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啟欣
CHI-HSIN YANG
論文名稱: 產學合作研究成果歸屬及運用法制
The Act and Ownership of Research Results of Industry University Cooperation
指導教授: 陳衍任
Yen-Jen Chen
口試委員: 陳昭華
Jau-Hwa Chen
管中徽
Chung-Huei K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應用科技學院 - 專利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atent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3
中文關鍵詞: 產學合作權利歸屬專利法拜杜法科學技術基本法
外文關鍵詞: Industry University Cooperation, Ownership of Rights, Patent Act, Bayh-Dole Act, Funda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t
相關次數: 點閱:289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產學合作發展可以從大學角色轉變開始談起,早期大學功能主要為教育而存在。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大學從原本擔任教育的角色,開始轉向學術研究義務的角色,甚至開始被賦予能擔任帶領社會經濟發展的領頭羊的期待。美國於1862年通過莫里爾法案Morrill Act將公有土地提供給大學進行農業與機械研究,在政府的支持下創設了許多農業機械大學,成為許多今日工程、農業與科技學院,並將技術商業化整合成為大學的一部分,可以算是早期產官學合作的範例。1980年代美國通過拜杜法案及一系列與產業合作及後續研究發展成果歸屬的相關法案修訂,成功活絡技術移轉及研究成果商品化的市場。因此我國也於1999年取範於拜杜法案通過了科學技術基本法,以科技立法確立我國研發成果歸屬管理及運用的機制。

    從教學型、研究型大學一路演變到創業型大學,大學功能從教育、研究轉變為技術移轉及創新創業活動。因此在產學合作所衍生的智慧財產議題層出不窮,無論在研究成果歸屬認定或是管理上衍生許多爭議。而拜杜法案確立了政府出資、研究成果權利歸屬於受資助者,並由受資助者進行專利申請、移轉、授權之運作模式,為大學帶來相當規模之權利金收入,同時也刺激企業乃至於整個國家的經濟之成長。但拜杜法案並不處理權利歸屬爭議,一旦研究合作團隊產生權益歸屬爭議,即回歸至專利法來處理權利歸屬爭議。因此,在產學合作執行前,所有當事人即應該做好研究成果權利歸屬之協議,確認團隊利益分配、以及發明人權利讓與等約定,以避免後續爭議產生。

    本文研究以美國與我國產學合作研究成果運用管理相關法案進行說明、及透過成果歸屬爭議案例解析,比較美國及我國對於研究歸屬之認定異同之處,以及值得我國學習之處。期待提供我國產學合作團隊能夠對於產學合作研究歸屬管理及運用法制能有一定了解,並且在實際執行產學研究計畫時能避免後續爭議產生,對於團隊利益分配、以及發明人權利讓與等契約約定等議題,能更了解其實務操作應用。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can begin from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ole of the University. Early on, universities functioned The mainly to provide education, but with changing times universities have expanded from their original role into academic research obligations and have even begun to fulfill leadership expectations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1862, the United States passed the Morrill Act to provide public land to universities for agricultural and mechanical research. With government support, the United States created many agricultural machinery universities which today have become engineering, agricul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s that integrate technological commercialization as part of their function. This is regarded as an example of early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In the 1980s, the United States successfully activated the market for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research through the Bayh-Dole Act and a series of amendments related to industrial cooperation and the ownership of subsequ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esults. Therefore, Taiwan also passed the Funda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t in 1999 to establish a legislative mechanism for the ownership,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aiwan's R&D achievemen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teaching and research universities to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the function of universities has changed from provid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to technology transfe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ctivities. As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sues arising from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emerge one after another, so to do disputes related to the ownership and management of research results. The Bayh-Dole Act establishes the operation mode that in the procedures by which federal contractors that can acquire and retain ownership of inventions discovered using federal funding. In addition, contractors apply for, transfer, and authorize patents, not only bringing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royalty income to the University but also stimulating economic growth of enterprise and even the entire country. However, the Bayh-Dole Act does not deal with disputes over ownership of rights. Once a research cooperation team has disputes over ownership of rights and interests, it will return to the patent Act. To avoid subsequent disputes, therefore, before implementing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all parties should agree on the ownership rights pertaining to research results and confirm such agreements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eam interests and the assignment of inventor rights.
