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梁箐華
Ching-Hua Liang
論文名稱: 台灣舊建築再利用理念與手法之探討
The Exploration of Concepts and Methods on Old Buildings Reuse in Taiwan
指導教授: 施植明
Chih-Ming Shih
口試委員: 李俊仁
Chun-Jen Lee
許伯元
Bo-Yuan Hs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院 - 建築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5
中文關鍵詞: 再利用舊建築設計方法
外文關鍵詞: reuse, old building, design method
相關次數: 點閱:610下載:3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近年來舊建築再利用的討論在空間議題上多集中於再利用的使用類型與設計策略的可能性探討。對於舊建築透過再利用的設計概念、設計手法及工程技術改建後,所要彰顯的無形價值卻鮮少有深入的討論。本論文希望藉由台灣舊建築再利用案例的研究分析,進而從設計的層面,探討舊建築延續生命週期的初始目的與具體價值,即非實質層面的無形價值,透過再利用後是否不變甚至有加分效果,以及再利用之後所呈現出的當代社會意涵,以協助台灣舊建築再利用論述之建立。

研究的對象有三點限制:一、不包含古蹟,二、經由再利用後必須具開放性意象或是開放為大眾使用之舊建築,三、必須是公開發表過具有保存意義的舊建築。探討的焦點有三:一、舊建築物保存價值的界定,二、價值彰顯的設計手法分析,三、各案例經再利用手法處理後所產生之共通與差異之現象。

綜合本研究分析得知,目前台灣舊建築再利用後呈現過度強調現代性意涵的現象,主要呈現均質性的美學手法與概念、營造都市中的交流空間與環境的凝聚力。在改善空間使用品質下掩蓋了舊建築主體的原始存在意義,同時,再利用空間計畫多為表象性定向、缺乏完整性定位。再利用後所呈現的社會意涵與集體記憶往往以歷史價值、日後的使用效益以及公共性活動為主,舊建築存在的意義僅侷限於本身的歷史意涵、大眾文化與消費娛樂。


Recently the topic about reusing old buildings focuses on the exploration of reuse which is about classification and strategies of architectonic. After reuse, the emerging value of old buildings from ideas,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that is still lacked to exploration. This paper starts in series of case studies and questions if the initial aim of preserving old buildings, the value, increases and the emerged contemporary social meaning. These studies lea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esis of reusing old buildings in Taiwan.

The cases are chosen the following three principles:The first, the chosen building cannot be the Monument Building;the second, it should be a public building after reuse;the third, it must be made known to the public and worth to be reserved. Moreover, the exploration focuses on three points which are the definition of old buildings' value, the method of emerging value and the possible merits.

The previous studies indicate the reuse of old buildings in Taiwan. It emphasize the meaning of modernity and presents similar esthetics and ideas overly. However, thes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nvironment and space, but they focus on the emphasis of contemporary appearing, they cause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old buildings will be cover. Moreover, the reuse programs focus on the building itself instead of the context and integrated configuration. The new generated invisible value focuses on history and future benefits but ignores economy. It only presents the contemporary trends instead of values based on real requirements. At last, the meaning of old buildings only limit on the historical value, the popular culture and entertainment.

