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翁橙沐
Cheng-Mu Weng
論文名稱: 智能生成技術對平面設計專業之影響研究
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Intelligent Generating Technology on Graphic Designer
指導教授: 鄭司維
Szu-Wei Cheng
口試委員: 梁桂嘉
Liang-Kuel Chia
董芳武
Fang-Wu T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院 - 設計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3
中文關鍵詞: 人工智慧智能生成平面設計使用性測試
外文關鍵詞: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telligent generating, graphic design, usability testing
相關次數: 點閱:423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阿里巴巴於2018年的11月11號天貓雙十一活動,以一種顛覆傳統設計操作的技術,將海報設計與廣告設計的操作模式,轉變成透過算法與智能化的生成技術在當天產出4億張海報設計與1.7億張橫幅廣告設計作品。人工智慧的發展在未來人類生活中,逐漸透過更多的智能機器給予技術輔助。平面設計師的設計技術與未來的發展有可能被「智能生成」的技術影響,因此「智能生成技術對平面設計專業之影響研究」為主要的研究初衷,設計技術與行為的思考改變儼然成為未來熱門的議題。本研究目的:(1)彙整市面上智能生成技術的使用體驗。(2)探討智能生成技術出現後與平面設計師的差異點。(3)提出未來平面設計師的可能方向。
本研究招募五十五位受測者。本研究包含兩個階段試驗:(1)前導性實驗設計:選擇三個具有代表性之智能生成網站其使用性及其績效及滿意度,發現其中之優缺點並提出改善建議。實驗內容包含:任務時間績效計測、系統使用性尺度量表(SUS)、 使用者互動滿意度量表(QUIS)獲取量化數據,逐個分析不同的實驗樣本。依照文獻的探討與前導性實驗之分析結論對現況的智能生成網站進行分析與探討,將受測者的操作體驗與事後訪談進行前測分析。(2)驗證實驗:以前導性實驗及文獻作為依據,選擇中間值的個案ARKIE樣本與平面設計軟體Adobe2020版本的(AI & PS)將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觀察使用前與後之間的行為與差異的改變,根據受訪者之訪談內容整理並進一步編碼,最終以專家訪談ARKIE CTO提煉出實驗的結果與建議。
結果發現,智能生成的網站設計領域與非設計領域的受眾而言,正在逐步改變平面設計領域的教育與設計方式。本研究以智能生成於平面表現上與平面設計師的差異,提出思考與反饋並進一步對於智能生成的技術給予建議。


On November 11, 2018, T-mall Double Eleven event, Alibaba used a revolutionary design operation technology to transform the operation mode of poster and advertising design into intelligent generating technology with the use of algorithms, and thus, produced 400 million posters and 170 million banner advertising works. In the future,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ll gradually give technical assistance to humans life and works through more and more intelligent machines. Moreover, the "intelligent generating" technology is likely to affect the design techniques and development of graphic designers, and the change of the reflections on design techniques and behaviors is obviously becoming a hot topic in the future. So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Intelligent Generating Technology on Graphic Designer". This study aims to: (1) To compile the usage experience of intelligent generating technology in the current market. (2)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intelligent generating technology and graphic designers. (3) To propose possible directions for future graphic designers to work on.
A total of fifty-five subject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The study consisted of two phases: (1) Preliminary experimental design: The author selects three representative intelligent generating websites to test their usability, performances,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identifies their pros and cons, and makes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ements. This experiment includes: leveraging measurements of time and performances of tasks, System Usability Scale (SUS), and User Interaction Satisfaction Scale (QUIS) to obtain quantitative data and analyze different experimental samples one by one. Then,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analysis and conclusion of the preliminary experiment, the author analyzes and explores the current intelligent generating website and makes pre-test analysis to subjects' operational experiences and their after-use interviews. (2) Verification of experiments: Based on the preliminary experiment and literature, the author analyzes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s through a case with median, the sample of ARKIE, and the graphic design software Adobe version 2020 (AI & PS), observes the changes in behavior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use, collates and further encodes the interviews of subjects, and finally refines the result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experiment through the expert interview, ARKIE CTO.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signs from intelligent generating websites and audiences without designing knowledge are gradually changing the methods of education and design in graphic design. This study presents reflections, feedback, and further suggestions for intelligent generating techniques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aphic designers and intelligent generating technology in graphic design.

