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顏鈺珊
Yu-shan Yen
論文名稱: 生命成長團體講師對成人生命教育教學方式之探究
The Instructional Methods of Adult Life Education:The Views from the Life Growth Group Lecturers
指導教授: 朱如君
Regina Juchun Chu
口試委員: 翁楊絲茜
Sz-chien Wengyang
朱子君
Anita Zichun Ch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Digital Learning and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5
中文關鍵詞: 生命教育成人教育轉化學習成長團體
外文關鍵詞: life education, adult education,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growth group
相關次數: 點閱:296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教育的普及成就了我國在政治、經濟與科技各方面的長足進步,然而,過分重視理工實用、輕忽人文思想的教育體制,也讓社會付出沉痛的代價。現今社會價值觀中,過份追求個人自我的幸福,強調使自我達到最大快樂的結果,不計較一個人行為背後的動機與手段,因而鮮少考慮他人的感受與對周遭環境的影響,此外,在教學上只教學生如何生存,卻忽略了教導學生探索生命的意義與目的。
近年來教育決策單位以及關心教育人士開始提倡「生命教育」,期望落實啟發生命智慧的理想,貫徹於學校教育體系之中。然而,生命教育不該只是學校教育,生命教育是生活教育,是無時無刻存在我們的四周圍,然而現今社會氛圍缺乏教導我們面對生命中的挫敗該如何自處,而當政府推動校園生命教育的同時,父母更是孩童最佳的榜樣,最實際的例子。因此,生命教育不僅孩童必須接受洗滌,輔助孩童的父母們更應該接受生命智慧的薰陶。
何謂成人教育呢?成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促使成人知識、態度、價值和技巧的轉變,而老師往往扮演著傳道、授業、解惑與影響學員學習的重要角色,因此,本研究以成人生命教育的角度,進行成人生命成長團體講師教學方式之探究,透過探討「生命成長團體」講師對生命教育理念、看法、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等情形,探究其自身在生命教育的道路上對學員與自我的影響與改變。透過此研究,希望藉由擁抱生命成長團體講師的生命教育教學經驗,挖取講師對生命教育教學的智慧與寶藏,以期能從講師教學經驗的脈絡之中挖掘出更多不一樣的內隱知識,取之社會,回餽社會。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aiwan’s achievements in universal basic education has improved our progress in the fields of politics, economics and technology. However, overemphasizing on practical technology, but neglecting humanistic subjects in the educational system has also made our society pay a heavy price. Nowadays, it seems that to pursue individual self-happiness is the top priority whatever it may takes. Also, people rarely take into account the feelings of others and the impact on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In terms of education, teaching students how to survive appears to be the main goal, yet, exploring the meaning and purpose of life appears to be somewhat neglected.
In recent years, educational policy-making institutions and those who care about education began to promote "life education". They expect to implement the ideals inspired by the life wisdom into the school system. However, life education should not only be in the school education. It is surrounded us all the time in our lives. However, the modern society is notorious for teaching us how to handle frustration in life. Moreover, while the government started to promote life education at school, parents should be the most appropriate models of children, or the most practical examples. Therefore, not only the children should be educated life education, but their parents should accept the nurture of life wisdom.
