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范聖孟
Sheng-Meng Fan
論文名稱: 我國歷年以先使用作為專利侵權抗辯司法見解之探討
A study of the judicial opinions on prior use as a defense for patent infringement in Taiwan over the years
指導教授: 耿筠
Yun Ken
口試委員: 李姿儀
Tzu-I Lee
朱默庵
Mo- An Ch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應用科技學院 - 專利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atent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5
中文關鍵詞: 專利權之效力專利申請國內實施完成必須之準備先使用權
外文關鍵詞: patent rights, patent application, domestic implementation, completion of necessary preparations, prior user rights
相關次數: 點閱:66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專利法第59條第1項第3款前段規定「發明專利權之效力,不及於下列各款情事:三、申請前已在國內實施,或已完成必須之準備者」肯定了專利權人在專利申請日前之他人就相同或類似之技術或創作業已實施或完成相當程度之準備行為的保障,此可說是專利權先申請主義的一項例外或甚至可說是對於尚未或者不為專利權申請的先使用人基於善意先使用的保障制度。此種「先使用權抗辯」不但可保障在申請專利前已經實施的技術或創作繼續利用而不受專利權人於申請後所阻斷或甚至進一步依據專利法要求損害賠償、回收、銷毀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而使先使用人免於隨時處在一個權利不安定之狀態。
    本文除了先就專利法先使用權之意義、性質、要件為概念性之論述外,論文主軸仍著重於探究司法實務對此類爭議案件之處理模式及是否符合已實施或為必要準備的判斷標準,本論文蒐整我國近10年來關於專利先使用的法院36案共61則判決(含上訴),囊括超過200餘個由被告所提抗辯證據,就證據之是否具證據能力或證據力強度如何加以研析,並深究該證據類型及性質、直接或間接、得否結合其他證據勾稽、必要記載事項、系爭產品實物或紙本文書或電子郵件(網路網頁)等資料之證據保存或保全,以及常遭法院剔除不用證據之瑕疵類型分析其原因,乃至法院對證據取捨或認定標準等,期能清楚呈現法院在處理此一爭端上所採行之判斷方式,以及在法官得其心證過程中對被告所提證據為形式判斷或實質審認後所獲致足能判定符合專利法先使用之可信程度。
    審視上述所蒐得之判決,被告在提出先使用權之抗辯的同時亦多主張未落入原告系爭專利權(文義或均等)範圍而未構成侵權,甚至更直接主張原告專利有違反新穎性、進步性、創作性等無效原因而應予撤銷之情形,使原告失其本案起訴之基礎,從而使原本單純由先使用權抗辯防禦角色擴大戰場至證明未落入原告系爭專利及專利權無效之局面,期間除徒增兩造在攻防上所必須之繁瑣準備外,更加重法院審理上所耗費的司法資源,其中部分案件不乏一路上訴至三審後再發回更審,最後演變至原告專利無效之結果,此雖非被告初始之目的,但又是不得不的抉擇,此乃因專利權保障制度設計使然,必須在此訴訟中更為主張,否則單憑先使用證明往往恐因蒐集不易而直接遭法院判定構成侵害原告專利權,而仍須同時主張未落入其專利權範圍以及專利有無效之原因。因此,此類訴訟並無迅速止戰之方法,策略上唯有擴大戰場自源頭打擊主張原告專利有無效之原因,否則如僅以先使用抗辯,如同兵臨城下,敗戰風險繫於一線之間。
    此外,本研究之目的在於完備先使用抗辯主張者於訴訟前的先期自我檢查機制,檢視其現有得為抗辯之證據資料是否足以作為法庭上防禦抗辯之有利證明。最後,結論中除了總結外並提出個人幾點建議,俾使權利人在專利先使用進程中所可得產製之各種抗辯證據更臻完善,也由於先使用事證明確,當可避免日後不必要之爭訟事件發生或降低可能遭到敗訴之機率。


    The first paragraph of Article 59 of the Patent Law stipulates that "the effect of an invention patent shall not be less than the following circumstances: 3. It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the country before application, or necessary preparations have been completed." This affirms the patentee's It guarantees that others have implemented or completed a considerable degree of preparation for the same or similar technology or creation before the patent application date. This can be said to be an exception to the first-to-file principle of patent rights, or even to the protection of patents that have not yet or are not patented. The first user who applies for rights is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system of good faith and first use. This "prior right to use defense" not only protects the continued use of technology or creations that have been implemented before applying for a patent, without being blocked by the patentee after application, or even further requiring damages, recycling, destruction or For other necessary disposal, so as to prevent the previous user from being in a state of unstable rights at any time.
