - 66 - 圖4.15 ZumoDrive 任務三:播放相片畫面流程 - 66 - 圖4.16 Dropbox 任務三:播放相片畫面流程 - 67 - 圖4.17 SugarSync 任務四:播放影片畫面流程 - 67 - 圖4.18 ZumoDrive 任務四:播放影片畫面流程 - 68 - 圖4.19 Dropbox 任務四:播放影片畫面流程 - 68 - 圖5.1 受測者操作實驗、進行訪談與問卷填寫之環境空間 - 80 - 圖5.2 主選單位置影響握持與操作方式說明 - 81 - 圖5.3 三種雲端運算服務互動體驗設計於機器上之架構畫面 - 82 - 圖5.4 受測者年紀分布圖 - 87 - 圖5.5 受測者教育者分析 - 87 - 圖5.6 受測者擁有智慧型裝置分析 - 89 - 圖5.7 擁有智慧型裝置與使用頻率分析 - 89 - 圖5.8 曾經使用過的雲端運算服務 - 89 - 圖5.9 每日平均使用智慧型裝置上網時間 - 90 - 圖5.10 受測者最常使用之雲端運算服務 - 90 - 圖5.11 受測者是否願意嘗試雲端運算服務之意願分析 - 90 - 圖5.12 影響使用者是否願意嘗試之原因分析 - 91 - 圖5.13 任務一研究者之設計概念模式 - 92 - 圖5.14 主選單位置不同造成受測者視覺動線之差異 - 95 - 圖5.15 任務二研究者之設計概念模式 - 96 - 圖5.16 任務三研究者之設計概念模式 - 101 - 圖5.17 任務四研究者之設計概念模式 - 101 - 圖5.18 計時任務操作績效任務四之「交互作用」圖 - 104 - 圖5.19 任務五研究者之設計概念模式 - 105 - 圖5.20 任務六研究者之設計概念模式 - 108 - 圖5.21 使用問卷「有用的」向度之「交互作用」圖 - 121 - 圖5.22 使用問卷「易學習的」面向主選單位置說明 - 124 - 圖5.23 使用問卷「易學習的」面向交互作用圖 - 125 - 圖5.24 使用問卷「滿意的」面向交互作用圖 - 128 - 圖5.25 使用問卷「整體」面向交互作用圖 - 131 - 圖6.1「主選單在兩側」之畫面呈現 - 138 - 表目錄 表2.1完整嵌入式作業系統(Embedded OS) - 13 - 表2.2體驗模組說明 - 24 - 表2.2體驗媒介種類與表現內容 - 24 - 表4.1 使用者A平日的使用日誌 - 49 - 表4.2.使用者A假日的使用日誌 - 50 - 表4.3 使用者B平日的使用日誌 - 51 - 表4.4 使用者B假日的使用日誌 - 52 - 表4.5 使用者C平日的使用日誌 - 53 - 表4.6 使用者C假日的使用日誌 - 54 - 表4.7 使用者D平日的使用日誌 - 55 - 表4.8 使用者D假日的使用日誌 - 56 - 表4.9 透過使用者日誌與訪談之未來潛在可能需求 - 57 - 表4.10 現有雲端運算服務應用程式前導性實驗操作任務功能內容與目的 - 61 - 表4.11 現有雲端運算服務應用程式任務時間績效描述性統計量與ANOVA分析 - 68 - 表4.12「任務三」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F值與P值 - 69 - 表4.13「任務三」之Scheffe事後檢定統計結果 - 69 - 表4.14 現有雲端運算服務應用程式SUS使用性描述性統計量與ANOVA分析 - 70 - 表4.15「SUS」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F值與P值 - 70 - 表4.16 ZumoDrive播放相片與音樂之二種架構 - 71 - 表4.17「SUS」之Scheffe事後檢定統計結果 - 71 - 表4.18.現有雲端運算服務應用程式四項任務QUIS描述性統計量與ANOVA分析 - 72 - 表4.19「整體反應」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F值與P值 - 73 - 表4.20「整體反應」之Scheff事後檢定統計結果 - 73 - 表4.21「軟體效能」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F值與P值 - 75 - 表4.22「整體反應」之Scheffe事後檢定統計結果 - 75 - 表4.23 前導性實驗綜合分析結果 - 78 - 表5.2 受測者間實驗安排 - 81 - 表5.3 三種雲端運算服務互動體驗設計之架構畫面 - 84 - 表5.4 雲端運算服務互動體驗實驗操作任務功能內容與目的 - 86 - 表5.5 為任務一雲端運算服務之敘述統計(單位:秒) - 93 - 表5.6 計時操作任務一之雙因子變異數ANOVA檢定 - 93 - 表5.7「任務一」之Scheffe事後檢定統計結果 - 94 - 表5.8 為任務二雲端運算服務之敘述統計(單位:秒) - 97 - 表5.9 計時操作任務二之雙因子變異數ANOVA檢定 - 97 - 表5.10 為任務三雲端運算服務之敘述統計(單位:秒) - 99 - 表5.11 計時操作任務三之雙因子變異數ANOVA檢定 - 99 - 表5.12. 