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葉偉崧
Wei-sung Yeh
論文名稱: 不確定職場-代課教師之經驗及心路歷程
Uncertain Career - the Experiences of Being a Substitute Teacher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ing Processes
指導教授: 朱如君
Ju-Chun Chu
口試委員: 朱子君
none
翁楊絲茜
Sz-Chien Wengy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Digital Learning and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3
中文關鍵詞: 代課教師代課經驗
外文關鍵詞: substitute teacher; substitute teaching experien
相關次數: 點閱:228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本研究之目的是探討代課教師之代課經驗,內容包括代課教師的權利、義務及職場現況;代課心路歷程、困境、內心轉化歷程及解決策略;進而探討教育環境轉變對代課之影響;代課教師的付出和貢獻;輕忽代課教師所產生的問題及法規制度之改進方向等。
本研究採用詮釋現象學方法論來還原代課經驗現象之本質,並詮釋本質背後的深層意義,以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為主要蒐集資料的方法,邀請到適合本研究目的之受訪者六位,共同參與本研究。透過文本之分析歸納,並與受訪者達成互為主體的同意後,以深入了解代課經驗之本質。根據研究結果,代課教師們之經驗反映出四個共同主題:一、代課聲響起,快樂從軍去;二、克難上戰場,裝備不齊全;三、後勤補給缺,甘苦心中藏;四、成敗論定難,薪火不熄滅。最後,本研究也根據研究結論,針對代課教師、教育當局及未來研究發展方向提出具體的建議。


This research aims to discuss the experiences of being a substitute teacher , which are presented as follows: substitute teacher’s rights and duties as well as the real situations at workplaces; their psychological adjusting processes, dilemma, internal transformation, and responsive strategies during substitute teaching jobs; the effects of the changing education environment on the substitute teaching; the commitment and contributions of substitute teachers to their jobs; and problems of the under-estimated substitute teachers and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etc..
The research attempts to uncover the nature behind the experiences on substitute teaching and interpret the hidden meanings based on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ical methodology. Semi-structural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mainly conducted to collect data, and six relative interviewers to our research purposes were selected in this study.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deduction of the text and the inter-subjective agreement with the participants, the nature of the experiences on substitute teaching is profoundly understood. From this study, we found that four essential issues concerned with the substitute teaching experiences of substitute teachers are identified: a) Bell rings, time for a happy substitute teacher; b) Lacking of reasonable rights and duties belonging to substitute teachers; c) The substitute teaching is obstructed rather than assisted, thus whatever pleasure or sorrow of substitute teachers are unpresentable. d) It is hard to assert whether the goal of substitute teaching is achieved, and hopes for education still exist.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the research makes concrete suggestions to substitute teachers,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and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future.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表目錄V 圖目錄V 附錄目錄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重要性3 第三節 研究目的4 第四節 研究問題4 第五節 重要名詞釋義4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代課的相關研究7 第二節 代課教師的相關新聞19 第三章 研究設計23 第一節 研究方法23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24 第三節 研究程序25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27 第五節 資料檢核30 第六節 研究者角色32 第七節 研究限制33 第八節 研究倫理33 第四章 資料處理與分析之結果35 第一節 訪談研究資料分析實例35 第二節 代課經驗之歷程39 第五章 研究結果41 第一節 代課聲響起,快樂從軍去41 第二節 克難上戰場,裝備不齊全50 第三節 後勤補給缺,甘苦心中藏64 第四節 成敗論定難,薪火不熄滅100 第五節 討論與反思11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31 第一節 結論131 第二節 建議134 參考文獻139 附錄147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問題與趨勢。載於質的研究方法(頁1-22)。高雄市:麗文。
王百合 、游美惠(2003)。 教育界的勞動後備軍-已婚女性代課教師之初探性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9(4),61-92。
王勇超(2005,5月15日)。少年遭師施虐變暴戾。蘋果日報。2005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News/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NewsType=twapple&loc=TC&showdate=20050515&Sec_ID=5&Art_ID=1779565
匡世音、因宏文(2004,5月9日)。1天7%教職員請假,上億美元請代課,洛杉磯學區下令檢討。東森新聞報。2005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ettoday.com/2004/05/09/218-1627486.htm
向高彬(2003,6月5日)。特教班愈教愈喜愛。蘋果日報。2005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News/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NewsType=twapple&loc=TP&showdate=20030605&Sec_ID=5&Art_ID=85900
何信助(1999)。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倦怠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探討。科技學刊,8(1),83-96。
