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承宇
HSIEN,CHENG-YU
論文名稱: 街道紋理的流動與變化 - 以彰化鹿港為例
The flow and change of street texture - A case study of Lukang in Changhua
指導教授: 施乃中
Naai-Jung Shih
口試委員: 陳彥廷
Yan-Ting Chen
李家宇
Jia-Yu L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院 - 建築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9
中文關鍵詞: 老街三維掃描都市紋理觀光永續二次表皮
外文關鍵詞: old street, 3D scan, urban fabric, tourism sustainability, second skin
相關次數: 點閱:70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老街的維護與保存是各界重視的議題,而推動觀光發展後各地老街的街道景觀都開始有所變化,為了瞭解觀光對地方紋理造成的各種衝擊,本研究將透過三維紀錄方式擷取並分析建築紋理的變化與流動以了解背後之關係。

    研究中的流動紋理指的是因節慶或商業活動等不同原因而出現在街道上的臨時性設施所呈現的紋理狀態。本研究從歷史文化與都市發展背景下觀察並分析鹿港的紋理變化,利用觀察及三維記錄方式去比較保存區、商業區空間模式特徵。在近年地方政策與都市規劃的演變下,當地空間感受以舊街區入口意象、節慶紋理變化最為顯著,空間資料經由點雲資料以及歷史空拍圖資擷取分析,針對道路遮蔽率、道路占用率、立面加工比計算,得以量化傳統老街二次表皮與比鄰的空間變化,進一步闡釋建築物的為表情及老街空間語彙。

    研究結果顯示,鹿港當地紋理的變化與流動都有類似的成因與背後推動的動力,這些因素都是構成都市紋理之生長與循環中重要的一環,此外在紋理的流動上能看到街道的生活軌跡,且每日的紋理流動可被視為紋理變化循環的縮影,以鹿港的現況來說大量的推動觀光發展已讓當地紋理進入一個快速變異期,要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保持過去的歷史樣貌是鹿港的未來須面對的挑戰。


    The maintenance and preservation of old streets is a topic that is highly valued by all sectors of society. Afte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e streetscape of old streets in various places began to change. To understand the various effects of tourism on local textures.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we want to analyze the changes and flows of architectural texture and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ing pattern and motivation behind it.
    The flow and change of street texture comprises of the urban fabrics created by temporary facilities and festival activities. This study observed and analyzed the modification of urban fabric in Lukang, Changhua, based on the specific developing pattern of local culture and urbanization in reservation and commercial area. Upon the impact of local policy and planning strategy, the entrance image to the old streets and the modification of festival-based fabric presented the most dominated characteristics in recent years. This study applied 3D scanned point cloud model and historical aerial imagery to calculate the street coverage ratio, the street occupation ratio, and the façade modification ratio. The result quantified the changes occurred to the second skin and the space nearby, and further interpreted the micro expressions of local architecture and the patterns of the old street spatial structure.
    The research concluded that the changes and flow of local texture resulted from specific local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driving forces. These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for the growth and circulation of architectural texture. In addition, the vitality of the street could be seen from the texture flow, in which the texture could be found as the epitome of the cycle in conversion.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massive tourism demand in Lukang has immersed local texture into a period of rapid change pace. How to maintain the original historical appearance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presents a serious challenge in the future.

    論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 1 1.3 研究目的 2 1.4 研究範圍 2 1.5 研究方法 2 1.6 研究流程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2.1 老街相關研究回顧 7 2.2 文化與觀光相關研究回顧 8 2.3 近年地方都市規劃 12 2.3.1 地方政策演變 13 2.3.2 法規演變 15 2.3.3 小結 16 2.4 地方背景 16 2.4.1 鹿港地理環境 16 2.4.2 鹿港發展歷程 17 2.4.3 鹿港宗教發展 19 2.5 小結 22 第三章. 鹿港現況紀錄 23 3.1 實地走訪記錄 23 3.1.1 鹿港近年情況 23 3.1.2 舊街區入口意象 24 3.1.3 當地空間感受 26 3.1.1 節慶紋理變化 27 3.1.2 小結 29 3.2 鹿港發展之衝突 29 3.2.1 居民對當地發展的立場衝突: 30 3.2.2 老屋再利用與經濟效益的衝突 31 3.2.3 日常生活與觀光推廣之衝突 32 3.2.4 小結 33 3.3 GOOGLE搜尋趨勢 33 3.3.1 各地老街搜尋趨勢 34 3.3.2 鹿港廟宇 37 3.3.3 鹿港熱門景點 40 3.3.4 疫情對鹿港的影響 40 3.4 小結 41 第四章. 都市現況紋理擷取 42 4.1 建築物的微表情 42 4.2 鹿港空間語彙 43 4.2.1 流動紋理-領域的虛實與延伸 45 4.3 鹿港變異紋理 50 4.3.1 原始鹿港樣貌 50 4.3.2 街道空間的變化 52 4.3.1 街道結構的轉變 53 4.4 逆向工程擷取 54 4.5 小結 61 第五章. 紋理空間資料分析 62 5.1 歷年地空拍地貌 62 5.2 點雲資料操作 65 5.2.1 操作方式 65 5.2.2 道路遮蔽率 66 5.2.3 道路占用率 68 5.2.4 立面加工比 69 5.3 使用分區對都市紋理之影響 70 5.4 小結 7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74 6.1 研究結論 74 6.2 研究限制 75 6.3 未來研究與方向 75 6.4 研究建議 76 參考文獻 77 附錄(一) 鹿港點雲掃描路徑 81 附錄(二) 鹿港點雲套疊圖 86 附錄(三) 鹿港點雲剖面切片 91 附錄(四) 鹿港點雲立面街景 102 附錄(五) 文獻回顧 107 附錄(六) 法規回顧 115

