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東奇
Tung-chi Liu
論文名稱: 設計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於積體電路設計產業應用之探討研究
A Study of Design FMEA Application in IC Design Industry
指導教授: 許總欣
Tsung-Shin Hsu
口試委員: 徐世輝
none
王福琨
non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管理學院 - 工業管理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9
中文關鍵詞: 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積體電路設計產業
外文關鍵詞: IC Design Industry, design FMEA
相關次數: 點閱:324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針對台灣地區內的某兩家無晶圓廠積體電路設計公司實施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技術的狀況之探討,以建構DFMEA於積體電路設計的初步參考模式或是最佳實務(Best Practice)。研究方法採取專家訪談法及個案研究法。研究成果列舉如下:
    1.IC設計業在取得諸環保認證後,導入 DFMEA是有助於提升產品設計品質和公司整體品質形象,對於縮短新產品設計週期、減少設計成本和與爭取車用電子新客戶也有顯著幫助。
    2.在DFMEA施行步驟所遭遇的困難,可歸納為:(1)參與的人員為少數;(2)無法確切思考出可能失敗原因;(3)工作忙碌壓力大,無法全心投入;(4)對DFMEA的表格流程圖不熟悉;(5)產品開發期限過短等。其因應之道包括:(1)高階主管的積極參與;(2)加強教育訓練和品質意識的宣導;(3)將DFMEA理念落實際作業流程中;(4)控制好專案進度和產品開發工作品質。
    3.導入 DFMEA的關鍵成功要素為全員參與的再加強,可讓 DFMEA發揮到最佳效果


    Abstract
    This study of the design FMEA application in two Taiwan FABless IC design companies to construct the design FMEA primary reference model or best practice in the IC design field.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expert interview and case study. The results are show as below:
    1. After obtaining environmental certification in IC design Industry, it can improve the design quality and quality image by inducting design FMEA. The implementation of design FMEA is also obviously helpful to reduce the product design cycle time and the design cost and to engage the automotive customers.
    2. The difficulty for design FMEA procedure are :(1) A few people to involve;(2)can not think over all the potential failures;(3)Too much work stress;(4) Unfamiliar with design FMEA sheet and flow chart;(5)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eriod is too short. And the solutions are :(1) Aggressive participants of management;(2) Enhancing on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the communication on quality sense;(4) Implementing design FMEA idea into the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5)Well Controlling the project schedule and working quality of product development.
    3. The key success factor for implementing design FMEA is enhancing participants of all employees can lead to optimal.

    本文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動機與目的2 1.2.1研究動機2 1.2.2研究目的3 1.3研究範圍與限制3 1.3.1研究範圍3 1.3.2研究限制4 1.4研究方法與流程4 1.4.1研究方法4 1.4.2研究流程6 第二章 文獻回顧8 2.1積體電路設計業產業概況8 2.2 FMEA之相關文獻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30 3.1 FMEA介紹30 3.2訪談大綱44 3.3專家訪談法48 第四章 個案分析49 4.1. A個案公司訪談結果分析49 4.2. B個案公司實施DFMEA實例分析69 4.3本章小結7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8 5.1結論78 5.2建議81 參考文獻83 附錄88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Uwe Flick原著(2007),李政賢、廖志恆、林靜如合譯,「質性研究導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方勇盛(2005),「以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為基的製程問題分析模式-以奈米碳管背光模組為例」,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3.方鈞(1998),在「建構半導體製程改善之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架構及其應用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4.白志超(2006),「DRAM廠衍生產品製程開發之品質規劃─以QFD與FMEA展開」,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所碩士論文。
    5.吳進榜(2004),「運用AHP和FMEA改善產品設計之決策分析-- 以轉換式電源供應器為研究個案」,國立中央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李浩承(2004),「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FMEA)應用於營造業品質管理系統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
    7.李乾銘(2002) ,「可靠度技術的執行與策略」,台北:中衛發展中心。
    8.周錫英、張起明(1994),「實施失效模式、效應與關鍵性分析之功能、需求與步驟」,品質管制月刊,第30卷,第12期,p.75-83。
    9.林峻毅(2001),「智原科技」,太平洋證券研究部。
    10.品士公司(2001),「潛在失效模式及效應分析(FMEA)參考手冊」,台北:品士公司。
    11.高玉惠(2005),「FMEA結合TRIZ運用於TFT-LCD COG製程中TRAY盤刮屑之改善」,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所)碩士論文。
    12.張育維(2001),「範例庫推論技術之改良及其在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上之應用」,朝陽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
