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坤山
Kun-Shan Lee
論文名稱: 應用六標準差於改善設計品質之研究 - 以筆記型電腦機構研發為例
Using Six Sigma to Improve Design Quality - A Case of Mechanical Development of the Notebook PC
指導教授: 王孔政
Kung-Jeng Wang
口試委員: 紀佳芬
Chia-Fen Chi
陳建良
James C. 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管理學院 - 工業管理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4
中文關鍵詞: 六標準差研發設計DMAICNotebook PC
外文關鍵詞: Notebook PC
相關次數: 點閱:311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六標準差是一項革命性的企業流程管理辦法,其最終目標是大幅提升組織獲利,減少組織不必要的損失。此一法則已經由許多著名的公司證明其可行性。六標準差的管理的推動對於台灣產業競爭力提升更是在業界形成一種推行的趨勢。以往的方式僅限於產品製程的改善及控制,在進2000年後,各大企業著重將此管理法則引入設計流程中,因此稱之為六個標準差設計。本個案研究以某Notebook PC公司的機構研發設計為研究對象,該公司接受摩托羅拉輔導和建議,以運用六標準差品質系統DMAIC的手法(即是定義、衡量、分析、改善和控制等五大步驟),藉著其特定的手法,將防杜不良和錯誤的再發生,導引公司從上而下無論從事任何工作事項都可將失誤減至最低。經由本個案研究的實證,運用六標準差品質系統DMAIC的手法,確實有利縮短研發時間,提供最佳化的機構研發設計程序和評估管理工具,以達管理者對提升設計品質的信心水準,將作為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工具。近年來公司推行六標準差流程改善計劃案,到目前為止,讓多項傳統的作業流程都得到顯著改善,在時效性改善率提高達百分之八十以上,每年合計所有專案計劃對於研發成本評估節省約六千多萬元左右;因此將DMAIC循環作為基礎,建構一套解決問題方法,來不斷提升整個設計流程改善能力架構,並運用此架構來解決品質均一問題,以達到符合顧客滿意度的結果,並追求持續性的改善,提升公司的競爭力。


    摘 要 I 誌 謝 II 目 錄 III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 2 1.3 研究目的 3 1.4 研究方法 4 1.5 研究架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2.1 六標準差介紹 6 2.1.1 六標準差定義 7 2.1.2 六標準差內容 9 2.1.3 六標準差品質之管理 15 2.2 六標準差的推行 16 2.2.1 六標準差組織及人員 16 2.2.2 六標準差的推行步驟及工具 20 2.3 六標準差推動的關鍵成功因素及問題 23 2.3.1 六標準差推動的關鍵成功因素 24 2.3.2 六標準差推動應注意的問題 26 第三章 個案實例研究 27 3.1 個案簡介、及專案目的 27 3.1.1 專案之選擇 28 3.1.2 顧客聲音改善流程 32 3.1.3 執行專案計畫行程 33 3.2 定義範疇(DEFINE) 34 3.2.1 專案範為 34 3.2.2 專案團隊的遴選與成員 34 3.2.3 主要產品開發流程 35 3.2.4 各功能展開流程圖 36 3.2.5 設計流程分析表 37 3.2.6 專案計畫財務評估 37 3.3 量測(MEASURE) 39 3.3.1 如何量測 39 3.3.2 如何選擇可控制因子 39 3.4 分析(ANALYSIS) 39 3.4.1 如何分析 39 3.5 改善(IMPROVE) 44 3.5.1 對策實施 44 3.5.2 改善紀錄 44 3.5.3 財務目標改善設定 47 3.6 控制(CONTROL) 48 3.6.1 控制記錄 48 3.6.2 控制計畫實施 48 3.6.3 效益分析 49 第四章 個案分析與討論 50 4.1 界定(DEFINE)階段 51 4.2 測量(MEASURE)階段 52 4.3 分析(ANALYZE)階段 53 4.3.1 確定製程能力 53 4.3.2 圖形及統計工具 53 4.4 改善(IMPROVE)階段 54 4.5 控制(CONTROL)階段 56 第五章 結論與未來研究方向 61 5.1 結論 61 5.2 建議 62 5.3 未來研究方向 62 參考文獻 63

    Kuei, C., and Madu, C.N., (2003) , Customer-centric Six Sigma Quality and Reliability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and Reliability Management,20(8),pp.954-964.
    Pande, P.S., Neuman, R.P.,and Gavanagh, R.P., (2002), The Six Sigma Way-Team Fieldbook,New York: McGraw Hill.
    Breyfogle III, F. W., Implementing Six Sigma : Smarter Solutions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 2nd ed., New York: Wiley Europe, 2003.
    Harry,M., & Schroeder,R.,(2000),Six Sigma: the Breakthrough Management Strategy Revolutionizing the World’s Top Corporations.New York: Currentcy Doubleday.
    Snee, R. D., ”Impact of Six Sigma on Quality Engineering,” Quality Engineering, Vol.12, No.3, 2000, pp.9-14.
    Mazur,G.H., QFD for Service Industries-From Voice of Customer to Task Delopyment, The Fifth Symposium on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Michigam: Novi, 1993.
    Cupello, J. M., ”Training Technologists in Expermental Design,”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42, No.5, 1999, pp.47-55.
    Scott, L. M., ”Operationally deploying six sigma,” Quality Congress, Vol.2, No. Jun, 2001, pp.751-755.
    Juran 6 Sigma Team,”Black Belt Training-DMAIC.”JURAN Improvenstitute,October 2001.
    Fuqua, N.B.,”Six-Sigma Program,”START sheet of Reliability Analysis Center,Vol.6,No.5,1999,pp.225.
    Lynch,D.P., Bertolino,S.,and Cloutier,E.,”How to Scope DMAIC Projects,”Quality Progress,Vol.36,No.1,2003,pp.37-41.
    林亞偉,「六標準差將決定你的定單和升遷」,商業週刊,第795期,民國92年,頁110~112。
    鄭榮郎、郭滄義,「六個希格瑪建構企業競爭優勢」,管理雜誌,第326期,民國90年,頁76~79。
    鍾朝嵩,6 Sigma 實踐法-綠帶必備之基本手法,桃園:和昌出版社,初版,民國91年。
    鄭榮郎,2002,達成6 Sigma 目標的22個行動步驟,能力雜誌,第551期:102-108。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2016/06/02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