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簡麗慈
Li-Tzu Chien
論文名稱: 臺灣創新地圖:以1976-2016碩士論文為依據
Innovation Research in Taiwan: Based on Theses
指導教授: 劉顯仲
John S. Liu
口試委員: 吳靜吉
Ching-Chi Wu
陳甫彥
Fu-Yan Chen
何秀青
Mei HC Ho
陳宥衫
You-Shan Cj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管理學院 - 科技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7
中文關鍵詞: 創新創新地圖組織創新服務創新共詞分析集群分析
外文關鍵詞: innovation, innovation map,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service innovation, co-word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相關次數: 點閱:367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創新已成為當今政府治理和企業營運的重要思考,政府與企業致力於創新之過程以及成功之要素也因而成為學界研究的重要議題,儘管創新相關議題持續備受關注,然卻鮮少研究針對台灣創新發展脈絡進行探討。故本研究旨在藉由共詞分析觀察台灣博碩士論文創新相關研究,並描繪出台灣創新研究的發展脈絡,即以碩士論文為依據之創新地圖,再與先前以期刊及專書為依據的創新地圖比較,希冀提供相關研究者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資料採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搜尋作者關鍵詞包含「創新」抑或題名包含「創新」之論文,共蒐集10514篇碩士論文以及646篇博士論文。進一步將蒐集到的博士論文與碩士論文分別探討,以論文關鍵詞進行共詞分析,建構成一個共詞網絡,並運用集群分析從中找尋聚焦之議題,與議題間的關聯。碩士論文以集群分析分為10個聚焦議題:「創新經營與管理」、「顧客管理創新」、「組織創新」、「科技創新」、「創新設計實務」、「創新績效」、「教學創新」、「創新擴散」、「服務創新」以及「產業創新與政策」;而有關創新之博士論文探討議題以「組織創新」為大宗,其次則是「創新擴散」。
研究結果顯示,台灣創新研究年產出量逐漸趨緩,創新相關的博士論文聚焦議題較為單一;相對地,關於創新研究之碩士論文呈現多元分布的狀況,且受到台灣產業結構變化,聚焦議題從早期圍繞技術層面,至近期逐漸轉換以服務導向為主,故「服務創新」成為新興議題;另外,「創新經營與管理」以及「顧客管理創新」涵蓋範圍廣且長時間維持高產出,故累積碩士論文較多,亦和其他議題之相關性極深;然「創新設計實務」、「教學創新」、「產業創新與政策」涉及範圍較為限縮,為獨立、小眾之議題。


Innovation has become a vital thinking in government governance and enterprise operation. The process of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devoting to innovation and the factors for success have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for academic research. Although innovation-related issues continue to be watched, there are few studies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research in Taiwan. Thus, the study mainly aims to observe innovation-related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in Taiwan by co-word analysis, and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of innovation research in Taiwan, which is called “innovation map based on theses”. Afterwards, the study tries to compare the innovation map based on theses to the innovation map based on journal. It is hoped that it can help the relevant researchers to know the process status of the innovation research in Taiwan.
