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璿蓁
Hsuan-Jen Chiu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臺灣物產展示建築演變之研究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s Merchandise Display Halls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指導教授: 王惠君
Huey-Jiun Wang
口試委員: 杜功仁
Kung-Jen Tu
邱奕旭
I-Hsu Chi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院 - 建築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13
中文關鍵詞: 商品陳列館展示建築工商業日治時期農物產
外文關鍵詞: Merchandise Display Hall, Display Architecture, Commerce and Industry,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gricultural Products
相關次數: 點閱:22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在日治時代初期,日本政府曾針對臺灣的水產及煤、金等礦藏進行調查,當時的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將殖民地臺灣的經濟政策定位於開發臺灣資力與改進農業生產的方向,這些農物產品對於往後成為舉辦各式品評會以及博覽會的重要展示內容。後因各地所辦之非長久性農物產品評會以及博覽會效果成效佳,故以臺北、臺南兩地開始設立永久性的物產陳列機構作為博覽會的「展示從結」,不僅提供庶民消費的視野,也提供了建立商業網絡的管道,成為聯繫了大眾消費活動之面向,且極具有描繪豐饒社會生活圈圖示的功能。
本研究以探討日治時期臺灣物產展示機構的使用建築演進為出發點,並設定臺灣北至南部的物產展示機構所使用的建築為研究對象,分析設立原因、建築特色和後續變遷,再從分析中比較其基地位置、結構系統、日治時期不同時間點的建築特色以及不同等級的物產展示機構建築之間的空間配置方面。
研究結果得知,臺灣日治時期的物產展示機構大致上分為三種類型,按照演變的過程共分為物產陳列館、商品陳列館以及商工獎勵館(或產業館)等三個等級,這些組織皆性質相同,都以促進臺灣工商業發展為目標,並以初代物產陳列館的經營模式為基礎,隨著時代與地區性的需求來拓展業務量與服務範圍;而臺灣的物產展示機構所使用過的廳舍並非每棟皆是興建即作為其使用,有部分則是承接前一個機關所使用過的建築進行整修,再轉移給該機構。
基地選址部分,該機構多選在人口聚集之地方行政中心、交通便利、顯目以及有足夠空間舉辦活動等符合條件之位置;建築構造發展由初期的木造與磚造演變至後期的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建築風格則逐漸從傳統日式與新古典主義走向現代主義。空間主要會依照物產展示機構的業務需求來做擴張或變更;建築轉換運用大部分以公家機關互相轉用為主,亦有因舉辦展覽會或者共進會而興建的建築,在活動結束後轉用給該機構之紀錄。戰後,日治時期官廳舍多數被國民政府所接收,因此物產展示機構建築有轉作為宿舍、國營事業辦公處和民防指揮部,而量體較大的建築則作為軍方機關據點以及地方高等法院。
這將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瞭解過去的重要資訊,提供有關臺灣物產展示建築相關研究,填補現有研究的缺口。


