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毓文
Yu-Wen Wu
論文名稱: 電腦軟體執行商業方法之可專利性實證研究 -以流通事業為例
An Empirical Study of Patentability on Computer Software Implemented Business method - Focus on Distribution Business
指導教授: 劉國讚
Kuo-Tsan Liu
口試委員: 陳昭華
Jau-Hwa Chen
廖承威
Cheng-Wei Lia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應用科技學院 - 專利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atent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9
中文關鍵詞: 商業方法電腦軟體專利適格性流通事業電子商務
外文關鍵詞: Business method, Computer Software, Patentability, Distribution Business, E-commerce
相關次數: 點閱:297下載: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進入網路時代之後,電子商務相關之商業方法及電腦軟體系統之商業價值水漲船高,連帶的相關專利爭議亦受關注。而在商業方法及電腦軟體相關專利之可專利性要件中,「專利適格性」為最受注目的一項,本文將以專利適格性為分析主軸,並兼探討我國訴訟案例中論及之其他專利要件。
    美國最高法院於 2014 年 6 月做成關於商業方法以及電腦軟體專利之 Alice 案判決,其判決結果對電腦軟體專利產生極大影響,也使得電腦軟體專利標的適格性風險,無論在審查中或訴訟中,均高度增加。雖然台灣的審查基準在2008年以及2014年兩版本已改參考歐洲制度為主,但在國際相互調和之趨勢之下,USPTO關於商業方法及電腦軟體專利適格性判斷標準仍有值得我們參考之處。
    因此,本研究先以美國 CAFC及最高法院判斷商業方法及電腦軟體專利標的適格性之重要案例進行分析,再探討USPTO 2019年版 MPEP 適格性相關章節之審查規範。並且概覽介紹我國電腦軟體相關發明之審查基準專章自1998年以來,歷經2008年、2014年之各版本發展脈絡,綜整我國相關專利之民事與行政訴訟案例,分析我國專利審查基準及司法判決所形塑之規範,作為接續專利分析章節之參考依據。
    比較分析美國及台灣之相關規範及訴訟案例之後,本研究將再聚焦於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流通事業所擁有之商業方法及電腦軟體專利。觀察此產業經過多年努力整合電子商務及實體通路之後,業者對於電子商務有關之商業方法及電腦軟體專利之成效如何,並分析其專利請求項所載技術內容,是否能符合專利適格性及發明定義之標準,作為前述審查規範及案例分析之實證,亦希望藉由分析現有專利之優劣,作為未來研發及申請專利之借鏡。


