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嘉彬
Chia-pin Wu
論文名稱: 自動化機械設計創意教學與教具開發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An Automated Machine Design for Creative Teaching and Development Teaching Aid
指導教授: 唐永新
Yeong-Shin Tarng
口試委員: 王勵群
Li-Chun Wang
蔡明忠
Ming-Jong Tsa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程學院 - 機械工程系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1
中文關鍵詞: 慧魚模型教具
外文關鍵詞: Fischertechnik, teaching aid
相關次數: 點閱:20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旨在研發一套以自動化機械設計為背景之機電整合教學及發展課程中所需使用之教具,在教學課程中引用Fischertechnik公司所生產的慧魚模型,導入本論文實際研究過程中以創意教學方法實施之實習課程,並以此模組化的特性概念進而建立一個具有建構性的研究領域。
      在教具研發中,取決於模組化之特性,發展出適當且具創意性的教學教具,並使用SolidWorks軟體設計所需之機構並結合Cosmos motion進行動態模擬,以期開發出適切於自動化機械設計教學之教具。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velop an industrial teaching aid in automatic mechatronics. In this teaching aid, the SolidWorks is applied to design the mechanisms and combined with COSMOS Motion, used to simulate the operating-procedures of this teaching aid.

      The module which made by Fischertechnik will be applied in training cours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is module, that is easy to assemble and disassemble those parts of modules, the creativity of the training participants will be improved. Finally, the creativity teaching aid was developed in this research.

    目  錄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誌謝 Ⅲ 目錄 Ⅳ 圖索引 Ⅶ 表索引 Ⅹ 第一章 緒論 1 1.1 前言 1 1.2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1.3 研究方法與流程 3 1.4 研究架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及相關教學分析討論 5 2.1 Fischertechnik模型之引用 5 2.2 機構原理設計 6 2.3 控制系統 10 2.3.1 微控制器 10 2.3.2 PLC控制器 13 2.3.3 PC-Based Control 17 2.4 人機介面 19 2.5 CAD電腦輔助設計系統 20 第三章 教學模型整合及發展應用 23 3.1 教學之理論基礎研究 23 3.1.1 學習理論之分析 23 3.1.2 創新教學法之引用 30 3.2 機電整合教學及教具之傳統教學方法 40 3.3 機電整合教學之創新教學法課程規劃 41 3.4 創新教學之慧魚電控積木模組 42 3.4.1 氣動機器模組 43 3.4.2 機械手臂模組 52 3.5 自主創意發展之模組 58 3.5.1 X-Y Table光學檢測模組 59 3.5.2 具有轉向功能之堆土車 59 3.5.3 自動鑽孔設備 60 3.6 結論 62 第四章 工業級教具之研發 68 4.1 開發之目的與所需之功能 68 4.2 機構模組 69 4.2.1 OPTICAL BREADBOARDS 69 4.2.2 馬達之使用 71 4.2.3 直線動作機構 77 4.3 電控模組 79 4.3.1 驅動電路 79 4.3.2 控制架構 85 4.4 系統整合 86 第五章 結論與成果 88 5.1 研究成果與結論 88 5.2 未來發展方向 89 參考文獻 90 附錄A 教學課程規劃表 95 附錄B 課程問卷調查表 96 附錄C 教學課程互評表 99 附錄D 教具工程組合圖 100 作者簡介 101