The data used for the analysis in this study, totally with a total of 10514 theses about innovation, which was published from 1976 to 2016 in Taiwan, and 646 dissertations related to innovation, which was published from 1988 to 2016 in Taiwan, was collected from the National Digital Library of Thesis and Dissertation in Taiwan. Besides, these two data are discussed separately. The data is constructed into a co-word network, and then using cluster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main topic in the data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clusters. In the end, there are ten focus topic according to co-word between theses, including " Innovation management ", " Customer management innovation ", "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 " Technology Innovation ", " Innovative design practice ", " Innovative performance ", " Teaching innovation ", " Innovation Diffusion ", " Service Innovation ", and "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policy ". In addition, the biggest topic of innovation-related dissertations is "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 and then comes to "Innovation Diffu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nual output of domestic innovation-related research has gradually slowed down in recent year. The topic of the whole innovation-related dissertations in Taiwan prone to be single. On the contrary, innovation-related theses in Taiwan show the diverse distribution of topic. Moreover, due to influenced by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the topic in early times focusing on technique-level has transferred to concentrate on service-orientated. Hence, " Service Innovation " has become an emerging topic; Furthermore "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 Customer management innovation " cover lots of issues largely, and these two topics have kept high output. The amount of research in both topics are numerous, and these topics have deeply relation with other topics as well; By contrast, "Innovative design 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policy" are independent minority topics.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 壹、緒論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 3 貳、文獻回顧 4 2.1創新的意涵 4 2.2創造力與創新脈絡發展研究 6 參、研究方法 8 3.1研究架構 8 3.2資料 10 3.3共詞網路 11 3.3.1共詞分析(Co-word Analysis) 11 3.3.2共詞網路 11 3.4集群分析 15 肆、研究結果 19 4.1.碩論集群分析結果 19 4.2碩論統計資料 20 4.3.碩論聚焦議題 31 4.3.1 創新經營與管理 32 4.3.2 顧客管理創新 36 4.3.3 組織創新 39 4.3.4 科技創新 42 4.3.5 創新設計實務 45 4.3.6 創新績效 47 4.3.7 教學創新 49 4.3.8 創新擴散 50 4.3.9 服務創新 52 4.3.10產業創新與政策 53 4.4博論分群結果 55 4.5碩論創新地圖 59 4.6依據碩論與期刊之台灣創新地圖差異比較 67 4.6.1期刊資料 67 4.6.2 碩論與文獻議題比較 68 伍、結論與建議 82 5.1結論 82 5.2管理意涵 85 5.3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 86 參考文獻 87  

Akao, Y. (1994). Development history of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The Customer Driven Approach to Quality Planning and Deployment, 339.
Altshuller, G. (1996). And suddenly the inventor appeared: TRIZ, the 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 Technical Innovation Center, Inc.
Argyris, C., & Schon, D. (1978).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 theory of action approach. Reading, MA: Addision Wesley.
Callon, M., Courtial, J.-P., Turner, W. A., & Bauin, S. (1983). From translations to problematic networks: An introduction to co-word analysis. Information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Council), 22(2), 191-235.
Castillo-Vergara, M., Alvarez-Marin, A., & Placencio-Hidalgo, D. (2018).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creativity in the field of business economic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85, 1-9.
Christensen, C. M. (1997). The innovator’s dillemma. Cambridg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ClarivateAnalytics. (2017). The State of Innovation Report 2017 The Relentless Desire to Advance. Retrieved from https://clarivate.com/wp-content/uploads/2017/10/The_State_of_Innovation_Report_2017.pdf
Co-operation, O. f. E., & Development. (1997). The measure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proposed guidelines for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ata: Oslo manual: OECD.
Cohen, W. M., & Levinthal, D. A. (1990). 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28-152.
contributors, W. (2017). Linear model of innov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Linear_model_of_innovation&oldid=787103933
Cropley, A. J. (2001). Creativity in education & learning: A guide for teachers and educators: Psychology Press.
Daft, R. L. (1978). A dual-cor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1(2), 193-210.
Damanpour, F. (1991).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 meta-analysis of effects of determinants and moderato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4(3), 555-590.
Davis, F. 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319-340.
Drucker, P. F. (1993). Managing for the Future: Routledge.
Drucker, P. F. (1998). The discipline of innov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6(6), 149-157.
Dwyer, F. R., & Tanner, J. F. (2002). Business marketing: Connecting strategy, relationships, and learning: McGraw-Hill New York.
Edosomwan, J. A. (1989). Integrating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New York, 1-27.
Edvinsson, L., & Sullivan, P. (1996). Developing a model for manag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4(4), 356-364.
