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蕭博文
Bo-wen Chiau
論文名稱: 探討內模仿應用於產品設計
Discuss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ner Imitation to Product Design
指導教授: 張文智
Wen-Chih Chang
口試委員: 林銘煌
Ming-huang Lin
柯志祥
Chih-Hsiang K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院 - 設計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1
中文關鍵詞: 內模仿、設計模式、記憶認知、形態、思考發展
外文關鍵詞: Inner Imitation, Design Patterns, cognitive memory, thought development
相關次數: 點閱:364下載: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谷魯司(Karl Gross,1861-1946)的內模仿(Inner Imitation)審美歷程,應用於產品設計的理論基礎,透過客觀的景物,產生象徵作用的模仿,表現於外在肢體運動。本研究透過相關文獻、研究假設、實作驗證等過程,初步驗證發現,評估者對於設計物的象徵和功能,所產生的記憶認知和視覺感受連結有所差異,認為參考物轉化為設計物時,除了要有參考物的形態特徵外,對於功能性而言,轉化時不能差距太大,否則無法達到記憶連結,而引起內模仿效應。本研究驗證結論,將提供設計師於應用內模仿設計時的參考價值,其整理如下:
    01.評估者認為,設計物的局部特徵能產生視覺的感受性,透過視覺來得知設計物的用途、功能性與操作性,也不需要解釋,基本上也大概知道設計物的功能用途,就因為如此,由視覺認知對設計物產生的刻板印象,正是促使評估者想去了解設計物的真正功能和用途。
    02.參考物材質的獨特性,對於設計物的呈現,也能吸引視覺的好奇,會造成評估者對設計物與記憶中的產品,產生關係連結,此連結是因為設計物的材質與記憶認知產生疑惑的連結後,懷疑和所認知的產品在功能上有何差異,而試著想要去得知設計物的主要功能用途。
    03.參考物透過內模仿後,評估者會由視覺去想像設計物的功能用途,並與記憶中的相關產品作為連結對象,而產生象徵作用,增添與設計物的操作互動,而後,得知設計物的發展概念和功能用途時,這種突然理解的感覺,彷彿恍然大悟一樣。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aesthetic process of Inner Imitation proposed by Karl Gross (1861-1946) and applies it to the theory of product design. An objective object can generate the imitation of symbolic functions and brings about limb movement. This study goes through the documents, hypothesis, and experiment, and has a first finding that an evaluator cannot match cognitive memory and visual perception over the symbol and functions of a designed object. Further, when a designed object is converted from a reference object, it should have features of the reference object. Also, in term of functions, the conversion cannot go too far; otherwise, one’s memory cannot be aroused and inner imitation will fail.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will act as a reference for a designer when s/he adopts the theory of inner imitation. Here is the conclusion:
    01.The evaluator supposes that the partial features of a designed object can stimulate visual perception, for which the purpose, fun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designed object are crystal clear, so s/he fundamentally knows the function and purpose of the designed object. For this reason, it is the stereotype toward a designed object out of visual perception that makes an evaluator want to know complete functions and purpose of the designed object.
    02.The characteristic feature of a reference object that is showed on a designed object will arouse one’s visual curiosity, forcing an evaluator to link a designed object up with the one in his/her mind. Since the vague link between the material of the designed object and the one in one’s memory urges the evaluator to think about the funct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he attempts to know the main function and purpose of a designed object.
    03.When a reference object goes through inner imitation into an evaluator’s mind, visual perception helps the evaluator figure out the functions and purpose of a designed object and link the one in his/her mind to the designed object. When a symbolic function generates accordingly, it facilitat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designed object and the evaluator. After that, when s/he is onto the concept and functions of a designed, s/he seems to see the light suddenly.

    摘 要 IV ABSTRACT V 謝 誌 VI 祝 福 VII 目 錄 VIII 圖 目 錄 XI 表 目 錄 X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流程架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2.1 何謂內模仿 5 2.1.1 記憶歷程理論 9 2.1.3 象徵作用 15 2.1.4 感覺、象徵與行為反應 17 2.2 內模仿與設計的關係 19 2.2.1 記憶形象 19 2.2.2 造形機能 21 2.2.3 內模仿設計相關研究 23 2.3 形態相關研究 25 2.3.1 視覺要素 25 2.3.2 造形形態 26 2.4 名詞解釋 30 2.5 研究假設 31 2.5.1 內模仿設計概念 33 2.5.2 內模仿設計模式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驗 36 3.1 研究流程 36 3.2 實驗設計 37 3.3 參考物篩選實驗 39 3.3.1 記憶資料建立 39 3.3.2 敘述分析 41 3.4 量化統計 43 3.5 參考物篩選 45 3.6 評估對象 46 第四章 初步實作驗證 48 4.1 設計方法說明 48 4.2 實作執行 50 4.2.1 觀察階段 50 4.2.2 轉化表現階段 53 4.2.3 設計成果 59 4.3 成果評估 62 4.3.1 評估者描述 62 4.3.2 評估歸納 62 4.4 小結 65 4.5 內模仿設計模式修正 66 第五章 再續實作驗證 68 5.1 實作執行 68 5.1.1 參考物的描述 68 5.1.2 思考過程 73 5.1.3 不可能性資料 76 5.1.4 轉化過程 78 5.1.5 表現過程 81 5.1.6 設計成果 85 5.2 成果評估 88 5.2.1 評估歸納要素 88 5.3 小結 98 5.4 內模仿設計模式修正 10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05 6.1 結論 105 6.2 建議 106 6.2.1 設計執行建議 106 6.2.2 後續研究建議 107 參考文獻 108 附錄A 第一手資料整理 112 附錄B 參考物樣本 116 附錄C 食基模計量問卷 117 附錄D 受測者手繪圖 119 附錄E 第一次評估問卷 123 附錄F 第二次評估問卷 125

