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蕙綾
Hui-Ling Yang
論文名稱: 選擇性注意力對錯視「多義」圖形之影響
The Effects of Selective Attention on the Ambiguous Figures in Visual Illusion
指導教授: 林銘煌
Ming-Huang Lin
口試委員: 王韋堯
Wei-Yao Wang
蔡明勳
Ming-Shun Tsa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院 - 設計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4
中文關鍵詞: 錯視多義圖形選擇性注意力眼動儀
外文關鍵詞: Visual illusion, Ambiguous figure, Selective attention, Eye tracker
相關次數: 點閱:36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錯視是各種平面設計經常使用的手法之一,錯視的多義圖形更是讓觀看者產生新奇、特別的感受,進而達到設計的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錯視多義圖形中,影響我們判斷多義圖形的原因以及注意力的選擇模式。應用眼動儀實驗與問卷調查的方式,藉由生理直接反應的紀錄與問卷調查結果,探討觀看多義圖形時候的注意力選擇模式。研究結果顯示:1.觀看者注視的焦點不同,確實會影響多義圖形的判斷;2.沒有看出圖形意涵的觀看者,在觀看多義圖形時的凝視次數明顯多於有看出多義圖形意涵的觀看者;3.專業背景不同,會影響觀看多義圖形意涵的判斷;4.依序改變多義圖形的圖、地比例,觀看者不一定產生連續性的改變。


Visual illusion is one of technique in graphic design. Visual illusion with ambiguous figure will generate a novel and unusual experience, by which the designer can reach his or her intention.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what has dominate the way of reading ambiguous figures and the model of selective attention. It applied the eye tracking experiment and questionnaires to gather the physiology reaction record and statistics analysis. The research reveal:1. The “ gravity ” of focus will affect the readings of ambiguous figures. 2. The numbers of fixation count by the people penetrated the ambiguous figures is less than those who recognized which by the others. 3. Viewer's expertise in design does affect the judgment in reading ambiguous figures. 4. When changing the ration of the figure and ground of the ambiguous figures in sequence, the reading result does not displayed continuative in order.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誌謝……………………………………………………………….III 目錄……………………………………………………………….IV 圖目錄…………………………………………………………….VII 表目錄…………………………………………………………….XII 第一章、緒論…………………………………………………….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1 1.2 研究目的…………………………………………………….3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二章、文獻探討……………………………………………….6 2.1 眼球運動與眼動儀器基本理論概要……………………….6 2.1.1 眼球構造與運動機制…………………………………….6 2.1.2 眼球運動參數…………………………………………….8 2.1.3 眼球追蹤儀器…………………………………………….11 2.2 視知覺……………………………………………………….12 2.2.1 知覺與感覺的差異……………………………………….13 2.2.2 知覺的認知歷程………………………………………….16 2.2.3 視覺辨識………………………………………………….18 2.2.4 影響辨識的因素………………………………………….20 2.2.5 注意力…………………………………………………….22 2.3 完形法則…………………………………………………….25 2.3.1 完形心理學的起源與發展……………………………….25 2.3.2 完形心理學的主張……………………………………….25 2.3.3 群化原則………………………………………………….27 2.4 錯視………………………………………………………….37 2.4.1 何謂錯視………………………………………………….37 2.4.2 錯視的類型……………………………………………….37 2.4.3 多義圖形………………………………………………….40 2.4.4 圖形與背景……………………………………………….44 第三章、研究方法……………………………………………….48 3.1 研究方法…………………………………………………….48 3.1.1 文獻探討………………………………………………….48 3.1.2 多義圖形眼球追蹤科學實驗…………………………….48 3.1.3 多義圖形認知調查……………………………………….48 3.2 研究流程與步驟…………………………………………….49 第四章、多義圖形眼球追蹤科學實驗………………………….50 4.1 實驗設計…………………………………………………….50 4.1.1 受測對象………………………………………………….50 4.1.2 刺激物樣本選定………………………………………….50 4.1.3 眼動儀實驗儀器設備…………………………………….51 4.1.4 眼動儀實驗資料分析軟體……………………………….52 4.2 實驗設計與實驗步驟……………………………………….53 4.2.1 實驗設計………………………………………………….53 4.2.2 實驗步驟………………………………………………….54 4.3 多義圖形眼球追蹤實驗結果與分析……………………….55 4.3.1 第一組測試圖片注意力分析…………………………….55 4.3.2 第二組測試圖片注意力分析…………………………….57 4.3.3 第三組測試圖片注意力分析…………………………….58 4.3.4 第四組測試圖片注意力分析…………………………….59 4.3.5 眼動儀數據分析………………………………………….60 4.4 討論與建議………………………………………………….64 第五章、多義圖形認知調查…………………………………….66 5.1 調查方法設計……………………………………………….68 5.1.1 受測對象………………………………………………….68 5.1.2 調查之刺激物圖片選定………………………………….68 5.1.3 調查之問卷設計………………………………………….70 5.1.4 調查方法與步驟………………………………………….70 5.2 多義圖形認知調查實驗結果與分析……………………… 72 5.2.1 受測者結構……………………………………………….72 5.2.2 問卷調查結果分析……………………………………….72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85 6.1 結論………………………………………………………….85 6.1.1 選擇性注意力與錯視「多義」圖形的關係…………….85 6.1.2 多義圖形眼球追蹤科學實驗…………………………….86 6.1.3 多義圖形認知調查……………………………………….87 6.2 建議………………………………………………………….88 參考文獻………………………………………………………….90 中文……………………………………………………………….90 英文……………………………………………………………….93 網路資料………………………………………………………….94 附錄……………………………………………………………….95 附錄一 眼動儀實驗口語問卷………………………………….95 附錄二 多義圖形認知調查問卷……………………………….98

