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湘琦
Hsiang-Chi Cheng
論文名稱: 台灣與印尼的Line使用者對貼圖的知覺價值與購買意願之研究
The study of perception value and buying intention of Line users in Taiwan and Indonesia
指導教授: 欒斌
Pin Luarn
口試委員: 葉瑞徽
Ruey-Huei Yeh
陳正綱
Cheng-Kang 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管理學院 - 管理學院MBA
School of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MBA)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1
中文關鍵詞: 文化國家文化Line即時通訊知覺價值購買意願
外文關鍵詞: Culture, National Culture, Line, Instant Messenger, Perception Value, Buying Inten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86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在全球化及科技的高度發展下,國與國之間的距離不再受限於地理上的位置,不同文化間的交流也影響了彼此的價值觀。隨著網路的成熟發展與行動裝置的普及,多樣化的應用程式服務已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習慣。Line是目前台灣使用率最高的通訊應用程式,並以日本、泰國、印尼、與台灣等亞洲國家為主要市場。由於貼圖是Line能夠打敗眾多競爭者的重要關鍵,因此本研究以Line貼圖為研究主軸,與同為亞洲國家的印尼市場作比較,探討兩國對貼圖的知覺價值以及影響兩國使用者購買貼圖意願的主要知覺價值是否有所差異。

經由Facebook發送網路問卷進行樣本收集,再以t檢定與迴歸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印尼使用者對貼圖價格的接受度較台灣使用者高,對購買貼圖的風險性也較為放心,對於購買貼圖能獲得朋友認同有極高的贊同。而台灣使用者較同意使用貼圖能增加對話的互動,也較傾向收集同一系列的貼圖。當台灣使用者對購買貼圖的安全性感到越放心,以及認為購買貼圖能獲得朋友認同或想要收集某款貼圖時,皆會影響台灣使用者的購買意願。當印尼使用者認為購買貼圖的過程是沒有風險的,且貼圖能夠展露個人獨特性、以及表達個人情緒及傳達想法時皆會影響印尼使用者的購買意願。而兩國對於貼圖的價錢雖然並不認為是合理、經濟實恵的,卻仍在可接受範圍內。


The distance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 is no longer limited by geographical location due to Globalization and the rapid of technology-development. The value of each culture has been influenced through frequently communication. With Internet and mobile devices, our daily habits have been changed slowly but sure.

Line is chosen as the highest usage rate of a communication application in Taiwan. The major markets of Line are within Asia such as, Japan, Thailand, Indonesia, and Taiwan. Stickers are the important key to beat many competitors.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on the perception value of stickers, compare between Taiwan-Indonesia, explore if there is any different perception value of sticker in Taiwan and Indonesia, and to fi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value and buying intention.

After collecting the samples by internet questionnaire and the results from t test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users in Taiwan and Indonesia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simple value, economic value and time value. Emotional value and relation value have parti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t show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Image value. In the conclusion, suggestions are made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 2 1.3 研究目的 3 1.4 研究流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2.1 即時通訊LINE及其研究現況 5 2.1.1 即時通訊演進 5 2.1.2 即時通訊Line 5 2.1.3 即時通訊之相關研究 7 2.2 知覺價值與購買意願 8 2.2.1 知覺價值的定義 8 2.2.2 知覺價值的構面 9 2.2.3 購買意願 12 2.3 文化與價值 12 2.3.1 文化的定義 12 2.3.2 國家文化 13 2.3.3 文化、知覺價值對購買意願的影響 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7 3.1 研究架構 17 3.2 研究變數與操作型定義 17 3.3 研究假說 19 3.4 研究樣本 22 3.5 研究工具 22 3.6 研究程序 2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25 4.1 敘述統計分析 25 4.1.1 人口統計變項 25 4.1.2 研究變數之信度與相關性 26 4.2 主要研究發現 27 4.2.1 不同文化下的知覺價值比較 27 4.2.2 影響台灣與印尼購買意願的價值向度與因素 29 4.3 其他研究發現 34 4.3.1 貼圖使用行為 34 4.3.2 性別與價值知覺 3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37 5.1 研究結論 37 5.2 研究貢獻 39 5.2.1 理論意涵 39 5.2.2 實務意涵 39 5.3 研究限制與建議 40 參考文獻 42 中文部分 42 英文部分 45 附錄一 問卷 47 授權書 50

中文部分
1.Burger, Jerry M.(2006)。人格心理學(林宗鴻譯)。台北:洪葉文化。(原著出版於2004)。

2.Elaine(2014.03.12)。貼圖的商機在於,它是一面反映理想自我的鏡子。引自http://www.inside.com.tw/2014/03/12/stickers-personal-identity-n-taste。

3.Libert, Robert M. & Liebert, Lynn Langenbach(2002)。人格心理學 – 策略與議題(張鳳燕、楊妙芬、邱珍琬、蔡素紋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於1994)

