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孫嘉欣
Chia-shin Sun
論文名稱: 食品包裝瓶罐外形與味覺共感覺探究
The Research on Synchronizing of Bottle Shape and Taste from Food Packaging
指導教授: 王韋堯
Regina W. Y. Wang
口試委員: 許杏蓉
none
林品章
Pin-Chang L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院 - 設計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5
中文關鍵詞: 瓶罐外形、味覺聯想、共感覺、包裝設計
外文關鍵詞: taste association, bottle shape, food content, package design
相關次數: 點閱:318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包裝是直接與消費者接觸、傳達訊息的主要工具,而食品包裝是市場上消費者接觸最多的包裝,一般而言食品包裝應該讓消費者藉由視覺刺激聯想味覺的感受。本研究旨在調查食品瓶罐外形與味覺聯想與認知,調查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瓶罐外形與味覺市場調查」,目的是蒐集並觀察現有市場中食品瓶罐外形、分類食品瓶罐中食品內容物味道之種類、以及瞭解不同瓶罐外形與味覺的對應情形;第二階段為「瓶罐外形與味覺聯想調查」,目的是測試受測者對於不同瓶罐外形與味覺聯想的配對結果;第三階段為「瓶罐外形與味覺認知程度調查」,目的是釐清消費者對於食品瓶罐外形的味覺認知強度,並從中找出消費者認為不同味覺所代表的食品瓶罐外形。研究結果發現:
(1)現有市場食品味道種類共十三種,包括「一種味道」之酸、甜、苦、鹹、辣五種,「二種味道組合」之酸甜、酸鹹、甜苦、甜鹹、甜辣、鹹辣六種,「三種味道組合」之酸鹹辣、酸甜鹹二種。
(2)味覺「酸」、「苦」、「辣」、「甜苦」、「甜鹹」、「酸鹹辣」在現有市場的瓶罐外形各有相仿特徵的趨勢。瓶口直徑尺寸較小、瓶身高度尺寸細長之瓶罐外形,市場味覺較趨向於「酸」、「辣」;瓶口與瓶身直徑較大、瓶身高度較短或呈現直桶外形,市場味覺較趨向於「苦」、「甜鹹」與「酸鹹辣」;而瓶口直徑尺寸較瓶身直徑稍窄、且瓶身具腰身弧度,市場味覺較趨向於「甜苦」。
(3)瓶罐外形與味覺聯想結果發現,味覺酸、辣、甜苦、甜鹹、甜辣、酸鹹辣六個味覺,可以使受測者聯想出「相似度高」的瓶罐外形。瓶口直徑尺寸較小、瓶身高度尺寸細長之瓶罐外形,味覺聯想愈趨向於「酸」、「辣」與「甜辣」;而瓶口與瓶身直徑較大、瓶身高度較短或呈現直桶外形,味覺聯想愈趨向於「甜鹹」、「甜苦」與「酸鹹辣」。
(4)食品瓶罐外形與味覺「認知程度」之結果發現,認知程度達到「像」的味覺有「酸」、「甜」、「苦」、「鹹」、「辣」、「酸甜」、「甜鹹」、「甜辣」、「酸鹹辣」,認知程度為「沒有感覺」的味覺是「甜苦」。而「酸鹹」、「鹹辣」、「酸甜鹹」三種味覺調查結果則無法比較其認知差異程度。
(5)認知「酸」、「鹹」、「辣」的瓶罐外形代表,其整體外形趨勢屬於瘦長瓶形、瓶口較窄、瓶頸與瓶身寬度具明顯差異。認知「甜」、「酸甜」的瓶罐外形代表,其整體瓶罐屬寬形、瓶口較瓶身窄些但不具明顯差異、瓶身具腰身的弧型曲線身形居多。認知「苦」、「甜苦」、「甜鹹」、「酸鹹辣」的瓶罐外形代表,整體瓶罐屬於寬擴瓶形、瓶口與瓶身平行,呈現直筒狀。認知「甜辣」的瓶罐外形代表,瓶罐屬於瘦長瓶形、且瓶口與瓶身幾乎同寬。


