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文彬
Wen-Pin Hsu
論文名稱: 隨身碟包裝之品牌識別與視覺設計
A Study on the Brand Identity and Visual Design of USB Flash Drive Packaging
指導教授: 陳建雄
Chien-Hsiung Chen
口試委員: 柯志祥
Chih-Hsiang Ko
陳詩捷
Shih-Chieh 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院 - 設計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包裝設計品牌識別視覺傳達認知行銷
外文關鍵詞: Packaging design, Brand identity, Visual communication, Cognition, Marketing
相關次數: 點閱:22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資料儲存的設備從磁碟片時代,發展至光碟片、隨身碟及隨身硬碟等。隨身碟因體積小與隨身攜帶,受到大眾的喜愛,但商品也不斷的推陳出新,不論是在造型或效能上也不斷的升級。市場與通路對於包裝設計傳達的訊息,與企業的理念一致或是背道而馳,是主要深入探討的議題。

    本研究主要分成三個階段:(1)第一階段,相關文獻蒐集與市場調查,建立樣本檔案等。同時進行個案分析,深入探討品牌識別與包裝視覺元素運用;(2)第二階段,進行深度訪談,為探討經理人與經銷商於市場及通路的消費認知。於包裝是透過那些設計元素、編排、組織而成的傳達設計進行解讀,將訪談內容進行篩選、歸納與分析,彙整出品牌識別與視覺之定義,作為包裝設計的創作基礎;(3)第三階段,以問卷調查法與實驗法進行包裝創作設計提案,採用3(款式風格)x 2(企業配色)雙因子組間實驗設計,進行包裝視覺實驗與驗證,包含問卷滿意度量表填寫,量表採用李克特七階尺度設計以及事後感想訪談,將實驗結果做個別與整體分析探討,並提出結論與建議。

    研究結果歸納如下:(1)專業經理人與經銷商對於包裝設計的傳達,標誌與企業色為聯想度最高。(2)市售隨身碟包裝的視覺設計,多數為具像與抽象視覺。包裝底色多數為白底,最常用色塊結合文字來強化想要彰顯的資訊。(3)品牌識別在通路上,經銷商認為企業色,在於通路識別度是具有優勢。在設計上能多一些白色空間。另外,包裝資訊能夠凸顯容量、特色圖、保固資訊等。(4)實驗之結果「款式二*配色A」為最符合企業與經銷商的理念,將作為市面銷售的新包裝。(5)有助於設計初學者對市場導向之包裝設計效益的了解,並可明確知道達成設計效益的所需條件以及可能的設計方法。


    Data storage equipment has evolved from the era of floppy disks to optical discs, USB flash drives, and portable hard drives. Because USB flash drive is small and easy to carry, it is popular with the public. USB products on the market are constantly innovating in shape and performance. Whether the message conveyed by the packaging desig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rporate philosophy is the main topic of this research study.

    The resear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1) The first stage is to collect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market research to help creat research prototypes. At the same time, conducting case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use of brand identity and packaging visual elements; (2)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urchasing perception of managers and distributors in the market and distribution channels,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in the second stage. 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of market packaging design elements and layouts, screening,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interview results, the author can sum up the definition of brand identity and vision as the creative foundation of packaging design; (3) In the third stag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and experimental method were used to carry out packaging designs, adopting 3 (packaging style) x 2 (corporate color) within-subjects experimental design. Participants were required to fill in the questionnaire of satisfaction. The questionnaire adopts 7-point Likert scale and the post-event interviews were also adop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ndividually and as a whole, and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Professional managers and distributors