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莉莉
Li-li Chen
論文名稱: 建築師跨域食器設計的產品特色探討
A Study of Crossover Architects’ Tableware Designs
指導教授: 柯志祥
Chih-hsiang Ko
口試委員: 鄭金典
Jin-dean Cheng
范振能
Jeng-neng F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院 - 設計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3
中文關鍵詞: 建築師情感設計減法思維意象
外文關鍵詞: architect, emotional design, minus thinking, image
相關次數: 點閱:198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近幾年,出現一波食器設計的風潮,設計師以此體現對生活的感觸,藉由產品意象,傳達特定的精神與欲闡述的主題內涵,飲食文化串聯了設計師、物品與使用者之間的情感。隨著跨界設計形成的一股新趨勢,不同領域的設計師在創作思維上的差異,相對的成為一種特色與創新,皆以情感結合各自專業領域的設計經驗,創作出令人驚艷的產品與新思維。本研究以建築師設計食器的產品特色進行探討,包含義大利Alessi茶與咖啡器物設計案例、日本建築師美濃燒計畫、和臺灣建築家創意設計展「砌與器」。明顯地感受建築師切入工業設計的手法,有其獨特的觀點,期望藉由本研究成果,協助未來跨域設計擁有多元且創新的面向。
研究結果發現,建築師設計食器的視覺詮釋,以幾何造形多於有機形體,而多數造形具有雕塑感的特徵,顯示建築師多以抽象的手法,來呈現建築的意涵。建築設計與工業設計皆強調機能性的訴求,研究顯示建築師對產品的功能設計,因案例背景與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而建築師希冀藉由情感設計來傳達產品意象,分析顯示仍有調整的空間,以增進使用者的認同感。多數建築師運用減法思維,搭配幾何形體的運用,簡約風格的特色是顯著的。跨界設計盛行,依研究結果顯示整體感受為特別的,顯示建築師跨域食器設計的思維,有其獨特的創新性與差異性,具有相當程度的參考價值。


Recently there is a trend in tableware design, which reflects a designer’s feelings of life. Specific spirits and intended themes are communicated through product images. Food and drink culture connects the emotion between designers, objects and users. Crossover design emerges as a new trend and the differences in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ers’ creative thinking become a characteristic and innovation. They fuse individual professional design experiences with emotions and create astounding products and new thinking. This study explored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of tableware designed by architects, including Italian manufacturer Alessi’s Tea & Coffee Towers, Minoyaki project participated by Japanese architects, and Taiwanese architects’ creative design exhibition “construction and vessels”. It is clear that the architects had their own distinctive viewpoints in the way they engaged in industrial design. It is hoped that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future interdisciplinary design with multiple and innovative direc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rchitects’ visual interpretation of tableware design was more geometric than organic. Most appearances resembled sculptures. It showed that the architects embodied architectural implications abstractly. Both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industrial design appeal to functionality, however, the architects’ functional design on products varied on cases and purposes. Although the architects used emotional design to conveyed product images, th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improvements were necessary to increase user recognition. Most of the architects used minus thinking with geometric shapes to characterize a clearly identifiable minimal style. The result suggested that the popularity of crossover design imbued a special overall feeling, which revealed unique innovation and diversity of the crossover architects’ tableware design thinking, and was of great value for reference.

論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圖表索引 V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 2 1.3 研究目的 3 1.4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1.5 研究架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2.1 設計 6 2.1.1 建築設計 6 2.1.2 工業設計 10 2.1.3 情感設計 12 2.2 造形與意象認知 13 2.2.1 造形原理 13 2.2.2 建築與產品造形 15 2.2.3 意象認知 17 2.3 設計的減法思維 18 2.3.1 減法設計的概念 18 2.3.2 產品的簡化原則 19 2.3.3 建築的極簡主義 20 2.4 義大利Alessi茶與咖啡器物設計之案例 23 2.4.1 茶與咖啡器物計畫原由 23 2.4.2 茶與咖啡器物微建築概念 24 2.4.3 建築師之作品歸納與整理 25 2.5 日本建築師美濃燒計畫之案例 31 2.5.1 美濃燒計畫原由 31 2.5.2 建築師之作品歸納與整理 33 2.6 臺灣建築家創意設計展「砌與器」之案例 37 2.6.1 建築家創意設計展原由 37 2.6.2 建築師之作品歸納與整理 39 2.7 小結 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3.1 理論研究 45 3.1.1 建築、工業、情感設計的領域探討 45 3.1.2 造形與意象認知 45 3.1.3 設計的減法思維 45 3.1.4 建築師跨域食器設計的三個案例分析 46 3.2 問卷調查 46 3.2.1 問卷結構 46 3.2.2 問卷分析方法 48 3.2.3 質性與量化的彙整歸納 48 第四章 研究成果與分析 49 4.1 義大利Alessi茶與咖啡器物設計案例成果分析 49 4.1.1 質性理論分析 49 4.1.2 量化問卷分析 52 4.1.3 小結 62 4.2 日本建築師美濃燒計畫成果分析 63 4.2.1 質性理論分析 63 4.2.2 量化問卷分析 65 4.2.3 小結 71 4.3 臺灣建築家創意設計展「砌與器」成果分析 72 4.3.1 質性理論分析 72 4.3.2 量化問卷分析 74 4.3.3 小結 84 4.4 三案例成果彙整與歸納 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7 5.1 研究結論 87 5.2 後續研究與建議 88 參考文獻 90 附錄A:建築師跨域食器設計的產品特色探討問卷 94