    In addition to a conceptual discussion of the meaning, nature, and requirements of prior use rights in patent law, this article also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judicial practice's handling of such disputes and whether they meet the judgment standards that have been implemented or are necessary preparations. , this paper collects more than 30 cases of patent prior use in Taiwan in the past 10 years, a total of more than 50 judgments (including appeals), including more than 200 defense evidence submitted by the defendant, and whether the evidence has evidential capacity or evidence How to analyze the strength of the evidence, and delve into the type and nature of the evidence, direct or indirect, whether it can be combined with other evidence, necessary records, evidence of the disputed product in kind or paper documents or emails (online pages) and other materials Preservation or preservation, as well as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types of defects that are often rejected by the court, as well as the court's selection or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of evidence, etc., it is expected to clearly demonstrate the judgment method adopted by the court in handling this dispute, and the judge's ability to The evidence provided by the defendant in the process of the evidence was obtained after formal judgment 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nd was sufficient to determine the credibility of the patent law's prior use.
    In addi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lete the pre-litigation self-examination mechanism for those who claim first-use defenses, and to examine whether their existing evidence and materials that can be used as defenses are sufficient to serve as favorable evidence for defense defenses in court. Finally, in addition to a summary, the conclusion also puts forward some personal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various defense evidence available to the patent holder in the process of prior use of the patent. Also, because the prior use evidence is clear, it can avoid future use. Unnecessary litigation events may occur or the probability of losing the lawsuit may be reduced.

