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晏如
Yan-Ru Jhang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臺灣東部地區移民村之開發過程與建設─以吉野村、長良村為例
A Study on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Construction of Immigration Villages on Eastern Taiwan during Japanese colonail period─A Case of Yoshino(Jiyeh) Village and Nagara(Zhangliang) Village
指導教授: 王惠君
Huey-Jiun Wang
口試委員: 施乃中
Naai-Jung Shin
杜功仁
Kung-jen T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院 - 建築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3
中文關鍵詞: 日治時期移民政策官營移民村私營移民村吉野村長良村
外文關鍵詞: Immigration village, Immigration policyduring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Yoshino (Jiyeh) village, Nagara (Zhangliang) village
相關次數: 點閱:237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日治時期時,日本政府為了加強殖民地的統治、解決當時日本國內人口過剩與農業問題,以及作為臺灣農村的典範等目的,開始執行以農業為中心的移民政策。在此背景之下,以開墾事業進行集團移民,並且具有系統性規劃而形成的村落即為移民村。再依主導者與性質的不同,又可將移民村分為由私人企業所設的「私營移民村」,以及由官方自行建立的「官營移民村」。

    明治43(1910)年,日本政府以建立日本模範農村為目標,於花蓮港廳下設立第一座官營移民村─吉野村。然而頻傳的風災所造成的虧損,使總督府最後於大正6(1917)年公告廢止吉野村移民指導所,吉野村也因此開始成立自治組織與產業組合,最後靠著居民的努力才成為了模範移民村。另一方面,連氏家族於大正10(1921)年時先以日本人的名義接手開墾,而後又在昭和3(1928)年成立「東臺振業合資會社」成功取得長良村土地所有權,設立了東部地區第一座由臺灣人主導的私營移民村。在初期資金與資源不足的情況之下,連家選擇就近招募玉里、富里地區的原住民與漢人作為墾民。並且藉著「敦親睦鄰」的態度,以及「以物易物」等方式來與周邊布農族相處,解決了過去日本人開墾時所面臨的困難,使得長良村最終成為由漢人與原住民共同開墾的移民村。

    本研究欲先以吉野村以及長良村的開發過程與建設進行分析與比較,藉此了解移民村因主導者與聚落人口組成的不同,所造成建設及配置型態的差異。從研究結果得知,相較於長良村受到資源與資金的限制,吉野村在建設與規劃上皆較為完善,並且由於日本政府在進行吉野村的設立時是以日本農村為範本,因此聚落中移民家屋的空間與構造特色便與日本的「民家」相同,在公共設施上亦會考量到日本移民而建設。而長良村則是因為主導者連家可能受到日本移民村的影響,因而最初長良村採用的是與日本移民村相似的配置與分割,但由於居民皆是以坪數大小來向連家承租土地,因此在居民逐漸增加後,每一戶的經濟狀況亦不同的情況下,使得最終長良村的配置及分割不同於日本移民村,長良本村的方位與建物的朝向也是依風水上的考量所選定。此外,長良村中的人口雖然是以原住民為多數,但是家屋的格局與構造卻是受到漢人影響而採以傳統的「合院」或是「一條龍」的型式,只有在構法上有部份會使用原住民的工法。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o strengthen governance of colony, solve the problem of population and agriculture in Japan, and become the paragon of Taiwanese village, the governor-general of Taiwan started to enforce immigration policy, and in this context, the immigration villages which was formed by reclamation also can divided into two types: The privacy immigration village which was built by privately owned business, and the official immigration village which was built by the governor-general of Taiwan.