4.Naisbitt John (2006)。Mind Set! :奈思比11個未來定見(潘東傑譯)。台北:天下遠見(原著出版於2006)。

5.Robin Dunbar(2011)。150法則: 從演化角度解密人類的社會行為。(黃薇菁譯)。台北:商周出版。(原著出版於2010) 。

6.S. Tamer Cavusgil, G. K. J. R. R. (2015)。國際企業:當代理論與實務(3版)(彭玉樹 ,楊國彬,欒錦榮譯)。臺北:華泰文化。

7.Stinnett Bill(2005)。換上顧客的腦袋:洞悉消費者行為模式 締造銷售新佳績。(禇耐安譯)。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原著出版於2004)

8.日野佳惠子(2011)。刺激消費 我是主角 具備同理心的消費「心態」, 正是暢銷的保證! (黃瓊仙譯)。臺北:日月文化。
9.王寶玲(2012)。王道:未來3.0。新北市:創見文化。

10.古明泓(2004)。探討即時通訊之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滿足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11.吳琬瑜(2013.10.08)。郭台銘:我們就看中印尼!未來十年,椰子樹會長成林。天下雜誌,引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2792&page=2

12.李明仁(2011)。社會科技使用者行為之研究-以即時通訊與部落格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台北市。

13.李英明(2001)。網路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

14.松田久一(2010)。通縮來了!「厭消費」の一代(陳曉菁譯)。台北:日月文化。

15.林于迪(2013)。以社會傳染理論與電子商務成功模式探討使用者對Apps之持續使用意圖─以通訊Apps 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16.林佩璇(2014)。文化與行動商務使用行為(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 台中市。

17.邱淑娟(2007)。跨文化消費者感性研究-以手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台南市。

18.邱顯貴(2008)。影響使用即時通訊軟體行為意圖之研究。「資訊、科技與社會」學報, 8(1),1-19。

19.洪榮志(2008)。即時通訊軟體使用行為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高雄市。

20.孫武彥(1980)。人類社會學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之研究。台北巿:九章出版。

21.張家菊(2013)。智慧型手機即時通訊軟體使用評估-以LINE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22.張瓊怡(2014)。即時通訊App貼圖訊息之持續使用意圖(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桃園縣。

23.盛盈仙。(2014)。人與社會的建構 : 全球化議題的十六堂課 = Globalization。 台北:獨立作家。

24.陳嬿伊(n.d.)。你注意到我了嗎?談現代炫耀消費的本質。元智電子報,引自http://web2.yzu.edu.tw/e_news/605/10_new01.html。

25.曾光華(2014)。行銷管理概論 探索原理與體驗實務 Essentials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五版)。新北市:前程文化。

26.馮千晏(2012)。消費者採用即時通訊應用程式之決策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27.極客公園(2013.9.30)。表情經濟學~從 ICQ、MSN 到 LINE,為什麼我們喜歡貼圖?。數位時代,引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29473。

28.廖玉玲(2014.10.20)。智慧手機崛起 改變東南亞的消費型態。經濟日報,引自http:money.udn.comstorypage.php?sub_id=6065&art_id=427617。

29.廖勇凱編著(2010)。國際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智勝文化。

30.鄭語謙(2014.03.05)。「菁英來台留學計畫」印尼最踴躍。聯合報,引自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502029。

31.謝錦堂(2013)。消費者知覺風險與知覺價值對購買意圖之影響:社群網站服務之實證研究。電子商務研究, 11(4),431-452。

32.顏理謙整理(2014.10.09)。LINE全球用戶超過5.6億,貼圖革命超越國境。數位時代,引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34010。

33.蘇伯方(2004)。即時傳訊軟體採用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英文部分
1.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Springer.

2.Gough, L. D. I. (1991). A Theory of Human Nee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3.Indonesia Investments (2014.08.18). Social Media in Indonesia: Indonesian Line, Line & Twitter Communities, from http:www.indonesia-investments.comnewstodays-headlinessocial-media-in-indonesia-indonesian-Line-line-twitter-communitiesitem2330.

4.Line (2014.10.09). LINE CONFERENCE TOKYO 2014, from http: linecorp. comzh-hantprnewsen2014845.

5.Mind Tools. 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s: Understanding Workplace Values Around the World, from http:www.mindtools. compagesarticlenewLDR_66. htm.

6.New Media Trend Watch. Social Networking and UGC, from http: www. newmedi-atrendwatch. comregional-overview103-europe?start=5.

7.Petrick, J. (2002). Development of a multi-dimensional scale for measuring the per-ceived value of a servi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4(2), 119-136.

8.Rheingold, H. (1993).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Basic Books. MIT Press.

9.Rokeach, M. (1973).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New York: Free Press.

10.Short, J. A., Williams, E, & Christie, B. (1976).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elecommu-nic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1.The Hofstede Centre. National cultural dimensions, from http:geert-hofstede. comna-tional-culture. Html.

12. Thompson, John B. (1995). The Media and Modernity: A Social Theory of the Media.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3.VeblenThorstein. (1912).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an economic study of institutions (new edition). New York: Macmillan Company.

14.Zeithaml,V.A.(1988)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 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52(3), 2-22.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2020/01/29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