為任務四雲端運算服務之敘述統計(單位:秒) - 102 - 表5.13 計時操作任務四之雙因子變異數ANOVA檢定 - 102 - 表5.14「任務四」之Scheffe事後檢定統計結果 - 103 - 表5.15 為任務五雲端運算服務之敘述統計(單位:秒) - 106 - 表5.16 計時操作任務五之雙因子變異數ANOVA檢定 - 106 - 表5.17「任務五」之Scheffe事後檢定統計結果 - 107 - 表5.18 為任務六雲端運算服務之敘述統計(單位:秒) - 109 - 表5.19 計時操作任務六之雙因子變異數ANOVA檢定 - 109 - 表5.20「任務六」之Scheffe事後檢定統計結果 - 110 - 表5.21 計時任務操作整體績效雲端運算服務之敘述統計(單位:秒) - 111 - 表5.22 計時任務操作整體績效雲端運算服務之雙因子變異數ANOVA檢定 - 111 - 表5.23計時任務操作整體績效雲端運算服務之Scheffe事後檢定統計結果 - 112 - 表5.24 系統使用性尺度量表(SUS)之敘述統計(單位:分) - 113 - 表5.25 系統使用性尺度量表(SUS)之雙因子變異數ANOVA檢定 - 114 - 表5.26 系統使用性尺度量表(SUS)之Scheffe事後檢定統計結果 - 115 - 表5.27 使用問卷「有用的」向度之敘述統計 - 116 - 表5.28 使用問卷「有用的」向度之雙因子變異數ANOVA檢定 - 117 - 表5.29 使用問卷「有用的」向度之Scheffe事後檢定統計結果 - 118 - 表5.30 使用問卷「易用的」向度之敘述統計 - 119 - 表5.31 使用問卷「易用的」向度之雙因子變異數ANOVA檢定 - 119 - 表5.32 使用問卷「易用的」向度之Scheffe事後檢定統計結果 - 120 - 表5.33 使用問卷「易學習的」向度之敘述統計 - 122 - 表5.34 使用問卷「易學習的」向度之雙因子變異數ANOVA檢定 - 122 - 表5.35 使用問卷「易學習的」向度之Scheffe事後檢定統計結果 - 123 - 表5.36 使用問卷「滿意的」向度之敘述統計 - 126 - 表5.37 使用問卷「滿意的」向度之雙因子變異數ANOVA檢定 - 126 - 表5.38 使用問卷「滿意的」向度之Scheffe事後檢定統計結果 - 127 - 表5.39 使用問卷「整體」向度之敘述統計 - 129 - 表5.40 使用問卷「整體」向度之雙因子變異數ANOVA檢定 - 129 - 表5.41 使用問卷「整體」向度之Scheffe事後檢定統計結果 - 130 - 表6.1 計時任務操作績效結果有無顯著差異一覽表 - 134 -

    中文文獻
    1. 王之杰、楊方儒、張育寧與蔡佳珊 (2008)。預見科技新未來。台北:天下文化。
    2. 王育英與梁曉鶯(譯),(原作者:Schmitt, B. H. )著 (2000)。體驗行銷。台北:經點傳訊文化。
    3. 王鵬 (2009)。走進雲端運算。台北:佳魁資訊。
    4. 卓耀宗(譯),(原作者:Norman, D. A.)著 (2007年)。設計&日常生活。台北:遠流出版。
    5. 林信亨 (2009)。雲端運算應用趨勢與我國商機研究 (紙本研究報告)。台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
    6. 林家瑜(譯),(Miller, M.)著 (2009)。雲端運算-改變線上工作與合作模式的網路式應用。台北:碁峰資訊。
    7. 林語堂 (1999)。林語堂當代漢英辭典。香港中文大學。
    8. 洪沛然(譯),(原作者:Ginsburg, S.)著 (2011)。簡單法則好感度的iPhone使用者體驗。台北:基峰。
    9. 洪聖敏與楊中傑 (2009)。行動裝置之熱門嵌入式應用軟體趨勢與商機(紙本研究報告)。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
    10. 夏業良與魯煒(譯),(原作者:Pine II, B. J. & Gilmore, J. H.)著 (2003)。體驗經濟時代。台北:經濟新潮社。
    11. 張璠、張吉宏與朱琦文 (2001)。體驗經濟時代來臨對工業區域發展之影響,經
    12. 濟情勢暨評論,6 (4),154-169。
    13. 張春興 (1993)。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14. 張紹勳 (2007)。研究方法(第二版)。台中:滄海書局。
    15. 郭學武(譯),(原作者:Benyon, B., Tuner, P. & Turner, S.)著 (2009)。人機介面互動式系統設計(最新修訂版)。台北:培生教育& 碁峰資訊。