    誌 謝 I 論文摘要 II 圖表索引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一項 研究背景 1 第二項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第三節 研究架構 4 第四節 文獻探討 5 第二章 專利法先使用權之基本概念與要件 7 第一節 專利法先使用權之概念與性質 7 第一項 先使用權之概念 7 第二項 先使用權之性質 7 第三項 先使用權之範圍 8 第二節 專利法先使用權之原則與限制 9 第一項 先使用權之原則 9 第二項 先使用權之限制 9 第三項 先使用權之例外 10 第三節 先使用之要件 11 第一項 專利申請前已有先使用行為 11 第二項 先使用行為發生在國內 11 第三項 實施專利發明或已完成必須準備 11 第四節 先使用證據之認定 11 第一項 證據法則 12 第二項 證據之調查採證 13 第五節 先使用之抗辯 15 第六節 小結 16 第三章 歷年先使用抗辯相關判決統計與分析 17 第一節 統計範圍與方法 17 第一項 統計範圍 17 第二項 統計方法 17 第二節 綜合統計分析 17 第一項 歷年各審級情形 17 第二項 上訴案件分析 19 第三項 被告勝敗訴分析 20 第三節 案件分項統計分析 24 第一項 按產業類別分析 24 第二項 按專利種類分析 28 第三項 按有無委託侵權鑑定機構分析 29 第四項 按被告所提證據數與勝敗訴關係分析 30 第四節 被告所提證據統計分析 31 第一項 按被告所提證據分類名稱數量統計分析 31 第二項 按被告所提證據按證據形式(靜態/動態)區分數量及占比分析 32 第三項 以勝訴及敗訴區分「靜態證據」之數量及占比分析 33 第四項 以勝訴及敗訴區分「動態證據」之數量及占比分析 35 第五項 被告所提出之前10種證據之勝敗訴關係分析 38 第五節 法院採用被告所提證據情形及分析 40 第一項 法院採用被告所提各種證據之「主要理由」占比與分析 40 第二項 被告未經法院調查而勝訴之證據分析 42 第三項 法院採用被告所提「可得勾稽」之證據分析 44 第六節 被告所提各類型為法院採用與不採用之情形及分析 45 第一項 法院對被告所提「單據類」證據採用情形 45 第二項 法院對被告所提「照片類」證據採用之情形 46 第三項 法院對被告所提「發票類」證據採用之情形 47 第四項 法院對被告所提「文件類」證據採用之情形 48 第五項 法院對被告所提「圖面類」證據採用之情形 49 第六項 法院對被告所提「電子類」證據採用之情形 50 第七項 法院對被告所提「型錄類」證據採用之情形 51 第八項 法院對被告所提「合約類」證據採用之情形 52 第九項 法院對被告所提「其他」證據採用之情形 53 第七節 小結 54 第四章 被告先使用抗辯有理由之案例探討(被告勝訴) 56 第一節 發明類別案例 56 第一項 宏正自動v.厚雅科技(智慧財產法院106年度民專上字第41號判決) 56 第二項 品甫有限v.日商雪諾(智慧財產法院109年度民專訴字第25號判決) 59 第三項 正新橡膠v.建大工業(智慧財產法院110年度民專訴字第73號判決) 65 第二節 新型類別案例 67 第一項 寬畇電傳v.中華電信(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3年度智字第2號判決) 67 第二項 台灣動力檢測v.台灣三豐(智慧財產法院105年度民專訴字第31號判決) 69 第三項 謝宏育v.瑞奇喬伊(智慧財產法院105年度民專訴字第98號判決) 71 第四項 瑞城工業v.昱州興業(智慧財產法院108年度民專訴字第81號判決) 74 第三節 設計類別案例 77 第一項 李明翰v.謝一帆(臺灣臺南地方法院108年度智字第10號判決) 77 第二項 陳瑞玲v.晟弈有限(智慧財產法院111年度民專上字第36號判決) 79 第四節 小結 81 第五章 被告產品未落入原告專利權範圍而法院仍為調查之案例探討(被告勝訴) 83 第一節 發明類別案例 83 第一項 瑞德奧開發v.弘有富國際(智慧財產法院102年度民專訴字第71號判決) 83 第三項 莊永川v.昆慶工程(智慧財產法院107年度民專訴69號判決) 85 第三項 淩嘉科技v.友威科技(智慧財產法院109年度民專訴字第85號判決) 86 第二節 新型類別案例 89 第一項 曾隆瑞v.三久建材(智慧財產法院103年度民專訴字第49號判決) 89 第二項 周煥球v.雷笛揚照明(智慧財產法院104年度民專訴字第9號判決) 91 第三項 鑫翔皮件v.主富服裝(智慧財產110年度民專訴字第77號判決) 94 第四項 佳具精密v.偉祿工業(智慧財產法院111年度民專訴字第7號判決) 96 第五項 楊宇豐v.小北百貨(智慧財產法院105年度民專訴字第93號判決) 98 第六項 臺灣可億隆v.宇崴股份(智慧財產法院109年度民專訴字第83號判決) 100 第三節 設計類別案例 102 第一項 太盟光電v.佳宏電子(智慧財產法院110年度民專訴字第6號判決) 102 第四節 小結 104 第六章 原告專利有無效原因而法院仍為調查之案例探討(被告勝訴) 105 第一節 發明類別案例 105 第一項 傑智環境v.華懋科技(智慧財產法院109年度民專訴字第32號民事判決) 105 第二項 蕭興仁V.統一企業(智慧財產法院102年度民專訴字第106號判決) 107 第二節 新型類別案例 109 第一項 林淑貞v.