中文
書籍:

今井省吾(1988)。錯視圖形。(沙興亞譯)。台北:遠流。
王文科(1987)。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的應用。台北:五南。
王秀雄(1991)。美術心理學。台北:市立美術館。
丘永福(1995)。圖文編輯。台北:藝風堂。
台灣海報設計協會(2002)。海報大師福田繁雄在台灣。台北:台灣海報設計協會。
安海姆(1985)。藝術與視覺心理學。(李長俊譯)。台北:雄獅圖書。
吳盛木(1986)。心理學。台北,三民。
呂清夫(1984)。造形原理。台北,雄獅圖書。
完形心理學(李珊珊譯)(1988)。台北:桂冠。(原書Kohler Wolfgang. [1959]Gestalt Psychology.)
李文森(1988)。解剖生理學。台北,華杏。
林品章(1986)。商業設計。台北:藝術家。
林崇宏(1998)。設計原理。台北:全華科技。
長谷川純雄、小林茂二(1994)。彩色商標與企業識別Part 5。台北:美工圖書社。
長谷川純雄、小林茂二(1998)。彩色商標與企業識別Part 6。台北:美工圖書社。
班度拉(1995)。社會學習理論。(周曉虹譯)。台北:桂冠。
康特爾•考夫卡(2000)。格式塔心理學原理。(黎煒譯)。台北:昭明。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彪(2002)。圖形創意。安徽:安徽美術。
陳俊宏、楊東民(1998)。視覺傳達設計概論。台北:全華科技。
視覺心理學(羅德望譯)(1987)。台北:東亞圖書。(原書Richard Gregory. [1973] Illusion in Nature and Art.)
塞莫.薩基(2001)。腦內藝術館-探索大腦的審美功能。(潘恩典譯)。台北:商周出版社。
楊清田(1992)。反轉錯視原理與圖形設計研究。台北:藝風堂。
葉素玲(1999)。視覺空間注意力。載於李江山(主編),視覺與認知:視覺知覺與視覺運動系統 。台北:遠流。
熊祥林(1990),消費者知覺。台北,理明。
蓋勒哈,查斯頓(1971)。錯視與視覺美術。(蘇茂生譯)。台北:大陸。
認知心理學(李素卿譯)(2003)。台北:五南書局。
鄭伯壎、洪光遠、張東峰(1980)。心理學。台北:桂冠。
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台北:桂冠。
鄭麗玉(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藺德(1993)。基本設計。台北:正元圖書。

期刊:

林銘煌(2004)。產品的審美判斷與符號意涵─以Swatch及其近似產品為例。設計學報,6,2,39-51
陳一平(2000)。淺談視覺經驗的發生。科學月刊,31,10,857-863。
陳美蓉(2001)。視覺失衡原理與設計創造之同時性。商業設計學報,5,123-134。
鄒永勝(1998)。視覺傳達設計中視覺修辭應用的探討。設計學報,3,1,101-120。
蕭嘉猷(2001)。連環圖畫視框的心理意象導向構成探討。商業設計學報,5,29-52。
藝術家(2000年9月)304期。台北:藝術家雜誌。

學術論文:

