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鴻檳
Hong-Bin Chen
論文名稱: 街道與毗鄰空間之「可坐空間」類型研究—以臺北市文山區明興里為例
The typ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sittable space” on the street and its connecting space, take Mingxing village in Taipei city Wenshan district as example.
指導教授: 李威儀
Wei-I Lee
口試委員: 蔡孟廷
Meng-Ting Tsai
白仁德
Jen-Te Pa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院 - 建築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2
中文關鍵詞: 小型公共空間可坐空間街道生活社區環境營造
外文關鍵詞: small public space, sittable space, street life, placemaking
相關次數: 點閱:189下載:3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著眼於當代城市規畫之下公共空間的相關缺失,本研究針對街道與毗鄰空間之可坐空間進行類型研究。「可坐空間」是指讓人可以在此坐著停留的小型公共空間,其研究重點在於此定義中「坐著停留」與「小型公共空間」這兩個部分。透過相關文獻探討,確立「座位型態、人體尺度、座立關係、空間封閉性」等四個分類原則和內容,並由其延伸出對於可坐空間之可坐性、使用模式和潛在性等三個評估方向。

本研究選定臺北市文山區明興里為實質環境調查範圍,並以可坐空間為主題進行環境調查記錄。進而將此資料以從文獻中確立的四個分類原則進行分類,再依其結果進行現況評估,最終建立客觀之現況描述,並提供社區在小型公共空間營造上之建議。

在可坐空間之使用模式上,本研究以座立關係和空間封閉性之分類內容進行比對,整理出「獨處型、獨處互動型、雙人型、團體型、團體隱密型和一對多型」等六種使用模式。依分類結果對明興里現況之可坐空間進行使用模式評估後,本研究發現當地在實質環境上已具備促進人與人產生社交行為之基本條件。因此在社區現況改善上,本研究建議其應掌握此一實質環境特質,將被依人體尺度認定不適合每個人的可坐空間,以「獨處互動型」為主要使用模式進行改善。然而仍須確保其他使用模式之可坐空間,以提供人際交往和街道活動之多元性。


With the focus on the problem of the public space planning, this thesis is the typ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sittable space" on the street and its connecting space. "Sittable space" means those small public spaces where for people to sit and From its definition, this thesis is focus on two parts: "sit to stay" and "small urban space". With related the review reviewing, this thesis establishes four principles and content on classification: "type of seat, human scale, sit -the relation, and enclosure of space". From the four principles on classification, this thesis extends to establish three direction of evaluation on sittable space: "sittable, usage patterns and potential".

This thesis selected Mingxing village in Taipei city Wenshan district as the area of physical environment research, with the topic on sittable space, progress the environmental record and research. Further, make the typological analysis with the four principles on classification established from the reviewing related Thesis. Make evaluation on the result of the typological analysis. Finally, make objective description of current status; provide the advice for local community to improve the small public space.