    1. 拉普普(1911):《住屋形式與文化》,張玫玫譯,台北市:境與象發行。
    2. Lynch kevin(1979):《都市意象》,台北市,宋伯欽譯:台隆。
    3. 尤增輝(1980):《鹿港三百年》,台北市:戶外生活雜誌社。
    4. 李政隆(1986):《鹿港興安宮修護計畫》,台北市,大佳:。
    5. Kurt Rowland(1990):《模式與型態》,柯志偉譯,台北市:六和出版社。
    6. 彭一剛(1990):《建築空間組合論》,台北市: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部。
    7. Roger Trancik(1991):《找尋失落的空間:都市設計理論》,台北市,謝慶達譯:創興。
    8. 林會承(1991):《清末鹿港街鎮結構》,台北市:境與象發行。
    9. 程大學(1991):《台灣開發史》,台北市:眾書文化。
    10. 南舜薰(1994):《建築構成》,台北市:六合。
    11. Alexander Christopher(1994):《新的都市設計理論》,台北市:六合。
    12. 黃柏勳(1997):《鹿港》,台中市:三久。
    13. Clair Cooper Marcus,Carolyn Francis(2001):《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北京,俞孔堅譯: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4. 黃沼元(2002):《台灣的老街》,新北市:遠足文化。
    15. Lawson Brynan(2003):《空間的語言》,北京,楊青娟譯: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6. 林佳正(2005):《北門鹽場舊建築群空間再利用先期規劃報告書》,台南縣:雲嘉南濱海風景管理處。
    17. 心岱(2006):《百年繁華,最鹿港》,新北市:西遊記文化出版。
    18. Southworth Michael(2006):《街道與城鎮的形成》,李凌虹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 Tiesdell Steven(2006):《城市歷史街區的復興》,張玫英,董衛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 Matthew Carmona(2013):《公共場所與都市空間:都市設計面面觀》,台北市:六合。
    21. 傅朝卿(2013):《台灣建築的式樣脈絡》,台北市:五南。
    22. 孫德剛(2014):《古代建築這麼蓋,原來有玄機》,新北市:人類智庫數位科技出版。
    23. 黃沼元(2015):《台灣老街歷史邁步:台灣的記憶,台灣的歷史》,新北市:遠足文化。
    24. 李乾朗(2017):《圖解台灣民居》,新北市:楓書坊文化出版。
    -------------------------------
    1. 宋秉明(2002):〈綠島觀光衝擊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學系論文。
    2. 莊家維(2005):〈近代淡水聚落的空間構成與變遷—從五口通商到日治時期〉,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論文。
    3. 曾憲嫻(2012):〈探討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對都市紋理之影響-以台南市中西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論文。
    4. 胡鈞豪(2013):〈老街保存、活化與再造之營造過程開發者、管理者與使用者參與機制探討-以深坑老街為例〉,華梵大學建築系論文。
    5. 林庭瑜(2016):〈侯硐貓村觀光衝擊認知、觀光發展態度及觀光發展行為意圖研究〉,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論文。
    6. 謝侑修(2016):〈台灣老街場所營造探討-以迪化街、三峽老街、深坑老街、宜蘭傳藝中心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論文。
    7. 林玟儒(2019):〈歷史老街再發展與觀光衝擊研究-以淡水重建街為例〉,真理大學觀光事業學系論文。
    8. 許澤宇(2019):〈金門發展觀衝擊認知、觀光發展態度研究〉,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論文。
    9. 黃柏學(2020):〈台灣老街空間均質化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地理學系論文。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2025/01/23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