Hox, J. J., & Bechger, T. M. (2007). An introduction to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MDBusinessSchool. (2017, 2017). The 2017 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Ranking. Retrieved from https://www.imd.org/globalassets/wcc/docs/release-2017/2017-world_competitiveness_ranking.pdf
Kim, W. C., & Mauborgne, R. (1997). Value innovation: The strategic logic of high growth: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
Kline, S., & Rosenberg, N. (1986). Chain-linked model of innovation. An Overview of Innovation: The Positive Sum Strategy.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DC, US.
Kline, S. J., & Rosenberg, N. (2010). An overview of innovation Studies On Science And The Innovation Process: Selected Works of Nathan Rosenberg (pp. 173-203): World Scientific.
Krackhardt, D., Nohria, N., & Eccles, B. (2003). The strength of strong ties. Networks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82.
Léger, A., & Swaminathan, S. (2007). Innovation theories: Releva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y innovation. Retrieved from
Liebowitz, J., & Wright, K. (1999). Does measuring knowledge make “cent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17(2), 99-103.
Nelson, R. R. (1993).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ter, D. F. (1985).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New York: Practice and Principles.
Porter, M. E., & Millar, V. E. (1985). How information gives you competitive advantag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Reprint Service Watertown, Massachusetts, USA.
Rogers, E. M. (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modifications of a model for telecommunications Die Diffusion von Innovationen in der Telekommunikation (pp. 25-38): Springer.
Rothwell, R. (1994). Towards the fifth-generation innovation process.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11(1), 7-31.
Schumpeter, J. (1942). Creative destruction.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825.
Schumpeter, J. A. (1982).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nquiry into Profits, Capital, Credit, Interest, and the Business Cycle (1912/1934). Transaction Publishers.–1982.–January, 1, 244.
Scott, J. (1988).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ociology, 22(1), 109-127.
Thesaurus, E. (1966). ERIC Thesaurus. Retrieved from http://www.ericfacility.net/extra/pub/thesfull.cfm?TERM=Educational%20Media
Tornatzky, L. G., Fleischer, M., & Chakrabarti, A. K. (1990). Process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exington Books.
UnitedNations. (2015).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org/sustainabledevelopment/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
van Eck, N. J., & Waltman, L. (2006). VOS: A New Method for Visualizing Similarities Between Objects.
Wasserman, S., & Faust, K. (1994).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Vol. 8):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oolcock, M., & Narayan, D. (2000). Social capital: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policy.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15(2), 225-249.
Yin, R. K. (2011). Applications of case study research: Sage.
丁銘傳. (2007). 管理創新與虛擬通路經營策略之研究. (碩士),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台北市.
尤子眺. (2012). 傳統食品大廠轉型觀光工廠策略探討─以A公司為例. (碩士), 清雲科技大學, 桃園縣.
王上宜. (2003). 市場導向對組織績效影響之研究-以戶政機關為例. (碩士), 崑山科技大學, 台南市.
王玟心. (2014). 創新科技系統服務之滿意度研究.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北市.
王建智. (2010). 公共自行車科技接受與擴散歷程. (碩士), 真理大學, 新北市.
王柳湘. (2012). 應用TRIZ與QFD方法於警察機構創新服務品質之設 計-以「貼心派出所」為例. (碩士), 台灣首府大學, 台南市.
王嘉偉. (2003). 使用者對行動網際網路接受度之跨國研究-以中國、日本與台灣為例. (碩士),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台北市.
王嘉穗. (2006). 國際快遞業藍海策略之研究. (碩士), 東吳大學, 台北市.
王憲壕. (2009). 工研院與IC設計產業關係探討. (碩士), 國立清華大學, 新竹市.
史琮靈. (2013). 創造新市場的服務創新模式與服務創新績效之探討-以台灣服務業為例. (碩士), 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 屏東縣.
任禹霓. (2007). 中國行銷通路策略創新之研究—以T家具公司為例.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北市.
