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世玉
Shih-Yu Chen
論文名稱: 空間能力性向測驗之建模與驗證
Model Explora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Spatial Ability Aptitude Test
指導教授: 鄭海蓮
Hi-Lian Jeng
口試委員: 林世華
Sieh-Hwa Lin
施宣光
Shen-Guan Shi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Digital Learning and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6
中文關鍵詞: 空間能力性向測驗空間能力結構方程模式
外文關鍵詞: Spatial ability aptitude test, spatial abilit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相關次數: 點閱:303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針對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所發展的空間能力性向測驗,進行試題探索與模式驗證,以瞭解此性向測驗中的試題品質與因素結構。本研究資料為大考中心為空間能力性向測驗所建的常模資料,樣本為台灣地區公私立高中1838位高一學生,並隨機分割為建模(或探索)樣本與驗證樣本。研究中使用項目分析、信度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以及驗證性因素分析等統計方式進行資料之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探索後的建議版空間能力性向測驗不但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測驗的測量模式與觀察資料獲得適配,也能以更少的試題獲致更好的測量精確度。本研究的測驗效度驗證程序可為後續測驗發展的參考程序。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and confirm measurement model of the spatial ability aptitude test developed by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Center (CEEC) to understand the test item quality and factor structure. The subjects were 1838 10th graders from Taiwan public and private high schools. They were used to build the norm of the spatial ability aptitude test, and they were further randomly divided into calibration (exploration) sample and validation sample. Item analysis, reliability analysis,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ample data.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re improved by the suggested version of the spatial ability aptitude test, the measurement model fits the observed data, and the suggested test version can obtain more test precision with less test items. The test validation procedures used in the study can be referred to as a guide when future test construction of the spatial test is conducted.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1 第二節 研究問題……………………………………………03 第三節 名詞釋義……………………………………………04 第二章 文獻探討……………………………………………06 第一節 空間能力的意義與內涵……………………………06 第二節 測驗評鑑的量化方法………………………………12 第三節 空間能力性向測驗…………………………………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21 第一節 研究對象……………………………………………21 第二節 研究工具……………………………………………24 第三節 資料分析……………………………………………25 第四章 研究結果……………………………………………31 第一節 測量模式的建模(或探索)………………………31 第二節 測量模式的適配性評鑑……………………………5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62 第一節 結果…………………………………………………62 第二節 結論與建議…………………………………………64 參考文獻………………………………………………………67 一、中文部分…………………………………………………67 二、英文部分…………………………………………………68

    一、中文部分
    左台益、梁勇能(2001)。國二學生空間能力與van Hiele幾何思考層次相關性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6(1、2), 1-19。
    危芷芬(1999)。心理測驗,台北:雙葉。
    余民寧(2006)。潛在變項模式:SIMPLIS的應用,台北:高等教育。
    吳文如(2003)。國中生空間能力與數學成就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明郁(2003)。國小四年級學童空間能力學習的研究:以立體幾何展開圖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明隆(2006)。結構方程模式:SIMPLIS的應用,台北:五南。
    何榮桂、簡茂發、鄭海蓮、區雅倫、卓沛勳、蕭孟莛、陳世玉(2007)。空間性向測驗(二)(以空間關係和推理能力為主)結案報告。(計畫編號:研-95-007)。台北市: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邱皓政(2003)。結構方程模式,台北:雙葉。
    康鳳梅、鍾瑞國、劉俊祥、李金泉(2002)。高職機械製圖科學生空間能力差異之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7(1), 55-69。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郭生玉(1998)。心理與教育測驗,中和:精華。
    陳正昌、程炳林、陳新豐、劉子鍵(2003)。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應用,台北:五南。
    陳英豪、吳裕益(2000)。測驗與評量,高雄:復文。
    陸偉明(1999)。空間能力測量之效度分析。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 46(2), 101-111。
    黃芳銘(2004)。社會科學統計方法學:結構方程模式。台北:五南。
    廖焜熙(1999)。有機立體化學成就影響因素及解題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台北。
    廖焜熙、邱美虹(1999)。有機立體化學學習成就影響因素研究。中華民國第二屆化學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 Proceedings of 2nd Conference for Chemical Education),41-48。
    劉俊祥(1999)。機械製圖科學生空間能力與立體圖成就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蔣家唐(1995)。視覺空間認知能力向度分析暨數理-語文資優學生視覺空間認知能力差異研究。國科會補助研究論文(NSC83-0111-S018-019、NSC84-2511-S-018-003),未出版。
    襲充文(1994)。三度空間表徵動態與鑑別動態空間能力(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3-0111-S-194-002),未出版。
    襲充文、李明燕、吳家怡、朱惠文、區雅倫(2003)。空間推理能力測驗研究第一期計畫研究報告(計畫編號:研-91-028)。台北市: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二、英文部分
    Kline, R. B. (1998).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New York: The Guiford Presws.
    Linn, M. C., & Petersen, A. C. (1985). Emergenc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ex differences in spatial ability: a meta-analysis. Child development, 56(6), 1479-1498.
    Lohman, D. F. (1979). Spatial ability: individual differences un speed and level.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Lohman, D. F. (1988). Spatial abilities as traits, processes, and knowledge. In R. J. Sternberg’s (Ed.), Advances in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intelligence, 181- 248.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cGee, M. G. (1979). Human spatial abilities: Psychometric studies and environmental, genetic, hormonal, and neurological influenc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6(5), 889~918.
    Smith, G. G., & Olkun. S. (2005). Why Interactivity Works: Interactive Priming of Mental Rot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32(2), 93-11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