Packaging has a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consumers, and it serves as the prime tool for communications. However, food packaging comes with the most frequent contact with its consumers in the market. Generally speaking, food packaging should be able to evoke taste association through visual stimulation by a consumer. This research is aiming at studying the bottle shape and taste association and its smell recognition. This survey is conducting in three phases: The first phase is “A Market Survey of Bottle Shape and Tast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urvey is to collect and to observe current food bottle shapes in the market, and classify the odors of the food content from the categorized food bottles to understan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bottle shapes and taste. The second phase is “A Survey on Bottle Shape and Taste Association.” Its objective is to aim at testing the diverse bottle shapes and the matching results of the taste association to the bottle shape perceived by the recipients. The third phase is focused on “A Survey in Bottle Shape and Taste Recognizability.” The objective is to verify the ability in recognizing the taste flavor through the food bottle shape, and to find out the taste which is recognizable by the consumers from the different sources of food bottle shapes. The research results as follows:

A. There are thirteen food flavors in the current food market. The classifications include five kinds of taste such as sour, sweet, bitter, salty, and spicy as classified as in “one flavor.” The “two flavors combo” consists of six kinds of taste: sweet sour, salty sour, bitter sweet, salty sweet, spicy sweet and spicy salty. And the “three flavors combo” is spicy-salty-sour and salty-sour-sweet.

B. The designs of the bottle shapes for the taste flavors such as “sour,” “ bitter,” “spicy,” “ bitter sweet,” “salty sweet,” and “ spicy-salty-sour” in the current market, the bottle designs look similar and they are in a copy trend. The diameter of the mouth of the bottle is smaller, the height of the bottle is long and tiny for an outer design of a bottle, and the market taste is inclined to “sour” and “spicy.” With the bigger diameter on the mouth and the bigger body of the bottle, shorter height or straight outer appearance indicates the market taste is prone to “bitter,” “salty sweet,” and “spicy-salty-sour.” However with the narrower diameter of the mouth than the body of the bottle with a curve shape on the body of the bottle then the market taste will point to “bitter sweet.”

C. The results found from the bottle shape and taste association, from the six taste flavors of sour, spicy, bitter sweet, salty sweet, spicy sweet and spicy-salty-sour are likely to be measured with the “similar height” of the bottle appearance by the recipient. The smaller diameter of the mouth and bottle shape with a size of a long and tiny body, it refers to taste association of “sour,” “spicy” and “spicy sweet.” In addition to both diameters are bigger in the mouth and the body of bottle, the body height is shorter or represents straight shape, the taste association will incline to “salty sweet,” “bitter sweet,” and “spicy-salty-sour.”

D. The results found between food bottle shape and the “recognizable” taste as follows: the recognizable taste reached “likeness” are sour, sweet, bitter, salty, spicy, sweet sour, salty sweet, spicy sweet and spicy salty sour. And the taste which shows “non-recognizable” is bitter sweet. Among salty sour, spicy salty and salty-sweet-sour are the three flavors can not be differentiate in the taste survey.

