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政予
CHENG-YU CHEN
論文名稱: 側推分析於耐震能力分析研究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Seismic Assessment by Using Push-Over Analysis
指導教授: 潘誠平
Chan-Ping Pan
口試委員: 郭瑞芳
Juei-Fang Kuo
鄭蘩
VAN J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程學院 - 營建工程系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英文
論文頁數: 99
中文關鍵詞: 韌性塑性角非線性分析側推分析耐震評估
外文關鍵詞: Plastic Hinges, Nonlinear Analysis, Push-Over Analysis, Ductility, Earthquake Estim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0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側推分析於耐震能力分析研究

    研 究 生:陳政予
    指導教授:潘誠平 教授
    時 間:93年12月

    論文摘要

    側推分析是性能設計法與耐震影響評估的重要依據,現今已有如ETABS及SAP2000等套裝軟體提供此類之分析程式。本文改變了套裝軟體需預先指定塑鉸的分析方式,改為程式內部判定塑鉸的形成位置與時機,結構內之任一斷面皆可產生非線性行為,待破壞發生後再改採塑鉸模式及內力的釋放。
    老舊建築物由於設計或施工的許多因素,常常無法達到預期的韌性需求,其耐震能力也相對的降低許多,然而現今耐震評估法偏重以強度評估耐震能力,高估老舊建築物的韌性容量;因此本文利用自行發展的非線性側推程式來進行分析,並探討建物之耐震能力,同時可計算得到相關的韌性參數。
    關鍵字:側推分析、非線性分析、塑性角、韌性、耐震評估。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Seismic Assessment by Using Push-Over Analysis

    Thesis Advisor :Chan-Ping Pan
    Graduate Student :Cheng-Yu Chen

    ABSTRACT

    Push-over analysis is the basic method for performance design and earthquake estimation. The existing packages like ETABS and SAP2000 have included the push-over analysis. However, the plastic hinges have to be assigned before execution. The program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has improved this point. The nonlinear behavior can be assumed in every section. The plastic hinges are assumed in the destroyed sections. Certain section forces should be released during this procedure.
    The seismic resistance of RC buildings might reduce from poor detaiings or bad construction. The behavior of buildings can`t achieve the expected ductility. Current seismic assessment methods emphasis on the strength and may overestimate the ductile capacity of poor buildings. Therefore, the developed push-over nonlinear analysis program is suggested for seismic assessment. Also, several ductility factors are calculated.

    Keyword:Push-Over Analysis, Nonlinear Analysis, Plastic Hinges, Ductility
    Earthquake Estimation