朱峘瑋. (2011). 知覺風險、知覺品質、創新對消費者購買意願之影響-以山寨機為例. (碩士), 靜宜大學, 台中市.
江沛昀. (2005). 影響不同創新採用者口碑擴散意願之因素差異. (碩士),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台北市.
江奇香. (2012). 文化創意產業創新服務與行銷之研究-以馬來西亞紫藤文化集團為例. (碩士), 醒吾技術學院, 新北市.
江宛儒. (2010). 引用開放式創新對顧客服務品質滿意度影響之探討. (碩士), 亞洲大學, 台中市.
何昆芳. (2015). 經理人過度自信與企業創新活動之關係. (碩士), 國立中興大學, 台中市.
吳克謙. (2008). 知識管理能力與吸收能力對創新績效之影響─以中小企業網路行銷環境為例. (碩士), 實踐大學, 台北市.
吳育綺. (2006). 國中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碩士),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市.
吳怡佳. (2001). 台商赴大陸前後經營內涵之演變. (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 台北市.
吳承芬. (1990). 知識管理的基礎與實例. 台北: 小知堂文化.
吳明烽. (2007). 知識管理、組織創新與組織績效之關係研究--以味全食品公司為例. (碩士), 佛光大學, 宜蘭縣.
吳泂倫. (2010). 政府機關使用自由軟體之研究-以創新擴散角度觀之. (碩士), 東海大學, 台中市.
吳偉文. (2009). 服務科學與服務創新策略 東亞論壇季刊.
吳啟絹. (2009). 知識管理、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組織績效之關聯性研究. (博士), 淡江大學, 新北市.
吳靜吉, 李澄賢, & 林偉文. (2007). 台灣創造力教育研究之回顧. New Horizons in Education, 55(3), 47-59.
呂正華. (2003). 台灣與南韓產業科技政策發展與競爭力之比較研究. (碩士), 國立臺北大學, 新北市.
呂彥廷. (2015). 行動通信服務業之服務創新、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關係之研究. (碩士), 健行科技大學, 桃園縣.
呂維倫. (2015). 新智慧型液晶電視的使用者接受程度之研究. (碩士), 世新大學, 臺北市.
宋雯榮. (2008). 高雄市國小校長競值領導行為、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碩士),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市.
李文正. (1999). 影響我國銀行衍生性金融商品創新之因素. (碩士), 國立中央大學, 桃園縣.
李妤榛. (2011). 風力發電併網系統與逆變器之研究. (碩士), 國立交通大學, 新竹市.
李佩樺. (2011). 組織創新對企業新事業發展之核心能力的影響初探.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北市.
李宗哲. (2011). 組織吸收能力、組織創新與組織績效關聯性之研究. (碩士), 國防大學管理學院, 桃園縣.
李筱筠. (2009). 研發人員創新行為相關之探討─以組織創新氣候為干擾變項. (碩士), 淡江大學, 新北市.
沈佩儒. (2013). 董事會特性對創新績效與市場評價之影響-台灣電子業之實證. (碩士),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高雄市.
沈薇. (2006). 創新資本對企業經營績效與股票報酬之影響-以資訊電子業為例. (碩士), 中原大學, 桃園縣.
阮翊峰. (2008). 國小學校創新對教育品質影響之研究. (碩士),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南投縣.
卓志銘. (2005). 電子化採購系統建置模式中之重要影響因素探討. (碩士), 國立清華大學, 新竹市.
林文勝. (2005). 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 (碩士),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臺北市.
林木花. (2015). 創新機會成長對消費部落規模影響之研究.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北市.
林兆儀. (2015). 使用者導向之創新景觀折疊門設計. (碩士), 明志科技大學, 新北市.
林岑俞. (2017). 臺灣創新地圖:以1990-2016中文期刊論文為依據. (碩士),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台北市.
林育聖. (2012). 探討服務創新與消費者購買意願之研究-以認證中古車為例. (碩士), 國立中山大學, 高雄市.