    參考文獻
    [1] 陳雙源、古碧源、黃榮堂、龍仁光,”機電整合導論”,東華書局,1999。
    [2] 郭興家、劉新在,”自動化工程”,高立圖書有限公司,1997。
    [3] http://www.Fischertechnik.de/de/,2006年4月。
    [4] 劉俊賢,”21世紀機構設計技術與展望”,機械月刊第二十六卷,第一期,2000.1。
    [5] Takashi Kumagai熊谷卓,”Illustrate How to Control Automatic Mechanism”,(實踐自動化機構圖解集,蔡宗河譯),全華科技圖書,1994。
    [6] George H. Martin,”kinematics and dynamics of machines”, McGraw-Hill,Inc.,2/E,2000.6。
    [7] 許正合,”機構構造設計學”,高立圖書有限公司,2002.7。
    [8] 鄭超元,’’機電整合機構設計”,文笙書局,民83.7。
    [9] 鄧錦城,”8051單晶片入門與實作”,宏友圖書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民88.2。
    [10] 邱勝雄,”PLC控制技術的現況和未來展望”,機械月刊,第27卷第四期,90年4月,pp.242-254。
    [11] 李佩謙,”PC-Based控制器技術發展趨勢”,機電整合,第57期,92年5月,pp.131-139。
    [12] http://www.pxisa.org/overview.htm,2006年4月。
    [13] http://www.ni.com/pxi/zht/,2006年4月。
    [14] http://cww.rdec.gov.tw/mis/standard92/ipcs/ch3.htm#class1
    ,2006年4月。
    [15] 圖控系統,機電整合雜誌社,第20期,2004年4月。
    [16] 蔡明龍、林踐,”LabVIEW 6.X入門與應用”,台科大圖書,2003.2。
    [17] 實威科技,”SolidWorks原廠教育訓練手冊”,全華科技圖書,民92.3。
    [18]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東華書局,民86。
    [19] 黃湘武,”皮亞傑認知心理學與科學教育”,科學教育37期,69年10月,pp.12~17。
    [20] Jerome S .Bruner,”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W.W. Norton & Co,1968。
    [21] Jerome S .Bruner,”The Process of Education”,vintage books,1960。
    [22] 布魯納原著/邵瑞珍譯,”教育的歷程”,五南出版社,民84。
    [23] 張春興、林清山,”教育心理學”,東華書局,民87。
    [24] 張世忠,”科學教育月刊”,第202期,民86年9月。
    [25]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東華書局,民89。
    [26] 教育部,”創造力教育白皮書”,2002a。
    [27]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師大書苑有限公司,2003年9月。
    [28] 林金輝,”高等教育的創造性教學與大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創造能力課程開發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pp.167-172。
    [29] 張玉成,”開發腦中金礦的教學策略”,心理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
    [30] 儲慧平,”提昇學生學習動機的創新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第五十五期,92年11月,pp.109-115。
    [31] Slavin,”Cooperative Learning”,Celin Rogers: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Primary School,N.Y.:KKY,1990。
    [32] Johnson,”The New Cir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and School”,ASCD,1994。
    [33] 黃政傑、林佩璇,”合作學習”,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88。
    [34] 王世樵,”大學生的創意學習發展”,美育 第143期,pp60-77。
    [35] Charles Fraser & John Milne,”integrated electrical and engineering for mechanical engineers”,McGraw-Hill, Inc.,1994,pp.2-3。
    [36] 呂淮熏、黃勝銘,”氣液壓學”,高立圖書,民81年元月。
    [37] 曹永誠,”漫談以機器手臂為主架構之自動化系統”,工業電機&自動控制裝置與設計雜誌,第六期,1997年5月。
    [38] http://www.dispensingrobots.com/2300.htm,2006年5月。
    [39] http://www.mecc.polimi.it/~rovetta/robotica/HTML/studentic-
    enati/Scara.JPG,2006年5月。
    [40] http://www.tec-robot.com.tw/product.htm,2006年5月。
    [41] 徐歷昌,”自動機設計便覽”,全華科技圖書,民84,pp.229-248。
    [42] Roland Siegwart,”Grasping the interdisciplinarity of Mechatronics”,IEEE Robotics&Automation Magazine,JUNE 2001,pp.27-34。
    [43] 機械人,”馬達的種類和特徵”,機電整合,第四期,1998.12,pp.102-114。
    [44] 吳世紀,”機械設計者應如何選定馬達(上)”,機械月刊,第二十一卷第十二期,1995.12,pp.259-266。
    [45] 王崇飛,”元智大學機械系自動化機械設計實務課程教材”,2000.5。
    [46] 王文金,”步進馬達簡介與應用”,電機月刊,第十五卷第六期,2000.6,pp.176-184。
    [47] 林政彥,”步進馬達原理及應用”,機械月刊,第二十九卷第一期,2003.1,pp.51-61。
    [48] http://www.csim.com.tw/index.html,2006年5月。

    [49] 陳熹棣,”步進馬達應用技術”,全華科技圖書,1986.1,pp.61-80。
    [50] CSD203使用說明書。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2011/07/28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