數字科技(智慧財產法院103年度民專訴字第60號判決) 109 第二項 中勤實業v.利達國際(智慧財產法院107年度民專訴字第74號判決) 111 第三項 樂鑫開發v.宏華營造(智慧財產法院111年度民專上字第18號判決) 113 第三節 設計類別案例 115 第一項 蕭興仁v.養樂多(智慧財產法院102年度民專訴字第107號判決) 115 第二項 艾爾美科技v.安森科技(智慧財產法院107年度民專訴字第20號判決) 117 第三項 中承霖工業v.吳瑞慶(智慧財產法院103年度民專訴字第108號判決) 120 第四節 小結 122 第七章 被告抗辯無理由之案例探討(被告敗訴) 124 第一節 發明類別案例 124 第一項 安堤格裡斯v.家登精密(智慧財產法院104年度民專訴字第36號判決) 124 第二項 巨大機械v.凱薩克科(智慧財產法院109年度民專訴字第26號判決) 126 第二節 新型類別案例 129 第一項 群邁通訊v.盛達紡織(智慧財產法院101年度民專訴字第41號判決) 129 第二項 簡小琪v.陞久有限(智慧財產法院103年度民專訴字第23號判決) 131 第三項 禾碩電機v.廣新機電(智慧財產法院106年度民專訴字第43號判決) 135 第四項 邱文煌v.台船公司(智慧財產法院107年度民專訴字第10號判決) 138 第五項 陳炳毓v.輔大醫院(智慧財產法院108年度民專訴字第65號判決) 141 第三節 設計類別案例 143 第一項 和隆企業v.旭龍散熱(智慧財產法院105年度民專訴字第4號判決) 143 第二項 葉聰池v.煌程企業(智慧財產法院108年度民專上易字第4號民事判決) 145 第四節 小結 147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 148 第一節 結論 148 第二節 建議 150 參考文獻 154

    參考文獻
    一、專書
    1. 陳啟垂,民事訴訟法(下),新學林,2018年1月。
    2.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專利法逐條釋義,2021年6月。
    二、學位論文
    1. 丁惠貞,私權事實公證書在民事訴訟中之公證力-以智慧財產權訴訟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6月。
    2. 徐敦品,受委託之人之製造亦屬先使用權,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科技整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7月。
    三、期刊論文
    1. 台一國際智慧財產事務所,智慧局發布「專利IPC與我國行業統計分類關聯表及統計應用分析報告」,第299期,2022年6月。
    3. 白杰立,專利侵權之先使用權抗辯研析—台美日制度之比較,智慧財產權月刊,第174期,2013年6月。
    4. 何娜瑩,淺談我國專利法先使用權,台一專利商標雜誌第231期,2020年5月。
    5. 林佳保,常見專利舉發證據,亞律智權雙月刊,2011年10月11日。
    6. 法觀人編輯部,辯論主義於家事事件上之適用,法觀人月刊,第238期,2019年3月。
    7. 張劍男,民事訴訟之自認與不爭執,司法週刊,第1776期,2015年12月4日。
    8. 陳秉訓,專利法先使用權之再思考,華岡法粹,第61期,2016年12月。
    9. 陳秉訓,專利法第59條第1項第3款先使用權抗辯之再思考,北美智權報第290期,2021年08月11日。
    10. 陳秉訓,最高法院95年台上字第1663號判決之研析,智慧財產季刊第62期,2003年6月。
    11. 湯惟揚,協同主義與修正辯論主義之爭論,法觀人月刊,第251期,2020年6月。
    12. 劉振泰、蔡岳勳,從美國專利改革法案看美國專利法新穎性要件之變革,政大智慧財產評論,第13卷第1期,2015年6月。
    13. 劉國讚,智慧財產法院專利事件判決研析-民事訴訟篇,智慧財產權月刊132期,2009年12月。
    四、法院裁判
    1. 智慧財產法院110年度民專訴字第73號民事判決。
    2. 智慧財產法院103年度民專訴字第23號民事判決。
    3. 智慧財產法院103年度民專訴字第49號民事判決。
    4. 智慧財產法院104年度民專訴字第36號民事判決。
    5. 智慧財產法院106年度民專訴字第43號民事判決。
    6. 智慧財產法院107年度行專訴字第62號民事判決。
    7. 智慧財產法院108年度民專上字第24號民事判決。
    8. 智慧財產法院108年度民專訴字第81號民事判決。
    9. 智慧財產法院108年度民專訴字第81號民事判決。
    10. 智慧財產法院109年度民專訴字第25號民事判決。
    11. 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2073號民事判決。
    12. 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906號民事判決裁判要旨。
