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233.219.103)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姓名(中文):周本智
作者姓名(英文):Pen-Chih Chou
論文名稱(中文):以CI結合QFD進行迴避設計可行性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Combination of CI and QFD to Design Around
指導教授姓名(中文):鄭中人
阮啟殷
指導教授姓名(英文):none
none
口試委員姓名(中文):管中徽
口試委員姓名(英文):non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專利研究所
學號:M9924015
出版年(民國):102
畢業學年度:101
學期: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8
中文關鍵詞:專利侵權專利迴避設計構件整合(CI)品質機能展開(QFD)
外文關鍵詞:Patent InfringementDesign aroundCIQFD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746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17
  • 收藏收藏:0
現今企業多以不斷地產品創新作為維持其競爭力之競爭策略,因此紛紛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與金錢等資源於產品的研發與創新,惟在此間,企業亦常面臨專利侵權的挑戰而導致耗費大量的相關成本。有鑒於此,本研究提出一套以CI結合QFD的應用模式來進行迴避設計,除期望能降低企業內相關人員於進行迴避設計時所面臨之不確定性外,亦可讓設計出的產品能同時達到易製性設計的目的及符合消費者的需求,進而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利潤。
As nowadays many companies consider the continuous product innovation as a competitive strategy for maintaining its competitiveness, so they are willing to cast a lot of resources, such as manpower, material resources and money in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Here, however, companies also need to consume lots relevant costs as result of which they are facing challenges often from being accused of patent infringement. In view of this, the study proposed an applied model with a combination of CI and QFD to design around, for the purpose of avoiding from inside uncertainty of companies, as well as allowing them to design products which can achieve the goal of DFX and match consumer’s demands, and further create more profits for companies.
摘要i
ABSTRACTii
誌謝iii
圖表索引vi
第一章 序論1
第一節研究背景1
第二節研究目的2
第三節研究架構3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品質機能展開(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QFD)5
第二節構件整合相關研究9
第三節本章回顧11
第三章 專利侵害鑑定與專利迴避設計13
第一節 全要件原則(All Element Rule)17
第二節 均等論原則(Doctrine of Equivalents)19
第三節 逆均等論原則(Reversed Doctrine of Equivalents)23
第四節 禁反言原則(File Wrap Estoppel)25
第五節 專利迴避設計27
第六節本章回顧31
第四章 建立迴避設計應用模式34
第一節 資料彙整與分析34
第二節 建立品質機能展開模式36
第一項 關係矩陣之運算36
第二項 企劃品質矩陣之運算37
第三項 設計品質矩陣之運算39
第三節 建立可行構件整合組搜尋模式44
第一項 建立資訊模型48
第二項 導入四項檢測式進行檢測5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61
參考文獻63
授 權 書68
中文部分
1.水野滋、赤尾洋二,品質機能展開,前程企業管理公司,台北,(1987)。
2.黃啟揚、林玥秀、游達榮,「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度之外---品質機能展開技術在餐飲服務業的應用」,第三屆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高雄,第三集,第467-484頁(2003)。
3.吳貴彬、陳相如,「品質機能展開法於新產品發展之應用」,樹德科技大學學報,第6卷,第2期,第91-100頁(2004)。
4.杜瑞澤、鄭榮燦,「品質機能展開(QFD)於產品設計之應用研究-以台灣機車為例」,設計學報,第7卷,第3期,第85-91頁(2002)。
5.馮達發、王書涵,「生物晶片與專利淺論」,萬國法律雜誌,第122期,第44-50頁(2002)。
6.王耿斌,「專利侵害鑑定理論簡介」,中小企業智財專欄,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台北,(2010)。
7.王碩汶,「淺談美國專利訴訟中之專利權失效理論」,智慧財產權月刊, 第133期,第89-117頁(2010)。
8.張仁平,「專利之熟悉該技術者之定義的國際調和」,智慧財產權月刊, 第169期,第128-212頁(2013)。
9.陳豐年,「專利權之歷史溯源與利弊初探」,智慧財產權月刊,第156期,第63-87頁(2011)。
10.劉尚志、張添榜、陳薈穎,「專利均等侵害判斷之判決分析—由美國專利案例觀照台灣最高法院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219期,第112-143頁(2013)。
11.謝福源,「智慧財產證券化之創新意義與發展趨勢」,智慧財產季刊,第54期,第42-51頁(2005)。
12.陳冠瑋、黃永東,「整合AHP、QFD、TRIZ和公理設計在光碟燒錄機之研究」,2008中華萃思學會第三屆學術與實務研討會,新竹(2008)。
13.陳瑞田,創新性之專利迴避設計—利用創新性迴避設計完成創新成果進行專利申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台北,(2009)。
14.劉尚志、陳佳麟、曾錦煥,「專利技術策略與創新迴避設計」,1998年研究發展管理實務案例暨論文研討會,台北,(1998)。
15.呂茂昌,「專利迴避設計注意事項」,中小企業智財專欄,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台北,(2012)。
16.莊文傑、林宜君、林希駿,「以QFD 與TRIZ 理論為基礎建構產品開發評估模型─以平面顯示器為例」,第11屆科技整合管理研討會,台北,(2007)。
17.馮震宇,「評美國最高法院festo案-均等論雖繼續有效,但影響力逐漸受限」,智慧財產季刊,第42期,第44-46頁(2002)。
18.曾柏霖、黃士滔,「結合TRIZ與QFD產生矛盾關係評估競爭者矩陣以探討手機功能項目」,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第37期,第67-92頁 (2008)。
19.洪瑞章,專利侵害鑑定理論,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台北,第33-34頁(2007)。
20.周孚茂,「產品設計之構件整合決策模型」,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NSC-91-2213-E-211-013),台北,台灣(2003)。
21.劉天倫,「TRIZ 方法在問題矛盾分析與專利佈局策略上之應用」,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NSC 98-2221-E-129-002-MY2) ,台北,台灣(2010)。
