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唐珮蒂
Pei-ti Tang
論文名稱: 林業產業遺產再利用之體驗設計經營策略─以林田山文化園區為例
Experiential Strategies for Forestry Industrial Heritage Reuse:A Case Study of Lin-Tien-Shan Culture Park
指導教授: 欒斌
Pin Luarn
口試委員: 吳宗成
none
陳正綱
none
欒斌
Pin Luar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管理學院 - 企業管理系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產業遺產文化觀光體驗經濟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外文關鍵詞: industrial heritage, Lin-Tien-Shan Forestry Cultural Park
相關次數: 點閱:310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體驗經濟興起、文化觀光風行與永續發展的追求,此三者為全球所關注的趨勢。
本研究以體驗經濟為核心架構,以位於花蓮縣鳳林鎮之「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為研究個案。透過產業遺產再利用、文化觀光與體驗經濟等理論作為結構,並借鏡國內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及美國波特蘭世界森林中心之經營模式探析,以參與觀察、半結構訪談及文件分析等質性研究方法,為個案發掘場所精神並建立發展主軸。希冀透過國內外案例之援引借鏡,以體驗經濟設計為原則、以文化為本、創意為手段、體驗為策略,發展虛實合一之林業體驗園區為目標,本研究為個案提出符合全球趨勢之經營藍圖、聯外策略、發展進程表及商品開發之實際經營策略建議提案,供有關單位參考。
此外研究亦發現援引案例分階段保存與發展、主題性、複合式與體驗化的營運特色;而個案營運之困境則須跨越行政單位的藩籬,並確實落實適應性經營、產業遺產再利用等政策內涵,以呼應全球發展潮流。


The rise of experience economy, the popularity of cultural tourism, and the pursuit of sustainable develop become global concerned trends.
Transition management of industrial heritage reuse emphasizes to build up the core value with local resources, instead of monuments restoration and preservation. Activate use local heritage resources to develop cultural tourism and then revitalize the local economy. This study aims to propose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industrial heritage reuse, based on experience economy. Took Lin-Tien-Shan Forestry Cultural Park as a study case, which located in Fenglin Township at Hualien County, via qualitative methods, include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nd file analysis, to discover the spirit of place and establish the development spindles. In addition, refer to domestic Luo-Dong Forestry Cultural Park and World Forestry Center at Portland, United States, learned management models. Through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two cases, found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clude grading preservation, develop by steps, complex management, and provide experiential equipment or activities. This study aims to develop a forestry experiential cultural park, which based on resident culture stories, used creativity as means, and depended on five experience design principles to correspond experience economy’s four types: educational, entertainment, aesthetic and escapist. The study put forward practicable strategies for relevant units as references.