一、 緒論 1.1研究背景與動機 1.2研究目的 1.3研究範圍與限制 1.4論文架構與流程 二、 文獻探討 2.1.人工智慧 2.1.1.人工智慧運用背景 2.1.2.人工智慧如何影響設計 2.1.3.智能生成的技術 2.1.4.小結 2.2.科技與行為的改變 2.2.1.人類行為與科技的發展影響 2.2.2.科技的轉變與設計技術的探討 2.2.3.小結 2.3.平面設計 2.3.1.平面設計的定義 2.3.2.平面設計構成 2.3.3.平面設計流程 2.3.4.小結 2.4.使用者經驗 2.4.1.使用者使用性 2.4.2.使用性評估 2.4.3.小結 三、前測研究方法 3.1研究方法與對象 3.1.1.實驗對象 3.1.2.操作方法 3.1.3.操作任務設計 3.2.實驗問卷與流程 3.2.1.實驗問卷 3.2.2.實驗流程 3.2.3.實驗樣本說明 3.2.4.三個樣本之詳細資料 四、前測研究結果分析 4.1研究結果與分析方式 4.1.1.三款網站的分析 4.1.2.前導性實驗結果分析 4.1.3.前導性實驗任務分析 4.2系統使用性尺度量表(SUS)分析 4.2.1.前導性實驗研究結果與建議 4.2.2.使用者互動滿意度問卷(QUIS)分析 4.2.3.前測後的半結構式訪談回饋 4.3受測者訪談 4.3.1.智能生成網站的分析 4.3.2.智能做平面設計與人類做平面設計的差異 4.3.3.小結 五、後測研究結果分析 5.1ARKIE的樣本進行後測 5.1.1.實驗對象 5.1.2.操作方式 5.1.3.操作任務設計 5.1.4.實驗流程 5.2研究結果與分析 5.2.1.網站事後受測者訪談 5.2.2.訪談回饋 5.2.3.訪談討論 5.2.4.小結 5.3平面設計軟體AI&PS的實驗受測過程 5.3.1.實驗對象 5.3.2.操作方式 5.3.3.操作任務設計 5.3.4.實驗流程 5.4實驗樣本 5.4.1.研究結果與分析 5.4.2.事後受測者訪談 5.4.3.小結 5.4.4.李榮陸專家訪談與分析 六、結論與建議 6.1前導性實驗結果 6.2驗證實驗研究結果 6.3實驗結論與設計建議 6.4前導實驗結論與設計建議 6.5智能生成與平面設計師表現上的差異之討論 6.5.1智能生成的時代 6.5.2智能生成影響著平面設計 6.5.3智能生成的使用思考 6.5.4結論 七、參考文獻 附錄一、前導性實驗問卷 附錄二、訪談逐字稿 附錄三、專家事後訪談

中文文獻
1.李亞蓁(2019),以服務設計觀點探討社區運動中心行動裝置應用程式之服務體驗,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系。
2.洪玉文(2019),以社會設計的觀點探討臺灣設計教育的未來,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
3.莊俊辰(2019),人工智慧在電子商務的應用,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
4.林暐詒(2018),探討機器人程式設計教育對國小學童科學態度之影響─基於性別基模與自我決定理論,碩士論文,正修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5.鄭萃文(2018),從美工到設計師? 台灣平面設計工作的專業認同與形成路徑,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6王用賓(2018),設計專案管理研究-以個人接案平面設計師為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研究所。
7.林昆漢(2016),機器的革命:人類與機器是否能互利共生,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經濟學系。
8.陳世昌(2014),社群即時通應用程式使用者介面版面配置及聯絡人切換模式之設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
9.陳威凱(2013),使用逆向強化學習於人類與機器人互動,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自動化科技研究所。
10.施懿芳(2013),行動廣告版面設計對眼球運動與美感情緒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
11.張珀華(2013),情感設計涉入視覺傳達設計領域之理論探討,碩士論文,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
12.汪政緯(2011),視覺傳達設計領域專業能力與職場態度影響薪資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
13.許淑慧(2011),視覺傳達設計師知識管理與個人績效探討,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商品設計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14.楊惠娟(2006),臺灣日治時期報紙版面編輯設計形式特色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
15.王譔博(2006),輔助溝通應用於人機互動版面設計與使用性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工業設計學系。
16.陳美君(2006),對於細部版面設計之面積導向空白空間重新分配,碩士論文,中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班。
17.賴如珊(2001),雜誌版面設計形式與讀者認知度與符合度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
18.陳美燕(2001),《民俗臺灣》雜誌之編輯設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
19.薛志榮(2019),《AI改變設計:人工智能時代的設計師生存手冊》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日本經濟新聞社(2019)《和AI一起生活一起工作》新北市,遠足文化。