    01. 朱光潛 撰,2003,文藝心理學,初版,臺北縣土城市,頂淵文化,p.70。
    02. 李薦宏,賴一輝 著,1974,造形原理,臺北,大聖書局。
    03. 杜瑞澤,2004,生活型態設計,臺北市,亞太圖書。
    04. 沈家銘,2002,由記憶喚起形態─童年情境在設計屬性上的運用探討,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05. 李孟玲,2004,書法造形之反應初探,天主教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06. 李忠謙 著,2005,圖解哲學,臺北市,易博士文化。
    07. 茅仲宇,2004,以椅子為例探討承擔特質於產品設計之應用,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08. 許志仁,2005,From the Publisher─尋找下一個設計趨勢,臺北市,Design設計,第121期,p.1-9。
    09. 許鳳火,1998,產品設計之理念與方法,斗六市,雲院書城有限公司。
    10. 陳文印 著,1997,設計解讀:工業專業知能之探索,臺北市,亞太,p.13-、109。
    11. 陳秀雯,2002,探討情慾觀點應用於造形設計之發展模式,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陳文印 著,2003,設計解讀,臺北市,亞太圖書出版社。
    13. 陳衍良,2004,運用「傳統器物的使用認知」之產品創新設計建構,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p.4-22。
    14. 許志仁,2005,From the Publisher─尋找下一個設計趨勢,Design設計,第121期,p.001-009。
    15. 黃雅毓,2006,聯合分析法在產品設計研究之應用-以MP3 player為例,國立台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
    16. 廖軍豪,2004,產品設計的幽默屬性與認知歷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7. 楊裕富,2003,創意活力─產品設計方法論,臺北市,田園城市。
    18. 楊光宗,2004,《菜根譚》研究—從美感經驗分析,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p.143-145。
    19. 張華憫,2004,產品設計與情緒研究初探,設計學術研討會,p.907-912。
    20. 鄭麗玉 著,2002,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p.49。
    21. 劉嘉勝,2006,產品造型的擬仿屬性與消費者認知之探討,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p.86。
    22. 蕭學仁,2005,老玩具總動員懷舊專刊,臺北市,上期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3. David Fontana 著,何盼盼 譯,2003,象徵的名詞(The Secret Language of the Symbols),臺北市,米娜貝爾出版公司,p.49。
    24. Diane Ackerman 著,莊安琪 譯,2004,氣味、記憶與愛欲(An Alchemy of Mind),臺北市,時報出版。
    25. Donald A. Norman 著,卓耀中 譯,2000,設計心理學─以使用者為中心、安全易用的日常生活設計原理(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Things),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p.103-120。
    26. Donald A. Norman 著,黃賢楨 譯,1995,心科技 初版,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p.82。
    27. Dr. Barry Gordon & Lisa Berger 著,2005,黃佳瑜,智能記憶(Intelligent Memory),臺北市,大塊文化,p.16。
    28. Dylan Evans 著,張勤 譯,2005,情感來自演化(Emotion The Science of Sentiment),臺北縣,左岸文化。
    29. L. Alan Sroufe 著,黃世王爭 譯,2004,情緒發展─早期情緒清厭結構,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嘉義市,p.13-50。
    30. Pobert J. Sternberg,陳億貞 譯,2004,普通心理學(Pathways to Psychology),臺北市,新加坡商湯姆生亞洲私人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p.205-208。
    31. Robert L. & Solso,梁耘瑭 譯,2004,視覺藝術認知,臺北市,全華科技圖書,p.125。
    32. Stefan Tax, Design products with added emotional valu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n approach for research through design, -The Design Journal-An international refereed journal for all aspects of design, Vol.4, Iss.1, 2001, p.32-47.
    33. T. 霍克思(Terence Hawkes) 著,陳永寬 譯,1988,結構主義與符號學,臺北市,南方叢書出版。

    相關網站
    01. 由奇摩(yahoo)知識網,查詢大腦的記憶可以分為那些層次的相關訊息(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205081309133)。
    02. 由奇摩(yahoo)知識網,查詢糖果最早的發明人是誰的相關訊息(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005011302627)。
    03. 個人部落格,可以獲得創意佳倍加的相關訊息(http://yiting.imglobe.idv.tw/index.php?pl=15&ct1=1)。
    04. 由奇摩(yahoo)知識網,查詢棒棒糖(麥芽糖)怎麼吃才好看的訊息(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205072509115)。
    05. 由奇摩(yahoo)知識網,查詢棒棒糖(麥芽糖)有啥營養素的訊息(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005012402323)。
    06. 由奇摩(yahoo)知識網,查詢唾液是怎麼生成的相關訊息(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005030800430)。
    07. 由奇摩(yahoo)知識網,查詢如何消滅蒼蠅的相關訊息(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205072008346)。
    08. 由奇摩(yahoo)知識網,查詢象徵等相關訊息(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306022411253)
    09. 教育部國語辭典網站(http://www.edu.tw/)。

    相關圖表
    01. 圖2-5,蕭學仁 著,2005,老玩具總動員懷舊專刊,臺北市,上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p.99。
    02. 圖2-11,Game Boy Micro,http://www.nintendo.com/home
    03. 圖2-13,拍馬屁圖,李蕭錕,2003,臺灣色(The Color of Taiwan),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p.97。
    04. 圖2-14,名間拜神祭祖用的紅龜粿和紅錢粿,李蕭錕,2003,臺灣色(The Color of Taiwan),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p.24。
    05. 圖2-16,flickr,http://www.flickr.com
    06. 表2-1,黃韋仁,2002,形象策略、品牌權益與顧客終身價值關係之研究─以咖啡連鎖店類型之實證,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p.1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