    13.張書文編譯(2001)、小野寺勝重原著,「實踐FMEA 手法—提升產品或系統的可靠性、維護性和安全性」,台北:中衛發展中心。
    14.張清亮、蔡志弘、魏秋建(2000),「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的評價方法」,工業工程學刊,第17卷,第1期,p.51-64。
    15.張添盛、莊寶鵰、黃一正(2001),「滾子鏈條潛在性失效模式探討」,品質月刊,第37卷,第8期,p.73-78。
    16.統一證券市研組(2009),統一專題報導- 09年IC 設計業展望,http://www.pscnet.com.tw/psc/2001/deliver/maintain/subject/20090112-weekly1.pdf。
    17.許惠玲(2000),「模糊邏輯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於半導體封裝測試廠之應用」,中華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8.許慶基,王建祥(2001),「IC設計公司最適化生產模式之研究」,中國工業工程學會九十年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陸元慶(2006),「整合QFD、TRIZ及FMEA之創新設計方法-以微電腦恆溫恆濕防潮箱為例之研究」,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0.陳文健(2006),「運用FMEA於SMT製程之改善」,大葉大學工業工程與科技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1.陳文彬(2004),「推廣與傳統的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之比較—以滅火器產品設計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2.郭榮沛(1995),「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及其應用案例研討」,機械工業雜誌,84年元月號,p.137-148。
    23.陳鴻儀(2008),「運用FMEA方法對半導體晶圓廠製程設備維護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工學院工程管理專班碩士論文。
    24.黃崇誌(2007),「應用FMEA與灰色關聯分析於製程改善」,國立成功大學工學院工程管理專班碩士論文。
    25.黃清賢(1996),「危害分析與風險評估」,台北:三民書局。
    26.楊文達(2006),「應用失效模式效應分析(FMEA)方法於產品設計之品質改善」,明新科技大學工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7.蔣東儒(2000),「建立系統化的製程改善模式-以光學研磨製程為例」,元智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28.鄭翔勻(2005),「半導體封裝製程FMEA之研究」,義守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29.盧昆宏(1999),「利用FMEA提昇壽險業之服務品質」,國立高雄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第29期,p.315-327。
    30.盧昆宏,連怡芬(2001),「利用FMEA提昇電子商務系統可靠性之初探",第七屆全國品質管理研討會論文集」,p.267-282.。
    31.賴彥儒(2007),「運用模糊TOPSIS於QFD及FMEA中關鍵製程之評估研究」,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32.濮依蓉(2009),「台灣IC 設計產業價值創造能力之分析」,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33.薛旭欽(2006),「故障模式與影響分析(FMEA)應用於移動式心電圖機之設計」,國立台北科技大學電腦與通訊研究所碩士論文。
    34.簡志郎(2003),「模糊理論與TOPSIS法於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之應用」,逢甲大學工業工程學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份:
    1.Chartere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LTD. (1996),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for Managers, Singapore Technologies.
    2.Price, Christopher J., Taylor, Neil S. (1998). FMEA FOR Multiple Failure, Proceedings of Annual Reliability And Maintainability Symposium, 43~47.
    3.Russomano, David J. , Bonnell, Ronald D. and Bowles, John B. (1992). A Blackboard Model of an Expert System for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Proceedings Annual Reliabilty and Maintainability Symposium, 483-489.
    4.Gilchrist, W. (1993). Modelling Failure Modes and Effects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and Reliability Management, Vol.10, No.5, 16-23.
    5.Grant, W. (1988) .Handbook of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New-York:McGraw-Hill Inc
    6.Hunt, J.E., Price, C.J., Lee, M.H. (1993), Automating the FMEA process, Intelligent Systems Engineering, Vol. 2 No.2, 119-32
    7.Liao, T. W. (2003). Classification of Welding Flaw Types with Fuzzy Expert System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Vol. 25, 101-111,
    8.Meuser, M. and Nagel, U. (1991), “Expertlnneninterviews-vielfach erporbt, wenig bedacht. Ein Beitrag zur qualitativen Methodendiskussion,” in D. Grarz & K. Kraimer (eds), Qualitativ-empirische Sozialforschung. Opladen: Westdeutscher Verlag, 441-468.
    9.Shankara, P. (1991),, Improving Manufacturing Reliability in IC Package Assembly Using the FMEA Technique, IEEE Transactions onComponents, Hybrids,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Vol. 14, No.3. 452-456
    10.Xu, K., Tang, L.C., Xie, M. ., Ho, S.L. and Zhu, M.L. (2002). Fuzzy Assessment of FMEA for Engine Systems,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 , Vol. 75, No.1, 17-2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