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孝銘
Hsiao-ming Chang
論文名稱: 陰離子性糊精衍生物之製備及性質研究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Anionic Dextrin Derivatives
指導教授: 陳耿明
Keng-ming Chen
口試委員: 郭中豐
Chung-feng Kuo
黃茂全
Mou-chuan Hw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5
中文關鍵詞: 糊精表面張力乳化螢光
外文關鍵詞: surface tension, emulsification, fluorescence, dextrin
相關次數: 點閱:21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是先將糊精改質成糊精配醣體,與不同聚乙二醇鏈段分子長度(EO= 0、7、20、30)之聚乙二醇十八烷基醚反應,使用三氯氧化磷將之磷酸化,再利用氫氧化鈉將鈉鹽導入結構中而得到一系列陰離子性糊精衍生物,合成產物結構以FT-IR、1H-NMR測定以確認其結構式。
    並測定其基本性質,包括表面張力、起泡性、濕潤性、乳化能力和穩定性、螢光性質等,並測試與直接染料之相互作用及染色性等應用性質。由實驗結果顯示,所合成之糊精衍生物具有良好的界面活性,且隨著構造中聚乙二醇鏈段之增長,其表面張力隨之增加,接觸角皆比純水小,並具有較低之起泡性及泡沫穩定性,界面電位也隨著聚乙二醇鏈段增長而增加,表示具有良好的乳化品質及穩定性,由螢光(I1/I3)比值可得未接上聚乙二醇鏈段(EO=0)之糊精衍生物其疏水度最大。合成產物用於直接染料染棉纖維時,具有增加染著量的效果。


    In this study,a series of dextrin derivatives has been prepared by the reaction of phosphorus oxychloride﹐sodium hydroxide﹐dextrin and polyoxyethylenated stearyl ether contained various length(EO=0、7、20、30) of oxyethylene.The structure of the final products were confirmed by FT-IR and 1H-NMR.
    The fundamental properties containing surface tension、foaming、wetting、emulsifying ability and stability、fluorescence properties and dyeing of surfactants have been evalua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se surfactants exhibited excellent surface-active properties. The dextrin derivatives had lowly foaming and foaming stability﹐the surface tension and Zeta potential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oxyethylene length in structure. The fluorescence (I1/I3) ratio showed that the maximal hydrophobic was obtained by the none chain length of oxyethylene. The dextrin derivatives also have been found to improve the abilities in direct dye-cotton dyeing system.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I 第1章 緒論 1 1-1 前言 1 1-2 研究目的 3 第2章 實驗 4 2-1 實驗用試藥 4 2-1-1 合成原料 4 2-1-2 試藥 6 2-1-3 螢光試劑 7 2-1-4 染料 8 2-2 主要實驗設備 9 2-3 實驗方法 11 2-3-1 糊精衍生物之合成 (step1~step3) 11 2-3-2 糊精衍生物與三氯氧化磷反應 (step4) 12 2-4 分子結構確認 14 2-5 基本性質測定 14 2-5-1 表面張力之測定 14 2-5-2 接觸角之測定 15 2-5-3 起泡性之測定 15 2-5-4 螢光性質(Pyrene試劑) 16 2-5-5 乳化能力 16 2-5-6 界面電位 16 2-5-7 分散能力 17 2-5-8 染料與界面活性劑之相互作用 17 2-5-9 染色性質 18 第3章 結果與討論 19 3-1 合成與構造與分析 19 3-1-1 合成 19 3-1-2 構造分析 20 3-2 基本性質 25 3-2-1 表面張力 25 3-2-2 濕潤性 29 3-2-3 起泡性 31 3-2-4 分散能力 33 3-2-5 乳化能力 34 3-2-6 界面電位 36 3-2-7 螢光性質 38 3-2-8 染料與界面活性劑之相互作用 40 3-2-9 染色性質 48 第4章 結論 51 參考文獻 53 圖目錄 圖 3 1合成產物之紅外線(FT-IR)光譜圖 22 圖 3 2合成產物D1800之核磁共振(NMR)光譜圖 22 圖 3 3合成產物D1807之核磁共振(NMR)光譜圖 23 圖 3 4合成產物D1820之核磁共振(NMR)光譜圖 23 圖 3 5合成產物D1830之核磁共振(NMR)光譜圖 24 圖 3 6合成產物之表面張力-濃度圖 26 圖 3 7合成產物之起泡性 32 圖 3 8合成產物之乳化液0小時粒徑分佈圖 35 圖 3 9合成產物之乳化液5小時內之粒徑隨時間變化圖 35 圖 3 10乳化液之界面電位隨pH值的變化圖 37 圖 3 11 合成產物之螢光光譜圖 39 圖 3 12 合成產物之I1/I3比值圖 39 圖 3 13合成產物D1800與C.I. Direct