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泓霖
Hong-Lin Huang
論文名稱: 台灣金融業併購綜效衡量及金融政策發展
Estimating Synergy of Financial Industry in Taiwan and Financial Policy Development
指導教授: 謝劍平
Joseph C.P. Shieh
口試委員: 王明隆
none
陳俊男
non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管理學院 - 財務金融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Finance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5
中文關鍵詞: 併購績效表現超額報酬綜效表現
外文關鍵詞: 併購, 績效表現, 超額報酬, 綜效表現
相關次數: 點閱:248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金融業雖為特許行業,但管理階層仍必須做好企業經營,而企業經營最大的目標就是將股東利益極大化。本研究著重於若透過併購解決台灣金融家數過多的問題是否就真有能力打贏亞洲盃進而前進世界盃?若能透過併購而彼此尋找其互補性進而產生綜效才是併購的根本目的,因此若只是單純為了減少金融家數而一味地進行整併也甚是不妥,因而本研究進一步了解目前台灣金融狀況並且透過實證研究分析併購後主併公司的經營績效是否較併購前為佳。
    根據本研究之實證結果,過去台灣金融業併購案件只有在意圖併購之日針對被併公司才具有超額報酬。主併公司在意圖併購日以及合併基準日並無超額報酬現象;而被併公司在合併基準日亦無超額報酬現象產生。主併公司不論在何種情況下都無法獲取超額報酬且在後續經營績效表現也無法創造出營收以外其他綜效。
    因此,本研究以過去金融業兩年績效表現作為基礎,對於台灣往後金融業發展給予三項建議:(1.)台灣金融市場已將近飽和,過去金融整併帶來營業收入的提高,但卻比較無法內化到其他經營方面,因此若想達成其他諸如風險控管、成本降低等綜效,應該要針對具互補性的金融機構為併購標的 (2.)透過政府的金融法規開放以及塑造友善的金融環境,包括開放高階金融人才來台、鬆綁金融法規盡量跟國際典章制度互相接軌藉此增加金融機構的併購實力等等,惟必須要小心金融機構從事過高的風險投資而傷害到本身股東權益;(3.)過去台灣金融整併對於被併公司平均而言是具有超額報酬,因此若規模較小的金融機構能在台灣市場找到利基並且深耕,那就有可能吸引其他家金融機構為了互補性因素而給予併購,進而造成雙贏的局面


    金融業雖為特許行業,但管理階層仍必須做好企業經營,而企業經營最大的目標就是將股東利益極大化。本研究著重於若透過併購解決台灣金融家數過多的問題是否就真有能力打贏亞洲盃進而前進世界盃?若能透過併購而彼此尋找其互補性進而產生綜效才是併購的根本目的,因此若只是單純為了減少金融家數而一味地進行整併也甚是不妥,因而本研究進一步了解目前台灣金融狀況並且透過實證研究分析併購後主併公司的經營績效是否較併購前為佳。
    根據本研究之實證結果,過去台灣金融業併購案件只有在意圖併購之日針對被併公司才具有超額報酬。主併公司在意圖併購日以及合併基準日並無超額報酬現象;而被併公司在合併基準日亦無超額報酬現象產生。主併公司不論在何種情況下都無法獲取超額報酬且在後續經營績效表現也無法創造出營收以外其他綜效。
    因此,本研究以過去金融業兩年績效表現作為基礎,對於台灣往後金融業發展給予三項建議:(1.)台灣金融市場已將近飽和,過去金融整併帶來營業收入的提高,但卻比較無法內化到其他經營方面,因此若想達成其他諸如風險控管、成本降低等綜效,應該要針對具互補性的金融機構為併購標的 (2.)透過政府的金融法規開放以及塑造友善的金融環境,包括開放高階金融人才來台、鬆綁金融法規盡量跟國際典章制度互相接軌藉此增加金融機構的併購實力等等,惟必須要小心金融機構從事過高的風險投資而傷害到本身股東權益;(3.)過去台灣金融整併對於被併公司平均而言是具有超額報酬,因此若規模較小的金融機構能在台灣市場找到利基並且深耕,那就有可能吸引其他家金融機構為了互補性因素而給予併購,進而造成雙贏的局面

    摘 要1 目 錄2 表目錄4 第一章緒論5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8 第二節研究目的8 第三節研究流程9 第二章文獻回顧10 第一節併購綜效10 第二節影響併購之因素12 第三章資料蒐集與實證模型14 第一節樣本資料敘述15 第二節實證模型-綜效表現與卡方獨立性檢定18 第三節實證模型-經營績效追蹤22 第四章實證結果25 第一節超額報酬與其因子衡量25 第二節併後經營績效衡量28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30 第一節研究結論30 第二節研究建議32 參考文獻33

    一、中文部分
    1.呂桂玲、方慧娟、李榮謙,2001,國際間金融整合之發展、問題與啟示,國際金融參考資料 第四十七輯。
    2.古永嘉、胡珮高,2008,台灣企業併購付款方式之選擇,輔仁管理評論 第十五卷第三期。
    3.資誠會計師事務所,2011,企業併購策略與最佳實務。
    4.沈中華、王儷容,2014,台灣銀行業走向全球關鍵-與星澳之比較分析,台灣金融研訓院。
    5.謝劍平,2014,台灣金控業及銀行業併購及發展策略之研究,台灣金融研訓院。
    6.劉燈城,2014,亞洲區域銀行與金融整併,中華民國銀行公會。
    二、英文部分
    1.Rhoades(1996),” The efficiency effects of bank mergers: An overview of case studies of nine mergers”, Journal of BANKING &FINANCE,pp273-291
    2.Becher(2000),” The valuation effects of bank mergers”,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pp190-210
    3.Scott and Jeannette(2001),”Are cash acquisition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postcombination operating performance than stock acquisitions?”,Journal of BANKING &FINANCE,pp1117-1134
    4.Zollo and Singh(2004),” Deliberate learning in corporate acquisitions: post-acquisition strategies and integration capability in U.S. bank merger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pp1233-1256
    5.Sherman and Rupert(2006),” Do bank mergers have hidden or foregone value? Realized and unrealized operating synergies in one bank merger”,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pp253-268
    6.M.Martynova, S.Oosting and L.Renneboog(2006),”The long-term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Europea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ECGI Working Paper Series in Finance,pp3-6
    7.J.M. Campa and I. Hernando(2006),”M&A performance in the European financial industry”, Journal of BANKING &FINANCE,pp3368-3389
    8.E. Beccalli and P. Frantz(2012),” The Determinants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Banking”,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pp271-280
    9.Wang, S.-F., Y.-C. and Lin, P.-L.(2014), “The Long-Run Performance of Asian
    Commercial Bank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cientific Research,pp.348-358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2020/06/29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