E. To recognize th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bottle shapes in “sour,” “salty,” and “spicy,” judging from the overall shape that show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kinny bottle shape, narrower mouth, neck and the width of the body. The bottle shape represents “sweet” and “sweet sour,” and the overall bottle design is in wide shape, its mouth is narrower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nd the body comes with a curve line in most cases. While the bottle shape represents “ bitter,” bitter sweet,” salty sweet” and “spicy salty sour,” the overall shape is wider, the mouth and the body are parallel in straight shape. The representative of “spicy sweet” of the bottle shape will be recognized as skinny and long and the mouth along with the body are nearly at the same width.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3 1-3 研究問題 3 1-4 研究假設 4 1-5 研究相關名詞詮釋 4 1-5.1 食品瓶罐外形 4 1-5.2 味覺類別 5 1-5.3 共感覺 5 1.5.4 味覺認知程度 5 1-6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1-7 研究內容與流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2-1 食品包裝 8 2-1.1 包裝的定義 8 2-1.2 包裝設計構成要素 9 2-1.3 食品包裝的定義 11 2-1.4 相關食品包裝之研究 11 2-2 包裝之瓶罐外形設計 13 2-2.1包裝容器外觀造形與種類13 2-2.2 瓶與罐的定義 14 2-2.3瓶罐外形設計15 2-2.4 相關包裝造形之研究 18 2-3 瓶罐外形設計之認知研究探討 20 2-3.1 消費者認知 20 2-3.2 瓶罐外形認知歷程 20 2-3.3認知相關之研究方法 22 2-4 視覺與味覺共感覺探討 24 2-4.1 感覺的定義 24 2-4.2 知覺的定義 24 2-4.3 視覺知覺 25 2-4.4 味覺知覺 26 2-4.5 共感覺(聯覺) 27 2-4.6 共感覺相關研究 28 第三章 瓶罐外形與味覺「市場調查」 31 3-1 瓶罐外形與味覺「市場調查」之調查方法 32 3-2 瓶罐外形與味覺「市場調查」之目的33 3-3 瓶罐外形與味覺「市場調查」之調查假設 33 3-4 瓶罐外形與味覺「市場調查」之調查範圍與限制 34 3-5 食品瓶罐外形樣本製作 34 3-6 食品瓶罐中食品內容物味覺調查方法35 3-7 食品瓶罐外形觀察與紀錄之結果 35 3-8 食品瓶罐中食品內容物味覺調查之結果 38 3-9 食品瓶罐外形與食品內容物味覺之對應情形 39 3-10 第一階段瓶罐外形與味覺「市場調查」之結論43 第四章 瓶罐外形與味覺「聯想」調查 45 4-1 瓶罐外形與味覺「聯想」之調查方法46 4-2瓶罐外形與味覺「聯想」之目的 46 4-3 瓶罐外形與味覺「聯想」之調查假設47 4-4 焦點小組之選定47 4-5 調查樣本之選擇與過濾 47 4-6 調查樣本製作與呈現方式48 4-7 瓶罐外形與味覺「聯想」之受測過程49 4-8 瓶罐外形與味覺「聯想」之受測環境與工具 50 4-9 瓶罐外形與味覺「聯想」之受測對象50 4-10瓶罐外形與味覺「聯想」之調查限制50 4-11瓶罐外形與味覺「聯想」之百分比調查結果 50 4-12瓶罐外形與味覺「聯想」之分類結果51 4-13第二階段「瓶罐外形與味覺聯想調查」之結論 59 第五章 瓶罐外形與味覺「認知程度」調查 61 5-1 瓶罐外形與味覺「認知程度」之調查方法 61 5-2 瓶罐外形與味覺「認知程度」調查之目的 62 5-3 瓶罐外形與味覺「認知程度」之調查假設 63 5-4 瓶罐外形與味覺「認知程度」調查之樣本設定63 5-5 瓶罐外形與味覺「認知程度」之調查問題設計與程式製作65 5-6 瓶罐外形與味覺「認知程度」之調查設備 66 5-7 瓶罐外形與味覺「認知程度」之調查環境 67 5-8 瓶罐外形與味覺「認知程度」之調查對象 68 5-9 瓶罐外形與味覺「認知程度」之調查限制 68 5-10 瓶罐外形與味覺「認知程度」之預試調查 69 5-11 瓶罐外形與味覺「認知程度」之正式調查程序71 5-12 瓶罐外形與味覺「認知程度」之調查資料統計方法 74 5-13 味覺(一):瓶罐外形與味覺「酸」認知程度分析 75 5-14 味覺(二):瓶罐外形與味覺「甜」認知程度分析 79 5-15 味覺(三):瓶罐外形與味覺「苦」認知程度分析 83 5-16 味覺(四):瓶罐外形與味覺「鹹」認知程度分析 87 5-17 味覺(五):瓶罐外形與味覺「辣」認知程度分析 91 5-18 味覺(六):瓶罐外形與味覺「酸甜」認知程度分析 96 5-19 味覺(七):瓶罐外形與味覺「酸鹹」認知程度分析 100 5-20 味覺(八):瓶罐外形與味覺「甜苦」認知程度分析 102 5-21 味覺(九):瓶罐外形與味覺「甜鹹」認知程度分析 106 5-22 味覺(十):瓶罐外形與味覺「甜辣」認知程度分析 110 5-23 味覺(十一):瓶罐外形與味覺「鹹辣」認知程度分析 114 5-24 味覺(十二):瓶罐外形與味覺「酸鹹辣」認知程度分析 116 5-25 味覺(十三):瓶罐外形與味覺「酸甜鹹」認知程度分析 12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24 6-1 結論124 6-1.1影響瓶罐外形設計的特徵與現有市場食品瓶罐內裝之內容物味覺種類 124 6-1.2 現有市場食品瓶罐外形尺寸與內容物味覺之對應情形 125 6-1.3 視覺與味覺之共感覺與食品瓶罐外形之味覺「聯想」結果 127 6-1.4 食品瓶罐外形與味覺「認知程度」之結果 128 6-1.5 具味覺之食品瓶罐外形趨勢 128 6-2 後續研究建議 129 參考文獻131 附錄A139 附錄B141 附錄C151 附錄D153

