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棕元
Tsung-yuan Liu
論文名稱: 都市計畫甲乙種工業區容許使用案生活服務設施使用情形之探討--以桃園縣為例
The Living Services Facilities Usage Discussion of Urban PlanningCategory A and Category B Industrial Areas Under Permission--As an example of Toyuan Conutry
指導教授: 李威儀
Wei-I Lee
口試委員: 解鴻年
none
彭雲宏
none
江維華
non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院 - 建築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2
中文關鍵詞: 都市計畫甲乙種工業區容許使用生活服務設施服務率
外文關鍵詞: Urban Planning Category A and B Industrial Areas, with permitted usage, living service facilities, service rate.
相關次數: 點閱:138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近幾年來,國內產業面臨轉型期,許多工業區土地在產業外移之後,無法立即調整使用型態,造成土地閒置,甚至成為都市中的廢墟。為解決都市計畫工業區土地閒置之情形,修改了都市計畫法台灣省施行細則,容許甲乙種工業區作一般商業設施使用。然而就都市計畫工業區經由容許使用方式變更為一般商業設施使用,並無需檢討回饋機制,除有違公平正義原則外,所帶進來的人口將引發的公共設施使用不足之問題,更降低了生活環境的品質。此外,在空間格局上此類案件多與一般居室無異,雖然名為一般商業設施但卻疑似轉為住宅使用。
本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探討都市計畫甲乙種工業區於容許使用政策下,建築物之使用情形,並實際調查其週邊環境,尤其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生活服務設施上的分佈情形,並檢討其服務率,透過本研究之調查分析與統計,可以得到以下幾點結論:(一)容許使用案各項稅率、水電費要與一般住宅有所差別(二)工業區容許商業使用之建築物形式應加以區隔(三)容許使用案多疑似轉作住宅使用(四)容許使用案生活服務設施比例平均為百分之四一˙五二(五)以支援小學生年齡層的生活服務設施項目服務率較高(六)營業型生活服務設施最為普遍,具有較之高服務率。


In recent years, the domestic industries are in transforming period, many lands of industrial areas cannot adjust their usage mode after the industries migrate abroad, forming the idle lands and even ruins in the cities. To solve the idle lands problem of the urban planning industrial areas, the Taiwan Province Implement Rules of Urban Planning Laws were amended in order to permit the category A and category B industrial areas using in the ordinary commercial facilities. However, there’s no need to review the feedback mechanism for the urban planning industrial areas changing to the ordinary commercial facilities with permitted usage. It violates the fair and justice rules, and more immigrants cause the inadequate usage of public facilities and decrease the city living environmental qualities. In addition, the space layouts of commercial facilities have no differences to the ordinary housing although they are in name of ordinary commercial facilities actually are used in housing in doubt.

The case study is on example of Taoyuan Country and it discusses the rchitecture usage situations and investigates the nearby environments. Especially through the layouts of living service facilities in daily life, we can do the service rates reviews.

Through the examined analysis and statistics of this study, we can ge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 all kinds of tax rates and water and electricity fees of
industrial housing have some differences to the ordinary housing.
Second, the architectures mode permitted for commercial usage in industrial areas should differentiate from other architectures.
Third, most cases with permitted usage are used in housing in doubt.
Fourth, the rate of living service facilities for cases with permitted usage is 41.52 percentages.
Fifth, the living service facilities rates supported for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school aged children are higher.
Sixth, the living service facilities in commercial mode are most common and have higher service rate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5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 第一節 都市計畫公共服務設施之分類與需求因素……………………9 第二節 鄰里性服務設施之定義與項目…………………………………15 第三節 居住服務圈與服務設施距離界定………………………………19 第四節 小節………………………………………………………………24 第三章 桃園縣甲乙種工業區容許使用與執行情形 第一節 甲乙種工業區之劃設與變更……………………………………27 第二節 桃園縣甲乙種工業區容許使用之相關規定……………………33 第三節 桃園縣甲乙種工業區容許使用執行情形………………………39 第四章 生活服務設施使用情形實證研究 第一節 調查計畫前置作業………………………………………………49 第二節 案例蒐集與現況調查分析………………………………………55 第三節 生活服務設施使用情形分析……………………………………69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結論………………………………………………………………89 第二節 後續研究…………………………………………………………92 參考文獻 ……………………………………………………………………參-1 附錄…………………………………………………………………………附-1