have the highest association between brand logo and corporate color in the communication of packaging design. (2) The visual design of commercially available USB flash drive packaging is mostly concrete and abstract. The background color of the packaging is mostly white, and the most commonly used colors are combined with text to strengthen the information for highlighting purpose. (3) Distributors believe that the use of corporate colors on packaging is helpful for channel recognition. Also, there can be more white space in the design. Packaging information can highlight capacity, feature maps, warranty information, etc. (4) The result of the experiment "Style 2*Color A" is the new packaging that best meets the concepts of enterprises and distributors and will be sold in the market. (5) It is helpful for new designers to understand the benefits of market-oriented packaging design, and can clearly know the required conditions and possible design methods to achieve design benefits.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v 目錄 v 圖目錄 ix 表目錄 xi 一、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1.4 研究架構 4 二、文獻探討 5 2.1 行銷概念 5 2.1.1 行銷計畫要點 5 2.1.2 行銷溝通策略 6 2.2 企業品牌 8 2.2.1 品牌定義 8 2.2.2 品牌形象 10 2.3 企業識別 13 2.3.1 企業識別系統 13 2.4 包裝概要 19 2.4.1 包裝定義 19 2.4.2 包裝設計 22 2.4.3 視覺設計基本元素 24 2.4.4 視覺設計原則 27 2.5 人的感知與認知 29 2.5.1 視覺感知 30 2.5.2 包裝傳達設計之知覺過程 30 2.5.3 包裝作為誘發新奇刺激之媒介 31 三、研究方法與前期調查 33 3.1 研究方法 33 3.1.1 文獻分析法 33 3.1.2 個案研究法 34 3.1.3 訪談法 35 3.1.4 設計創作 35 3.1.5 實驗法 36 3.2 研究流程 36 3.3 研究樣本 38 四、案例與訪談分析 41 4.1 隨身碟商品包裝之案例分析 41 4.1.1 A品牌之商品分析 41 4.1.2 B品牌之商品分析 43 4.1.3 C品牌之商品分析 45 4.1.4 D品牌之商品分析 47 4.1.5 E品牌之商品分析 50 4.1.6 F品牌之商品分析 52 4.1.7 G品牌之商品分析 54 4.1.8 H品牌之商品分析 56 4.1.9 I品牌之商品分析 58 4.1.10 J品牌之商品分析 60 4.1.11 小結 62 4.2 案例彙整分析 63 4.2.1 造型與材質分析 63 4.2.2 圖像分析 64 4.2.3 文字分析 65 4.2.4 色彩分析 65 4.2.5 編排分析 66 4.3 深度訪談 70 4.4 訪談設計 70 4.5 訪談內容資料分析 76 五、創作與實驗設計 81 5.1 創作關係模型 81 5.2 創作內容 82 5.2.1 公司簡介 82 5.2.2 公司理念 82 5.2.3 公司標準色 83 5.2.4 共同元素創作說明 84 5.2.5 設計準則說明 85 5.2.6 款式一構想與設計 86 5.2.7 款式二構想與設計 88 5.2.8 款式三構想與設計 90 5.3 實驗設計 92 5.3.1 實驗樣本 92 5.3.2 實驗流程 93 5.4 實驗結果與分析 94 5.4.1 受測者資料 94 5.4.2 包裝滿意度量表分析 96 5.4.3 包裝滿意度事後訪談分析 99 六、結論與建議 103 6.1 研究結論 103 6.2 後續創作建議 104 參考文獻 105

    [中文]
    1.山田理英(1992)。新CI戰略(藝風堂編輯部譯)。台北市:藝風堂出版社。
    2.王文科、王智弘譯(1999)。焦點團體訪談:教育與心理學適用。台北市:五南圖書。
    3.王炳南(1994)。商業包裝設計。台北市:藝風堂出版社。
    4.王炳南(2013)。品牌識别與包裝識别關係之研究以國際知名品牌視覺設計格式架構分析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5.王桂沰(2005)。企業.品牌.識別.形象-符號思維與設計方法。台北市:全華科技。
    6.王桂沰(2019)。企業、品牌、識別、形象-符號思維與設計方法。新北市:全華圖書。
    7.中西元男(1991)。重建企業形象-塑造個性與美感的企業CI革命(陳新譯)。台北市:遠流。
    8.中西元男(1994)。企業形象經典。台北市:北星。
    9.加納光(1976)。商品的包裝策略(陳源明譯)。台北市:新太。
    10.加藤邦宏(1988)。CI推進手冊(藝風堂編輯部譯)。台北市:藝風堂。
    11.帆足實生、稻垣行一郎(1988)。企業與美術設計(第三版)。台北市:大陸書店出版。
    12.朱陳春田(1996)。包裝設計。台北市:新形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3.朱瀅(2000)。實驗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14.何文玲(2008)。當前包裝設計理論及其教學意涵。視覺藝術論壇3, 21-41。
    15.呂文耀(2008)。圖文編排比例及圖地色彩組合之閱讀效應: 眼動軌跡之分析。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6.李艷(2015)。成功品牌始終來自於好設計。台北市:上奇資訊。
    17.李天來(1992)。CI視覺設計-包裝點、線、面。新北市:新形象出版事業。