林幸台, & 王木榮. (1987). 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指導手冊 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指導手冊 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指導手冊: 台北市: 心理出版社.
林怡婷. (2013). 服務創新、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之研究─以餐飲業為例. (碩士), 長榮大學, 台南市.
林恆宇. (2014). 自由軟體對軟體知識創新之影響. (碩士), 嶺東科技大學, 台中市.
林柏全. (2008). 解讀聯發科的成長密碼. (碩士), 國立交通大學, 新竹市.
林珮諭. (2015). 以社會資本理論探討供應鏈關係與知識創造對服務創新績效影響之研究. (碩士),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台北市.
林啟仁. (2005). 破壞性創新與研發組織運作.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北市.
林筱筑. (2009). 策略聯盟之協同能力對創新績效的影響. (碩士), 國立中正大學, 嘉義縣.
林慧芳. (2004). 知識工作者學習行為之前因與後果-以研發人員為例. (碩士), 南台科技大學, 台南市.
林慧真. (2008). 內部行銷、知覺組織支持、組織創新氣候對員工創新行為之研究. (碩士),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台中市.
林慶瑋. (2007). 半導體產業研發人員知識管理特徵、組織創新、組織公民行為與知識管理績效相關之研究. (碩士),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彰化縣.
林諺熙. (2015). 互聯網業者進入物聯網之商業模式-以國內外業者為例. (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
侯俊亭. (2010). 基於萃智的製程設備改善:閘閥設計創新. (碩士), 國立清華大學, 新竹市.
柯秋霞. (2012). 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組織績效的相互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水五金產業為例. (碩士), 中華大學, 新竹市.
柯郁慧. (2008). 颱風選擇權之建構及定價:以台灣為例. (碩士), 長庚大學, 桃園縣.
柯雅欽. (2005). 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創新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碩士),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市.
科技會報辦公室. (2016). 積極推動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y.gov.tw/News_Content.aspx?n=4E506D8D07B5A38D&s=5C49032AC4D46C4D
胡訓立. (2007). 從社會網絡理論探討社會資本對創新績效之影響-跨層次觀點下價值觀共識度的中介干擾效果. (碩士), 國防管理學院, 桃園縣.
胡瓊文. (2006). 日本通信業界的創新-以IP電話為中心. (碩士), 淡江大學, 新北市.
孫嘉琪. (2003). 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企業核心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以台灣發光二極體產業為例. (碩士), 南華大學, 嘉義縣.
徐契舜. (2006). 組織內部衝突網絡、自我效能與創新績效之研究. (碩士), 中原大學, 桃園縣.
高永福. (2006). 台灣無人空中載具產業發展之策略探討. (碩士), 東海大學, 台中市.
高偉舜. (2013). 社會企業的商業模式設計. (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 台北市.
國家圖書館. (2010). 系統簡介.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Retrieved from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2goi3j/aboutnclcdr
康惠雅. (2014). 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與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 (碩士), 銘傳大學, 台北市.
張玉文, & 羅宗耀. (2001). 杜拉克著. 杜拉克精選: 創新管理. 臺北市: 天下文化.
張卓浩. (2008). 智慧資本與企業價值關聯性之探討-以H智慧型手機公司為例. (碩士), 長庚大學, 桃園縣.
張明輝. (2006). 創新管理與學校經營. 線上檢索日期: 2007 年, 12.
張政堅. (2011). 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之相關性研究. (碩士), 中華大學, 新竹市.
張竟漢. (2016). 服務品質、服務創新、服務價值與顧客滿意度對顧客忠誠關係之研究-致穩人文商旅為例. (碩士), 崑山科技大學, 台南市.
張智凱. (2010). 智慧資本對企業價值評價應用之研究—以台灣資訊服務產業為例. (碩士), 國立臺北大學, 新北市.