    16. 陳建雄(譯),(原作者:Preece, J., Rogers Y. & Sharp, H.)著 (2006)。互動設計跨越人-電腦互動。台北:全華科技圖書。
    17. 陳俊宏與楊東民 (2001)。視覺傳達設計概論。台北:全華科技圖書。
    18. 陳俊昌 (2009)。雲端運算運用分享,台灣IBM 全球科技服務[部落格文字資料]。上網時間2010年8月19日。網址:http://ai.kyu.edu.tw/ai01/Q&A/data/4.pdf,
    19. 陳瀅 (2011)。雲端策略:雲端運算與虛擬化技術。台北:天下。
    20. 陳鵬仁(譯),(原作者:Branham, R.)著 (1988)。認知性設計,設計資訊室季刊,1(3),15-22。
    21. 項退結(譯),(原作者:Brugger, W.)著 (1992) 。西洋哲學字典。台北:先知出版社。
    22. 資訊工業策進會MIC (2010)。台灣民眾雲端運算服務需求調查報告。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
    23. 蔡一郎 (2010)。雲端運算與雲端安全架構,資訊安全通訊,16(4),84-93。
    24. 蔡郁薇 (2010)。雲端運算儲存服務具發展潛力 台灣民眾具高度使用意願[部落格文字資料]。上網時間2011年3月16日。網址: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269。
    25. 蔡學鏞(譯),(原作者:Tidwell J.)著 (2006)。操作介面設計模式,台北:O’RELLY。
    26. 鄭進興與陳堂昇 (2010)。公路監理服務雲端運算與資安管理 ,資訊安全通訊。16(4),94-111。
    27. 潘恩典(譯),(原作者:Zeki, S.)著 (2001)。腦內藝術館。台北:商周出版。
    28. 顏向瑜(2011)。MWC展場觀察:雙核、3D顯示、Android 3.0平板電腦[部落格文字資料]。上網時間2011年3月16日。網址:http://mic.iii.org.tw/aisp/pressroom/press01_pop.asp?sno=245&type1=2
    29. 魏伊玲與陳豫德 (2012)。全球雲端服務市場發展趨勢,199。上網時間2012年4月26日。網址:http://twbusiness.nat.gov.tw/epaperArticleFixed.do?id=155582466
    30. 魏澤群 (2007)。Usability 優使性2.0-網站經驗設計與使用者研究。台北:網奕資訊科技。
    31. 鐘嘉德、高天助與楊家栩(2010)。雲端運算與產業發展,研考雙月刊。34(4),20-31。

    英文文獻
    1. Black, A. (2006/ November/14). User centered design. Retrieved May 30, 2011. from: https://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4&ved=0CFwQFjAD&url=https%3A%2F%2Fwoc.ipca.pt%2Fest%2FgetFile.do%3Ftipo%3D2%26id%3D16572&ei=dqYNUIn6Mq6CmQXtkJz2CQ&usg=AFQjCNFUo83_MmnGKOYfdLFhB5YE3ogoIg
    2. Brodkin, J. (2008/ September/ 30). Cloud computing hype spurs confusion, Gartner says. (Computer World). Retrieved from: http://www.computerworld.com/s/article/9115904/Cloud_computing_hype_spurs_confusion_Gartner_says
    3. Chaparro, B. S. (2010/ September/ 11). Keyboard performance: iPad versus Netbook. Usability News 122 - Chaparro, 12 (2). Retrieved from: http://www.surl.org/usabilitynews/122/ipadtyping.asp
    4. Fontana, A. & Frey, J. H. (1994). Interviewing: The art of science. In N. Denzin and Y.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London, UK: Sage, 361-376.