    18.李舒歆(2005)。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策略研究:以宜蘭縣白米、珍珠、尚德社區再造之地方文化產業為例。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19.余詩敏(2008)。國小兒童對零食包裝之視覺設計意象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20.林磐聳(1985)。企業識別系統(伍版)。台北市:藝風堂。
    21.林俊良(2005)。視覺傳達設計概說。台北市:藝風堂出版社。
    22.林士程(2015)。改良企業識別設計以增加行銷優勢。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3.林劭倫(2018)。品牌形象、知覺價值對顧客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Garmin智慧手錶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4.林啟昌(1983)。造紙工程與印刷用紙。新北市:五洲出版社。
    25.松竹山人(1998)。談企業識別體系(CIS)。高銀行訊,12,22-26。
    26.周東琴(2017)。幽默性包裝設計對品牌覺察、品牌態度之影響研究。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7.金子修也(1998)。包裝設計-夜晚和地球都是包裝(廖志忠譯)。台北市:科技圖書。
    28.洪華偉(2007)。企業識別系統CIS。新加坡:麥可國際。
    29.原田進(2006)。設計品牌(龍瑞如譯)。台北市:晨星出版。
    30.高玉麟(1984)。CYB設計顧問公司談CIS。工業設計,45期,63。
    31.高俊茂(1994)。CIS規劃設計技法。新北市:星狐。
    32.許杏蓉(2003)。現代商業包裝學。台北市:視傳文化出版。
    33.陳建雄(1999)。色彩辨識度與應用在使用者介面設計上的探討。工業設計,第27 卷第2期,58-63。
    34.陳金城(2018)。行銷學-適用行銷管理、行銷管理學。台灣:千華數位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35.陳東園(2000)。CIS在行銷結構中建構企業形象的意義。空大人文學報,9,15。
    36.陳俊宏,楊東民(2014),視覺傳達設計概論(第三版)。新北市:全華圖書。
    37.陳振甫(2000)。包裝研究論文集。第五屆全國設計學術研究成果暨實務講座研討會,彰化。
    38.陳淑慧、蘇子炘(2004)。產品包裝對消費者認知價值影響之研究一以餅乾包裝為例。遠東學報二十一卷第二期,p.445-458。
    39.陳澤義(2010)。服務管理(三版)。台北市:華泰文化。
    40.陳萬淇(1981) 。個案研究法。台北市:華泰文化。
    41.章威鵬(2009)。品牌成功關鍵步驟。台灣:憲業企管故顧問有限公司。
    42.張麗琦、林東海(2006)。企業識別設計。新北市:新形象。
    43.張家維(2008)。企業識別體系中標誌的種類與複雜度對記憶度之影響。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44.張岩、關強(2015)。視覺傳達設計準則。台北市:上奇資訊。
    45.張百清、羅文坤、許俊基、程春(2003)。CIS發展與國別模式:超值企業形象設計。台北市:巨流出版。
    46.張碧珠、張惠如(2002)。商業包裝設計。台北市:藝風堂出版社。
    47.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48.郭洪(2018)。品牌營銷學。台北市:崧博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49.康敏嵐(2000)。紙類容器之意象評估與視覺設計研究。台北市:全華科技。
    50.黃帆(2019)。品牌形象識別系統中輔助平面要素設計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51.黃逸文(2013)。消費者視覺、觸覺、聽覺與產品品牌識別關係研究-以智慧型手機為例。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52.黃雅卿、姚村雄(2000)。台灣地區地方性特產包裝之研究-以中部地區食品類包裝為例,商業設計學報,4,279-312。
    53.彭建彰、呂旺坤(2005)。品牌行銷與管理。台北市:華泰。
    54.彭阿善(1999)。包裝設計商品表徵相似性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55.曾漢壽(2010)。台灣企業如何打造自有品牌。經理人月刊,66,135。
    56.鄒光華(1985)。CIS創造企業形象的新觸媒。天下雜誌,7,111。
    57.楊勝雄(2018)。包裝解碼.設計加值。新北市:全華圖書。
    58.廖哲夫(1995)。CI面面觀-企業識別觀察與評介。台北市:藝風堂出版社。
    59.鄧成連(1985)。現代商品包裝設計。台北市:北星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60.鄧成連(1987)。商品包裝設計。台北市:新形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61.鄧成連(1990)。最新包裝設計實務。台北市:星狐出版社。
    62.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台北市:揚智文化。
    63.葉至誠、葉立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商鼎文化。
    64.劉明忠(2004)。色彩質感屬性特徵對分類辨識與意像差異之研究以滑鼠為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65.龍冬陽(1983)。商業包裝設計。台北市:檸檬黃文化事業公司。
    66.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67.謝寶泰(1985)。商品之包裝設計研究。台中市:全興出版社。
    68.Giles Calver(2004)。包裝設計(郭慧琳、林延德譯)。新北市:市傳文化。
    69.Kotler, P.(2003)。行銷管理學(五版)(方世榮譯)。台北市:東華書局。
    70.Kotler, P.(1998)。行銷管理學-分析、計畫、執行與控制(第三版)(方世榮譯)。台北市:東華書局。(原著出版於1997)