張雅惠. (2009). 市場導向與新產品行銷策略對新產品績效的影響—競爭強度與產品創新之干擾效果。. (碩士), 真理大學, 新北市.
張雅雯. (2007). 企業吸收能力實務之探討. (碩士), 南台科技大學, 台南市.
張靖怡. (2001). 打造攀爬知識經濟之階梯─國家創新系統、人力資本及智慧財產權之統合分析.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北市.
梁定澎, & 李慶章. (2000). 電子商務課程規劃與資訊管理教育. 資訊管理學報, 7(1), 173-195.
梁雅雯. (2006). 跨組織創新研發社群發展之探討-以中部精密機械創新研發社群為例. (碩士), 東海大學, 台中市.
許世英. (2004). 以社會資本觀點探討知識流通對創新績效之影響─以科學園區廠商為實證研究. (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 台南市.
許哲瑋. (2007). TRIZ法之創新原則於產品造形發想之探討. (碩士), 銘傳大學, 台北市.
許珮慈. (2015). 商業模式創新為基之專利路徑探索:以電子商務金流模式創新與智財演進為案例. (碩士), 國立清華大學, 新竹市.
許嘉元. (2007). 消費者創新採用、品牌定位與社會風險知覺對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以照相手機為例. (碩士), 中國文化大學, 台北市.
連苡茹. (2013). 供應鏈整合、創新能力及經營績效之影響 ─以台灣資訊產業為例. (碩士), 國立臺北商業技術學院.
郭小蘋, & 吳勁甫. (2011). 台灣地區近年來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學位論文研究走向之分析. 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7), 1-27.
郭宗賢. (2007). 人力資源管理、組織學習、組織創新、知識管理能耐對組織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以我國電子工業上市上櫃科技公司為例. (博士),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台北市.
陳弘元. (2008). 消費者採用創新服務科技意圖之研究-以3Q-Store為例. (碩士),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高雄市.
陳志忠. (2003). 智慧資本與公司價值之關聯性-從公司競爭力探討. (碩士),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彰化縣.
陳念渟. (2013). 組織記憶與組織學習對組織創新與持續性競爭優勢影響之研究. (碩士), 靜宜大學, 台中市.
陳亭妃. (2002). 創新擴散理論於電子商務採用因素之研究. (碩士),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高雄市.
陳冠吾. (2016). 半導體設備經營策略研究—以D公司為例. (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 台北市.
陳威呈. (2011). 萃智前向思維問題解決流程. (碩士), 國立清華大學, 新竹市.
陳威寰. (2004). 台灣無線射頻識別系統服務之策略分析. (碩士), 國立交通大學.
陳勝松. (2005). 台灣傳統產業轉型採用創新設計的探討--以室內健身器材產業為例. (碩士), 東海大學, 台中市.
陳智偉. (2009). 藻類生質能產業之策略分析. (碩士), 國立交通大學, 新竹市.
陳華慶. (2008). 網路電話使用意向之研究-以金門縣公務機關為例. (碩士), 國立高雄大學, 高雄市.
陳達欽. (2008). 半導體乾式蝕刻設備服務業之策略分析. (碩士), 國立交通大學.
陳慧珊. (2012). 社會企業創新實踐之旅. (碩士), 南華大學, 嘉義縣.
陳潔蓉. (2008). 市場發展生命週期與價值創新途徑關係之個案研究. (碩士), 東吳大學, 台北市.
陳耀川. (2014). 以逆向矛盾矩陣方法探討電動車輛電力系統創新. (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 台南市.
曾立慕. (2012). 結合QFD與TRIZ於團膳服務品質創新 -以某科技公司為例. (碩士), 台灣首府大學, 台南市.
曾孟嫺. (2011). 臺北市國民小學組織創新氣氛與創新績效之研究. (碩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台北市.
曾信超, 孔祥瑞, & 段起祥. (2007). 近十年創新研究之概念, 理論與其關聯性.
