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建宏
Jain-Houng Lai
論文名稱: 空氣對流方式對於薄膜結構物溫度改善之研究
Study of the Effect of Air Circulation on the Reduction of Temperature of the Membrane Structure
指導教授: 楊錦懷
Chin-Huai Young
口試委員: 黃兆龍
Chao-Lung Hwang
賴宏仁
Houng-Ran La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程學院 - 營建工程系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1
中文關鍵詞: 薄膜材料空氣對流熱傳導率
外文關鍵詞: membrane structure, Air convection, heat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相關次數: 點閱:20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依據建築技術規則第三百十三條對於其他類建築之節能要求屋頂材料平均熱傳導率(Uar ) 必須小於 1.5W/m2k;然此依標準值的限定是由傳統屋頂材料的熱傳導率推定而得。
    本研究認為薄膜材料仍可使用的理由在於:(1)薄膜材料的自重輕,可減少過多的梁、柱系統而影響活動的空間。(2)新材料、新工法的創新工程設計思維,使用薄膜材料的工程設計具有都市美學的意涵。
    本研究使用室內模型試驗的方式,考慮了不同的空氣對流方式對於薄膜結構物溫度改善的結果,並且分析實驗的縮尺效應、外氣的照射條件、通風能量、隔熱塗料等因素對於場館內部溫度之影響。藉以得到另一種節能設計的思維。
    根據本研究結果:(1)室內溫度會隨著模型尺寸的放大而降低。(2)為精確地估計薄膜結構物室內溫度改善所需之耗能情形,需要考慮結構體所處的地理位置、天候狀況之長期狀況。(3)當天候為陰天時,對於薄膜結構物的室內溫度控制得啟用最少的通風機具台數,即可有效地降低室內溫度。而在晴天、酷熱的天候時,必須依據結構體實際的容積大小而配置適當數量的通風機具台數,以抑制室內溫度的驟升。(4)通風設備所引致的噪音問題需要加以考慮。以及過大的風速會造成對於人體的不舒適感。因此本研究建議使用上端短路流的空氣對流方式。(5)對於大尺寸的結構物,在薄膜材料表面使用隔熱塗料,可以有效地阻隔外氣輻射進入室內。而隨著結構物的尺寸縮小,當照射時間增加,縱使在薄膜材料表面使用隔熱塗料,也無法有效地阻隔外氣輻射進入室內。


    The main reas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membrane on the roof of the structure is that the very low self-weight of this kind of material. Thus, it can supply more space for activity due to less column and beam system. The another reason is that the light roof could be designed as open and close system to enhance the service of the structure.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ir circulation on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side the membrane roof structure. Some parameters are as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behaviour such as model size, air circulation mode, power of air supplier, coating material and the outside temperatur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analysis, the inside average temperature is lower due to larger space of model size. Air circulation at the upper region of the structure gains a better temperature reduction while sunny day. But the air circulation at the lower part of the structure gains a better temperature reduction while cloudy day. Coating on the surface of membrane helps to reduce the inside temperature.

    總目錄III 表目錄V 圖目錄VI 圖目錄VI 第一章 緒論1 1.1 研究背景1 1.2 研究動機2 1.3 研究目的3 1.4 研究範圍4 1.5 研究方法與流程5 第二章 文獻回顧8 2.1 建築技術規則相關規定8 2.2 建築外殼耗能量(ENVLOAD)10 2.3 其他類建築節約能源設計技術規範11 2.3.1 用語定義11 2.3.2 適用範圍12 2.4 隔熱塗料24 2.5薄膜料料之特性及分類25 第三章 實驗方法38 3.1 預期實驗目標38 3.2 實驗規劃38 3.4 實驗儀器42 3.5 實驗量測點佈置43 3.6 實驗分析流程46 第四章 實驗結果與分析50 4.1 模型尺寸之實驗結果50 4.2 照射溫度之實驗結果55 4.3通風能量之實驗結果57 4.4 通風方式之實驗結果63 4.5 隔熱塗料之實驗結果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1 5.1 本研究結論81 5.1.1 模型尺寸81 5.1.2 照射溫度81 5.1.3 通風能量81 5.1.4 通風方式82 5.1.5 隔熱塗料82 5.2 後續研究之相關建議83 參考文獻84 關於作者88

    【中文部分】
    【1】奕鈦科技有限公司,廠商型錄,2002年9月。
    【2】台灣大學,「館方型錄」,2003年。
    【3】台灣太陽鷹股份有限公司,「廠商設計資料」,2002年。
    【4】NTT-AT,「廠商設計資料」,2001年。
    【5】萬迪隸,「冷凍與空調工程」,東華出版社,1995年。
    【6】葉倉郎,「冷凍空調工程」,三民書局,1970年。
    【7】葉歆,「建築熱環境」,淑馨出版社,1997年。
    【8】蕭明哲,「空調設備」,全華科技圖書,2001年。
    【9】江哲銘「建築物理」,三民書局,1997年。
    【10】林憲德,建築風土與節能設計-亞熱帶氣候的建築外殼節能計
    劃,詹氏書局,1997年。
    【11】林憲德,蕭江碧發行,綠建築設計解說與評估手冊(2001年更
    新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01年。
    【12】林憲德,蕭江碧發行,綠建築設計解說與評估手冊(2003年更
    新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03年。
    【13】林清政,「學校綜合體育館屋頂採光探討--以大專院校為
    例」,淡江大學碩士論文,1997年6月。
    【14】翁國揚,「開口部設計對室內流場之影響—以國民小學教室
    單元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6月。
    【15】林學賢,「大空間空調系統分析」,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1992年6月。
    【16】吳協勳,「由建築節能觀點探討外牆構法上隔熱功能改善之
    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6月。
    【17】陳柏延,「大跨距薄膜屋頂結構物適用性評估之研究」,國
    立台灣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6月。
    【18】周士淳,「薄膜屋頂隔熱改善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碩
    士論文,2004年6月。
    【19】賴科仁,「建築外殼改善之節能效益評估與舒適度研究」,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6月。
    【20】陳唸祖,「高架地板置換式自然通風對室內通風效率之影
    響」,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6月。
    【21】邱繼哲,「建築物及生物成長設施之誘導式通風冷卻設計研
    究—以雙層外殼內置流動空氣層構造為例」,國立台灣大學
    碩士論文,2002年6月。

    【英文部分】
    【1】Kazuo lshii,「Membrane structures」,1995。
    【2】F. Alamdar.「Displacement Ventilation Cooled Ceilings」,
    roomvent98,1998。
    【3】David W.Bearg「Indoor Air Quality and HVAC Systems」Lewis
    Publisher,1993。
    【4】Badshaw, V. 「Building Control Systems」Wiley & sons
    Ltd.」,1993。
    【5】Incropera,F.P.,Dewitt,D.P. 「Fundamentals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John Wiley & sons Ltd.,1996。
    【6】Bouchlaghem, 「Optimizing the design of building envelopes
    for thermal performance」,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vol. 10, 2000, pp. 101-112.
    【7】H. Akbari, 「Measured energy savings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reflective roofs in two small non-residential buildings」 Energy, Vol. 28, 2003, pp. 953-967.
    【8】Sami A. Al-Sanea,「Thermal performance of building roof
    elements」,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vol. 37, 2002, pp. 665-675.
    【9】T. Takakura, S. Kitade and E. Goto, 「Cooling effect of
    greenery cover over a building」, Energy and Buildings, vol. 31, 2000, pp 1-6.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2006/07/13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