What is adult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adult education is to impro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dult’s knowledge, attitudes, values and skills. In the process, teachers ofte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o explain thoughts, to answer questions and confusions, and to influence students’ learning. Therefore, this study facts from the adult life education’ angle to explore the life growth group lecturers’ teaching way. Exploring the life education idea, view, teaching methods, or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s of the life growth group, the study looks for the influence and change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s in their self life education journeys. Through this research, I hope learn from the life growth group instructors’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to explore the implicit knowledge of life education in their teaching experiences so that more people could be benefited because of life education.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 附錄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為何獨以研究講師的理由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4 第五節 研究限制 5 第六節 預期貢獻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生命教育 7 第二節 生命教育的教學方式 11 第三節 生命教育的具體研究成果 16 第四節 成人教育 17 第五節 成人生命教育學習與成人轉化學習理論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4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4 第二節 研究架構 24 第三節 研究者與研究對象 26 第四節 研究程序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29 第六節 講師的教學脈絡圖 30 第七節 信實度研究 3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2 第一節 成功的生命教育定義 32 第二節 生命教育教學脈絡圖 33 第三節 講師教學模式與方法之探討 36 第五章 總結、省思與展望 65 第一節 總結 65 第二節 省思 70 第三節 未來展望 71 表目錄 表2-1 生命教育教學法歸納表 14 表3-1 受訪者個人基本資料 27 表3-2 訪談次數與日期統整表 28 圖目錄 圖2-1 成人教育學的假設與對應的學習型模(蔡培村、武文瑛,2010) 20 圖3-1 本研究之研究概念圖 25 圖3-2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圖 25 圖3-3 本研究研究流程圖 28 圖3-4 講師對成人進行生命教育的教學脈絡圖 30 圖4-1 受訪者A對成人進行生命教育的教學脈絡圖 34 圖4-2 受訪者B對成人進行生命教育的教學脈絡圖 34 圖4-3 受訪者C對成人進行生命教育的教學脈絡圖 35 圖4-4 受訪者D對成人進行生命教育的教學脈絡圖 35 圖4-5 受訪者E對成人進行生命教育的教學脈絡圖 36 附錄目錄 附錄一 訪談大綱 80 附錄二 訪談同意函 82 附錄三 訪談回饋表 83 附錄四 正式訪談受訪者訪談回饋統計表 84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MBAlib智庫百科(無日期)。安東尼•羅賓(Anthony Robbins)。取自http://wiki.mbalib.com/zh-tw/%E5%AE%89%E4%B8%9C%E5%B0%BC%C2%B7%E7%BD%97%E5%AE%BE
丁文祺(2007)。教育大不同*教育不斷電。取自http://blog.yam.com/educationradio_yblog/article/10080206
王麗雲(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朱懷皙(2004)。以生命帶生命-教孩子走人生的路。學生輔導雙月刊,93,150-165。
肖川(2006)。「生命教育的三個層次」。師道,5,16-18。
谷口雅春(1964)。生命的實相。東京:日本文教社。
吳妙茜(2009)。程頤生命教育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N6BsT5/record?r1=1&h1=0
吳秀碧(2006)。生命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案。台北:心理。
吳武雄(2003)。「推動生命教育回歸教育本質」。建中學報,9,12,1-9。
吳清山、林天祐(2000)。「生命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37,98。
吳靖國(2006)。生命教育視域交融的自覺與實踐。台北:五南圖書。
吳榮鎮(2001)。落實輔導再認識工程—生命教育。學生輔導,76,104—109。
吳瓊洳(1999)。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台灣教育,580,12-18。
李瑞娥(2010)。生命教育-探索人生歷程的學習(第二版)。台北:麗文文化事業。
林治平(1996)。中原大學實施全人生命之理念與實踐之研究。全人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宇宙光。
林思伶(2000)。高級中學實施生命教育現況,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201—237。台北市:寰宇。
林思伶(2001)。生命教育的理念與做法。台灣地區國中生生死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198—214。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林綺雲(2003)。死亡教育與輔導—批判的觀點。生死學研究創刊號,77-92。