    13.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246號民事判決。
    14. 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3724號民事判決。
    15.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864號民事判決。
    16. 最高法院46年台上字第1465號民事判決。
    17. 最高法院48年台上字第837號民事判決。
    18.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99年度簡上字第122號民事判決。
    五、網路資料
    1. 中華經濟研究院,2022年各業產值概況,網址:https://www.cier.edu.tw/cef/P2.pdf。
    2. 公職王資訊網,文書之形式證據力及文書之實質證據力,網址:https://plus.public.com.tw/article-20201111-1239-1。
    3. 王麗真,專利侵權案件上訴第三審之要件,台一國際智慧財產事務所,網址:https://www.taie.com.tw/big5/no.247b.pdf。
    4. 王懿融,專利審查基準修正:舉發及依職權審查,理律法律事務所,網址:https://www.leeandli.com/TW/Newsletters/3300.htm。
    5. 江曉萱,產品型錄上的照片及設計圖應受著作權保護(台灣),網址:https://www.leetsai.com/%E8%91%=zh-hant。
    6. 行政院主計總處,行業標準分類(第11次修正)。網址:https://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012221854690WG0X9I.pdf。
    7. 郝明輝,各主要國家關於優惠期規定的異同比較與實務建議,2017年7月,網址:https://www.sundial.com.tw/service4file/201707%20Vol2601F.pdf。
    8.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專利權的種類,專利權法律案例教材,網址:https://depart.moe.edu.tw/ed2700/News。
    9. 智慧財產法院,智慧財產法庭民事第一審專利訴訟事件收結及終結情形(97年第3季至112年第3季),網址:https://ipc.judicial.gov.tw/tw/dl-62118-977ab73e34cb4e089860191846336aa4.html。
    10. 智慧財產法院,智慧財產法庭民事第一審專利訴訟事件勝訴率-依專利型態區分(97年第3季至112年第3季),網址:https://ipc.judicial.gov.tw/tw/dl-62119-c58a3ef2f9c3428c95e27227ebbec2a9.html。
    11. 智慧財產法院,智慧財產法庭民事第二審訴訟事件終結件數及提上訴件數(97年第3季至112年第3季),網址:https://ipc.judicial.gov.tw/tw/dl-62130-730794f7b0d44409b9721a01097a758e.html。
    12. 經濟部統計處,商業登記現有家數及資本額-按行業別及縣市別分(111年6月),網址:file:///D:/SysFolder/Downloads/t90117_p.pdf。
    13.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專利IPC與我國行業統計分類關聯表及統計應用分析報告,2022年6月,網址:https://www.tipo.gov.tw/tw/cp-85-909735-e908b-1.html。
    14.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歷年專利審查基準彙編,網址:https://topic.tipo.gov.tw/patents-tw/cp-687-870165-b012e-101.html。
    15. 廖正多,專利法先使用權之範圍,台一國際專利事務所,網址:https://www.taie.com.tw/big5/no.240a.pdf。
    16. 簡秀如、游舒涵,主張先使用權抗辯應如何舉證?2021年3月31日,網址:https://www.leeandli.com/TW/Newsletters/6662.htm。
    17. 闞鍾慧、王淑琳,智慧財產法院成立10年以來受理各類案件審理績效指標及相關訴訟制度之審理實務操作狀況分析,智慧財產法院統計室,網址:https://ipc.judicial.gov.tw/tw/dl-7697-7b307.html。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