王炳南(1998)。商品包裝。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3-194。

王慈妤、李傳房(2005)。高齡者對包裝文字之易辨性研究-以健康食品為例。包裝設計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229-238。

王昭傑(2001)。消費者對水果醋屬性偏好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王秀如、林明男、管倖生(2005)。文詞與色彩聯想之研究-以情緒類型為例。台中技術學院學報,6,109-124。

王保進(2002)。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pp213-242。

今子修也(1991)。包裝設計。台北:藝風堂出版社,66。

朱陳春田(1996)。包裝設計。台北:新形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3-55。

朱信泰(2001)。情緒性人工聲音與電子圖像的認知模式與聯覺特徵。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

江蘭、杜瑞澤(1999)。消費者心理認知對產品包裝視覺設計之影響-以台灣飲料包裝為例。大葉學報,2(8),23-31。

李天來(1992)。CI視覺設計包裝點線面Part1。台北:北星圖書,6-40。

李淙柏(1998)。消費者促銷包裝之研究─以我國飲料促銷包裝為例。商業設計學報,2,65-82。

李福源(1998)。容器罐形態與開啟容器罐動作意象關係之研究。大同工學院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李玉如(2003)。比例關係應用於時尚性產品設計之探討─以個人配飾為個案之研究。華梵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台北。

沈美吟(1999)。包裝內容物提示手法對商品意象影響之研究─以食品包裝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
阮綠茵(2003)。聯覺現象及其於味色設計創意教學之應用。國立台灣美術館館刊,51,24-33。

呂宜親(2000)。視覺創意思考應用於國小音樂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呂清夫(1988)。造形原理。台北:雄獅圖書,31-32。

金子修也原著,廖志忠譯(1998)。包裝設計:夜晚和地球都是包裝。台北:博遠圖書,1-60。

周素娥(1999)。包裝設計管理─技術與材料。台北:包裝工業雜誌社、台包新黃頁出版社,17-19。

周凝祚(1991)。心理學。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52。

林靜宜、陳俊宏、曹融(2005)。寵物食品包裝圖文設計對消費者意象影響之研究─以犬類食品為例。包裝設計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167-176。

林銘泉、曾清旗、李增坪(2003)。防止兒童誤啟誤食藥品包裝瓶之研究。人因工程學刊,5,9-18。

林崇宏(1999)。造形、設計、藝術。台北:田園城市文化,78。

林成宇(2003)。造形參數與意象感覺的相互關係之研究-以葡萄酒瓶為例。華梵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台北。

林寶蓮(2001)。造形之視覺與觸覺意象研究─以塑膠容器形態為例。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林銘泉(1993)。造形(一) 。台北:三民書局,3-8。

林宏銘(1997)。色彩與味覺、嗅覺之共感覺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

林大偉(1995)。造形與聲音聯想認知之研究。台灣工業技術學院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吳泓哲(2001)。直接經驗與廣告對消費者認知、情感及行為意向之影響-以台灣國產品牌水果為個案研究。中興大學行銷學系博士論文,台中。

邱意珍(1994)。形、色、詩詞意境共感覺之研究。台灣工業技術學院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邱皓政(2005)。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0.1-10.15。