21.古明地正俊、長谷佳明(2018),譯者林仁惠《AI 人工智慧的現在・未來進行式》台北,遠流出版。
22.大西可奈子(2018),譯者許郁文《超圖解!認識AI人工智慧的第一本書》,台北,碁鋒。
23.張江健(2018) 《智慧浪潮,正在爆發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台北,上奇時代。
24.埃米爾・侯賽因 Amir Husain(2018),譯者 溫力泰《AI創世紀即將來臨的超級人工智慧時代》,台北,寶鼎。
25.神崎洋治(2018)《圖解人工智慧從・零開始了解人工智慧的原理與應用》,台北,基峰。
26.井上智洋(2018)《2030年雇用大崩盤AI人工智慧讓你失去工作,還是不用工作》新北市,大牌。
27.藤野貴教(2018)譯者侯詠馨《愛因斯坦夢想中的5堂AI幸福學》,台北,大樂文化。
28.落合陽一(2018)譯者詹慕如《超AI時代的生存戰略,迎接2045世代,34個個人意志、工作、生活關鍵字》,台北,三采文化。
29.大里浩二(2018)譯者謝薾鎂《OX學會好色計,設計人一定要懂的配色基礎事典》,台北,旗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0.Nick Bostrom(2016)譯者唐澄暐《超智慧,出現途徑、可能危機與我們的因應對策》,新北市,八旗文化 / 遠足文化。
31.松尾豐、鹽野誠(2016),譯者 林錚顗《人工智慧能發展到什麼地步?》,新北,暖暖書屋。
32.房婷婷(2016)《菜鳥必備的創意版面設計》,台北,輕刻。
33.內村光一(2009)譯者陳慧如《版面構圖的準則》,台北,悅知文化。
34.GILLIAN ROSE (2011)譯者王國強《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台北,群學。35.林崇宗(2007)《基礎設計_平面構成原理》,台北,新文京開發。
36.Adobe專家委員會、DDC傳媒主編,段煉(2007)《解構!優質版面設計密碼》,台北,上奇。
37.戴汝為(2003)《人工智慧》,台北,五南。
38.沙依仁(1998)《人類行為社會環境》,台北,五南。
39.比爾蓋茲(1999)譯者樂為良《數位神經系統-與思考等快的明日世界》,台北,商業周刊出版。
40. 林榮觀(1993)《商業廣告設計》,台北,藝術圖書。
英文文獻
1.Bevana, N., Kirakowskib, J., & Maissela, J. (1991). What is usability.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CI.
2.Brandt, H. F. (1946). The psychology of seeing. Columbia Optom., 20(80), 2.
3.Brinck, T., Bunyan, J., Gergle, D., Wood, S. D., Blythe, D., & McReynolds, T. (2002). Designing Web Sites that Work: Usability for the Web. Morgan Kaufmann.
4.Shneiderman, B .(2009). Designing the user interface: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5th Edition).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5.ITU. (2005).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 Geneva: ITU.
6.Wimsatt, W. (2006). U.S. Patent No. 7, 047, 092. Washington, DC.
7.Wright, P., Blythe, M., & McCarthy, J. (2006). User Experience and the Idea of Design in HCI.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Stephen W. Gilroy and Michael D. Harrison (eds.). Springer, Berlin/Heidelberg, 1-14.
8.Yu, C. (2011). Research and Desig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IMSEC), 6314-6317.
9.Al-Badi, A., Ali, S., & Al-Balushi, T. (2012). Ergonomics of usability/accessibility-ready websites: tools and guidelines. Webology, 9(2), 11-20.
10.Farrell,S.(2017).UX Research Cheat Sheet[Web].Retrieved May 1, 2017 , from http://www.nngroup.com / articles / ux-research-cheat-sheet/
11.Nielsen, J. (2012). Usability 101: Introduction to Usability (Web). Retrieved from
http://www.nngroup.com/articles/usability-101-introduction-to-usability/
網路文獻
1.魯班,視覺生成引擎的應用(2018)。https://developer.aliyun.com/article/585381
2.揭秘天貓雙11背後:20萬商家600萬張海報,背後只有一個鹿班(2018)。
https://www.itread01.com/content/1543827781.html
3.ARKIE,官方網(2021)。
https://enterprise.arkie.cn/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