With the contrast of the content of classification: sit-stand relation, and enclosure of space, this thesis makes six usage patterns: "leave alone, alone also contact, couple, group, secret group and one-to-many". With the result of typological analysis and its further evaluation, this thesis found the local has the basic conditions on physical environment to promote social behavior between people. As a result, this thesis suggests the local should to hold this characteristic on improving current community For those sittable spaces which are identified as "not suitable to everyone" on human scale, this thesis suggests to improve it with the usage pattern of "alone and contact". However it should be sure to provide other usage patterns on sittable space , to provide diversity i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nd street events on local.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名詞定義 5 1.研究對象 5 2.指定環境調查範圍 6 3.研究相關名詞定義 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9 第貳章 小型公共空間、坐著停留-文獻的啟發 11 第一節 城市外部空間相關理論 11 1.城市外部空間的產生 11 2.街與道:從城市空間到街道空間 12 3.「街道與毗鄰空間」做為城市生活的重要場所 13 4.街道環境與社交行為 14 5.外部空間相關特質 15 第二節 小型公共空間相關理論 21 1.城市中小公共空間相關研究 21 2.小型公共空間的營造 22 3.小型公共空間的營造-台灣的經驗 25 4.小型公共空間的環境評估 28 第三節 可坐空間相關理論 30 1.街道景觀與街道家具 30 2.法制架構中的相關規範內容 31 3.公共空間中的座位型態 33 4.以人體工學檢視座位 34 5.座立形式-座位與立位的關係 40 第四節 小結 43 第三章 可坐空間分類與評估的方法 44 第一節 小型公共空間之分類方法 44 第二節 「坐著停留」之分類方法 48 1.座位型態—對於可坐空間的評估方式 48 2.人體尺度—對於可坐空間的評估方式 49 3.座立關係—對於可坐空間的評估方式 50 第三節 可坐空間之分類圖示化與評估 52 1.座立關係和空間封閉性 52 2.空間封閉性之演變過程 54 第肆章 明興里「可坐空間」現況 55 第一節 明興里環境現況觀察與分析 55 1.明興里基本資料 55 2.明興里環境現況與特質 56 第二節 「可坐空間」現況盤點與概述 60 1.馬明潭公車站周邊:高台與公車站 62 2.興隆路與木柵路之騎樓:坐在建築與車道之間 63 3.涵碧新邨周邊:偶然在每天路過的舊公寓旁找座位坐下 64 4.明興社區生態館周邊:社區環境持續改善而變得更好坐 65 5.木柵路109巷-南方桃花源:狂騷而寧靜的社區 67 6.生態保護區入口:人與自然的交界 68 7.觀星台北社區入口廣場:坐在此地送往迎來 69 8.幸福社區周邊:走過長坡而到達的幸福 70 9.木柵路二段109巷-明興里辦公室周邊:條條小徑通明興 71 10.木柵路二段109巷-楠興宮階梯:連接天與地 73 11.鄭厝周邊:明興里難得的平面空地 73 12.興隆路四段29巷4弄:巷底藏著一處公園 74 13.興隆路四段29巷周邊:坐在大樹下好乘涼 74 14.興隆路四段1巷周邊:寬闊的巷道邊緣 75 第三節 小結-待確認的主觀認知 76 第伍章 明興里可坐空間現況之分類 77 第一節 座位型態之分類結果 77 1.首要的座位 79 2.次要的座位 85 第二節 人體尺度之分類結果 92 1.不適合每個人的座位 93 2.適合幼童或高齡者的座位 96 3.適合青少年或成人的座位 100 第三節 座立關係 103 1.孤立型的座位配置 104 2.L型、面對面型的座位配置 106 3.凹字型、環繞型的座位配置 109 第四節 空間封閉性 111 1.開放的可坐空間 113 2.半開放的可坐空間 114 3.半封閉的可坐空間 117 4.封閉的可坐空間 119 第五節 小結-分類結果概述 121 第陸章 明興里可坐空間現況之評估 123 第一節 座位可坐性評估 123 1.座面深度不足 124 2.離地過高 125 3.可坐性評估小結 126 第二節 使用模式評估 129 1.獨處型 129 2.獨處互動型 131 3.雙人型 133 4.團體型、團體隱密型和一對多型 134 第三節 小結-評估結果概述 136 第柒章 結論與建議 138 第一節 明興里現況可坐空間改善建議 138 1.反映當地環境特質的可坐空間 138 2.反映當地使用現況的可坐空間 138 3.現況改善建議 139 第二節 研究結論 140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141 參考文獻 142 附件 146 附件一 臺北市自治條例中與可坐空間相關之規範內容節錄 附件二 人體工學上之座椅設計建議 附件三 明興里可坐空間現況概述列表 附件四 明興里可坐空間調查資料列表 附件五 明興里可坐空間圖示列表 附件六 可坐空間圖示演變過程