總目錄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誌謝.....................Ⅲ 章節目錄.....................Ⅳ 圖索引.....................Ⅵ 表索引.....................ⅩⅠ 章節目錄 第壹章 緒論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二、 相關文獻回顧................................................1 三、 研究界定的對象與範圍................................................3 四、 研究方法與流程................................................4 第貳章 舊建築再利用課題討論 一、 西方保存舊建築之再利用概念發展與理論.........6 二、 國外案例分析.................................9 三、 國外案例非實質層面價值分析..................19 四、 台灣古蹟與歷史建築法令上保存的再利用概念....23 五、 西方與台灣界定古蹟與歷史建築之觀點..........25 六、 再利用的定義與價值..........................25 第参章 國內案例分析與比較 一、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31 二、 台北信義區公民會館..........................38 三、 鹿港福興穀倉改建............................46 四、 台北客家文化會館............................55 五、 台中二十號倉庫..............................60 六、 台北國際藝術村..............................65 七、 台北財團法人台灣民主基金會..................71 八、 花蓮松園別館................................78 第肆章實質與非實質層面價值之討論-設計概念與操作手 一、 實質層面與非實質層面價值的定義與概論........89 二、 非實質層面價值評論與分析....................89 三、 非實質層面價值的方式........................96 四、 設計概念與操作手法綜合分析比較..............97 五、 材料的運用.................................104 六、 設計手法與非實質層面價值的相互關係.........107 七、 綜合比較之評論與分析.......................108 第伍章 結論與後續研究 一、 結論.......................................111 二、 後續研究...................................114 參考書目 附錄 附錄一 設計說明摘要與平面配置圖..............附錄-1 附錄二 口試委員對論文的建議.................附錄-17 作者簡歷 授權書

中文書目:
Giedion,Sigfried (1993)。王錦堂•孫全文譯。《空間、時間、建築》。台北:臺隆書店。
Jacobs,Jane (2005)。姚大鈞譯。台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Rossi,Aldo (1992)。施植明譯。《城市建築》。台北:博遠出版社。
Warde,Mike Savage Alan (2004)。孫清山譯。《都市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受之(1999)。《世界現代建築史》。中國: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歷史建築執行手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宜君(2004)。《台灣的再生空間》。台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周剛、王愷(2003)。《在城市上建造城市-法國城市歷史遺產保護實踐》。中國: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孫全文(2004)。《當代建築思潮與評論》。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財團法人成大建築文教基金會主編(2001)。《鋼構建築概論》。台北:財團法人中華建築中心。
高宣揚(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坤宏(1998)。《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傅朝卿(2003)。《西洋建築發展史話》。台北:吳氏圖書公司。
傅朝卿等著(2004)。《工業遺址的保存與再造》。台北: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建築雜誌與期刊:
Egg(2004)。December。〈鹿港福興穀倉〉。pp.64-71。
台灣建築(2000)。02月號。〈客家文化會館〉。pp.34-43。
台灣建築(2004)。12月號。〈花蓮松園別館〉。pp.100-105。
建築師(1997)。03月號。〈二二八紀念館〉。pp.58-65。
建築師(2000)。07月號。〈台中二十號倉庫〉。pp.104-111。
建築師(2002)。12月號。〈台北國際藝術村〉。pp.64-69。
建築師(2004)。09月號。〈台灣民主基金會〉。pp.52-57。
建築師(2005)。03月號。〈信義區公民會館〉。pp.54-59。
建築師(2005)。07月號。〈鹿港福興穀倉〉。pp.52-57。
簡嘉玲。〈法國人類遺產保護〉。空間雜誌第112期。pp.49-64。
傅朝卿(1993)。〈台灣日據時期歷史性建築再利用理論議題及設計程序之探討〉。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六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pp.335-342。

論文:
巫基福(1995)。歷史性建築空間型態之再利用研究-以台灣日治時期公共建築為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邱銘珠(2003)。以使用者感官經驗為導向的舊建築再利用之研究。中原大學碩士論文。
高佳琳(2002)。臺灣日式住宅空間再利用方式之探討。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碩士論文。
張家甄(2004)。古蹟與歷史建築再利用為餐飲設施之文化與空間探討。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陳欽河(2002)。華山藝文特區活動形塑場所精神關係之探討。中原大學建築碩士論文。
陳嘉琳(1998)。歷史性建築增建空間、結構及美學議題之探討-以台灣日治時期公共建築為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英文書目:
Abram,Joseph (1999).Tschumi Le Fresnoy :architecture in/between.New York :The Monacelli Press.
Jokilehto,Jukka (1999).A History of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Marston,James Fitch(2001).Historic Preservation-Curatorial Manage-ment of the Built World. U.S.A.:McGraw-Hill.
Powell,Kenneth (1999).Architectuae Reborn-The Convers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Old Buildings. Britain:Elsevier Butterworth-
U.S.A.:Laurence King.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