    5. Holbrook, M. B. & Hirschman, E. C. (1982). The experiential aspects of consumption: consumer fantasies, feelings and fu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9(2), 132-140.
    6. Kankainen, A. (2002/ December/9 ). Thinking model and tools for understanding user experience related to information appliance product concepts. Retrieved from: https://aaltodoc.aalto.fi/bitstream/handle/123456789/2250/isbn9512263076.pdf?sequence=1
    7. Kahn R. &Cannell, C. (1957). The dynamics of interviewing. NY: John Wiley & Sons.
    8. Marios, D. Dikaiakos, Pallis, G., Katsaros, D., Mehra, P. & Vakali, A. (2009). Cloud computing: distributed internet computing for IT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rnet Computing, IEEE, 13, (5).10-13
    9. Mathes, E. (1981).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as a guide for living.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1, 69-72

    10. Mell, P. & Grance, T. (2009). The NIST definition of cloud computing (1.5) Retrieved from: http://csrc.nist.gov/groups/SNS/cloud-computing/
    11. Morpace Inc. (2010/ September). Where is the mobile device sweet spot between laptops and smart phones?. Morpace Omnibus Report. Retrieved from: http://morpace.com/Omnibus-Reports/Morpace%20Omnibus%20Report-Tablet.pdf
    12. Mullet, K. & Sano, D. (1995). Designing visual interface. NJ: SunSoft Press.
    13. Nielsen Company. (2011/ October/ 19). Mobile users multitask watching TV. Retrieved from:http://www.marketingcharts.com/television/mobile-users-multitask-watching-tv-19715
    14. Nielsen, J. (1993). Usability engineering. San Diego, CA:Acdemic Press.
    15. Norman, D. A. (1983). Some observation on mental models, In A. L. Stevens & D. Gentner (Eds.), Mental Model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7-14.
    16. Norman, D. A. (1988).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NY: Doubleday.
    17. Norman, D. A. (2002). Emotion & design: attractive things work better. Interactions, 9(4) 36-42
    18. NPD Group. (2012/ February/ 6). Apple leads mobile handsets in Q4 2011, but android attracts more first-time smart phone buyers. Retrieved from:http://www.npd.com/wps/portal/npd/us/news/pressreleases/pr_120206/!ut/p/c5/04_SB8K8xLLM9MSSzPy8xBz9CP0os3g3b1NTS98QY0MDD3cDA08fRzMTL0dDQwNvA_1I_SjjeBc3Sw8PN28TQ4sgSwsDT1d_QxfPoAAjC0sj_YLsQEUAjjncWA!!/#.UAsbnGGn_ng
    19. Parkhill, D. F. (1996). The challenge of the computer utility. MA: Addison-Wesley.
    20. Pine II, B. J. & Gilmore, J. H. (1998). 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 Work is theater and every business a stag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6(4), Jul/Aug, 97-105.
    21. Preece, J., Rogers, Y. & Sharp, H. (2002) Interaction design: Beyon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NY: John Wiley & Sons, Inc.
    22. Raskin, J. (2000). The humane interface: New directions for designing Interactive systems. MA: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23. Sarmento, A. (2005). Issues of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UK: IRM Press.
    24. Schmitt, B. H. (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How to get customers to sense, feel, think, act, and relate to your company and brand. NY: The Free Press.
    25. Shugar, S. (2010). SVP, cloud computing at Yahoo!. Retrieved from:https://opencirrus.org/system/files/Yahoo%20Cloud%20-%20Open%20Cirrus%20-%20Shelton.pdf
    26. Wixon, D. & Wilson, C. (1997). The usability engineering framework for product design and evaluation (27). In Helander, G. M., Landauer, T. K. & Prabhu, V. P., (Eds.) Handbook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Amsterdam, Holland: Elsevier, 653-688.
    27. Van Riel, A.C.R., Liljander, V. & Jurriens, P. (2001). “Exploring consumer evaluations of e-services: a portal si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12 (4), 359-77.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