林樹橋、張美娟(製作人)、汪京台(導演)(民82)。我的這一班。臺北市:公共電視。
林鶯(譯)(1999)。J. Donald Walters(1986)著。生命教育:與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戰。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沈浪(1998)。我們需要生命課程或人文精神。師友,214,33-37。
胡君楠(2008)。得榮社會福利基金會。取自http://www.glory.org.tw/Page_Show.asp?Page_ID=647
星雲大師(1999)。星雲文集。取自http://www.fgs.org.tw/master/masterA/books/delectus/history/02-14.htm
孫效智(2001)。「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哲學雜誌,35,4-31。
洪藝芬(2003)。「101好書」繪本主題分類與遊戲~生命教育。幼教資訊,153,47-51。
許秀霞(2003)。生命教育對高職學生生命意義感教學成效之探討-以福智生命教育理念為主軸。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集,19-23。
許雅惠譯(Peter, J.原著)(2002)。成人及繼續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
教育wiki(2011)。合作學習。取自http://content.edu.tw/wiki/index.php/%E5%90%88%E4%BD%9C%E5%AD%B8%E7%BF%92
教育部(2010)。教育部生命教育中程計畫。台訓(三)字第0990034292號函訂定,取自http://www.edu.tw/files/bulletin/B0042/%E6%95%99%E8%82%B2%E9%83%A8%E7%94%9F%E5%91%BD%E6%95%99%E8%82%B2%E4%B8%AD%E7%A8%8B%E8%A8%88%E7%95%AB20.doc
教育部(無日期)。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取自http://life.edu.tw/homepage/091/new_page_1.php?type1=2&type2=1
鹿沼景揚(1992)。生命教育法。載於沈木青(主編)。台中市:金玉堂。
張純子(2010)。「生命教育實踐關懷倫理學:一位幼兒教師的個案研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4,55-78。
張湘君(2000)。兒童圖畫書─推行幼兒生命教育的好幫手。與生命有約─幼兒生命教育統整教學。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黃天中(1992)。死亡教育概論一死亡教育課程設計研究。台北:業強出版社。
黃富順(2000)。成人教育導論。臺北:五南出版社。
黃智慧(2003)。減緩教師工作壓力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fb110608161024)
黃義良(2000)。生命教育在國小課程中的融合與落實策略。北縣教育雙月刊,33,69-77。
黃歆娉(2006)。生命教育典範教師生命歷程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取自http://www.google.com.tw/search?hl=zh-TW&biw=1259&bih=495&q=%E7%94%9F%E5%91%BD%E6%95%99%E8%82%B2%E5%85%B8%E7%AF%84%E6%95%99%E5%B8%AB%E7%94%9F%E5%91%BD%E6%AD%B7%E7%A8%8B%E4%B9%8B%E5%80%8B%E6%A1%88%E7%A0%94%E7%A9%B6&btnG=%E6%90%9C%E5%B0%8B&oq=%E7%94%9F%E5%91%BD%E6%95%99%E8%82%B2%E5%85%B8%E7%AF%84%E6%95%99%E5%B8%AB%E7%94%9F%E5%91%BD%E6%AD%B7%E7%A8%8B%E4%B9%8B%E5%80%8B%E6%A1%88%E7%A0%94%E7%A9%B6&aq=f&aqi=&aql=&gs_sm=s&gs_upl=11093l11093l0l1l1l0l0l0l0l141l141l0.1
黃琪雯譯(Jean-Louis Fournier原著)(2009)。爸爸,我們去哪裡?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生命教育與教育革新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
無名氏(製作人)、無名氏(導演)(1999)。大愛劇場系列。臺北市:大愛電視。
無名氏(製作人)、無名氏(導演)(2008)。中華德育故事。北京:中央電視。
鈕則誠(1999)。生命教育的定位。生命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會議手冊,108-112。嘉義:南華大學。
傅偉勳(2001)。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正中。
楊文彬(2003)。『透過「非正式學習」做一個終身學習的現代人』。菁莪,15,4,45-53。
楊國賜(1989)。「迎接社會轉型的挑戰,邁向成人教育的新境界」。隔空教育論叢,2,1-18。
莊麗卿(2006)。生命教育之實踐—以國小二年級為例。研習資訊,32,4,63-74。
莊麗卿(無日期)。歌詠生命的旋律---生命教育融入式教材教法設計。取自http://www.ttps.hc.edu.tw/school/friendly/kind/life%20edu/2act/3.ppt
劉仲芳(1999)。生命教育的課程內涵與實施。南投文教,12,14-16。
劉見成(1999)。「死亡與生命的意義:《列子》中的觀點」。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117-134。
劉明松(1997)。生死教育的推展與實施。台灣教育月刊,580,7-11。
劉修吟(2003)。大學生命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以花蓮某大學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fb110831121002)
黎建球(2001)。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其內容。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37-48頁)。台北市:寰宇。
郭曜棻(2007)。「轉化學習理論的實踐─磺溪沿岸居民的社區行動」。社區發展季刊,117,281-297。
葉麗君(2000)。塑建多元智慧的學習環境推動生命教育。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05-126)。台北市:寰宇。
陳永寬譯(谷口雅春原著)(1984)。幸福人生指引。台和市:千華。