    This thesis introduce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aiwan's application of relevant laws in cooperative research results, and through analysis of controversial cases of achievement attribution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aiwan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research attribution, and what is worthy of study. It is expected that our university cooperation team could, via US law, gain a certain understanding of ownership,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in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In addition, we may also learn how to avoid disputes and better understand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and application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relating to issues such as the distribution of team interests, the assignment of inventor's rights, and other contractual agreements.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3 第三節、研究範圍及方法 3 第四節、文獻探討 3 第二章、產學合作發展與合作模式 7 第一節、產學合作發展背景 7 第二節、國際產學合作模式 8 一、一般性研究支援(general research support) 8 二、非正式的合作研究(informal research collaboration) 8 三、契約型研究(contract research) 9 四、知識移轉和訓練計劃(knowledge transfer and training schemes) 9 五、參與政府資助的共同研究計劃 9 六、研發聯盟(research consortia) 9 七、共同研究中心(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er) 10 第三節、美國常見產學合作模式 10 一、政府產學合作 11 (一) 政府資助模式 11 (二) 政府與民間合作模式 11 二、大學技術移轉辦公室(Technology Licensing Offices, TLO) 12 三、支援性組織 12 (一) 美國大學技術經理人協會(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Management,AUTM) 12 (二) 其他相關機構 13 第四節、我國常見產學合作模式 13 一、產學合作研究計畫 13 二、技術移轉辦公室 15 三、衍生企業 16 第三章、資助者與受資助者間之研究成果歸屬 18 第一節、美國研究成果歸屬相關法案 18 一、 拜杜法案Bayh-Dole Act 19 (一) 立法背景及過程 19 (二) 修法過程 20 (三) 拜杜法規範內容 21 1. 研發成果權利歸屬 21 (1) 受資助者權利義務規範 22 A. 研究成果揭露 22 B. 行使選擇權 22 C. 美國產業優先 23 (2) 資助者權利義務規範 23 A.資助者實施權 23 B.介入權 24 2.對非營利組織之限制 24 二、史蒂文生-懷德勒技術創新法案(Stevenson-Wydler Technology Innovation Act) 25 三、聯邦技術移轉法案(Federal Technology Transfer Act) 25 四、國家合作研究法(National Cooperative Research Act) 26 五、國家競爭技術移轉法(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echnology Transfer Act) 26 第二節、我國研究成果歸屬相關法案 27 一、科學技術基本法 28 二、科學技術基本法修法沿革 30 三、科學技術基本法規範內容 31 (一) 研究發展成果歸屬 31 (二) 排除國有財產法限制 33 (三) 介入權 34 (四) 利益衝突管理(利益迴避、資訊揭露) 36 (五) 公職人員技術作價投資與兼職限制排除 38 (六) 排除政府採購法限制 39 第三節、資助者與受資助者間之研究成果歸屬比較 40 第四節、美國拜杜法案未解決之問題 44 第四章、發明人認定與專利權歸屬 49 第一節、美國發明人認定與專利權歸屬法制 49 一、 發明人認定 49 (一) 先發明主義 49 (二) 先發明人申請主義 50 (三) 共同發明人 50 (四) 發明人認定爭議案例 50 二、 專利權歸屬 54 (一) 專利權歸屬於發明人 54 1.Hapgood v. Hewitt案 54 2.Solomons v. United States案 55 3.United States v. Dubilier Condenser Corp.案 55 (二)契約約定下專利權歸屬判定 56 1.Hildreth v. Duff案 56 2.Guth v. Minnesota Min. & Mfg. Co.案 57 3.Dowse v. Fed. Rubber Co.案 57 第二節、臺灣專利法下發明人認定與專利權歸屬 58 一、發明人認定 58 (一)一般發明人 58 (二)共同發明人 59 二、專利發明歸屬 59 (一)一般專利發明之歸屬 59 (二)職務上發明之歸屬 60 (三)非職務上發明歸屬 61 (四)契約約定下發明歸屬 62 三、案件探討 62 (一)共同發明人爭議案 62 (二)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歸屬爭議案 68 (三)確認專利權與職務上發明認定 73 (四)非職務上發明認定之專利權歸屬爭議案(1) 81 (五)非職務上發明認定之專利權歸屬爭議案(2) 84 (六)產學合作專利權歸屬爭議案 87 (七)契約委託研究之專利權歸屬爭議案 94 第三節、發明人認定及專利權歸屬比較 100 第五章、結論與展望 105 參考文獻 109