<中日文文獻>

Christopher Alexander著,建築模式語言,六合出版社,1994

JUDI関西,日本のまちに座る–公共空間を豊かにするデザイン–まちに座る事例集,2017 都市環境デザインフォーラム・関西,2017

Paul A. Bell等著、聶筱秋等譯、楊國樞主編,環境心理學,桂冠圖書,2003,P321

日本建築學會編,建築設計資料集成3單位空間I,丸善株式會社,1980

六合出版社譯,人體˙動作尺寸圖集,六合出版社,1999

李威儀,使用者本位的環境設計-作為都市「所在」的公共開放空間,空間雜誌第62期

李威儀,好所在論-都市空間中環境行為學的考察與實踐,未出版

內政部營建署,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內政部頒布,附錄三之二、三之三,2015年7月

尹培桐譯,街道的美學,中國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譯自蘆原義信,街並みの美学,日本岩波書店,1979

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地區環境改造計畫」執行成果評估與機制強化策略規劃研究,1999

王錦堂譯,外部空間之構成,臺隆書局出版,1973年3月。譯自芦原義信,外部空間の構成,1962

李玉龍編著,人體工學概論,六合出版社,1990

李凌虹譯,街道與城鎮的形成,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2006年9月。譯自Michael Southworth and Eran Ben-Joseph, Streets and the Shaping of Towns and Cities, Island Press, 2003.

林怡婷,台南市街道邊緣空間構成之研究 一個都市秩序形成的觀點,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8

林佳駿,從公共座椅創作探討個人領域空間在選擇行為的差異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2010

吳鄭重譯,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聯經出版,2007年7月。譯自Jane Jacobs,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THE RANDOM HOUSE, 1961

神戸市建設局道路部計画課,「KOBEパークレット好評により継続します!!」記者発表資料関連資料,2017年3月28日

施佩吟等編輯,Open Green 打開綠生活-臺北生活空間改造,臺北市都市更新處,2017

施植明譯,雅典憲章,田園城市文化出版,1996年6月。譯自Le Corbusier, La Charte d'Athènes, 1933.

施聖亭主編,臺北我的家:臺北社區環境營造紀實,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6

孫全文、邱肇輝,台灣傳統都市空間之研究,詹氏書局發行,1992年

唐偉翔,應用高坐姿於公共空間短暫休憩座椅設計,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徐磊青、楊公俠,環境心理學—環境、知覺和行為,五南圖書,2005,

夏鑄九,(重)建構公共空間-理論的反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6期,1994

崔征國譯,最新精簡版建築設計資料集成,詹式書局,1997

許勝雄、彭游、吳水丕,人因工程--人機境介面工適學設計(第五版),滄海書局,2013

陳朝興,建築之間:公共空間生活,創詠堂文化事業,2017年2月。譯自Jan Gehl, Life Between Buildings–Using Public Space

曾旭正總編,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政策說明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曾旭正、陳惠民、蔡慈鴻主編,街道參與式設計技術手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

張依婷,高齡者日常旅程中之歇息模式及候車座椅需求,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葉朝憲譯,都市學URBANISME,田園城市文化出版,2002年。譯自Le Corbusier, URBANISME, 1925

葉齊茂、倪曉暉,小城市空間的社會生活,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年3月。譯自William H. Whyte,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 1980

張榕麒,台北市社區規劃師執行經驗之研究-以文山區為例,中國技術學院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楊子葆,街道家具與城市美學,藝術家出版社,2005年2月

臺北市社區營造資料庫 網址:ttps://zh.localwiki.org/taipeicommunity/

蔡淑萍,戶外空間之公共座椅型態與使用者間之互動性研究,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2009

蔡瑞麒,台灣街道空間的公共性研究-以永和市為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3

參考:謝慶達譯,找尋失落的空間–都市設計理論,田園城市文化出版,1996

<外文文獻>

Amanda Burden, TED2014年會演講, 2014年3月, 影片網址:https://www.ted.com/talks/amanda_burden_how_public_spaces_make_cities_work

Irwin Altman, The Environment and Social Behavior: Privacy, Personal space, Territory, Crowding,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Monterey, California US, 1972, P111~120

Robin Abad Ocubillo, Experimenting with the Margin: Parklets and Plazas as Catalysts in Community and Government,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master degree thesis, 2012

San Francisco Planning Department, The San Francisco Parklet Manual Version 2.2, 2015

William H. Whyte,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 The Conservation Foundation, 198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