柯森智(2000)。消費者行為與包裝水飲料之包裝型態認知研究。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高靜蓉(1996)。色彩的視覺判斷效果在包裝設計應用上的實驗研究─以大小、輕重、冷暖感覺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

高淑玲(2003)。色彩認知和配色感覺之研究─以改變配色形狀和面積比對色彩意象影響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雲林。

高韻萍(2002)。產品造形意象與音樂的配對。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許紫星(2000)。從味覺詞的語義聯想看味覺詞的語義延伸。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徐西森(2002)。商業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62-270。

徐莉蓁(2003)。國內大學生對健康食品的認知及使用行為之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陳振生(2001)。食品機械業的商機在哪裡。台灣包裝工業雜誌,92,36-37。

陳世華(2002)。商業包裝設計對提升商品價值感之探討─以不同涉入程度商品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

陳俊宏、姚村雄(2001)。品牌文字造形變化對於消費者熟悉商品包裝之意象與識別效果影響研究。商業設計學報,5,19-28。

陳介武(2001)。世界食用油脂包裝現況與趨勢。台灣包裝工業雜誌,92,52-53。

陳淳迪、潘武宏(2006)。不同族群對於高爾夫推桿外觀偏好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2(19),95-132。

陳學毅、林盛宏(2002)。由「老殘遊記」中「王小玉說書」的聲音形容探討聽覺與視覺認知的關聯性。工業設計,2(30),290-295。

康敏嵐、陳俊宏(2005)。地方農特產品包裝視覺設計規劃與評估研究─以南投縣信義鄉「晨軒梅機能食品」之個案為例。包裝設計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95-108。

郭芝瑋、黃心怡、廖淯琪、張樺蓉(2005)。瓶裝啤酒包裝設計與消費者處理訊息方式對品牌態度及品牌形象之影響。世新印刷學報,11,193-210。

莊孟姬(2004)。中華節慶紀念酒瓶裝飾造形之意象認知性差異研究。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許杏蓉(2002)。以「包裝造形」的角度探討臺灣商業包裝設計。藝術學報,70,29-42。

張杰(2004)。現代包裝藝術設計。北京:知識出版社,1-98。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104。

張文裕(2005)。混合材質在視觸覺上之差異性研究。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彭阿善(1998)。包裝設計「商品表徵」相似性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

彭聃齡、張必隱(2000)。認知心理學。台北:臺灣東華,45-60。

黃金泰(1987)。產品包裝對產品偏好的影響─以飲料業為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黃偉發(2004)。仿生包裝之造形意象研究─以台日1990-2004年之包裝作品為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黃秋容(2003)。消費者對自有品牌食品消費認知之研究─以台中地區量販店為例。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食品工業管理組碩士論文,台中。

黃鈴池(2003)。以色彩表徵味覺意象之研究。設計研究,3,66-79。

葉金燦、林瓊菱(2005)。設計行銷。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72-156。

葉重新(1998)。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93。

楊正華、陳俊宏(2005)。食品類商品包裝之固有色探討。包裝設計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65-73。

楊清田(2001)。包裝容器的造形意象調查研究─角柱瓶、凹凸瓶與圓扁瓶之比較。藝術學報,68,1-16。

楊清田(2001)。包裝瓶器的量感錯視研究─角柱瓶與圓柱瓶的比較。藝術學報,67,17-32。

楊清田(2003)。包裝容器的造形意象與喜好度之關係研究。設計研究,3,80-93。

楊清田(1997)。構成(一)。台北:三民書局,90-94。

楊朝明(2003)。以音樂的共通感覺激發文字編排設計之課程單元與教學研究。工業設計,2(31),255-262。

楊炫叡(2001)。「形」與「音」之共同傳達效果研究。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楊純婷(2000)。中文裡的連覺詞:知覺隱喻與隱喻延伸。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劉廷英(2001)。國內飲料包裝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台灣包裝工業雜誌,92,34-35。

劉玉仙、姚村雄(2005)。機能性飲料包裝容器意象探討─以提神性飲料為例。包裝設計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251-261。

廖敏如(2000)。塑膠材質透明度在產品感知設計應用之探討。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趙榮光(1996)。十美風格:中國古代飲食風格。聯合文學,9(52),79-86。