吳芝儀(2000)。建構論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質的研究方法(頁167-198)。高雄市:麗文。
吳淑敏、孫淑柔、蔡明富、蘇芳柳(2000)。特殊教育輔導資源整合模式研究報告。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吳淑禎(2002)。國中小特教教師專業知能諮詢需求與意願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CYU1576004。
吳麗君(1999,11月)。新制實習拼圖-一座橋還是一堵牆。載於教育部中等教育司舉辦之「八十八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頁1-22),台北市。
李玉惠(2000)。重塑新的校園權力運作結構。台灣教育,594,12-23。
林永豐(2000)。提昇代課老師素質,教師團體呼籲先改善待遇。英國文教輯要,26,5-5。
林志政(2004)。國民教育階段身心障礙資源班行政支援需求之調查研究-以南部地區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碩士班。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CYU0284003。
林金祥(2004)。台東縣小型偏遠國民中學行政組織重整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DHU5331007。
林思伶(2000)。教學科技的系統觀在教育決策的實用性。教學科技與媒體,49,1-6。
林慧瑜(1994)。國小教師生涯發展階段與教師關注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2PCCU0043011。
邱佩玉(1999,6月)。幼稚園實習教師代理 代課 困擾問題及調適方法之研究-一位教師的經驗。載於中國文化大學教育學程中心舉辦之「中國文化大學幼稚園地方教育實習輔導」研討會論文集(頁155-169),台北市。
邱素青(2005,6月)。我國現行師資培育制度教師檢定與教育實習問題之探究-以代理代課教師為例。載於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舉辦之「當前教育實務問題與研究趨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22-340),桃園縣。
邱鑄山(1994)。教師如何維護自身權益。技術與訓練,15(4),36-46。
柯凱珮(2000,11月)。國民小學實習教師與代課教師對教育專業課程之應用性滿意度-以花蓮師範學院為例。載於教育部舉辦之「八十九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第二輯(頁899-919),台北市。
洪敏騰(2005,6月28日)。代課老師壓力大,小心憂鬱症上身。東森新聞報。2005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ettoday.com/2005/06/28/545-1810080.htm
胡立霞(2000)。國小教師教學視導風格選擇取向與教師人格特質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NTPTC576016。
校長要求女代課老師剪腳繭疑雲,調查發現涉及性騷擾(2002,10月24日)。東森新聞報。2005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ettoday.com/2002/10/24/138-1367613.htm
高淑清(2000,12月)。來自異鄉華人的心聲:海外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與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合辦之「家人關係及心理歷程:第五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匿名(無日期)。自我介紹。2006年4月20日,取自http://www.nhltc.edu.tw/~su/eda/9292021.doc
崔宇華(2000)。代課教師師資培育與因應之道。師友,396,35-37。
張天惠(2004,3月19日)。何佳玲老師積極付出,林政則約見嘉許。東森新聞報。2005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ettoday.com/2004/03/19/122-1603834.htm
張火燦(1992)。人力資源策略內外環境的探討。人力資源學報,2,89-98。
張春興(1992)。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出版社。
張豊儒(2000)。女性代課教師的生命史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張靜儀(1994)。國小自然科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詮釋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專案報告。屏東縣: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系。
梁伯榕(2000,9月3日)。溪湖國中籃球教練謝雅鈴,代課飯碗恐不保。東森新聞報。2005年7月25日,取自http://ap1.ettoday.com/more/more.php?messageid=194009
符碧真(1998)。教師與醫師專業化之比較研究-職前教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市:台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
莊臺寶(1998)。教務行政電腦化之研究-教師請假調代課資訊系統建置與應用實務篇。健行學報,18(1),7-20。
許幼靜(2002,8月)。舞蹈班教師工作士氣之調查研究。載於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舉辦之「二OO二年台灣舞蹈」研討會論文集(頁43-70),台北市。
許武義、劉國有、蔡錫鈞(2000,12月)。網頁式排課管理系統。載於中華民國資訊管理學會舉辦之「第六屆資訊管理研究暨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565-573),新竹市。
郭添財(1994)。教育研究與實務運用。台北市:台灣書店。
郭睿誠、林群浩(2004,11月10日)。國內假文憑比國外好賣。蘋果日報。2005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News/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NewsType=twapple&loc=TN&showdate=20041110&Sec_ID=5&Art_ID=1370965
陳國泰(2000)。國小初任教師實際知識的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NKNU0332006。
陳嘉彌(2000,10月)。學士後師資班應用師徒式教育實習模式-案例之分析研究。載於台東師院舉辦之「2000年行動研究-展望本土教育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009-1028),台東市。
陳賢舜(2000)。南投縣小型國民小學合併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陳麗如、張炯漢(2004,11月10日)。持假文憑代課,冒牌老師被拆穿落跑。東森新聞報。2005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ettoday.com/2004/11/10/138-1711419.htm
陳麗珠(1996)。我國國民教育經費補助公式之模擬研究:垂直公平考量。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專案報告。高雄市: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
曾錦達、徐超聖、楊文貴(2000)。國民小學實習教師教育實習實施成效。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黃光雄、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譯)(2001)。Bogdan, R. C. & Biklen, S. K. 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市:濤石。
黃豆(2005,5月30日)。流浪師不如流浪狗。蘋果日報。2005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News/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NewsType=twapple_sub&loc=TP&showdate=20050530&Sec_ID=20&Art_ID=1810089