22.周本智,「以功能分享為基礎之構件整合演算法」,碩士論文,華梵大學(2004)。
23.周本智,「應用專利管理解決專利訴訟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2008)。
24.許展銘,「專利保險制度在我國可行性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2009)。
25.劉忠棋,「結合QFD與TRIZ方法之產品創新設計-- 以LED照明產品之開發設計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2008)。
26.陳龍安,「應用品質機能展開於產品設計程序中之結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2000)。
27.廖明典,「應用QFD於產品設計公司管理需求分析」,碩士論文,東海大學(2008)。
28.賴秀樺,「結合AHP與QFD於網路購物服務品質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2008)。
29.周宗翰,「應用價值工程與QFD於產品設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 (2010)。
30.施雨澤,「以QFD發展新產品功能之研究 – 以平板電腦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2010)。
31.陳琬渝,「探討運用FMEA及QFD方法於高壓氣體鋼瓶製程中不良因素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2010)。
32.張理傑,「整合QFD與專利分析應用在新產品技術開發決策」,碩士論文,逢甲大學(2010)。
33.李嶸典,「應用IPA與QFD探討員工滿意度— 以S公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2011)。
34.蕭柏宏,「運用QFD於行動化物流資訊系統之建立-以中部某鋼鐵公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2011)。
35.吳健宏,「結合QFD與TRIZ方法之節能創新設計-以某鋼鐵廠為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2011)。
36.羅仕瑩,「整合Kano與QFD以提升 桃園國際機場之服務品質」,碩士論文,大葉大學(2012)。
37.林志賢,「以品質機能展開法探討現行海軍高頻通信之問題」,碩士論文,國防大學(2012)。
38.智慧財產法院98年度民專上字第10號判決
39.智慧財產法院98年度民專上字第22號判決
40.智慧財產法院99年度民專上字第9號判決
41.智慧財產法院99年度民專訴字第150號判決
42.智慧財產法院100年度民專上易字第31號判決
43.智慧財產法院101年度民專上字第17號判決

英文部分
1.Boothroyd, G. and Dewhurst, P., Design for Assembly Toolkit, Release 5.2., Boothroyd Dewhurst, Inc., Wakefield, RI,(1991).
2.Boothroyd, G. and Dewhurst, P.,“Product Design for Manufacture and Assembly,”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Vol.100, No.4, pp.42-48,(1988).
3.Denton, D. K., “Design in Customer Satisfaction: Key to Competitiveness,”Industrial Management 36, pp.18-21 ,(1994).
4.Dawes, John, "Do Data Characteristics Change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scale points used? An experiment using 5-point, 7-point and 10-point sca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ket Research, 50(1), pp.61-77,(2008).
5.Si Chunlin, Lee King-Lien, "The strategy of designing around existing patents in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se study of critical technology of OTFT", Journal of Chinese Entrepreneurship, Vol. 2 Iss: 3, pp.270 - 281 (2010).
6.Ulrich, K.T. and Seering,W.P., "Function sharing in mechanical design", Design Studies, Vol. 11, pp.223-234,(1990)
7.Peter v. Active Mfg. Co.,129 U.S. 530, 537(1889)
8.Morton Int’l Inc. v. Cardinal Chemical Co. 959F.2d 948,950; 1992 U.S. App. LEXIS 4776; 22 U.S.P.Q.2D(BNA)1231, (1992)
9.Lantech, Inc. v. Keip Mach. Co. 32F.3d542,547;1994U.S. App. LEXIS 20586; 31 U.S.P.Q.2D(BNA)1666, (1994)
10.Engel Industries, Inc. v. Lockformer Co. 96F.3d 1398,1405;1996 U.S. App. LEXIS 24983; 40 U.S.P.Q.2D(BNA) 1161,(1996)
11.Winans v. Denmend, 56U.S.330(1853)
12.Graver Tank & Manufacturing Co. v. Linde Air Products Co. 339 U.S. 605, 70 S.Ct. 854, 94 L.Ed. 1097, 85 U.S.P.Q. 328 (1950)
13.Westinghouse v. Boyden Power Brake Co., 170 US 537(1898)
14.Mead Digital Systems, Inc. v. A.B. Dick Co., 723 F.2d 455, 221 U.S.P.Q. 1035 (6th Cir.1983)
15.Tate Access Floors, Inc. v. Interface Architectural Resources, Inc. 297 F.3d 1357 (Fed. Cir. 2002)
16.Hughes Aircraft Co., v. United States 717F.2d 1351(Fed. Cir.1983)
17.Loctite Corp. v. Ultraseal, Ltd. 781 F.2d 861, 870 228 U.S.P.Q. 90, 96 (Fed. Cir. 1985)
18.Warner-Jenkinson Company, Inc., et al., v. Hilton Davis Chemical Co., 520U.S. 17 (1997)
19.DeMarini Sport, Inc. v. Worth, Inc. 239 F.3d 1314 (Fed. Cir. 2001)
20.Festo Corp. v. Shoketsu Kinzoku Kogyo Kabushiki Co., 535 U.S. 722, (2002)
21.Nystrom v. Trex Co., Inc., No. 09-1026, Decided September 8, 2009,opinions by CAFC
22.Felix v American Honda Motor Co Inc. 562 F 3d 1167 (Fed. Cir 2009)
23.Brilliant Instruments, Inc. v. GuideTech, LLC, Appeal no. 2012-1018 (Fed. Cir. February 20, 2013)
24.AK Steel Corp. v. Sollac & Ugine, No. 03-1074, -1075, -1085, -1086, (Fed. Cir, September 23, 200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