Orange 39相互作用圖 42 圖 3 14合成產物D1807與C.I. Direct Orange 39相互作用圖 42 圖 3 15合成產物D1820與C.I. Direct Orange 39相互作用圖 43 圖 3 16合成產物D1830與C.I. Direct Orange 39相互作用圖 43 圖 3 17合成產物D1800與C.I. Direct Red 83相互作用圖 44 圖 3 18合成產物D1807與C.I. Direct Red 83相互作用圖 44 圖 3 19合成產物D1820與C.I. Direct Red 83相互作用圖 45 圖 3 20合成產物D1830與C.I. Direct Red 83相互作用圖 45 圖 3 21合成產物D1800與C.I. Direct Blue 86相互作用圖 46 圖 3 22合成產物D1807與C.I. Direct Blue 86相互作用圖 46 圖 3 23合成產物D1820與C.I. Direct Blue 86相互作用圖 47 圖 3 24合成產物D1830與C.I. Direct Blue 86相互作用圖 47 圖 3 25 合成產物與染料C.I. Direct Blue 86染棉纖維之染著曲線圖 49 圖 3 26合成產物與染料C.I. Direct Orange 39染棉纖維之染著曲線圖 49 圖 3 27合成產物與染料C.I. Direct Red 83染棉纖維之染著曲線圖 50 表目錄 表 3 1合成產物之外觀及形態 19 表 3 2合成產物之FT-IR光譜(KBr) 21 表 3 3 合成產物之1H-NMR光譜 21 表 3 4產物之cmc值及微胞生成自由能變化 28 表 3 5合成產物之接觸角 30 表 3 6合成產物對碳酸鈣之分散能力 33

    1. I Kshahidi and J. A. Blay,“Surfactants and Sequestrans Recent Advances”,P.230(1977)
    2. R.M.Silverstein、G. C. Bassler and T. C. Morrill,Spectrometric Identic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Willy,New York,P.91-131(1981)
    3. 特許公報,平4-9394,平成四年。
    4. 王鳳英,界面活性劑的原理與應用,高立圖書有限公司,第35~89頁,民國82年。
    5. 北原文雄,界面活性劑:物性、應用、化學生態學鴻文書局有限公司,第277~285頁,民國68年。
    6. 廖明隆,界面化學與界面活性劑,文源書局有限公司,第1~33頁,民國78年。
    7. M. J. Rosen.,Surfactants and interfacial phenomena Wiley,New York,P.83-221(1978)
    8. K. L. Mittal.,Micellization,Solubilization and Micro-mulsions,Plenum Press,New York,P.87-111(1977)
    9. 林麗惠,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Cleavable Surfactants,第32~33頁,國立台灣科技大學高分子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4年。
    10. 陳陵援,儀器分析,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第73~93頁、第203~224頁,民國73年。
    11. Mashiko Abe,Hirotaka Uchiyama,Tomohiro Yamaguchi,and Keizo Ogino,Langmuir,8,2147 (1992)
    12. J.Shaw.,Introduction to colloid and surface chemistry,Butterworths,Londan;Boston,pp.60-87(1980).
    13. M.J.Schick,Nonionic surfactants,D.Dekker,New York,p.439~539 (1967)
    14. D.H.Solomon and D.G.Hawthorne,Chemistry of pigments and fillers,Wiley,New York,(1983)
    15.木村光雄,染浴的基礎物理化學,東京,纖維研究社,第30~48頁,民國68年。
    16.游瑞成,有機光譜學,臺北市徐氏基金會,第90~102頁,民國70年。
    17.郭振源,有機光譜學,高立圖書有限公司,第55~80頁,民國93年。
    18.鄭仰廷,葡萄糖衍生物界面活性劑之研製及界面性質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高分子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19.陳敬泓,丙二醇配醣體衍生物之合成及界面性質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高分子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20.陳佩伶,糊精-聚乙二醇十三烷基醚之研製及界面性質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高分子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21.王鴻榮,糊精衍生物界面活性劑之製備及性質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高分子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5年。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2012/06/23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