And, the administration of government must ensure to implement the adaptive management and reuse of industry heritage in order to solve the plight of operating and to echo the world's development trend.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 誌謝 ii 目錄 iii 圖目錄 v 表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設計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名詞解釋 10 第二節 產業遺產與再利用 12 第三節 文化觀光(culture tourism) 14 第四節 體驗經濟(experience economy)與設計原則 17 第五節 林田山相關政策與研究 22 第三章 研究個案與國內外參考案例 26 第一節 研究個案: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26 第二節 國內案例:羅東林業文化園區 43 第三節 國外案例:美國波特蘭世界林業中心 50 第四節 結語 57 第四章 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之體驗設計經營策略 60 第一節 優劣勢分析與主軸探析 60 第二節 體驗支援環境之建構 78 第三節 體驗設計策略發展:虛實合一 85 第四節 主題紀念品開發 101 第五節 短中長期策略期程規劃 10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6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8 參考文獻 110 中文文獻 110 英文文獻 114 圖目錄 圖1- 1研究流程圖 5 圖2- 1替代觀光與永續觀光關連圖 15 圖2- 2體驗的四種類型 18 圖3- 1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地理位置示意圖 27 圖3- 2林田山林場林班地界圖 32 圖3- 3林田山昔時林場區域高山景觀豐富(組圖) 33 圖3- 4林田山園區內河岸景觀、鳳凰木、綠蔭扶疏景象(組圖) 33 圖3- 5林田山鐵道及索道示意圖 34 圖3- 6昔時索道照片(組圖) 35 圖3- 7昔時森林鐵路及鐵路運材(組圖) 36 圖3- 8林場生活概況(組圖) 37 圖3- 9昔時中山堂及電影播放(左、右)、中山堂修復前(中) 38 圖3- 10園區入口形象、復舊建築木雕館、社區咖啡館、中山堂及內部與旭東亭等(組圖) 38 圖3- 11園區內亦有尚未修復之日式房舍(組圖) 39 圖3- 12整建後火車、月台遺跡與軌道(組圖) 39 圖3- 13由文史工作室保存並展示保存之史料文物(組圖) 39 圖3- 14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平面導覽圖 41 圖3- 15羅東林業文化園區位置圖 44 圖3- 16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平面導覽圖 45 圖3- 17園區內休憩環境及貯木池(組圖) 47 圖3- 18園區內竹林車站及戶外休憩區(組圖) 47 圖3- 19園區內之藝文區與自然教育中心(組圖) 49 圖3- 20波特蘭地理位置示意圖 51 圖3- 21世界林業中心地理位置示意圖 52 圖3- 22世界林業中心外觀 52 圖3- 23森林探索博物館展館內示意圖(組圖) 54 圖3- 24博物館體驗、互動設備及紀念品店(組圖) 55 圖3- 25世界林業中心場地租用辦理婚禮(組圖) 57 圖4- 1接駁車車設計示意圖 80 圖4- 2鳳林鎮「林田山段」新增自行車道示意圖 81 圖4- 3結合文學作品的公共藝術裝置 83 圖4- 4訂製餐具示意圖 84 圖4- 5 場長宿舍整修後外觀 85 圖4- 6木元素房間鑰匙示意圖 85 圖4- 7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體驗策略藍圖 86 圖4- 8虛擬鋸木遊戲概念(組圖) 88 圖4- 9自然生態模擬虛擬實境及體驗設備示意圖 89 圖4- 10園區室內室外木雕藝術品陳列狀況(組圖) 90 圖4- 11活動主題印象模擬示意圖 91 圖4- 12森林木材流程刻印蓋章闖關遊戲卡示意圖 93 圖4- 13昔時康樂新村 94 圖4- 14燒毀後的康樂新村 94 圖4- 15火災紀念丘與警鐘(左)與康樂新村殘構(右) 95 圖4- 16康樂新村警鐘旁的粉撲花叢 96 圖4- 17虛擬實境滅火體驗模擬示意圖 97 圖4- 18展示館內消防設備陳列及說明 98 圖4- 19薪火堂概念示意圖(組圖) 99 圖4- 20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主軸外部連結策略圖 101 圖4- 21臨時帳棚規劃為園區內販賣區 102 圖4- 22改造帳頂為日式建築風格 102 圖4- 23主題紀念品設計示意圖 103 表目錄 表1- 1本研究參與觀察時間表 7 表1- 2訪談對象對照編碼表 8 表1- 3分析資料編碼表 9 表2- 1產業發展模式與經濟產物演進 