    In 1910, to build a model of Japanese rural village, the governor-general of Taiwan constructed Yoshino village in Hualien, which is the first official immigration village in Taiwan. However, owing to frequent hurricane, the governor-general of Taiwan decided to stop the support of official immigration village in 1917, but finally, with the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which was established by residents of Yoshino village, Yoshino village still became a model of immigration village. On the other hand, the Lian family reclaimed Nagara under Japanese name first, then established company to get the land ownership and constructed Nagara village. Moreover, because the Lians lacked for support of government, they decided to recruit the hans and the aborigines in Yuli and Fuli which is nearby area, and they resolved the revolt of Taiwanese aborigines by friendly manner and barter. Finally, Nagara village became a case of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hans and the aborigines, and also, owing to different manager and resident, Japanese immigration village and Taiwanese immigration village has different layout.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compared with Yoshino village and Nagara village, to understand the diversity of construction and layout. To sum up, due to the support of government, Yoshino village had more flawless Construction. Besides, the house of immigrant in Yoshino village and the house of traditional Japan rural village are the same. Furthermore, the public infrastructure in Yoshino village also constructed for Japanese immigra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Lian family was influenced by Japanese immigration village, the first layout of Nagara village is the same as Yoshino village. But at last, owing to financial situation of immigrant in Nagara village, the layout of Nagara village is different from Japanese immigration village, and orientation of village and house are due to feng shui. In addition, although most of immigrant in Nagara village are aborigines, the house of immigrant was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house, only a part of method was used in aborigine way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內容與對象 第三節 文獻回顧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第二章 臺灣東部地區的移民與拓墾 第一節 日治時期以前東部地區的治理 一、荷治時期:以貿易與資源為主要目的 二、清治時期:從封山到開山 第二節 日治時期臺灣移民政策的執行 一、移民拓墾的先驅─「賀田組」 二、「私營移民」的失敗與「官營移民」的經營 三、「私營移民」與「官營移民」再興 第三節 小結 第三章 官營移民最初試驗地─吉野村 第一節 周邊環境變遷 一、七腳川社的勢力發展與變遷 二、七腳川事件的起因與後續影響 三、吉野村之建立與發展沿革 四、自治組織與產業組合的設立與發展 五、終戰後的引揚 第二節 吉野村的產業與組成 一、農業的經營與發展 二、人口組成與變遷 第三節 吉野村的建設與規劃 一、基地配置 二、部落內建物之空間與型式變遷 三、公共建設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連氏家族規劃之移民村─長良村 第一節 周邊環境變遷 一、布農族抗日行動 二、長良地區的開墾 三、連氏家族在長良地區的開發 四、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在長良地區之開墾 五、戰後土地所有權變遷 第二節 連氏家族的移墾與經營 一、連氏家族移墾過程 二、會社的經營與管理 三、長良村之人口組成 第三節 長良村的建設與規劃 一、基地配置 二、部落內建物之組成與型式變遷 三、公共建設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移民村之規劃比較與結論 第一節 移民村的設立與周邊族群 第二節 移民村的配置與規劃 第三節 部落內建物之空間與型式 一、平面空間組成 二、構造型式變遷 第四節 公共建設 一、水利設施 二、宗教設施 三、教育與醫療設施 第五節 結論與後續研究建議 一、結論 二、後續研究建議 附錄一、移民收容條件付豫約開墾許可地 附錄二、訪談內容 一、連洪德先生(現任連家古厝所有權者、連文瑰之子) 二、連洪德先生(現任連家古厝所有權者、連文瑰之子) 附錄三、參考書目與文獻資料來源

    【學術論文與期刊】
    1.田哲益,〈布農族歷史發展與演進〉,《歷史月刊》,第263期,民國98(2009)年。
    2.林聖欽,〈花東縱谷中段的土地開發與聚落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民國84 (1995)年。
    3.林聖欽,〈花東縱谷中段的土地開發與聚落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民國84(1995)年。
    4.林聖欽,〈日治時期戶籍資料的內容及其史料價值-以玉里、池上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第23期,民國84(1995)年。
    5.林克文,〈台湾集村景観構成関研究─長良集落〉,〈日本建築学会研究報告〉九州支部計画系,卷號24,民國68(1979)年。
    6.林玉茹,《國策會社與殖民地邊區的改造: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在東臺灣的經營(1937-1945)》(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民國100(2011)年。
    7.林玉茹,〈國家與企業同構下的殖民地邊區開發:戰時“臺拓”在東臺灣的農林栽培業〉,《臺灣史研究》,第十一期,民國92(2003)年。
    8.林玉茹,〈國策會社的邊區開發機制:戰時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在東臺灣的經營管理系統〉,《臺灣史研究》,第九卷第一期,民國91(2002)年。
    9.李美惠,〈1913至2000年花蓮菸草產業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民國99(2010)年。
    10.陳鴻圖,〈農業環境與移民事業─臺東廳下私營移民村的比較〉,《兩岸發展研究》第四期,民國96(2007)年。
    11.陳欣慧,〈「詩」的權力網絡:日治時期桃園吟社、以文吟社的文學/文化/社會考察〉,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國97(2008)年。
    12.張素玢,《臺灣的日本農業移民─以官營移民為中心》(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民國90 (2001)年。
    13.張蓉峻,〈臺灣東部移墾的家族個案考察─以玉里長良連氏家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民國92(2003)年。
    14.潘繼道,〈日治前台灣後山南勢阿美「七腳川社」的歷史變遷〉,《歷史月刊》第185期,民國92(2003)年。
    15.潘繼道,〈花蓮大庄「舊人」後山移民史〉,《史耘》,第8期,民國91(2002)年。
    16.賴子清,〈古今台灣詩文社(二)〉,《臺灣文獻》第10卷第3期,民國48(1959)年。
    17.詹素娟,〈傳說世界與族群關係─加禮宛人在花蓮地區的歷史與傳說(1827-1930)〉,《新史學》第17卷第1期,民國95(2006)年。
    18.鐘敏淑,〈政商與日治時期東臺灣的開發-以賀田金三郎爲中心的考察〉,《臺灣史研究》,第11卷第1期,民國93(2004)年。