李仁豪(2000)。視覺注意力能否分裂。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佳珍(1999)。複合意象圖形在平面廣告中運用與表現之研究—以海報設計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根在(2000)。複數相加創意思考法的開發與研究—以視覺傳達設計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房儹(1996)。藉由眼球運動探討視覺搜尋型態與視覺疲勞之研究。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管理技術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台北市。
林嘉祥(2003)。螢幕與書面資料閱讀行為之研究。中原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桃園。
高順安(2001)。輪廓線在繪畫中之應用─以畢卡索1907-1915年人物畫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郭文瑞(1993)。注意力導引方式與其在視覺空間中移動之關係。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郭美琦(2000)。影子表現在平面設計之視覺認知的研究與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上文(1998)。視覺空間注意力的選擇基礎。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嘉義。
陳學志(1991)。幽默理解的認知歷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劉凰慧(2000)。謊畫在平面設計之研究與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蔡介立(1999)。從眼動控制探討中文閱讀的訊息處理歷程:應用眼動誘發呈現技術之系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博士論文,台北市。
蘇麗琴(2001)。非邏輯性具象圖像在西洋繪畫上之視覺創意表現。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

英文
Atkinson, Rita L; Atkinson, Richard C; Smith, Edward E; Bem, Daryl J; Hilgard, Ernest R.(1990).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Beryl McAlhone and David Stuart.(1995). A smile in the Mind. Phaidon Press.
Chen Ci Liang.(2004). New Logo:A collection of corporate identities. Page One Publishing Private Limited.
Dodge, R.(1990). Visual perceptions during eye movement. Psychological Review, 7.pp. 454-465.
Ernst, B(1992). The eye beguileds:optical illusions(Ed.), Taschen, Germany,(pp.45).
Gyorge Kepes.(1944). The Language of Vision. Paul Theobald, Chicago.
Hajime Kabutoya.(2004).Direct Mail Communications. Japan:Pie Books.
Ken Ozawa.(2002). New Logo World. Japan:P•I•E BOOKS.
Kroemer, K. and Grandjean, E.(1997). Fitting The Task To The Human. Taylor and Francis.
Kroemer, K., Kroemer, H., Kroemer-Elbert, K.(1994). Ergonomics: How to Design for Ease and Efficiency. PRENTICE HELL.
Kurt Koffka.Principles of Gestalt Psychology (1935) publ. Lund Humphries, London.
Locher, J. L. Veldhuysen, W. F.(2000). MAGIC OF M.C. ESCHER. New York:Harry N. Abrams.
Matisse, H.(1972). Ecrits et propos sur l'Art, Hermann, Paris.
Megaw, E. D. and Richardson, J.,(1979). Eye movements and industrial inspection. Applied Ergonomics. 10(3). pp.145-154.
Neboit, M. and Richardson, J.,(1987). Eye movement recording in ergonomics and applied research . Eye Movements: from physionlogy to Cognition,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 North-Holland, pp 551-561.
Sanders,M.S and McCormick,E.J., Human factors in engineering and design. McGraw-Hill Internation edition. pp.363-386(1987).
Shanes, Eric.(1994). Dali Eric Shanes.(Previous ed.:1990). London:Studio Editions.
Solso, Robert L.(1994). Cognition and the Visual Arts. Cambridge, MA:The MIT Press.
Yang, G. Z., Laura, D. M., Hu, X. P. and Rowe A.(2002). Visual search:Psychophysical models and pracital applicatios. Image and Vision computer. 20. pp. 273-287.

網路資料
Google完全手冊(2003年6月16日)。Google商標:愛薛爾之生辰。2004年3月15日,取自:http://www.google.com.tw

國立台灣大學非同步課程教學網站(無日期)。知覺藝廊。2005年2月26日,取自:http://ceiba.ntu.edu.tw

劉玉琴(2003年10月21日)。別讓年畫在風中飄搖。人民日報。2005年3月15日,取自:http://www.people.com.cn

Illuminations.(April 1, 1998). Giuseppe Arcimboldo, 1527-1593, Retrieved March 10, 2005, from http://www.illumin.co.uk

Southwest Tennessee Community College.(n.d.). Liberal Studies and Education, Retrieved Augusr 8, 2004, from http://faculty.southwest.tn.edu

SR Research Ltd.(November 24, 2004). Complete Eye Tracking Solutions, Retrieved December 13, 2004, from http://www.eyelinkinfo.com

World Of Escher.(n.d.). The place for everything Escher, Retrieved March 8, 2005, from http://www.worldofescher.com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