During the early period of Japanese colonial rule,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conducted investigations into Taiwan's fisheries, coal, gold, and other mineral resources. The Governor-General of Taiwan at the time, Kodama Gentarō, positioned the colony's economic policy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and winning of Taiwan's resources as well as the optim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se agricultural products later became important exhibits in various product appraisal and exposition events. Due to the successful outcomes of these events and expositions held in different regions, permanent product exhibition institutions were established in Taipei and Tainan as the "culmination of exhibitions." Furthermore, such institutions not only provided a perspective on consumer consumption for the general public but also served as channels for establishing commercial networks. They became a vital link to mass consumption activities and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portraying a prosperous social life.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architectural evolution of Taiwan's product exhibition institutions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n order to do tha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buildings used by product exhibition institutions from northern to southern Taiwan, analyzing the reasons for their establishment,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nd subsequent changes. The analysis compares their locations, structural systems,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at different points in time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nd spatial configurations of product exhibition institutions of varying grades.
The research findings reveal that during Taiwan's colonial period under Japanese rule, the institutions for showcasing local products were generally categorized into three types: Product Exhibition Halls, Commodity Display Halls, and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Reward Halls (or Industry Halls). These organizations shared similar objectives, aiming to promote Taiwan's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development. They were based on the operational model of the original Product Exhibition Halls, which expanded their scope of business and services over time in response to changing demands and regional needs.
Regarding the selection of locations, these institutions often chose places with concentrated populations, administrative centers,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prominent visibility, and sufficient space to host events that met the required conditions. The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evolved from early wooden and brick structures to later reinforced concrete and brick constructions. Architectural styles gradually shifted from traditional Japanese and neoclassical to modernist designs. The spatial layout primarily depended on the operational requirements of the product exhibition institutions, leading to expansions or modifications as needed.
As for building conversions, many of the used facilities were not purpose-built but underwent renovation to accommodate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revious institution before being transferred to the new organization. Most of these buildings were repurposed for use by other public agencies, while some were constructed specifically for hosting exhibitions or joint events and were later handed over to the institutions for their use. After World War II, most of the colonial-era government buildings were taken over by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resulting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se product exhibition institutions' buildings into dormitories, state-owned enterprise offices, and civil defense command centers. Larger buildings were utilized as military bases and local higher courts.
The overall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contribut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important historical information regarding Taiwanese commerce and industry by filling gaps in existing research on Taiwan's product exhibition architecture.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2 一、研究對象 2 二、時間範圍界定 2 三、地理範圍界定 3 第三節 相關文獻回顧 3 一、過往研究 3 二、史料運用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8 一、研究方法 8 二、研究流程架構 9 第二章 日治時期臺灣物產展示機構之沿革 10 第一節 日本物產展示機構的起源 10 第二節 臺灣物產展示機構的建置與發展 15 一、日治時代前期(1895-1910年) 16 二、日治時代中期(1911-1935年) 26 三、日治時代後期(1936-1945年) 34 第三節 臺灣的物產展示機構人員組織與業務範圍 39 一、物產陳列館(物產陳列所、物產陳列場) 41 二、商品陳列館(商品陳列所) 42 三、產業館 42 四、商工獎勵館 43 第三章 臺灣物產展示機構之建築與空間分析 46 第一節 臺北地區 49 一、臺灣總督府物產陳列館時期(第一代建築 1898-1917年) 49 二、臺灣總督府商品陳列館時期(第二代建築 1917-1938年) 59 三、使用舊臺北電話交換局建築時期(第三代建築1938-1945年) 96 第二節 新竹地區 117 第三節 臺中地區 135 一、臺中縣物產陳列館時期(第一代建築 1900-1908年) 135 二、臺中州商品陳列館時期(第二代建築 1908-1926年) 148 三、臺中州商工獎勵館時期(第三代建築 1926-1945年) 160 第四節 臺南地區 179 一、併入臺南博物館於北白川宮御遺跡時期(1901-1922年) 180 二、臺南州商品陳列館時期(第二代建建築 1921-1926年) 189 三、臺南州產業館時期(第三代建築 1926-1945年) 196 第五節 高雄地區 208 一、於新濱町一丁目時期(第一代建築 1928-1932年) 208 二、於山下町一丁目1番地時期(第二代建築 1932-1938年) 216 三、於榮町二丁目時期(第三代建築 1938-1945年) 222 第六節 其他地區之物產展示機構 242 一、南投郡物產陳列館(聚芳館) 242 二、花蓮港廳產業獎勵館 247 第四章 物產展示機構之建築特色與比較 248 第一節 分布位置 248 第二節 基地選擇 249 第三節 設立經費 257 第四節 建築構造 258 第五節 樣式風格 263 第六節 空間組織 264 第七節 建築轉換利用方式 268 第五章 結論與後續研究 275 第一節 結論 275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279 參考文獻 附錄一 附錄二

一、論文及期刊
廖靜如,《日本殖民主義下之台灣總督府博物館》,臺南藝術學院(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4。
李尚穎,《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之研究(1908-193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謝燕蓉,《日治時期臺灣博物館設置歷程之分析》,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碩士論文,2018。
張世朋,《日治時期始政四十年台灣博覽會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5。
彭慧媛,《日治前期「殖民臺灣」的再現與擴張—以「台灣勸業共進會」(1916)為中心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黃俊昌,《日治時期臺灣的農事改良政策與農村社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許瓊文,《始政四十週年紀念臺灣博覽會展示設計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2020。
坂本貴,《日治時期公學校兒童的作文之分析》,國立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末武美佐,〈產業獎勵的試行:1899 年臺南縣農產物品評會〉,《臺灣文獻》,68卷第04期,2017.12。
歐素瑛,〈海外雄飛—高雄商業學校與日本南進政策〉,《臺灣文獻》,72卷第02期,2021.06。
蔡思薇,〈日治時期臺灣物產展示的緣起〉,《臺灣學通訊》,第47期,2010.11。
蔣雅君,《從商品陳列館到歷史博物館之「國族」象徵建構與解構》,國際學術工作研討會「近代・神話・共同體:臺灣與日本」發表論文,2017。
孫祖玉,《臺灣日治中期裝飾藝術風格的設計表現》,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林品章,〈日治時期設計相關的大型展覽活動〉,《臺灣學系列講座(二)》,2009.12。
陳煒翰,《日本皇族的殖民地臺灣視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林品章,〈日治時期大型展覽活動報導—中部臺灣共進會〉,《藝術家》,卷期52:4,2001。
張守真,〈哈瑪星:擁有很多「第一」的現代化新市街〉,《高市文獻》,第20卷2期,2007。

二、調查報告書與計畫書
《國立歷史博物館升級發展計畫》(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17)。
黃俊銘,《新竹市日治時期建築文化資產調查研究》(臺北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9)。
主持:張玉璜,《臺南市市定古蹟「原臺南神社事務所」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臺南市:臺南市政府,2005)。