    目 錄 目 錄………………………………………………………………… I 圖目錄………………………………………………………………… V 表目錄…………………………………………………………………VII 第 1 章 緒論……………………………………………………… 1 1.1 前言………………………………………………………… 1 1.2 文獻回顧………………………………………………………2 1.3 研究目的………………………………………………………4 1.4 研究內容………………………………………………………5 第 2 章 國內外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法介紹與比較 6 2.1 前言………………………………………………………… 6 2.2 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法之詳細評估法……… 7 2.2.1 詳細評估法目的……………………………………… 7 2.2.2 詳細評估法架構……………………………………… 7 2.2.3 建築物彈性地震分析………………………………… 9 2.2.4 梁柱構材破壞模式與韌性比分析…………………… 10 2.2.4.1 梁柱斷面降伏之彎矩強度……………………… 10 2.2.4.2 梁柱斷面之剪力強度…………………………… 10 2.2.4.3 韌性容量之修正………………………………… 11 2.2.4.4 單根梁和柱破壞模式與韌性比………………… 14 2.2.4.5 節點梁柱破壞模式與承擔之剪力及韌性……… 16 2.2.5 建築物之耐震能力…………………………………… 20 2.2.5.1 各半層降伏地表加速度與韌性容量…………… 20 2.2.5.2 各半層之崩塌地表加速度與耐震能力………… 22 2.2.5.3 結構體現有缺陷評估…………………………… 23 2.2.6 耐震能力不足標準…………………………………… 23 2.3 ATC-40耐震評估法介紹…………………………………… 24 2.4 ATC-40耐震評估架構……………………………………… 25 2.4.1 性能目標……………………………………………… 25 2.4.2 ATC-40容量震譜法………………………………… 26 2.5 ATC-40 耐震評估法之流程……………………………… 27 2.5.1 結構物之彈性反應譜………………………………… 27 2.5.2 容量曲線……………………………………………… 28 2.5.3 ADRS格式……………………………………………… 29 2.5.4 需求譜之折減………………………………………… 30 2.5.5 求取性能點…………………………………………… 32 2.5.6 檢核…………………………………………………… 34 2.6 ATC-40耐震評估法和國內耐震評估法之比較…………… 35 第 3 章 新側推分析程式的發展……………………………………42 3.1 側推分析概述…………………………………………………42 3.1.1 側推理論分析簡介…………………………………… 42 3.2 側推分析工具程式之發展………………………………… 43 3.2.1 前言…………………………………………………… 43 3.2.2 力量控制與位移控制………………………………… 44 3.2.2.1 力量控制分析…………………………………… 44 3.2.2.2 位移控制分析…………………………………… 44 3.3 構架破壞模式的預測……………………………………… 45 3.4 側推分析工具程式的特性………………………………… 46 3.5 側推分析工具程式的分析流程…………………………… 47 3.6 側推分析例題……………………………………………… 48 3.6.1 例題一……………………………………………… 48 3.6.2 例題二……………………………………………… 49 3.6.3 例題三……………………………………………… 49 3.6.4 例題四……………………………………………… 50 3.6.5 小結………………………………………………… 55 第 4 章 新側推分析程式於國內耐震評估參數之應用……………56 4.1 前言……………………………………………………………56 4.2 側推工具程式的塑鉸設定特性………………………………56 4.2.1 側推工具程式的塑鉸設定之優點…………………… 57 4.3 材料、構件及構架之韌性……………………………………58 4.3.1 鋼筋混凝土結構之韌性行為………………………… 58 4.3.2 曲率韌性因子………………………………………… 59 4.3.3 建築物的位移韌性因子……………………………… 60 4.3.4 起始降伏地震力放大係數…………………………… 62 4.4 破壞模式的判定和檢核…………………………………… 63 4.4.1 判斷強柱弱樑的機制……………………………… 63 4.4.2 層間變位角的檢核…………………………………… 64 4.4.3 極限層剪力強度之檢核……………………………… 65 第 5 章 結論與建議……………………………………………… 66 5.1 結論………………………………………………………… 66 5.2 建議………………………………………………………… 68 參考文獻 …………………………………………………………… 70 圖目錄 圖2.1 耐震評估架構……………………………………………… 73 圖2.2 構件軸力-彎矩交互影響曲線……………………………… 74 圖2.3 構件撓曲彎矩強度達到前產生剪力破壞………………… 74 圖2.4 構件彎矩降伏發生但未達韌性容量rR code 前之剪力破壞… 75 圖2.5 構件韌性容量達rRcode 之彎矩降伏破壞…………………… 75 圖2.6 梁柱節點破壞模式分析之流程…………………………… 76 圖2.7 現行耐震評估建築物耐震能力計算……………………… 77 圖2.8 ATC-40 容量震譜法流程圖………………………………… 78 圖2.9 阻尼比5%彈性反應譜……………………………………… 79 圖2.10 容量與需求曲線轉換為ADRS 格式示意圖……………… 80 圖2.11 阻尼對反應譜折減之推導………………………………… 81 圖2.12 ED 的能量消散圖…………………………………………… 81 圖2.13 彈性設計需求譜折減暨性能績效點示意圖……………… 82 圖2.14 等面積法雙線性化………………………………………… 83 圖2.15 ATC-40 B 法……………………………………………… 83 圖2.16 主要構件性能水準示意圖………………………………… 84 圖2.17 次要構件性能水準示意圖………………………………… 84 圖3.1 構件非線性彎矩-曲率圖…………………………………… 85 圖3.2 例題一結構模型…………………………………………… 85 圖3.3 例題一倒塌前的塑鉸分佈………………………………… 86 圖3.4 例題二結構模型…………………………………………… 86 圖3.5 例題二倒塌前的塑鉸分佈………………………………… 86 圖3.6 例題三結構模型…………………………………………… 87 圖3.7 例題三倒塌前的塑鉸分佈………………………………… 87 圖3.8 例題四結構模型…………………………………………… 88 圖3.9 例題四倒塌前的塑鉸分佈………………………………… 88 圖3.10 例題四平面圖……………………………………………… 89 圖3.11 例題四斷面配筋圖………………………………………… 89 圖4.1 建築物受到地震側力作用下,其力量與位移的曲線…… 90 圖4.2 梁柱端的彎矩示意圖……………………………………… 90 表目錄 表2.1 斷層種類………………………………………………………91 表2.2 近斷層因子NA 與 NV………………………………………… 91 表2.3 震區係數Z…………………………………………………… 91 表2.4 地震設計水準E……………………………………………… 91 表2.5 震力係數C A 值………………………………………………92 表2.6 震力係數C V 值………………………………………………92 表2.7 結構行為種類分類表…………………………………………92 表2.8 阻尼修正因子κ對照表………………………………………93 表2.9 最小容許SRA 與SRV 表………………………………………93 表2.10 ATC-40 規範中樓層最大層間變位角之限制……………… 93 表2.11 混凝土梁桿件於各性能水準中之塑性轉角限制值…………94 表2.12 混凝土柱桿件於各性能水準中之塑性轉角限制值…………95 表3.1 例題一的分析結果……………………………………………96 表3.2 例題二的分析結果……………………………………………97 表3.3 例題三的分析結果……………………………………………98 表3.4 例題四的分析結果……………………………………………99