一、學位論文
1.田玉瑛,1996,《鄰里公園內使用者行為特性之探討—以婦聯公園為例》,中華工學院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研究所,碩論。
2.朱瑞齡,1992,《社區實質環境認知—民生社區之個案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3.李明勳,2003,《台北市大規模地震時商圈活動人員避難行為特性之研究—以『迪化街商圈、西門町商圈、頂好SOGO商圈、信義商圈』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論。
4.邱景祥,2001,《地震災害人群避難行為模式研究—921地震之實證調查分析》,中央警察大學消防科學研究所,碩論。
5.吳榕檳,2001,《都市計畫地區緊急避難場所實際服務範圍評估方法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碩論。
6.吳信儀,2001,《防災生活圈劃設之研究—以台中市震災為例》,逢甲大學度是計劃研究所,碩論。
7.張書維,2004,《體育館空間避難路徑之視覺模擬研究─以文化大學新建體育館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碩論。
8.張聰明,1985,《窳陋地區更新優先次序之評選--以台北市為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學研究所,碩論。
9.許明禎,2000,《民眾對公園綠地防災機能認知及避難行為傾向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論。
10.塗佩菁,2001,《都市生活圈防災規劃原則之研究—以士林生活圈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論。
11.楊國安,2003,《老舊都市實質空間防救災避難系統規劃之研究—以苗栗市舊都市計劃範圍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論。
12.蔡益銘,2001,《都市社區空間特性與居民犯罪恐懼感關係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碩論。
13.戴允斌,2004,《社區活動人群避難行為特性調查之研究》,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論。
14.鍾佳欣,2003,《都市舊市區緊急性避難據點之區位配置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論。
15.謝婷慧,2003,《花蓮社區組織對社區觀光想像初探--從社區規劃師培力過程談起》,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論。
16.蕭素月,2003,《地震災害避難疏散最適路徑之研究--以南投都市計畫區範圍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論。
二、期刊論文與研究報告
1.丁育群、李威儀,2005,《都市窳露地區環境災害評估方法之研擬(一)社區空間致災風險評估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何明錦、蔡綽芳,2000,《從921地震災後探討我國都市防災規劃與改善對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3.何明錦、李威儀,1998,《從都市防災系統檢討時值空間之防災功能--(一)防救災交通動線系統及防救據點》,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4.何明錦、簡賢文,1999,《都市空間大量人群避難行爲基礎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5.何明錦,2003,《都市防災空間系統規劃與建制》,內政部營建署。
6.江崇誠,2000,《社區防救災據點與救災避難路徑之調查與設置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
7.江崇誠,2002,《大規模地震時台北市商業區、新興社區、老舊社區防災據點與救災路線關係之研究--子計畫一--台北市大規模地震時活動人群避難行為特性之調查研究(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8.李威儀,1997,《台北市都市計劃防災系統之規劃》,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9.李威儀、何明錦,2000,《都市計畫防災規劃手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10.沈子勝,1989,《火災中人類避難行為研究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中央警察大學學報15期。
11.室崎益輝,1997,《大規模災害時之避難行動與避難計畫》,演講稿,內政部營建署。
12.施鴻志,1996,《社區實質環境品質評估作業手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13.陳亮全,1988,《有關台灣都市地震災害及其成因之初步探討》,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畫研究室,臺北市。
14.陳建忠、黃志弘,2000,《都市窳陋密集地區防災改善措施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15.張益三,1999,《都市防災規劃之研究》,台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處市鄉規劃局。
16.張國聖,2003,《大學的社區意識與社會功能-以桃園地區大專院校的發展策略為例》,第二屆樂聲揚起.桃園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
17.詹士樑,1999,《都市地區避難救災路徑有效性評估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18.詹士樑,2003,《子計畫:台北市避難路線與救災路線衝突性之評估研究-以新興社區為例(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19.詹士樑,2004,《台北市老舊社區避難救災路線衝突性之評估研究Ⅲ》,國家科學委員會。
20.臺北市政府,2001,《臺北市都市計畫書—臺北市萬華區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案》,臺北市政府。
21.歐聖榮、李美芬、邱雅詩,2003,《農村居民對計畫之開發影響認知與參與意願之研究》,中興大學園藝學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22.簡賢文,1995,《建築物火災人命安全因素及評估之研究(Ⅰ)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3.簡賢文,2000a,《大規模地震災害時人群避難群集步行速度之調查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簡賢文,2000b,《都市空間大量人員避難行為模式之建構》,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5.簡賢文,2001,《避難時群集步行速度之調查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三、書籍
1.三船康道,1995,《地域地區防災》,東京都株式會社。
2.李美枝,1987,《社會心理學》,文笙書局。
3.沈子勝,1995,《人類避難研究文獻的概觀》,現代消防72期,現代消防雜誌社。
4.林振春,1995,《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pp25-39。
5.夏忠堅,1997,《大家來打拼--教會參與社區營造手》,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
6.徐磊青、楊公俠,2005,《環境心理學—環境、知覺和行為》,五南。
7.陳其南,1996,《社區營造與文化建設》,理論與政策,第十期,第二卷。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