    【清治、日治時期之文獻資料】
    1.毛利之俊,《東臺灣展望》(臺東:東臺灣曉聲會),昭和8(1933)年。
    2.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志》(臺北:臺灣日日新報),昭和12(1937)年。
    3.今田巖,〈大庄平埔族〉,《南方土俗》,第2卷第2號,昭和8(1933)年。
    4.吳贊誠、卞寶第,《吳光祿使閩奏稿選錄》(南投市:臺灣文獻館),臺灣文獻叢刊第231種,民國86(1997)年。
    5.吉野村居住民會,《吉野村概況書》(花蓮:吉野村居住民會),昭和6-8(1931-1933)年。
    6.伊能嘉矩,《臺灣蕃政志》(臺北市: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明治37(1904)年。
    7.花蓮港廳,《三移民村》(花蓮港廳:花蓮港廳),昭和3(1928)年。
    8.花蓮港廳,《吉野圳改修事業概要》(花蓮港:花蓮港廳庶務課),昭和8(1933)年。
    9.花蓮港廳,《玉里支廳下族概況》(花蓮港:花蓮港廳),昭和7(1932)年。
    10.武內貞義,《臺灣》(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大正3(1914)年。
    11.東鄉實,《臺灣農業殖民論》(東京市:富山房),大正3(1914)年。
    12.東臺灣新報社,《東臺灣便覽始政三十年紀念出版》(臺北市:東臺灣新報),大正14(1925)年。
    13.作者不明,〈太魯閣蕃亂始末(三)〉,《新臺灣》(臺北:新臺灣社),第10期,大正6(1917)年。
    14.稅所重雄,〈臺灣於煙草耕作沿革史(五)〉,《專賣通信》第11卷第2期,昭和7(1932)年。
    15.栗田政治,《臺灣商工名錄》(臺北市:臺灣物產協會),昭和2(1927)年。
    16.鈴木秀夫,《臺灣蕃界展望》(東京市:理蕃之友發行所),昭和10(1935)年。
    17.遠藤寬哉,《臺灣蕃族寫真帖》(臺北市:遠藤寫館),大正元(1912)年。
    18.鍾石若,《躍進東臺灣》(臺東廳:臺灣公論社東部支社),昭和13(1938)年。
    19.橋本白水,《東宮殿下奉迎記念寫真帖》(臺北:臺灣花蓮港廳),大正12(1923)年。
    20.櫻田三郎,《臺灣拓殖株式會社事業概觀》(臺北市:臺灣拓殖株式會社),臺灣大學圖書館。
    21.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官營移民事業報告書》(臺北市:臺灣總督府),大正8(1919)年。
    22.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臺北:臺灣慣習研究會),第六卷第六號,明治39(1906)年。
    23.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臺灣寫真帖》(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明治41(1908)年。
    24.臺灣總督府,《臺灣統計要覽》(東京市:臺灣總督府),明治45(1912)年。
    25.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於母國人農業植民》(臺北:山科商店),昭和4(1929)年。
    26.臺北高農,《臺北高農林學科第一回卒業記念1928》(臺北:臺北高農),出版年份不明。
    27.臺灣總督府,《臺灣統計要覽》(東京市:臺灣總督府),明治45(1912)年。
    28.臺灣總督府,《臺灣統計要覽》(臺北:臺灣總督府),大正3(1914)年。
    29.臺灣農友會,《臺灣農事報第百號紀念號》(臺北:臺灣農友會),大正4(1915)年。
    30.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於母國人農業植民》(臺北:山科商店)第三輯,昭和4(1929)年。
    31.臺灣總督府,《The Statistical Summary of Taiwan》(東京市:臺灣總督府),大正2(1913)年。
    32.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誌稿》(不詳:臺灣總督府警務局),大正10(1921)年。
    33.臺灣新民報社,《臺灣人士鑑》(臺北市:臺灣新民報),第二版,昭和12(1937)年。