曾英美. (2009). 以科技接受模型探討有無經驗之消費者採用WiMAX無線寬頻上網的行為. (碩士), 國立中正大學, 嘉義縣.
游邦彥. (2006). 半導體製造業創新發明原則與矛盾矩陣雛型建立-以化學機械研磨為例. (碩士), 國立清華大學, 新竹市.
游美惠. (2000). 內容分析, 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 調查研究(8), 5-42.
黃仕杰. (2006). 回應性市場導向、預應性市場導向與產品創新對新產品績效影響之研究–以台灣酒類產業為例. (碩士), 實踐大學, 台北市.
黃雨柔. (2016). 台灣之創造力研究回顧:以1998-2015臺灣博碩士論文為例. 79.
黃彥禎. (2008). 影響消費者對數位相框接受意願之研究. (碩士), 龍華科技大學, 桃園縣.
黃致凱. (2003). 組織創新氣候知覺、個人創新行為、自我效能知覺與問題解決型態關係之研究─以銀行業為研究對象. (碩士), 國立中山大學, 高雄市.
黃韋嘉. (2002). 影響經銷商採用供應商電子商務系統因素之研究-以照明業為例. (碩士), 樹德科技大學, 高雄市.
黃培彰. (2008). 電腦產業之破壞性創新研究-以低價電腦為例.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北市.
黃惠勤. (2008). 非營利組織社會創新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受託管理四個機構為例. (碩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台北市.
黃渝敏. (2015).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穿戴式裝置消費者行為之研究. (碩士), 淡江大學.
黃琦芮. (2014). 大數據價值創新之個案研究 以阿里巴巴集團為例. (碩士),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台北市.
黃琮瑜. (2010). 超級電容器產業之策略分析. (碩士), 國立交通大學, 新竹市.
黃進文. (2007). 台灣發光二極體驅動積體電路設計服務業之策略分析. (碩士), 國立交通大學.
黃雅琪. (2007). 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以桃竹苗四縣市為例. (碩士),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新竹市.
黃聖芬. (2009). 從強力設計觀點探討數位學習系統的擴散:以生達製藥為例. (碩士), 國立嘉義大學, 嘉義市.
黃鵬. (2010). 電子科技產業面臨山寨文化衝擊之因應對策. (碩士),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台北市.
楊正旭. (2015). 創新支付系統研究與實作. (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 台北市.
楊玉玲. (2011). 科技大學組織創新氣氛、學生創意自我效能與學生創新行為關係之研究:以遠東科技大學為例. (碩士),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台北市.
楊立德. (2006). 工業設計角色變化之個案研究-以研華科技導入EarlyDesignCampaign為例.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北市.
楊淑嬌. (2008). 品牌價值創新策略佈局與應用-以高科技產業為領先使用者學習模式. (碩士),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台北市.
葉小華. (2013). 服務創新、品牌形象、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關係之研究- 以台南地區便利商店為例. (碩士), 遠東科技大學, 台南市.
葉玉珠, 吳靜吉, & 鄭英耀. (2000). 影響科技與資訊產業人員創意發展的因素之量表編製. 師大學報: 科學教育類, 45(2), 39-63.
董峰呈. (2007). 利用新混合模型探討影響消費者使用網路銀行行為意圖之實證研究. (博士), 國立成功大學, 台南市.
賈鎧溱. (2015). 電子商務資訊架構平台之策略分析. (碩士), 國立交通大學, 新竹市.
劉志堂. (2003). 知識慣性, 組織學習, 組織創新關聯性之研究. 2004ING 安泰管理碩士論文獎暨研討會, 臺北市: 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
劉春芳. (2005). 臺北縣國民中學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之研究.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北市.
蔡政修. (2009). 以破壞性創新理論分析中國山寨產業--以手機產業為例. (碩士), 國立中央大學, 桃園縣.