    After entering the era of Internet, the value of e-commerce-related business methods and computer software systems has kept soaring, and the related patent disputes have also attracted lots of attention.
    The U.S. Supreme Court made a judgment in the well-known Alice case concerning business methods and computer software patents in June 2014. This judgment has a great impact on computer software patents, and also makes the patent eligibility issue of computer software patents, whether under USPTO’s examing procedure or litigation, become riskier. Although Taiwan’s Patent Examination Guidelines in 2008 and 2014 have been changed to refer to the European system, under the trend of international reconciliation, the USPTO’s MPEP for determining the eligibility of business methods and computer software patents are still worthy of our reference.
    Therefore, this study will first analyze the important cases of the CAFC and the Supreme Court to determine the eligibility of business methods and computer software patents, and then discusses the examination specifications of the relevant chapters of the latest MPEP (2019 edition) of the USPTO. It will als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chapter on the examination guidelines for computer software-related inventions in Taiwan. Since 1998, our guidelines have gon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of various versions in 2008 and 2014. This study will then integrate the civil and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cases related to patent issues, and also analyze the patent examination guidelines and judicial judgments in Taiwan. The result of the analysis will serve as the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patent analysis chapter.
    At last, 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the business methods and computer software patents owned by the distribution business tha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our daily lives. Observe the industry’s effectiveness in e-commerce-related business methods and computer software patents after years of efforts to develop e-commerce and physical channels, and analyze whether the technical content contained in its patent claims can meet the eligibility of patents and the definition of invention. This final part is used as the empirical evidence of the aforementioned examination guidelines and cases analysi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主題介紹 2 第三節 文獻探討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1 第二章美國商業方法及電腦軟體專利規範及案例研究-以適格性為核心 12 第一節 美國商業方法及電腦軟體專利適格性規範發展脈絡概述 12 第二節 美國電腦軟體專利適格性重要案件介紹 13 一、State Street Bank & Trust Co. v. Signature Financial Group, Inc.(1998) 13 二、Bilski v. Kappos(2008) 15 三、Mayo v. Prometheus(2012) 17 四、Alice Corp v. CLS Bank(2014) 18 五、Berkheimer v HP (2018) 23 第三節 美國現行商業方法及電腦軟體專利適格性審查基準分析 25 一、第一步驟(Step 1) 27 二、第二步驟(Step 2): 28 三、小結 33 第三章 台灣商業方法及電腦軟體發明專利規範及案例分析 35 第一節 台灣電腦軟體發明專利相關規範之發展沿革 35 一、第一階段-1998年版審查基準 35 二、第二階段- 2008年版審查基準 36 三、第三階段- 2014年版審查基準 36 四、我國與美國電腦軟體相關發明審查基準比較分析 37 第二節 我國相關訴訟案例分析 39 一、專利侵權民事訴訟 39 二、專利舉發相關行政訴訟 54 三、專利申請相關行政訴訟 77 第三節 小結 86 第四章 台灣流通事業之商業方法及電腦軟體專利實證分析 92 第一節 台灣之商業方法及軟體專利概況分析 92 一、台灣之商業方法及電腦軟體專利概況介紹 92 二、IPC為G06Q之台灣發明專利公開案件數前20名之專利申請人 93 三、台灣連鎖便利商店業之商業方法及電腦軟體專利概況 95 第二節 台灣便利商店業之商業方法及電腦軟體專利實證分析-以全家便利商店為例 96 一、全家便利商店之商業方法及軟體專利統計分析 96 二、全家便利商店之商業方法及軟體專利IPC分類號分析 96 三、全家便利商店之商業方法及軟體專利申請年度分析 97 四、全家便利商店之商業方法及軟體專利申請年度及IPC綜合分析 98 第三節 全家便利商店業之商業方法及電腦軟體專利請求項分析-以物流領域相關專利為例 99 一、近年度核駁案之申請內容及核駁理由分析: 100 二、全家便利商店之物流領域相關獲准專利請求項分析 104 第四節 小結 11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6 參考文獻: 118

    中文期刊
    吉玉成(2004),商業方法軟體專利之標的適格性研究-以比較法之研究為中心,科技法學評論 1 卷 1 期,頁127
    李清祺、馮聖原(2015),電腦軟體發明專利制度探討-我國與歐洲制度發展的演進,智慧財產權月刊,第201期,頁77
    周伯翰(2017),從台、美之法制分析電子商務商業方法之專利適格性,中正財經法學,第14期,頁50以下
    洪振盛 (2016),Alice 案後美國電腦軟體專利適格性之發展,智慧財產權月刊,第211期,頁70
    袁建中(1999),電腦軟體相關發明專利審查基準介紹(一)─談新基準之審查觀念,智慧財產權,11期,頁25、26
    袁建中(2000),電腦軟體相關發明專利審查基準介紹(四)─談新基準之方法發明類型,智慧財產權,14期,頁15
    陳龍昇(2012),由美國Bilski v. Kappos 案探討商業方法發明之專利適格性,臺北大學法學論叢 第84期,頁254、255
    葉雲卿(2018),由 Berkheimer v. HP decision案看專利適格性判斷之屬性,北美智權報 第216期
    葉雲卿(2019),新一代 Alice/Mayo 二階段軟體專利適格性判斷基準之形成與運用,智慧財產評論 第15卷 第2期,頁68
    劉國讚、徐偉甄 (2015),美國Alice判決後電腦軟體之可專利性的美歐調和,專利師 第23期,頁95
    劉國讚、徐偉甄(2015),電腦軟體之專利標的適格性在美國的演變--從Bilski到Alice判決,專利師 第22期,頁101
    廣流智權事務所(2014),電腦軟體相關發明審查基準摘要,廣流智權評析第19 期,頁 1~7
    楊雯芳(2015) ,商業方法專利在台灣—從美國最高法院Alice Corporation v. CLS BankInternational判決一週年談起,台一專利商標雜誌,第 203 期,頁6-10

