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淑華
Shu-hua Wu
論文名稱: 創新策略對產品開發之影響─以3M消費品台灣子公司魔布拖把為例
Influence of new product launching to the innovation strategy:3M Flat Mop -- A Case Study
指導教授: 劉代洋
Day-yang Liu
口試委員: 王之彥
none
張琬喻
non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管理學院 - 企業管理系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6
中文關鍵詞: 創新創新策略新產品新產品開發
外文關鍵詞: 無資料
相關次數: 點閱:164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即是從全球最具創新策略的公司—3M,透過各案研究法來進行其創新策略對新產品開發的影響,探討如何藉由創新策略的思維模式,推動新產品的開發。期望透過此研究對於著重代工的臺灣本土產業,建立更宏觀的視野,以創新出發,為企業著重永續發展的根基。
    3M應用拉推策略,從小小創意抽獎活動到運用各種獎項、美國總部接受表揚的榮譽,都是激勵員工創意的拉力。根據商業人士統計,在現代社會中,世界上有50%的人每天都要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到3M的產品,3M全球創新的卓越表現實為企業的典範,因此本研究利用個案研究法對3M公司進行深入探討。
    本研究結論如下:
    3M公司的創新策略為何。
    成功的新產品基本條件為何。
    創新策略對新產品開發的影響。
    創造往往有其風險,3M更以團隊合作Team Work奉為圭臬,『如果能夠持續踏實努力,自然必能有所回報』,看是單純,但卻是逾越國界的3M哲學,全世界都能通用的『正向式思考』。


    無資料

    摘要 I 誌謝 II 目錄 III 圖目錄 IV 表目錄 V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內容及範圍 3 第四節 研究限制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創新及產品創新策略 6 第二節 新產品及其發展過程 17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7 第二節 個案研究分析 29 第四章 3M公司簡介與產業分析32 第一節 清潔用品產業分析32 第二節 3M公司簡介 36 第伍章 3M新產品創新的個案研究50 第一節 3M創新策略對新產品開發之影響50 第二節 3M [魔布拖把]創新策略對新產品上市的個案研究58 第三節 3M[魔布拖把]研發的過程與挑戰 7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7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79 參考文獻 82