蔡啟通. (1912). 組織因素, 組織成員整體創造性與組織創新之關係. 管理學報, 第十八卷第四期, p527-p566, 90.
蔡淑敏, & 廖勝能. (2004). 學校組織創新氣氛與知識管理關係之研究. 屏東師院學報第二十期.
蔡博. (2008). 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核心競爭力關係之研究. (碩士),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市.
蔡惠丞, 盧正宗, 林麗霞, & 倪豐裕. (2008). 內外控人格特質對產品創新, 管理會計資訊系統與組織績效間關係影響之探討.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4(2), 61-70.
蔡慧雅. (2008). 屏東縣國民小學組織創新,組織慣性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 (碩士), 國立中山大學, 高雄市.
蔡錦富. (2008). 台灣壽險業服務品質、顧客價值對顧客滿意度影響之研究-服務創新調和作用之驗證. (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 台南市.
鄭秋英. (2007). 以創新與技術研發為競爭策略之競爭優勢分析–以通訊產業H公司為例. (碩士), 淡江大學, 新北市.
鄭鈺靜. (2008). 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教學創新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碩士),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市.
蕭青杉. (2005). 從體驗行銷觀點探索音樂產業的產品創新-以風潮音樂為個案. (碩士),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
賴志政. (2009). 台灣太陽光電產業之組合分析. (碩士), 國立交通大學, 新竹市.
賴淑華. (2012). 影響顧客再購決策之研究-以M保險公司為例. (碩士), 元智大學, 桃園縣.
錢河清. (2010). IC設計公司的成長策略 – 以OmniVision為例. (碩士), 國立交通大學, 新竹市.
謝永祿. (2007). 創新經營模式之探討--以大陸連鎖餐飲GJ公司為例. (碩士), 國立中山大學, 高雄市.
謝雨辰. (2011). 醫療機構屬性、經理人特質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台灣醫療院所為例. (碩士),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 台南市.
謝嘉德. (2003). 台灣液晶電視(LCD-TV)產業競爭優勢與創新需求要素之研究. (碩士), 國立交通大學, 新竹市.
謝劍平, & 金融. (2010). 金融創新: 財務工程的實務奧祕: 智勝文化.
鍾亦婷. (2002). 廠商特性與國際品牌採購商之認證要求對台灣布料供應商創新能力與經營績效影響之研究. (碩士), 輔仁大學, 新北市.
鍾依萍. (2002). 台灣無線區域網路之產業組合分析與創新政策. (碩士), 國立交通大學, 新竹市.
鍾洞生. (2007). 玻璃產業研發流程與知識創新之研究-以台灣玻璃公司為例. (碩士),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台北市.
藍夏萍. (2007). 擴散與行銷整合之意見領袖傳播途徑研究:限制使用塑膠袋政策個案分析.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北市.
顏薇真. (2012). 產品創新、市場導向與社會資本對新產品績效之關聯性研究 -以知識整合能力為中介變數. (碩士),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高雄市.
魏秀芬. (2007). 中華電信組織學習、知識管理對組織績效影響之研究--兼論組織創新之中介效果. (碩士), 長榮大學, 台南市.
羅宗正. (2013). 運用TRIZ創新理論於低週波導電黏著貼片之結構改良. (碩士),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台中市.
羅盛楨. (2014). 以延伸性科技接受模型探討消費者接受近距離無線通訊行動裝置功能之研究. (碩士), 國立中興大學, 台中市.
羅萬年. (2006). 轉換型領導與組織創新文化對研發人員工作滿足之影響:個人-組織契合度的中介效果. (碩士), 國立東華大學, 花蓮縣.
蘇朝田. (2004). 因應臺灣加入WTO產業轉型-工業設計服務公司創新設計開發中專業結構研究. (碩士),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台北市.
龔政中. (2004). 模具業參與產品協同設計、技術創新與開發績效關係之研究. (碩士), 國立中央大學, 桃園縣.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