20 表3- 1林田山經營歷程變遷 28 表3- 2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1996∼迄今發展重要事件表 30 表3- 3林務局四處林業文化園區概況 40 表3- 4永續花東發展計畫「林田山整體發展計畫」內容概述 42 表3- 5羅東林業文化園區產業遺產之分級、保存原則及再利用內涵 46 表4- 1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優劣勢(SWOT)分析 72 表4- 2場所、物件與五種感官整理 77 表4- 3林田山「3公里接駁缺口」解決建議方案 79 表4- 4三大主軸「虛擬體驗」主題列表 87 表4- 5中長期程策略工作表 105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文獻:52篇
英文參考文獻:11篇
中文文獻
古庭維(2011)。林田山三號索道,載於台灣山岳雜誌(99期),28頁。取自:http://www.twmount.com.tw。
古庭維(2012)。林田山林場∼高登線,載於台灣山岳雜誌(102期),32頁。取自:http://www.twmount.com.tw。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9)。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第二期)修正計畫97—102年(核定本),取自:http://cci.culture.tw/cci/upload/law/20100604102504-539c2aeb8ea3e223d9f7bbb3bb8bdf60.pdf。
行政院經建會(2012)。我國明星產業競爭優勢及市場利基研究—文創及數位內容,取自:http://www.cepd.gov.tw。
行政院經建會(2012)。花東地區永續發展策略計畫(核定本)。取自:http://htsd.com.tw/download/ht_001_a014.pdf
余雯親、張長義(2007)。文化觀光對地方發展影響之研究-以集集支線車埕社區為例,載於華岡地理學報,第20期,59-76頁。
吳宏信(2005)。原住民觀光體驗行銷之研究—以南投縣信義鄉巴庫拉斯部落觀光為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吳家禎(2012)。美國奧勒岡世界森林研究所(WFI)研習心得—樹木學校與國際教育者組織簡介,載於林業研究專訊,第19期(3):57-61頁。取自:www.tfri.gov.tw/main/download.aspxdlfn=107。
李永展(2003),永續社區指標。取自:http://www.rdec.gov.tw/public/Attachment/88116553271.pdf。
李光中(2003)。社區參與國家森林共同規劃管理之研究-以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為例。花蓮:花蓮縣野鳥學會。
李明潔(2005)。社區參與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發展之行動研究。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杜綺文(2006)。何謂參與觀察法。國科會報告。取自:http://solomon.km.nccu.edu.tw。
沈佳潔(2011)。世界遺產潛力點林田山林場之研究。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林信家等(2008)摩里沙卡說古道今: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導覽手冊(余立松編)。花蓮: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
林振春(2008)。社區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林務局 (2007),台灣省林務局誌續編,台北:農委會林務局。
林務局(2008)。林田山現況及導覽區,取自:http://www.forest.gov.tw/ct.asp?xItem=30206&CtNode=2568&mp=380。
林務局(2010)。百年新貌:林業文化園區,取自:http://www.universe.com.tw/forest/images/pdf/S.pdf。
林詠能(2011)。藝文環境發展策略專題研究—節慶、觀光與地方振興整合型計畫:以水金九周邊地區為例期末報告。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林裕仁(2010)。國際林業科學交流平台─美國世界林業中心(World Forestry Center)簡介,載於台灣林業第36期(5):46-51頁。取自:http://www.forest.gov.tw/public/011181544371.pdf。
林澔貞等(2007)。新林業政策,農政與農情(第180期)。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取自: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12918。
段兆麟(2001)。體驗經濟與台灣觀光休閒農業,載於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村城鎮化研究論文集,中國地理學會,399-406頁。.