陳金盛(1989)。情意領域的教學策略。教與學,15,21-23。
陳芳玲(1998)。建構主義的生命教育課程。生命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
陳國雄(2003)。國小生命教育課程實施現況與困境之探討—國小教師觀點(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fb110831133837)
陳英豪(2001)。基督教論壇報,九十年一月五日,第二版。
陳綠萍(2006)。落實校園生命教育的具體做法。生命教育半年刊,1,105-110。
錢永鎮、馮珍芝(1998)。生命教育教學法。台灣省高級中學八十七學年度南一區生命教育推廣研習會手冊。台南:善化高中。
賴媛姬(2005)。生命教育融入幼兒保育。載於弘光科技大學(主編),教育融入技職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34-41)。台中:弘光科技大學。
潘靖瑛、劉修吟(2005,6,5)。生命的認知、尊重與實踐---大學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發表於「東部教育論壇」研討會,頁17-43,花蓮師範學院。
蔡培村、武文瑛(2010)。成人教育學。高雄市:麗文文化。
豐佳燕(1996)。資優兒童的情意教育--談資優班的情意教學。國小特殊教育,21,46-51。
聶叢叢(製作人)、王曉(導演)(2001)。百家講壇。中國:中央電視。
鄭小慧(2003)。與生命對話—照顧動、植物。蒙特梭利,47,41-43。
蕭秋娟(2002)。幼兒生命教育教學與實踐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fb110606235349)
薛聖棻(製作人)、無(導演)(2009)。爸媽冏很大。臺北市:公共電視。
釋昭慧(2007)。玄奘大學「生命教育」必修課程規劃草案。取自http://blog.sina.com.tw/gec1/article.php?pbgid=47728&entryid=574682

外文部分
Catherall, R. W. (1981). Children’s beliefs about the human circulatory system: an aid for teachers regarding the role intuitive beliefs play in the development of formal concepts in 7-14 years olds. Report No. 82-16 Educ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British Columbia, Vancouver, B.C.
Darkenwald, G. G. & Merriam, S. B. (1982). Adult Education: Foundations of practice. NY:Harper and Row.
Davis, Roy Eugene (1970). MIRACLE MAN OF JAPAN: The Life and Work of Masaharu Taniguchi,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Spiritual Leaders of Our Time. GA: CSA Press.
Frankl, V. E (1968).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 Boston:Beacon Press.
Freire, P. (1970).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London: Penguin.
Gibb, J.R. (1960). Learning theory in adult education. In M.S. Knowles, Handbook of Adult Education in the Unites States. Washington D. C. : Adult Association of the U.S.A.
Hering, W. M. (1979).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The Inquiry Method. The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Vo,8,Croboll-Collier.
Hutchins, R.M. (1968). The Learning Societ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onassen, D. H., Howland, J., Moore, J. & Marra, R. M. (2003). Learning to solve problems with technology: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Jonassen, D. H., Peck K. L. & Wilson, B. G. (1999).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Kidd, J. R. (1973). How adults learn. Chicago: Association Press.
Knowles, M. S. (1980). Handbook of adult education. Chicago: Adult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the U.S.A.
Knowles, M. S. (1989). The making of an adult educator.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2nd Ed.
Knowles, M. S. (1990). The adult learner: A neglected species (Revised Edition. Houston: Gulf Publishing Company.
Kolb, D.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 N. J.: Prentice Hall.
Lindeman, E.C. (1926). The meaning of adult education. New York: New Republic.
Mezirow, J. (1991). Transformative dimensions of adult 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Riessman, C. A.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Tough, A.M. (1971).Adult Learning Projects, A Fresh Approach to Theory and Practice in Adult Learning. Canada Toronto: The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