    71.Layder, D.(2002)。社會科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新北市:韋伯文化。
    72.Marianne R. Klimchuk, Sandra A. Krasovec(2011)。包裝設計:從概念到銷售造就成功品牌(楊欣怡譯)。台北市:五南圖書。
    73.Matthew, D. and Carole, D. S.(2007)。研究方法的基礎。新北市:韋伯文化。
    74.Paul, R. and Jane, W.(2003)知覺理論發展與組織(鄭日昌、周軍譯)。台北市:五南圖書。
    75.Robert C. Bogdan & Sari Knopp Biklen(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李奉儒等譯) 。嘉義市:濤石文化。
    76.William Lidwell、Kritina Holden、Jill Butler(1996)。NO.1品牌朗灣設計顧問公司的CI經驗(余友梅、高蘭馨譯)。台北市:原點。
    77.Yin, R. K.(2001)。個案研究法(尚榮安譯)。台北市:弘智文化。

    [英文]
    1.Aaker, A. D.(1996). Building Strong Brand. Big Apple Tuttle-Mori Literary Agcncy, Inc, The Free Press.
    2.Aaker, A. D.(1991). Managing Brand Equity: Capitalizing on the Value of a Brand Name. A division of Macmillan, Inc., New York.
    3.Arnold, E. C.(1969). Modern Newspaper Design. New York: Harper & Row.
    4.Benbasat, I., Goldstein, D. K., & Mead, M.(1987). The Case Research Strategy in Studie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MIS Quarterly, 11, 369-386.
    5.Dwivedi, A., & Merrilees, B.(2012). The impact of brand extensions on parent brandrelationship equity.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19(5), 377-390.
    6.Elinor, S., & Joe, S.(1975). Developing Corporate Indentity, Chain Store Publishing Co.,
    7.Hine, T.(1995). The Total Package: The Evolution and Secret Meanings of Boxes, Bottles, Can, and Tubes, New York: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8.K. L. Keller(2003).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57(1), 1-22.
    9.Kotler, P.(2000).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10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0.Kotler, P.(1986). Principles of Marketing Third Edition, Englewood Cliff, NJ:Prentice Hall.
    11.Lazer, W.(1969). Marketing's changing social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rketing (Pre-1986), 33(000001), 3-9.
    12.Margulies, W. P.(1977). Make the most of your corporate identi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Bol. 55, July-August, pp. 66-74.
    13.Michael, R. S., & Elnora, W.S.(1997). Marketing: Real People, Real Choices, Second Editon.
    14.McKellar, P.(1965). The investigation of mental images. Harmondsworth, England: Penguin Books.
    15.Napoles, V.(1988). Corporate Idenity Design.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16.Nelson, R. P.(1977). The Design of Advertising, Dubuque, IA: William C. Brown Company Publishers, P.296.
    17.Pars, S. R. & Gulsel, C.(2011). The effects og brand image on consumer’s cho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g Business and Social Science, 2(20), 227-237.
    18.Stake, R. E.(1995).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London: Sage.
    19.Yin, R. K.(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CA: Sage Publication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2026/09/15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2026/09/15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