    中文學位論文
    柯翔文(2014),由美國 CLS v. Alice 案探討電腦軟體之專利適格性,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頁9
    徐偉甄(2015),從美國法院判決探討電腦軟體之專利標的適格性之國際調和,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專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3
    陳俊文(2016),美國軟體專利適格性之研究 —談審查之趨勢與我國企業的因應之道,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頁8
    葉昭蘭(2017),美國後Alice時代電腦軟體專利標的適格性判決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專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8

    台灣司法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 77 年度判字第1136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105 年度判字第 149 號 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 106 年度 判 字第 301 號 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107 年度判字第 162 號 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108 年度判字第100號判決
    最高法院100 年度台上字第 480 號 判決
    最高法院101 年台上字第 1673 號判決
    最高法院 104 年度 台上 字第 1485 號判決
    最高法院 106 年度 台上 字第 2466 號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98 年度行專訴字第 37 號 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 98 年度民專上字第 19 號 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 100 年民專上更(一)字第 5 號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101 年度民專訴字第 56 號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 101 年度 民專訴 字第 113 號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 101 年民專上更(二)字第 5 號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 102 年度民專上字第 25 號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 102 年度 民專上 字第 35 號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102 年度行專訴字第 88 號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103年度行專訴字第40號
    智慧財產法院 103 年行專訴字第 70 號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 104 年度民專上更(一)字第4號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104 年度行專訴字第 91 號 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105年行專更(一)字第 2 號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105 年度行專訴字第 3 號 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106 年度行專訴字第 41 號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106年度行專訴字第44號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106年度行專訴字第47號行政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 106 年度行專訴字第 76 號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107 年度行專訴字第 32 號 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 107 年度民專上更二字第2號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 108 年行專更(一)字第 1 號判決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96 年度智字第 10 號 判決

    英文文獻:
    Nam Kim (2016), Software and Business Method Inventions After Alice, SheppardMullin, (https://www.intellectualpropertylawblog.com/archives/software-and-business-method-inventions-after-alice )(瀏覽日期:2021年3月3日)
    T Robert R. Sachs(2016), Two Years After Alice: A Survey of the Impact of a “Minor Case” (Part 1), Bilski Blog, (http://www.bilskiblog.com/blog/2016/06/two-years-after-alice-a-survey-of-the-impact-of-a-minor-case.html)(瀏覽日期:2021年3月3日)
    USPTO MPEP 2016 https://www.uspto.gov/web/offices/pac/mpep/s2106.html (瀏覽日期:2020.12.28)
    USPTO ,2018,Request for Comments on Determining Whether a Claim Element Is Well-Understood, Routine, Conventional for Purpose of Subject Matter Eligibility, Federal Register Vol. 83, No. 77.page 17536 ( https://www.gpo.gov/fdsys/pkg/FR-2018-04-20/pdf/2018-08428.pdf 瀏覽日期:2020.12.28)

    美國司法判決:
    State St. Bank & Trust Co. v. Signature Fin. Group, Inc., 149 F.3d 1368,1373-77;(Fed. Cir. 1998)
    In re Bilski, 545 F.3d 943(Fed. Cir. 2008)
    Bilski v. Kappos, 130 S.Ct.(2010)
    Mayo Collaborative Services v. Prometheus Laboratories, Inc., 132 S.Ct.1289(2012)
    CLS Bank International et al. v. Alice Corporation PTY. LTD., 717 F.3d 1269 (Fed. Cir. 2013)
    Alice Corporation PTY. LTD. v. CLS Bank International et al., 134 S.Ct. 2347(2014)
    Berkheimer v. HP Inc., 881 F.3d 1360 (Fed. Cir. 201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