    中文文獻:
    一、 書籍
    王偉霖,劉江彬(2010),《國際技術移轉制度理論與實務:兼論台灣立法與產學研因應之策略》,華泰文化。
    劉國讚(2017),《專利法之理論與實用》,元照出版有限公司,修訂四版。
    趙晉枚、蔡坤財、周慧芳、謝銘洋、張凱娜、秦建譜(2020),《智慧財產權入門》,第13版,元照。
    謝銘洋(2020),《智慧財產權法》,第十版,元照。
    二、 期刊
    王偉霖(2010),〈美國聯邦實驗室之合作研究暨發展協議(CRADA)制度之探討—兼論我國科學技術基本法之補充與修訂〉,《政大法學評論》,第118期,頁331-394。
    王偉霖(2007),〈我國學術機構技術移轉機制實施成效與法律制度之檢討〉, (由法源數位法學論著資料庫編輯小組重新校編版本,原刊登於《科技法學評論》,第4卷第2期,頁59-96。),頁1-23。
    李森堙(2011),〈談美國最高法院對拜杜法的新近解釋〉,《科技法律透析》,第23卷第7期,頁2-6。
    李雅萍(2012),〈談科技基本法開創研發成果系列立法的突破與展望〉,《科技法律透析》,第24卷第3期,頁18-23。
    李雅萍(2003),〈我國科技研發採購法制趨勢淺析〉,《科技法律透析》,第15卷第12期,頁36-46。
    李素華(2016),〈專利法之發明人主義及發明人之認定〉,《月旦法學教室》,第163期,頁33-35。
    林昱梅(2010),《科技基本法之介入權及其行政訴訟相關問題之研究》,(刊登於台灣法學雜誌,第147期,第58-82頁),法源資訊重新校編版,頁1-27。
    范晏儒、盧怡靜(2018),〈以三螺旋理論建構產學研合作創新模式與研究機構之新定位〉,《科技法律透析》,第30卷第10期,頁27-50。
    耿筠、陳娟娟(2005),〈美國大學產學合作合約條款之研究〉,《智慧財產評論》,第3卷第1期,頁63-90。
    葉雲卿(2018),〈學研機構專利權共有型態與專利權歸屬之研究〉,《智慧財產評論》,第15卷第1期,頁1-68。
    黃致穎(2014),〈從我國判決論職務發明下研發成果之歸屬-以美國法為借鏡〉,《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91期,頁1-58。
    蔡明誠(2000),〈科技基本政策的法制化:以科技基本法為探討中心〉,《月旦知識庫》,第10卷,頁171-199。
    鄧曉芳(2003),〈我國政府研發成果之國家介入權行使法制研析-科學技術基本法第六條修訂之省思〉,《科技法律透析》,第15卷第9期,頁48-62。
    廖珮君(2010)。〈Etzkowitz三螺旋模式對大學轉型經營之探討〉,《高等教育》,第5卷第2期,頁101-121。
    三、 學術論文
    江鴻福(2020),《公立研究機構中具公務員身分之研究人員利益衝突法制研析-以兼職限制為討論中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文教法律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昆晃(2016),《我國大學技術移轉之法治與成效-以美國、日本為比較對象》,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俊寬(2017),《政府資助大學研發成果專利權歸屬之探討-以大學與教師之關係為中心》,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專利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邱至立(2016),《產學合作中利益衝突防止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科技法律組碩士論文。
    陳婉寧(2017),《論國家資助研發成果之運用及歸屬-以科技基本法介入權規範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科際整合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 政府公開資訊及出版物
    立法院公報處(1998),《立法院公報》,88卷1期3001號上冊,頁78-169,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03),《立法院公報》,92卷27期3301號上冊,頁81-94,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04),《立法院公報》,94卷1期3383號上冊,頁54-73,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11),《立法院公報》,100卷81期3933號一冊,頁45-71,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處(2017),《立法院公報》,106卷60期4462號一冊,頁42-71,立法院。
    行政院科技會報(2002),〈議題一:1.5如何加強大專校院產學合作之環境〉,《行政院2002年產業科技策略會議簡報》。
