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曜丞
Yao-Cheng Yang
論文名稱: 核廢料處置孔之適宜間距探討
Study of The Suitable Spacing of Nuclear Waste Disposal Holes
指導教授: 陳志南
Chee-Nan Chen
口試委員: 彭桓沂
林志森
陳堯中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程學院 - 營建工程系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8
中文關鍵詞: 核廢料處置孔間距數值分析
外文關鍵詞: nuclear waste, spacing of disposal holes, numerical analysis
相關次數: 點閱:157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本論文針對核廢料處置孔之適宜間距進行探討,使用三維數值軟體FLAC3D模擬地下300公尺之水平馬蹄形處置隧道開與垂直圓柱形處置孔,於良好岩盤(花崗岩)中開挖且未打設支撐。 探討單一支處置孔之應力影響範圍,並考慮四種初始應力(K=0.5、1、2、3)下之應力影響範圍;再以K=1情況下探討三支處置孔於五種間距(S=2、2.5、3、4、5D)及跳島式降挖對中間處置孔之應力變化。
研究結果顯示,以軸差應力差異百分比Ed<5%為應力影響範圍,K=1情況下單一支處置孔之應力影響範圍為2.5D;K=0.5情況下為3.25D;K=2、3情況下為2.25D,至於三支處置孔降挖,於S<3D情況下應力開始有明顯的調整。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suitable spacing of nuclear waste disposal holes. The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oftware FLAC3D was used to stimulate horizontal horse-shape disposal tunnel and vertical cylindrical deposition hole tunneling through hard rock with overburden depth 300 meters. The disposal tunnel and deposition hole were cyclic full-face excavation without support installation. The stress influence range of single disposal hole during tunneling were analyzed under four different initial stresses (K = 0.5, 1, 2, 3). Then, the intermediate disposal hole stress redistribution of three disposition holes during hopping-type excavation were analyzed under five kinds of spacing (S=2, 2.5, 3, 4, 5D).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stress influence range of a single disposal hole is 2.5D when K=1, and S=3.25D when K=0.5, and S=2.25D when K=2, 3. As for the three disposal holes, the stress begins to be significantly adjusted in the case of S<3D.

論文摘要 目錄 圖目錄 表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前言 1.2 研究動機與目的 1.3 研究流程 1.4 論文內容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放射性廢棄物之處置相關概念 2.1.1 高放射性廢棄物處置方式 2.1.2 多重障壁 2.1.3 處置場之選址準則 2.1.4 用過核子燃料處置場設計探討之問題 2.2 單一隧道開挖完成時之周圍岩體的應力分佈彈性解 2.3 Mohr-Coulomb破壞準則 2.4 隧道開挖完成時的彈塑性行為 2.5 岩體現地應力 第三章 數值分析方法與三維數值模式之建立 3.1 FLAC3D之基本理論架構 3.1.1 FLAC3D之基本術語 3.1.2 FLAC3D之數學模式 3.1.3 FLAC3D之數值分析方法 3.1.4 FLAC3D之運算程序 3.2 FLAC3D之組合率模式 3.3 FLAC3D數值模擬之基本分析步驟 3.4 數值模擬之網格建置與驗證 3.4.1 三維數值網格之設置與邊界設定 3.4.2 數值模擬之岩體參數選定 3.4.3 三維數值網格之初始應力驗證 3.4.4 馬蹄形處置隧道之開挖方式設定與輪進長度選定 第四章 單一處置孔之應力影響範圍探討 4.1 圓柱形處置孔之開挖方式設定與測線佈設 4.2 單一圓柱形處置孔於兩階段降挖之應力影響範圍探討(H=300 m、K=1) 4.2.1 處置孔於兩階段降挖之應力影響範圍(H=300 m、K=1) 4.3 四種K值(K=0.5、1、2、3)情況下處置孔於兩階段降挖之應力影響範圍探討 4.3.1 四種K值(K=0.5、1、2、3)情況下圓柱形處置孔於全降挖階段之主應力影響範圍 第五章 相鄰三支處置孔之適宜間距探討 5.1 開挖方式模擬與測點佈設 5.2 跳島式降挖之應力變化(K=1) 5.2.1 三支處置孔於跳島式降挖之應力變化曲線(K=1、S=5D) 5.3 五種間距(S=2、2.5、3、4、5D)情況下相鄰三支處置孔於跳島式降挖之應力變化探討(K=1) 5.3.1 五種間距(S=2、2.5、3、4、5D)情況下三支處置孔於跳島式降挖之應力變化曲線(K=1) 5.3.2 三支處置孔於跳島式降挖之適宜間距探討(K=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1 結論 6.2 建議 參考文獻

1. Bieniawski, Z. T. (1989), “Engineering rock mass classification.” John Wiley & Sons.
2. Brown, E. T., Bray, J. W., Ladanyi, B., & Hoek, E. (1983). “Characteristic line calculations for rock tunnels.” J. Geotech. Eng. Div. Am. Soc. Civ. Eng, 109, 15-39.