    【書籍】
    1.川島宙次,《日本民家集成》(東京:相模書房),民國102(2013)年。
    2.山口政治、富永勝,《東臺灣太魯閣小史─研海支庁開発》(東京:花蓮港「新城‧北埔會」),民國80(1991)年。
    3.大塚常雄,《木造建築技術圖解》(東京:理工学社),民國87(1998)年。
    4.中村孝志,《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上卷:概說‧產業》(新北市:稻鄉),民國86(1997)年。
    5.矢內原忠雄,《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市: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民國93(2004)年。
    6.吉安鄉公所,《吉安鄉深度導覽旅遊解說手冊》,民國91(2012)年。
    7.李信成,《宜蘭市志》(宜蘭市:宜蘭縣宜蘭市公所),民國93(2004)年。
    8.吳密察,《地圖臺灣:四百年來相關臺灣地圖》(臺北市:南天),民國96(2007)年。
    9.尾上孝一,《圖解木造建築的技術》(東京:理工学社),民國82(2003)年。
    10.林玉茹,《殖民地的邊區:東臺灣的政治經濟發展》(臺北市:遠流),民國96(2007)年。
    11.林素珍、林春治、陳耀芳,《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七腳川事件》(南投市:臺灣文獻館),民國94(2005)年。
    12.東鄉實、佐藤四郎共著,《台湾植民発達史》(臺北市:南天),初版時間為大正5(1916)年,而本論文所引用的版本則為南天書局於民國84(1995)年的再版。
    13.卓克華,《從古蹟發現歷史─卷一:家族與人物》(臺北市:蘭臺),民國93(2004)年。
    14.財團法人花蓮縣王燕美文化基金會,《玉里采風》(花蓮縣玉里鎮:花蓮縣王燕美文化藝術基金會),民國103(2014)年。
    15.范咸、六十七纂輯,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輯,《重修臺灣府志》(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民國94(2005)年。
    16.海樹兒‧犮剌拉菲,《布農族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臺北市:原民會),民國95(2006)年。
    17.黃守誠,《東風采風錄》(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民國73(1984)年。
    18.唐羽,《雙溪鄉志》(臺北縣雙溪鄉:臺北縣雙溪鄉公所),民國90(2001)年。
    19.陳聰民等編輯,《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七腳川寫真帖》(南投市:臺灣文獻館),民國94(2005)年。
    20.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制下的臺灣宗教政策》(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民國81(1992)年。
    21.翁純敏,《吉野移民村與慶修院》(花蓮市: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民國96(2008)年。
    22.湯淺浩史,《瀨川孝吉 臺灣原住民族影像誌─布農族篇》(臺北市:南天書局),民國98年(2009)出版。
    23.施添福總編纂,《臺灣地名辭書卷三:臺東縣》(南投市:臺灣文獻館),民國88(1999)年。
    24.施添福總編纂,《臺灣地名辭書卷二:花蓮縣》(南投市:臺灣文獻館),民國94(2005)年。
    25.飯塚五郎、山室滋,《木造住宅構法》(東京:市谷出版),民國77(1988)年。
    26.潘繼道,《清代臺灣後山平埔族移民之研究》(新北市板橋區:稻鄉),民國90(2001)年。
    27.稻葉和也、中山繁信,《和式居住哲學》(新北市:楓書坊),民國87(2007)年。
    28.廖高仁,《悅讀林田移民村》(花蓮縣:花蓮縣鳳林鎮公所),民國102(2013)年。
    29.葉家寧,《臺灣原住民史 布農族史篇》(南投市:臺灣文獻館),民國91(2002)年。
    30.葉振輝,《玉里鎮志》(花蓮縣玉里鎮:花蓮縣玉里鎮公所),民國99(2010)年。
    31.賴福順,《鳥瞰清代臺灣的開拓》(臺北市:日創社文化),民國96(2007)年。
    32.鄭全玄,《東臺灣叢刊之三 臺東平原的移民拓墾與聚落》(新北市中和區:知書房),民國84 (1995)年。

    【調查研究報告書】
    1.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王惠君教授主持,《花蓮縣歷史建築秀林普明寺修復與再利用計畫》(花蓮市:花蓮縣文化局),民國104(2015)年。
    2.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王惠君教授主持,《花蓮縣歷史建築長良連家古厝修復與再利用計畫》(花蓮市:花蓮縣文化局),民國104(2015)年。

    【網路資料】
    1.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nrch.culture.tw/。
    2.經濟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局,《秀姑巒溪河系情勢調查》,民國95(2006)年http://ics.wrap.gov.tw/icsweb/kriver2370.asp。
    3.臺灣日日新報。
    4.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5.臺灣舊照片資料庫,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oldphoto.jsp。
    6.臺灣百年歷史地圖,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7.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31/98/7a.html。
    8.臺中市豐原區戶政事務所於民國102(2013)年出版之電子書,《日治時期戶籍登記法律及用語編譯》(一)
    9.臺灣教會教堂:http://taiwanchurch.weebly.com/。
    10.http://taipics.com/hualien.php。
    11.Google 地圖。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2021/08/26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