    參考文獻
    1. Paulay, T. and Priestley, M.J.N., “Seismic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and Masonry Buildings”, Jone Wilty & Sons Inc. 1992.。
    2. Park, R.,”A Static Force-Based Procedure for the Seismic Assessment
    of Existing Reinforced Concrete Moment Resisting Frames, ”Bulletin
    of the New Zealand National Society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
    Vol.30, No.3, September, 1997.。
    3.「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法及推廣」,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民國88年12 月。
    4.「中小學校舍耐震評估與補強」,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民國
    89 年。
    5. 林政逸,「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國立台灣大學
    土木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 年。
    6. 楊金龍,「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國立台灣大學
    土木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 年。
    7. 陳政杰,「弱柱強梁結構之極限層剪力計算與耐震評估方法研
    究」,私立中原大學土木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 年。
    8. 唐治平、柯孝勳,「建築物震後安全與耐震能力評估」,結構工
    程,第十五卷,第三期,pp21~35,民國89 年。

    9. 內政部營建署、建築研究所,建築技術規則,營建雜誌社,(2000)。
    10.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Minimum Design Loads;
    forBuildings and OtherStructures”,ASCE7-95,(1995).
    11.美國應用科技委員會(簡稱ATC)於美國政府委託下發展出針對舊
    有鋼筋混凝土建物之耐震評估與補強準則,簡稱為ATC-40。
    12. Freeman, S, A., Nicoletti,J. P.,and Tyrell, J. V.,”Evaluations to
    existing buildings for seismic risk-A case study of Puget Sound Naval
    Shipyard”, Washingtion, Preoceeding of 1st U.S. 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EERI, Berkeley,113-112.。
    13. Mahaney J.A., “Freeman, S.A.., Paret, T, F., and Kehoe, B.E.,
    “The CapacitySpectrum Method of Evaluating Structural Response
    During the Loma Prieta Earthquake” Proc. 1993 National Earthquake
    Conference,pp.501~510,Memphis,1993.。
    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Building Officials, Uniform Building
    Code , Whitter,California,1997.。
    15. 內政部建研所於88 年公佈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
    法及推廣」,以計算崩塌地表加速度來評估結構物的耐震能力。
    16. CSI,“SAP2000:Integrate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 Design of
    Structures”,Computers and Structures, Inc., Berkely,California,(1996).
    17. 「建築物耐震規範及解說之修訂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專題
    研究計劃成果報告,(2001),最新研擬中的草案。
    18. 內震部建築研究所,「建築物耐震規範及解說之修訂研究」,內
    政部建築研究所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民國90 年。
    19. 洪岳亮,「鋼筋混凝土抗彎構架系統之集集大地震非線性分析探
    討耐震設計規範結構行為參數」,國立成功大學土木研究所碩士
    論文,民國90 年。
    20. 吳詩斌,「鋼筋混凝土建築結構物耐震評估之研究」,國立台灣
    大學土木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 年。
    21. 李森柟、聯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SAP2000 入門與工程上之應用,(2003)。
    22. 蔡益超,「建築物之韌性與耐震」,結構工程,第8卷,第3期,第
    3至17頁 (1993) 。
    23. 簡秋記,「性能式耐震工程設計之分析工具:非線性靜力分析」,
    結構工程知訊,第十五期,(2002)。
    24. 蕭文華,「鋼筋混凝土構造建築物之耐震性能評估與現行耐震評
    估方法之比較」,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桃園(2002)。
    25. 潘誠平,郭瑞芳「94年電子計算機於土木水利工程應用研討會」,
    性能設計法工具程式之發展 。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