3. Chen, W.F. (1994), “Constitutive Equations for Engineering Materials.” Volume 2: Plasticity and Modeling, Elsevier, Netherlands.
4. Goodman, R.E. (1989). “Introduction to Rock Mechanics.” John Wiley and Sons, New York.
5. Hoek, E., & Brown, E. T. (1980). “Underground Excavations in Rock." The Institution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 London.
6. Itasca Consulting Group, Inc. (2002), “User’s manual.”, Fast Lagrangian Analysis of Continua in 3 Dimensions, Version 2.10, Minneapolis.
7. JNC (2000). “H12 Project to Establish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Basics for HLW Disposal in Japan.” JNC-TN1410-2000-001.
8. Kastner, H. (1949). “Über den echten Gebirgsdruck beim Bau tiefliegender Tunnel.” Springer.
9. Kirsch, G. (1898). “Die Theorie der Elastizitat und Die Budurfnisse der Festigkeitslehre.” Veit Verein Deutscher Ingenieure, Vol.42, No.28, pp.797-807.
10. NAGRA (1999). “Project Gewalir 1985: NAGRA (switzerland) NGB 85 -09. 1985.” Stockholm. Sweden.
11. SKB (2001). “Rock stability considerations for siting and constructing a KBS-3 repository.” TR-01-38.
12. 台灣電力公司 (2009),「我國用過核子燃料最終處置初步技術可行性評估報告」。
13. 台灣電力公司 (2015),「用過核子燃料最終處置計畫潛在處置母岩特性調查與評估階段-潛在母岩特性調查(104~107年度計畫)開案簡報」。
14. 林志明(2000),「岩石隧道掘進之變形行為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技術研究所,台北。
15. 林朝宗、何信昌(1992),「從地質觀點探討我國核廢料最終處置之對策」,經濟部八十一年度研究發展專題,編號81009,經濟部。
16. 林瑤明(1996),「現地應力及應變軟化模式對隧道變形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營建工程技術研究所,台北。
17. 紀立民(2002),「我國用過核燃料深層地質處置概念之初期研究」,我國用過核燃料長程處置潛在母岩特性調查與評估階段-發展初步功能/安全評估模式,核能研究所。
18. 洪秋金(1995),「隧道地盤反應曲線及破裂區發展之三向度數值分析」,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營建工程技術研究所,台北。
19. 洪錦雄、莊文壽、劉凌振、董家寶(2001),「建立深層處置場初期功能評估技術」,我國用過核燃料長程處置潛在母岩特性調查與評估階段-發展初步功能/安全評估模式,核能研究所。
20. 陳正勳、黃燦輝(1992),「岩石隧道周圍破裂區及非軸對稱隧道問題之地盤反應曲線」,1992年岩盤工程研討會論文專集,第359-371頁,台南。
21. 陳志南(1998),「岩體分類及其在隧道工程之應用」,隧道工程實務,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第23-48頁,台北。
22. 曾正宗(2010),「岩石隧道輪進開挖引致之三維應力再分配特性」,博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技術研究所,台北。
23. 溫修程(2016),「核廢料處置隧道之三維力學特性探討」,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技術研究所,台北。
24. 潘國樑(1993),「應用環境地質學」,地景出版社。
25. 賴成銑,洪浩源 (2002),「地質圈評估技術」,我國用過核燃料長程處置潛在母岩特性調查與評估階段-發展初步功能/安全評估模式,核能研究所。
26. 譚志豪、顧承宇、冀樹勇、高憲彰、張玉粦(2006),「地下隧洞群開挖之穩定性與互制效應研究」,第五屆海峽兩岸隧道與地下工程學術與技術研討會,第A11-1~10頁,台北。
27. 鄺寶山、王文禮(1993),「FLAC程式於隧道工程之實例分析」,地工技術雜誌,第41期,第50-61頁。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2023/08/26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