    谷瑞峰、黃禮翼(2006),〈產學合作的探討與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95年度自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科技部編印(2020),《科學技術統計要覽》。
    智慧財產局(2014),《專利法逐條釋義》,103年9月版。
    五、 網路文獻
    自由時報(03/19/2011),〈中研院生醫案 陳垣崇不起訴〉,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477337,(最後瀏覽日期03/01/2021)。
    全國法規資料庫網站,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History.aspx?pcode=H0160037, (最後瀏覽日期02/03/2021)
    科技部網站,110年度「半導體產學研發聯盟計畫」科技部計畫徵求專區,https://www.most.gov.tw/folksonomy/rfpDetail/7da7814a-ca01-48bc-a52a-74686c77ad32.(最後瀏覽日期:01/13/2021)。
    科技部產學及園區業務司網站,https://www.most.gov.tw/spu/ch/list/be1fe93f-ec70-4447-9bc1-52b5903b1dc3 (最後瀏覽日期03/01/2021)。
    科技部網站,應用型研究育苗專案計畫,https://www.most.gov.tw/folksonomy/list/43441d79-afbc-4c39-848b-a3d72f30a895?l=ch (最後瀏覽日期06/18/2021)。
    科技部網站,產學合作研究計畫,https://www.most.gov.tw/folksonomy/list?menu_id=4dda1fd8-2aa9-412a-889b-9d34b50b6ccd&l=ch (最後瀏覽日期07/18/2021)。
    美國專利局網站,https://www.uspto.gov/web/offices/ac/ido/oeip/taf/us_stat.htm (最後瀏覽日06/17/2021)。
    國際產學聯盟計畫網站,https://www.gloria.org.tw/gloria/index.php?action=introduction (最後瀏覽日期03/01/2021)。
    經濟部產學研價值創造計畫網站,https://ivcpa.tdp.org.tw/Home/about-us (最後瀏覽日期03/01/2021)。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網站,〈從專利商品化角度看我國在全球佈局策略下的專利制度與技術移轉問題〉,https://pcm.tipo.gov.tw/PCM2010/PCM/02_publish/publish_compete11.aspx#02 (最後瀏覽日期11/12/2020)

    英文文獻:
    一、 書籍
    Henry Etzkowitz, 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 THE GLOBALIZATION OF ACADEMIC INNOVATION 3, 4 (Shiri M. Breznitz & Henry Etzkowitz ed., 2016).
    Mary Good, Increased Commercialization of the Academy Following the Bayh-Dole Act of 1980, in BUYING IN OR SELLING OUT ? :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Y 48,48-49 (Donald G. Stein ed., 2004).
    Shahid Yusuf, University-Industry Links: Policy Dimensions, in HOW UNIVERSITIES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1, 1-2, (Shahid Yusuf & Kaoru Nabeshima ed., 2007)
    二、 期刊
    Etzkowitz, H. (2010).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The Triple Helix Model of Innovation.
    Bigliardi, Barbara & Galati, Francesco & Verbano, Chiara. (2013). Evaluating Performance of University Spin-Off Companies: Lessons from Italy.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 innovation. 8. 178-188. 10.4067/S0718-27242013000200015.
    三、 網路文獻
    Britannica, T. Editors of Encyclopaedia (2019, March 6). Land-Grant College Act of 1862.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Land-Grant-College-Act-of-1862 (最後瀏覽日11/20/2020 )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Management,AUTM, Home/About AUTM, https://autm.net/about-autm (最後瀏覽日期04/18/202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