黃裕敏(2003)。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組織承諾、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TTTC576021。
楊宏仁、于瑞珍(1991)。如何提升教師的工作滿意程度:理論與實施方法。初等教育研究,3,289-307。
楊思偉(2004)。回首教改十年路。師友,442,1-3。
楊桂華(2005,3月14日)。老師搥學生,家長求撤換,代課月餘情緒不穩 校方:經驗不足。蘋果日報。2005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News/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NewsType=twapple&loc=TP&showdate=20050314&Sec_ID=5&Art_ID=1641646
葉連祺(1992)。我國小學教師資格檢覈制度改革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連祺(1998)。建立中小學兼任、代理及代課教師聘任與證書制度之芻議。教育資料文摘,42(6),76-85。
廖宗慶、黃啟洞(2000,12月14日)。桃園杏壇爆醜聞,總務主任迷姦代課老師。東森新聞報。2005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ettoday.com/2000/12/14/140-303492.htm
趙惠玲、吳舜文、蘇郁惠、伍鴻沂(2003)。台灣地區高級中等學校暨大專院校一般藝術教育現況普查及問題分析。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
劉元發(2002,9月10日)。代課老師逞獸慾,輔導變性侵害,檢方起訴校方開除。東森新聞報。2005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ettoday.com/2002/09/10/322-1349983.htm
劉兆明(1992)。工作動機理論的發展。應用心理學報,1,39-51。
劉玲君(2004)。我的變與辯:一位國小女性代課老師追尋教師專業認同的生命敘說。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歐文性(2004)。運用教師代理人在高中進修學校調代課人選推薦系統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志方(1994)。教師如何維護自身權益。教育資料文摘,33(6),47-57。
蔡靚婷(1999)。我國教師行政救濟途徑-申訴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哲政(2000,7月21日)。代課老師姦淫女童,將面臨7年以上或無期徒刑。東森新聞報。2005年7月25日,取自http://ap1.ettoday.com/more/more.php?messageid=147566
鄭淑文(2000)。國小一年級導師因應親師衝突方式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NHLTC576009。
蕭靜娥(2003)。台北市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進修需求與模式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碩士班。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HCT5236013。
瞿立鶴(1993)。論教師權利種類和教師權利救濟。教育資料文摘,32(2),4-12。
蘇清泉(2004)。偏遠地區文化不利因素對國小學實施英語教學之影響-以中部三所學校為例。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二、英文部分
Abdal-Haqq (1997). Not Just a Warm Body: Changing Images of the Substitute Teacher. ERIC Digest. District of Columbia: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12208)
Allport, G. W. (1961).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Atkinson, J. W.(Ed). (1983). Personality motivation and action.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Brophy, J. (1987). Socializing student's motivation to learn. Advances in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Enhancing Motivation, 15, 181-210.
Ediger, Marlow (2002). The Substitute Teacher in Reading Instruction. Kansas: Reading, English, and Communi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61836)
Fraenkel, J.R. (1977). How to teach about values: An analytic approach.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Johnson, Leslie M. (2000). Substitute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Problems in Rural Area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Capitalizing on Leadership in Rural Special Education, Alexandria, VA.
McClelland, D. C. (1961). The achieving society. Princeton, N. J.: D. Van Nostrand.
Montgomery County Public Schools (1997). Substitute Teacher Handbook for Montgomery County Public Schools. Maryland: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Munn, N. L. ,Fernald, D. L. , & Fernal, P. S. (1969).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Bosten: Hougmton Miffin Co. N Y: J. Wiley & Sons.
Nicholls, J. G. (1984).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onceptions of ability, subjective experience, task choice, and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91, 328-346.
Nicholls, J. G. (1989). The competitive ethos and democratic educa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aths, James, Ed.; Leeper, Robert R., Ed. (1966). The Supervisor: Agent for Change in Teaching. ASCD Eleventh Curriculum Research Institut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031428)
Reilly, R. R. , Lewis, E. L. ,& Tanner, L. (1983).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pplication for classroom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NY: Macmillian Publishing Co.
Roy, D. D. (1995).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factors of experienced teacher, physicians, bank managers and fine artists. Psychological Studies, 40(1), 51-56.
Wollack,S.,Goodale,J.P., & Smith P.C. (1971). Development of the survey of work valu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5(4), 331-33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