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胡家紋
Jia-wen Hu
論文名稱: 從劇場理論談行動購物
A drama Prospective on Mobile Purchasing
指導教授: 曾盛恕
Seng-Su Tsang
口試委員: 陳崇文
Chung-wen Chen
劉恆逸
Heng-Yih Li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管理學院 - 企業管理系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0
中文關鍵詞: 國際條碼APP購物行動購物行動APP劇場理論
外文關鍵詞: UPC, APP, Purchasing, Mobile Purchasing, Mobile APP, Dramaturgical Theory
相關次數: 點閱:287下載: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從實體賣場到虛擬通路,如何打下市場,掰下最大的一塊餅,是各家廠商汲汲營營想盡辦法要爭取的,不論銷售場館或是網路頁面,都是在有限的場域範圍裏經營,如果能打破這個框架,讓消費者隨時都能買到想買的東西,這樣的便利更能觸動購買行為增加業績;而不管他人在哪裏,都能跟你結帳,即便在別的賣場,也是跟你結帳。只要有智慧型手機,上了你家的APP,以隨手可得的條碼,即便是別人家陳設的商品,卻成交了你家的業績。
消費者即便人在甲賣場裏,只要是手機開在乙賣場的APP,拿起任何甲賣場也有賣的商品,掃一下國際條碼,就能與乙賣場成交,貨送到府!甲公司的陳列,卻成就了乙公司的業績,當大家都在嚷嚷市場飽和之際,行動APP,以國際條碼結帳的方式,會將市場重新洗牌!場域概念被打破了之後,什麼樣類型的商品會是立大功的常勝軍,若能洞燭機先掌握者,必然就是搶下這新一塊大餅的勝出者。
本研究將以W賣場為實驗場館(後續簡稱為W賣場),L賣場為實驗APP,探討消費者在發現了解此功能後,帶著開啟L APP之智慧型手機於W賣場中之思考模式與消費者行為,研究者跟隨觀察後,進行訪問調查,結果發現:以生活用品,較易發生跳槽購買之投機行為,而生鮮類最為死忠,不易將此訂單從W實體櫃枱轉移至L賣場APP,觀察發現,價格與商品需求之急迫性是主要考量因素,單價較低者易於成交;而急迫性低者易於轉移成交;比價資訊透過國際條碼掃描動作自動出現,消費者進入比價模式,若不是急於使用該商品則有可能選擇價格較低者,若是立即需要使用的商品,則會選擇立刻結帳拿現貨回家。
而以實地觀察和非結構性深度訪談後發現,消費者在傳統開架式通路之購買決策行為,較像是劇場理論中提及的:經過形象整飭的I,在前台,配合扮演好一個消費者的角色,這一點,於服務業行銷的範疇中多所著墨;而大家並未討論到,在使用類似APP這類虛擬結帳方式購物時,其決策行為,卻較像是一個後台的真我ME。當這個ME出現的時候,消費者會有不自覺的,較為豐富的動作和表情出現,其思考邏輯會落入一段自說自話的情境之中;就像是上演一齣獨角戲。主角會希望能保持神秘,也就是一般在後台會進行的觀眾隔離,APP的虛擬購物,用的是私人的手機,是一種非常個人的消費行為,受訪者會更在意隱私和安全,對於較個人化的商品,指定規格的,或不想在大庭廣眾下購買的商品,反而是更為合適的結帳方式。本文亦將針對此一現象,就實體或虛擬通路購物中,消費者所表現的自我I和真我ME提出新觀點予以探討。
關鍵詞:國際條碼、APP、購物、行動購物、行動APP、劇場理論


目錄 1. 緒論 4 1.1 研究背景 4 1.1.1 行動購物趨勢成形 4 1.1.2 國際條碼普及 5 1.1.3 APP結合國際條碼結帳方式的應用 5 1.2 研究動機 6 1.2.1 行動購物的榮光 6 1.2.2 商機的發現 6 1.3 研究目的 8 1.3.1 新機制的驗証 8 1.3.2 新觀念的提出 8 2 文獻探討 9 2.1 劇場理論 9 2.1.1 前台的I:社會自我-人際互動中之印象整飾(impression management) 10 2.1.2 後台的ME:人性自我 10 2.1.3 後台獨角戲搬上前台 10 2.2 劇場理論與服務業行銷 11 2.2.1 服務擬劇說~二者相似之處 12 2.2.2 角色理論 13 2.3 虛實之間 14 2.4 虛擬世界裏的獨角戲 APP中的自我呈現 15 3 研究方法 16 3.1 資料蒐集:田野調查法(參與式實地考察法)+半結構式訪談法 16 3.1.1 參與式實地考察法 16 3.1.2 半結構式訪談法 17 3.1.3 實驗場址的選擇 18 3.1.4 受訪者的選擇與實驗的進行 19 3.2 資料分析:紮根理論 21 3.2.1 歸納 21 3.2.2 演繹 21 3.2.3 假設驗証 22 4 研究內容與結果 23 4.1 跳槽購買的行為 23 4.1.1 先軀者 26 4.1.2 早期追隨者 27 4.1.3 晚期參與者 28 4.1.4 抗拒者與冷感者 28 4.1.5 通路三合一的劇院效果 29 4.2 劇院裏的前台後台 30 4.2.1 實體賣場的前台大戲 30 4.2.2 行動購物的後台獨角戲 30 5 結論與建議 32 5.1 研究結論與貢獻 32 5.1.1 劇場理論與行動購物初次結合 32 5.1.2 虛擬和實體賣場之間的跨界競爭 35 5.1.3 小結 36 5.2 未來研究方向建議 38 5.2.1 手機購物行為的真我表現 38 5.2.2 運用人性的行銷手法 38 圖表目錄 圖1-1:行動上網普及化 4 圖1-2:手機購物成趨勢 5 圖1-3:國際條碼各區塊位置數字所代表的意義 6 圖1-4:消費情境-生活用品在家購物 7 圖1-5:購買情境-手機掃描條碼貨送到府 7 圖1-6:在L賣場中運用行動APP掃描QR CODE或國際條碼購物實況 8 圖2-1:劇場理論組成要素 9 圖2-2:劇場理論架構下的服務表演 9 圖2-3:服務的花朵 11 圖2-4:賣場中的服務像是有劇本的演出 12 圖2-5:實體店面結帳流程也是戲的一環 12 表2-1:傳統人際舞台與網路舞台比較表 14 圖3-1:這是一支已設定好L賣場會員APP之智慧型手機 16 圖3-2:按下商品搜尋即可啟動條碼掃描功能 16 圖3-3:待識別框出現時,拿起欲選購之商品條碼進行掃描 17 圖3-4:進行比對,找到L網站之相同商品 