胡幼慧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倪進誠(2004)。參與觀察法在旅遊行為研究上的應用-一個貼近人地互動的思考設計,載於社會科教育學報,第7期,53-87頁。取自:http://nhcuer.lib.nhcue.edu.tw。
夏禹九(1999)。生態系(生物多樣性)經營,1999生物多樣性研討會論文集,頁40-53,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取自: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public/Data/5111511445371.pdf。
夏業良、魯煒(譯)(2003)。體驗經濟時代(原作者Pine II and Gilmore)。台北:城邦文化。
孫武彥(1995)。文化觀光:文化與觀光之研究。現代社會思潮叢書。台北:三民書局。
袁方編(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張永進(1999)。草地經驗:談台南縣產業文化政策的形成與落實,社教雙月刊,第94期,18-29頁。
張育銓(2008)。國際文化觀光的條款與規範,載於臺灣觀光學院數位教材中心,取自:http://ibook.tht.edu.tw/CourseUnit.aspx。
張春興(2003)。林田山社區文化重建過程之記錄(1996-2002)。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張家鳳(2006)。漫談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載於林務局電子報第5期,取自:http://www.forest.gov.tw/ct.asp。
張菀珍(2006)。社區學習的創新思維-體驗學習,社區教育學會編,社區學習新思維,159-174頁。台北:師大書苑。
張瑋琦譯(2005)。觀光發展與社區營造(原著作者石原照敏、吉兼秀夫、安福惠美子,原著出版年2000)。台北:品度。
張維倫等譯(2003)。文化經濟學(原著作者David Throsby,Economics and Culture)。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10全見版。台北:小畢空間。
莊世滋(2007)。從台灣林業開發過程談林業產業文化資產,載於林業產業文化傳承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國立嘉義大學:1-22頁。
郭乃文等(譯)(2006),生態旅遊(原著作者Ross Kingston Dowling),台北:五南。
郭舒瑋(2009)。林田山遺產觀光發展歷程暨問題之探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陳玉萍(2012)。永續的觀光發展:文化觀光的新可能。2013/4取自: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3416。
陳麗君(2006)。台灣鐵道文化資產整合發展之探討。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傅朝卿(2004)。工業遺產再生論-探索世界工業文化遺產之保存與永續經營,載於揭開昨日工業的面紗-工業遺址的保存與再造,頁18-29。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傅朝卿(2012)。世界遺產與城市文化觀光的契機與危機,載於世界遺產雜誌第4期,取自:http://twh.hach.gov.tw。
博物館入口網(2008)。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取自:http://museum.moc.gov.tw/frontsite/museum/museumListAction.do?method=doMuseumDetail&museumId=659。
馮久玲(2002)。文化是好生意。台北:聯邦文化。
黃光玉、劉念夏、陳清文譯(2004)。媒介與傳播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研究途徑。台北:風雲論壇。
黃躍雯 (2006)。古坑鄉咖啡產業觀光發展暨在地化策略之研究:理論架構之初擬,載於2006海峽兩岸休閒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亞洲大學。
黃躍雯、倪進誠、商累仁(2010)。湖縣望安島發展「替代觀光」的初步規劃與行動構想,載於島嶼觀光研究,3(4),1‐25。取自:http://163.15.209.78/upload/prog/PKwUJyP1.pdf。
農業知識入口網(2013)。植物圖艦。取自:http://kmweb.coa.gov.tw/
維基百科網站(2013)。七彩湖,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
劉以德譯(2010)。文化觀光:觀光與文化遺產管理(原作者Bob Mckercher、Hilary du Cros,原著出版年,2002)。台北:桂魯。
蕭莉芳(2008)。以地景敘事記敘產業遺產空間記憶之研究—以濁水溪水力發電所場區為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英文文獻
Avery M. Abernethy and Daniel D. Butler (1992). Advertising Information: Services versus Products. Journal of Retailing, 68(4), p398-479.
Bogdewic, S. (1992)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ed. B.F. Crabtree & W.L. Miller, pp45-69, Newbury Park : Sage
Cohen, E. (1988). Authenticity and commoditiz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5, p371-386.
Cohen, E. (1987). Alternative tourism - A Critique.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 11(2), 13-18.

Dowling,R.K. (1997). Plans for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tourism:theory and practice. In C.M. Hall,J.Jenkins & G.Kearsley(eds.) Tourism planning and Policy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Cases,issues and Practice, Sydney: Irwin Publishers, p110-126.
Edwards, J. A. & Liurdes, J. C. (1996). Mines and quarries: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3(2), p341-363.
Pine II, B. J. and Gilmore, J. H. (1998). 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6(4), p 97-105
Richards, G. (2000). Tourism and the World of culture and Heritage.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 25(1), p9-17.
Weaver, D. B. (1998). Ecotourism in the less developed world. London: CAB International.
Weaver, D. B. (2006). Sustainable tourism: 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 Butterworth - Heinemann.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