Cooper, R. & Press, M. (1997)。設計進程-成功設計管理的指引(The design agenda: A guide to successful design management)(游萬來、宋同正譯)。臺北市:六合。(原作1995年出版)
De Mozota, B. B. (2005)。設計管理(Design management: Using design to build brand value and corporate innovation)(張家瑜譯)。臺北市:六合。(原作2003年出版)
Fischer, V. (Ed.) (1989). Design now: Industry or art? Munich: Prestel-Verlag.
Hsu, C. W., Liu, N. T., Liu, C. W., & Chen, T. Y. (2009). A study of the classification for simplification design of products. In Korean Society of Design Science (Ed.), Proceedings of IASDR’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eties of Design Research- Rigor and Relevance (pp. 927-930). Seoul, Korea: Korean Society of Design Science.
Langer, S. K. (1991)。情感與形式(Feeling and form)(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臺北市:商鼎。(原作1953年出版)
Maeda, J. (2007)。簡單的法則(The laws of simplicity)(黃秀媛譯)。臺北市:天下遠見。(原作2006年出版)
Norman, D. A. (2000)。設計心理學-以使用者為中心、安全易用的日常生活用品設計原理(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things)(卓耀宗譯)。臺北市:遠流。(原作1988年出版)
Norman, D. A. (2011)。情感@設計-為什麼有些設計讓你一眼就愛上(Emotional design: Why we love (or hate) everyday things)(王鴻祥、翁鵲嵐、鄭玉屏、張志傑譯)。臺北市:遠流。(原作2004年出版)
Pega Design (2009)。Alessi茶具,建築師的桌上風景。上網日期:2012年11月12日,檢自http://blah.pegadesign.com/index.php/archives/565
Roozenburg, N. F. M. & Eekels, J. (1995)。產品設計-設計基礎和方法論(Product design: Fundamentals and methods)(張建成譯)。臺北市:六合。(原作1995年出版)
Winner, E. (1982). Invented worlds: The psychology of the art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ラトルズ編集部(2008)。桌上的建築:12位日本當代建築師設計的12款杯與碟(テーブルの上の建築-12人の現代建築家がデザインした12のカップ&ソーサー)(許懷文譯)。臺北市:積木文化。(原作2007年出版)
小林重順(1991)。造形構成心理(造形構成の心理)(邱永福譯)。臺北市:藝風堂。(原作1978年出版)
王呈瑞(1995)。設計中的造形認知:不同設計領域之造形認知模式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新竹市。
王建柱(1977)。室內設計學。臺北市:視覺文化。
王菀玲(2010)。建築教育中的合作式設計學習-以遊戲作為知識交易的機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臺北市。
田正湧(1986,8月)。工業設計在產品開發工作中之應用。機械工業,41,56-62。
江永清(2008)。建築設計業管理應用管理科學之指派模式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民雄鄉。
呂清夫(1984)。造形原理。臺北市:雄獅圖書。
李御寧(2008)。日本人的縮小意識:豆物狂的傳奇(축소지향의일본인)(沈文訓譯)。臺北市:漫遊者文化。(原作1994年出版)
沐小虎(1999)。建築創作中的藝術。臺北市:洪葉文化。
林崇宏(2009)。設計基礎原理:造形與構成的創意思考。臺北市:全華。
林銘煌(2012)。極簡主義在設計上的形式表徵與發展趨向。設計學報,17(1),78-98。
邵敏慧(2002)。廚具造形特徵與意象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高雄市。
洪瑞鴻(2012)。微縮設計概念應用於產品情境想像之創作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洪震宇(2008,7月)。與建築大師共享下午茶。天下雜誌,401,186-189。
陳文印(1997)。設計解讀-工業設計專業知能之探索。臺北市:亞太。
陳呂維(2005)。極簡主義思維下的的產品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臺北市。
陳思瑜(2012,10月)。臺建築師跨界,為一甲子金酒穿新衣。欣建築。
陳昭榕(2006)。搞建築Fun設計。臺北市:詹氏。
彭亞麗(2004)。論「減法」設計。藝術百家,78,154-155。
曾玉萍(2007,11月)。作自己生活的導演-食器設計力。Career職場情報誌,379。
曾坤明(1979)。工業設計的基礎-闡明產品分析、產品開發之理念。臺北市:六合。
曾坤明、曾逸展(2008)。產品設計:歷史與挑戰。臺北市:五南。
賀廣靜(2007)。臺灣建築設計簡約主義風格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研究所,雲林縣斗六市。
劉育東(1996)。建築的涵意。臺北市:胡氏圖書。
蔡子瑋(1995)。產品意象語言研究-以本土性意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臺南市。
鄧建國(2009)。微建築的情感與功能挑戰:Tea & Coffee Towers-Alessi觀察。現代美術,145,58-67。
盧永毅、羅小未(2000)。工業設計史。臺北市:田園城市。
薛青(2009)。產品形態簡約設計之初探。商場現代化,585,23-24。
藉耘(2008)。淺析外國美術史中的減法設計及其對現代設計的影響。消費導刊,13,189。
鐘毓珊(2006)。傳達情感的設計手法運用於產品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雲林縣斗六市。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