劉奕岑、洪嘉永、阮綠茵(2002)。聲音與視覺圖像的轉換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2(4),245-255。

鄧成連編著(1987)。商品包裝設計。台北:北星圖書事業有限公司,8-184。

鄧成連(1987)。現代商品包裝設計。台北:新形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0-65。

潘淑萍(2003)。容器造形衍生及造形感性意象研究。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魯真、姜世英(2003)。液態乳品之消費結構與產品屬性之消費者認知研究。農業經濟半年刊,73,97-142。

鄭肇楨(1988)。心理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70。

蔡子瑋、劉士鈺、高郁琳、蕭秋鈴(2005)。以女性消費者資訊認知探究奶粉包裝資訊設計之個案研究。包裝設計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217-227。

蔡承諭(2004)。視、觸覺之形態與材質對產品意象影響研究。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

蔡錦雀(1997)。共感覺(Synesthesia)─以梅湘天堂的色彩為例。東吳大學音樂系碩士班音樂學組碩士論文,台北。

賴百興(2002)。透明塑膠材質之不同表面處理對產品意象之影響─以口紅設計為例。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鍾隆津(1981)。商業心理學。台北:海島,289-329。

鍾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55-83。

龍冬陽編著(1982)。商業包裝設計。台北:檸檬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8-161。

顏光良(1993)。產品容器造形設計研究─以女用化妝水容器為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魏雅萍(1999)。設計師與一般消費者對造形認知差異研究。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碩士論文,台南。

簡麗如(2002)。產品之材料意象在感覺認知之研究—以桌燈為例。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羅文坤(1986)。行銷傳播學。台北:三民書局,398-415。

蕭坤安(2005)。產品造形情感意象的認知探討。臺灣科技大學博士論文,台北。

Chen, C. S (1994).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Style. Enviromment and Planning: Planning and Design, Vol 21.

Christopher D. Wichens (1984). Engineering Psychology and Human Performance. USA: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163-192.

DARLEY/GLUCKSBERG/KINCHLA(1995)。心理學概論(楊語芸譯)。桂冠心理學叢書,48-53。

Diane Ackerman(1993)。感官之旅(莊安祺譯)。台北:時報文化,271。

DeBono, Kenneth G., Leavitt, Amy and Backus, Jennifer(2003). Product Packaging and Product Evaluation: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 Approach.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Vol. 33, Jssue 3, 513-522.

Edward E.Smith,et al(2005)。普通心理學(上)(洪光遠譯)。桂冠心理學叢書,194-195。

Edwin Garrigues Boring, Herbert Sideny Langfeld, Harry Porter Weld (1946).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373.

Henry Gleitman(1995)。心理學(洪蘭譯)。台北:遠流,148-P156。

Likert, R. (1932). A techniqu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attitudes. Archives of Psycholoyg, 14.

Martin Lindstrom (2005)。收買感官信仰品牌(李振昌譯)。台北:商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32-125。

Philip G.Zimbardo、Richard J.Gerrig(2002)。心理學導論(游恆山譯)。台北:五南圖書,204-205。

ROBERT J. STERNBERG(2003)。普通心理學(陳億貞譯)。雙葉書廊有限公司,91 -106。

Robert W. Bailey(1989)。應用人因工程學(林修如譯)。台北:桂冠心理叢書,55- P81。

Rober L. Solso (1994). A Bradford Book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Cognition and the Visual Art, Massachusetts London,England.

Raghubir, Priya and Krishna, Aradhna(1999). Vital Dimensions in Volume Perception: Can the Eye Food the Stomach?.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JMR), Vol. 36, Jssue 3, pp.313-327.

Smets, G. J. F., & Overbeeke, C. J (1995). Expressing tastes in packages, Design Studies, 16(3), 349-365.

Stafford Cliff(2001)。50最佳包裝設計的商業機密(張建成、陳顯榮譯)。台北:六合出版社,46-48。

Vim, Susan (1995). Products as Presentation.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Helsinki, Finland, 45.

林揖世、楊裕富(2005)。包裝設計。擷取日期:2005/2/10,取自:http://blog.sina.com.tw/archive.php?blog_id=2403&md=entry&id=9498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