17 圖3-5:放進購物車進行結帳(指定收貨人地址貨到付現) 17 表3-1:W賣場與L賣場之異同處比較 18 表3-2:前導測試中4位受訪者反應摘要 19 圖3-6:研究步驟圖示 20 圖4-1:消費者對新機制的知覺金字塔 23 表4-1:知覺程度分項人數統計表 24 表4-2:智慧型手機使用者訪談資料摘要 25 表4-3:L賣場實體店服務流程 30 表5-1:服務擬劇說與行動購物之對照 32 圖5-1:劇場平面圖對應購物行為中之真我ME和自我I 33 圖5-2:行動購物的環境特性與商品蒐尋行為 34 圖5-3:虛擬帳號連接實際卡號L賣場與T銀行合作簽約 34 圖5-4:虛實結合-任何實體商品條碼透過智慧手機APP即可行動購物貨送到府 35 表5-2:跳槽購買行為的成功要素與消費者行為 35 圖5-5:一般體積大或重量重的非急用商品(可待配送),較易跨界成交 37 圖5-6:利用人性的行銷策略(HTTP://WWW.CIRCLE.TW/ABOUT-CIRCLE) 38

Gardner, C. A. (1987). The marketing implication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roleexpectations and consumer satisfaction in professional services encounte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Goffman, E.R. (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NY: Double-day.
Grove, S. J. & Fisk, R. P. (1983). The dramaturgy of services exchange: An analytic framework for service marketing. In L. L. Berry, and G. L. Shostack(eds.),Emerging Perspectives on Services Marketing, American MarketingAssociation, Chicago, IL.Grove, S. J., Fisk, R. P.
Bitner, M. J. (1992), Dramatizing the Service Experience:A Managerial Approach. Advances in Services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 ,1,91-121.
Bernard,H.R.(1988).Research Methods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p204-205.
Guiry, M. (1992). Consumer and Employee Roles in Service Enounters. Advances inConsumer Research, 19, 666-672.
Solomon, M. R., Surprenant, C. F., Czepiel, J. A. & Gutman, E. (1985). A RoleTheory Perspective on Dyadic Interactions: The Service Encounter.Journal of Marketing,49, 99-111.
Surprenant, C. F.&Solomon, M. R. (1987). Predictability and Personalization inthe Service Encounter.Journal of Marketing, 51, 86-96.
GSI台灣官網(2012),http://www.gs1tw.org/twct/web/gs1_newshowdetail.jsp?MID=EU201205005
方煒(2005),農產品產銷履歷與安全農業 國立臺灣大學生機系 PPT原網:http://www.ecaa.ntu.edu.tw/weifang/Traceability/%e8%be%b2%e7%94%a2%e5%93%81%e7%94%a2%e9%8a%b7%e5%b1%a5%e6%ad%b7%e8%88%87%e5%ae%89%e5%85%a8%e8%be%b2%e6%a5%ad.ppt#271,7,投影片 7
李捷聲(2007),二維條碼在台灣市場的機會與挑戰分析 碩士,臺灣大學,台北
林玲妃(2007),行動條碼GO,無線便利通 工研院,資通所,台北
周元韻(2010),台大智活insight, http://insight.ntu.edu.tw/zh-tw/node/2518
陳惠玲(2002),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第20期 碩士,南華大學社研所,嘉義
陳姿伶(2004),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碩士,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
郭生玉(1990),心理與教育研究法 中和市:精華書局,175-176
翁懿涵、許瀛方、黃 葳(2000),紮根理論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網址:http://web.ed.ntnu.edu.tw/~panhu/groundedtheory.pdf。
萬事達卡(2012)網路購物行為調查http://tw.news.yahoo.com/%E7%B6%B2%E8%B7%AF%E8%B3%BC%E7%89%A9%E6%96%B0%E8%B6%A8%E5%8B%A2-%E9%80%BE%E5%9B%9B%E6%88%90%E9%80%8F%E9%81%8E%E6%89%8B%E6%A9%9F-200354597.html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