    中文部份:
    1.3M公司網站:http://www.3m.com/
    2.于保平(2003/6/19),創新氛圍"3M製造:15%原則+逆向戰略計劃法, 21世紀經濟報。
    3.中央編譯(2003),追求卓越—美國優秀企業的管理聖經,中央編譯出版社翻譯出版。
    4.日經商業部編、李介民譯(1999/01),3M創意之神的企業傳奇,晨星出版。
    5.王霆、陳勇、袁淳等編著 (2003),杜拉克談創新與策略,水星文化事業
    6.朱靜女譯(2006/01) ,實踐六個標準差:活用標竿企業經驗、執行最佳六個標準差,美商麥格羅•希爾。
    7.吳怡銘(2002),3M挑戰創意、求新求變,能力雜誌559期。
    8.吳怡銘(2003),3M台灣子公司、Six Sigma:與創新並存的組織DNA,能力雜誌568期。
    9.李田樹譯(2003),轉敗為勝、化目標為成效,天下文化哈佛商業評論精選27,pp32-70。
    10.邱莉玲( 2006/02/14),創新要有聚焦、量化標準來管 ,工商時報/經營知識/D3版。
    11.翁得元(2006/04/26),創新才有活路, 經濟日報。
    12.張玲利(2003),Six Sigma的經營管理,能力雜誌569期。
    13.陳正平等譯(2004),策略地圖,臉譜出版、城邦文化發行pp198-199。
    14.彭桂清、徐苑琳(2005/12),3M全球創新、永無止境,作者,維德文化。
    15.楊瑪利、楊方儒(2004/11),3M的創新應變,遠見雜誌。
    16.廖志德(2003),DFSS開啟產品設計新境界,能力雜誌568期。
    17.肇毅(2004/02/21),創新與企業永續經營、3M管理成功經驗研究。
    18.齊思賢、楊幼蘭譯(2004),應變:用對策略做對事,天下遠見。
    19.劉常勇(1996),集團企業的創新戰略,第五屆官產學懇談會、北京。
    20.劉順仁(2005/12),競爭大未來─寧靜的創新巨人,台大管理學院競爭力與創新研究中心。
    21.樂為良譯(2002),六個標準差簡單講,台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公司。
    22.應小端譯(2002),創新、3M公司突破創新,天下文化哈佛商業評論精選24,pp38-58。
    23.薛偉傑(2004/02/03),員工有新產品、可掌新部門,明報專訊、管理智商。
    24.薛偉傑(2004/02/03),產品Post-it由此而來,明報專訊、管理智商。
    25.羅逸園(2003/07),多國籍企業子公司創新程度影響因素之探討—以3M亞洲地區子公司為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
    26.蘇怡仲(2000/04),創新高手談創新、3M明尼蘇達礦業與製造公司,智庫頂尖企業系列,P61-83。
    27.鄧俊修,(2006)3M Touch System的藍海策略:專訪3M光學事業部--總經理 張師誠先生。
    28.高宜凡(2004/01)臺灣3M的成功行銷術 ,突破雜誌222期。
    29.方正儀(2003/05)標竿企業新做法 ,管理雜誌347期。
    30.刊欣 (2002/08)3M從「奇異大學」挖到寶,商業周刊769期。
    31.劉典嚴 (2001/03)產品創新,3M功夫一流 ,能力雜誌541期。
    32.世界經理文摘(1990/07)3M創新的祕訣,世界經理文摘167期。
    33.世界經理文摘(1989/05)3M用故事規劃未來訣,世界經理文摘153期。
    34.盧詩磊 (2007/01)一世紀永不停歇的創新--老牌績優企業3M未來創新方向,能力雜誌611期。
    35.吳思華(1999),「台灣如何面對知識經濟時代之挑戰」-「知識管理與技術創新」議題的座談會,中山大學。
    36.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著,周文祥,慕心編譯(1998),巨變時代的管理,中天出版。
    37.Philip Kotler 著,方世榮譯,行銷管理學,第九版,東方書局。
    38.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著,蕭富峰,李田樹譯(1998),創新與創業家精神,台北市,麥田出版。
    39.張如蓮(1996),「高科技事業中創新類型與組織知識創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0.「行銷管理辭典」 (1988),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
    41.金偉燦、莫伯尼/著 ,譯者:黃秀媛(2005/08),藍海策略-開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天下文化出版。
    42.劉熙玲(民78),「行銷資訊可信度與新產品發展績效」,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43.方世榮 (1996)。行銷學。台北:三民。
    44.賴士葆(1990),「影響企業產品創新績效內部關鍵因素」,管理思潮,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頁83-108。
    45.林靈宏,「消費品類型、創新類型與新產品行銷策略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民83。
    英文部份:
    1.Afuah,Allen ( 1998 ), ''Innovation Management : Strategies, Implementation, and Profits'',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Ansoff, H. I, “Strategies of Diversification”, Harvard BusinessReview, 35(5), pp. 113-124, 1957.
    3.Barczak, Gloria., “New Product Strategy, Structure, Process, and
    Performance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Journal of ProductInnovation Management 12, pp.224-234, 1995.
    4.Becker, S.W.&Whisler, T.L.(1967), ''The innovative organization:A selective view of current theory and research.''Journal of Business, 4 :pp. 462-469.
    5.Booz, Allen & Hamilton, “New Product Management for 1980’s”,New York, 1982.
    6.Bucklin Louis P.(1963), “Retail Strategy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ConsumerGoods,” Journal of Marketing, Jan 1963, Vol.27, Iss.000001, pp.50-56.
    7.Cooper, R. G. and Kleinschmidt, E.. J. (1986),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new product process: Steps, deficiencies and impact,''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3(2),pp 71-86.
    8.Damanpour,F.(1991).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A meta-analysis of effects of determinants and moderator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34,pp555-590.
    9.Gupta, A.K. and Wilemon, D.L.,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Based New Product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0.
    10.Henderson,Rebecca M. & Kim B. Clark, (1990), ''Architectural Innovation:The Reconfiguration of Exis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 Failure of Established Firm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35,pp.9-30,March.
    11.Holbrook, M. B. and Howard, J. A. (1977),“Frequently Purchased NondurableGoods and Services,” in Selected Aspects of Consumer Behavior, RoberFerber,ed., Washington, DC: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pp.189-222.
    12.Kotler, P,〝Marketing management〞,10th Edition, Prentice Hall,2000.
    13.Levitt, T.(1965), “ Exploit the Product Life Cycl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Dec.:81-94
    14.Sands, S. and Warwick, K.(1977), “ Successful Business
    Innovation: A Survey of Current Professional Views.”, CaliforniaManagement Review; 20(2):5-16
    15.Souder, W. E. (1988), ''Managing Relations Between R&D and Marketing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jects,''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5,pp. 61-19.
    16.Utterback,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Evolution”, Mastering theDynamics of Innova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pp.79-102,1994a.
    17.Utterback, “Difference in Innovations for Assembled andNoassembled Products.”, Mastering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pp.123-145, 1994b.
    18.White, R.(1976), “ Consumer Product Development.” Penguin Book.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2013/01/21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