三、書籍
呂紹理,《展示臺灣 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描述》(臺北市:麥田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05)。
井出季和太,郭輝編譯,《日據下之臺政》(原名:《臺灣治積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6)。
石田一良,《思想史II》(東京:山川,1990)。
吉見俊哉,《博覽會的政治學》(臺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0)。
三宅拓也,《近代日本〈陳列所〉研究》(京都市:思文閣出版,2015)。
陳其南、王尊賢,《消失的博物館記憶 早期臺灣的博物館歷史》(臺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2009)。
田中一二、李朝熙,《臺北市史-昭和六年》,(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8)。
齊永昌、褚苔伊、徐璽,《北一女百年影像》,2005。
李瑞宗,《臺北植物園與清代欽差行臺的新透視》(臺北市:南天書局,2007)。
吳昱瑩,《圖解台灣日式住宅建築》,(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18)。
蔡蕙頻,《好美麗株式會社:趣談日治時代粉領族》(臺灣:貓頭鷹出版,2013)。
鄭麗玲,《躍動的青春–日治臺灣的學生生活》(臺北:蔚藍文化,2015)。
《國立歷史博物館沿革與發展》(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2)。
《台北電信史略》(臺北:交通部電信總局編,1981)。
酒井澤喜,《日本貿易統制機構》(東京:修文館,昭和17年)。
《臺中市志》(臺中市:臺灣新聞社,1934)。
鹿又光雄,《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誌》(臺北市:臺灣博覽會誌,1939)。
何培齊文字編纂;國家圖書館閱覽組編,《日治時期的臺南》(臺北市:國家圖書館,2007)。
《高雄港勢展覽會誌》(高雄市:高雄港勢展覽會,1931)。
楊儀靜,《窯藝藏珍》(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11)。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南投玉山情‧逐夢水沙連〉,《總統府地方文化展系列》,第14專輯,2003.01。

四、日本與臺灣日治時期官方資料
《大阪商品陳列所十年紀要》(府立大阪商品陳列所,1901)。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臺灣總督府檔案,1895-1945。
《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報文》第二卷 第二冊,〈臺南縣農事試驗場試作成蹟〉,1899。
臺灣總督府民政局,《臺灣總督府民政事務成績提要》(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局,1897年)。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附屬林業試驗場植物要覽》,1918。
《臺灣勸業共進會協贊會報告書》,1916。

五、戰後官方資料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財政部國有財產局》

六、報紙及刊物
《読売新聞》
《臺灣日日新報》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總督府報》
《臺中州報》
《臺灣建築會誌》
《臺灣公論》
《台灣新聞報》
《梨本宮守正王殿下臺灣御成寫真帳》
《臺灣總督府商品陳列館本島商品陳列館一覽》(臺灣總督府商品陳列館,1938)。
臺灣博物館協會,〈臺南州立教育博物館の沿革〉,《科學の臺灣》,創刊號,1933.11。
森巍,《花蓮港廳案內 昭和十八年版》(花蓮市:花蓮港廳產業獎勵館,1943)。
《臺灣大觀》,臺灣大觀社,1912。
《臺灣經濟年報》,第一輯(臺北:南天書局,1996年7月2刷)。
《高雄老明信片》

七、網路資料
劉揚琦整理,《日治時期地方行政機構》,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http://thcts.ascc.net/themes/rd15-03010.php。
歡迎光臨臺北風華錄,臺北總督府圖書館 殖產局博物館 紀念博物館,https://tm.ncl.edu.tw/curation/tm_new/htdocs/subject/taipei/taipei05a.htm。
薰風 台日の絆–橫濱近代建築舉隅,https://www.kunputw.com/archives/yokohama。
府城物語網站,百年銀座–衡陽路,https://reurl.cc/x1vD4b。
新竹市政府-1930的新竹市建築,http://140.112.105.19/workspace/culture_tmp/08-1-detail.html。
文化部臺灣漆藝e學院-臺灣漆藝文化史,https://lacquer.moc.gov.tw/home/zh-tw/ASD。
報時光 昔日光景-坐擁地段王!開幕後創20億年營收 1999年台中中區遠東百貨,https://time.udn.com/udntime/story/122835/7061388。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檢察署簡介,https://www.tnh.moj.gov.tw/media/76428/47231314164.pdf。
臺灣高等檢察署臺南檢查分署,本署建築沿革https://www.tnh.moj.gov.tw/290604/290708/290712/307664/post。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二二八遺址資料庫-高雄憲兵分隊部,https://www.228.org.tw/eseki-view.php?ID=70。
國家文化資產網—南投市中山公園「聚芳館」,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041221000001。

八、官方圖資系統
臺北市歷史圖資系統。
農林航空測量所AFASI圖台。
中央研究院之百年歷史地圖。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2028/08/16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