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人傑
Ren-ren Chen
論文名稱: 內部信用評等之構建與應用分析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redit rating analysis
指導教授: 劉邦典
Pang-Tien Lieu
口試委員: 徐中琦
Zhong-qi Xu
梁榮輝
Xu-hui L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管理學院 - 財務金融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Financ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0
中文關鍵詞: 信用評等
外文關鍵詞: credit rating
相關次數: 點閱:38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根據將在2006年底開始實施的新版巴塞爾(Basel II)協定,對於信用風險的認定更強調了以「信用評等」為基礎的概念。台灣現有的外部信用評等機構所評等的企業對象,大多侷限於大型企業及金融機構。所能提供的信用評等資訊,無法充分滿足企業營運需求,基於實際業務上需求考量,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於如何建構一個企業內部信用評等制度,並以X公司為個案研究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結論為一、信用評等之考量因素,應財務性因素及非財務性因素應並重。二、依不同產業及規模,建立不同的信用評等模型。三、信用評等必須動態與及時性的維護。四、信用評等不應做為授信准駁的依據等,並應提早建立正確性的資料,持續累積資料庫,並進一步建構信用風險預測模型,期更能契合信用風險管理之需求。


According to adopt the new protocol of Basel (Basel II ) at the end of 2006, it more emphasize with credit risk remark base on “credit rating.” . All of existing enterprises rated by external credit rating institution in Taiwan mostly confine to large-scale enterprise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 The information offered by credit rating unable to fully meet enterprise's operation demand. Consider of the demand on the reality, this research purpose lies in how to build and construct an inside credit rating system of an enterprise. We take X company for an empirical study.
We conclude that: first, when construct a credit rating system, financial factors and non- financial factors should be regarded as equally important. Second, because of different industries and scale, the model of credit rating should setting up differently. Third, credit rating system should be updated dynamically and in real-time. Fourth, credit rating should not to be regarded as a basis to receive or deny authorization. We should establish correct data contentiously as soon as we can, in order to form the database. And in advance develop the credit risk predict model, one can catch up with the demand for risk management.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2 第三節 研究方法3 第四節 研究架構4 第五節 研究限制5 第二章 信用評等理論之文獻探討6 第一節 信用評等概論6 第二節 信用評等方法11 第三節 美國銀行業的內部信用評等制度18 第四節 內部信用評等之必要25 第三章 內部信用評等模型構建考量因素及個案分析35 第一節 內部信用評等模型之構建及考量因素35 第二節 內部信用評等的個案分析46 第三節 內部信用評等的應用49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53 第一節 結論53 第二節 建議55 表 目 錄 表 1 不同評估信用評等方法特色暨優缺整理16 表 2專業機構信用評等制度與銀行內部信用評等制度的比較24 表 3 中華信用之評等對象體統計表25 表 4 惠譽台灣公司之評等對象體統計表25 表 5 台灣經濟新報之評等對象體統計表26 表 6 中華評等公司發行體評等等級 ( ISSUER RATINGS LIST )28 表 7 巴塞爾金融機構監理委員會十七項信用風險管理原則33 表 8 財務性因素40 表 9 非財務性因素42 表 10 X票券公司之非財務性考量風險因素45 表 11風險分數及等級對照表48 表 12 信用評等表評分總分49 表 13 高風險信用評等授信戶應變措施52 圖 目 錄 圖 1研究架構4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1.王冠倫,2004年6月,「現金卡風險管理知覺與績效關係之研究」,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2.吳俊奇,1997年6月,「信用評等模型建構之研究—以我國電子資訊產業上市上櫃公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3.李惠民,1984年5月,「中小企業信用風險評估模式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4.沈大白,2003年1月,「信用風險模型評估-以台灣市場為例」,聯合徵信中心委託計畫報告,東吳大學商學院商學研究室。
5.周詩添,1978年5月,「授信風險評估模式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6.周麗真,1989年6月,「以財務比率建立銀行經營績效評鑑模型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7.孟憲群,2001年,「企業短期償債能力授信評量模型之研究」,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8.林妙宜,2002年,「公司信用風險之衡量」,政治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9.邱文昌,1997年,「國際證券暨期貨市場簡訊:Var 風險模型潛藏之風險」,證管雜誌。
10.邱文昌,1997年6月,「建立我國信用評等制度之研究」,財政部證券管理委員會未出版之專題研究。
11.邱文昌,1999年2月,「我國建立信用評等制度之規劃與檢討」,證交資料。
12.邱泰為,1996年5月,「企業信用評等評估模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3.金融聯合徵信中心編輯委員會,1992年。「債務憑證評等概要:財務基礎工程」,金融聯合徵信中心編譯。
14.倪成彬主編,1997 年,「高階管理座談會紀要:第八期,投資銀行業務的發展趨勢」,金融人員研訓中心。
15.倪成彬主編,1998年,「信用評等對金融機構之影響第九期,東南亞貨幣危機之省思與對策財務基礎工程」,金融人員研訓中心。
16.張大成、劉宛鑫、沈大白,2002年11月,「信用評等模型之簡介」, 中國商銀月刊2002年11月號。
17.郭素綾,2002年,「本國銀行信用評等實證模型之研究」,中正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18.郭敏華,2000年,「債信評等」,智勝文化。
19.郭銘輝,1985年,「個人信用評等制度」,消費者貸款研習班講義,財團法人金融人員研究訓練中心,頁4-5。
20.陳惠玲,1998年7月,「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12期」,台灣經濟新報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P65-74。
21.陳惠玲、黃政民,1995年3月,「財務報表分析與企業信用評等」,台灣經濟新報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2.湯玲郎、潘俊達,1997年,「以案例為基礎推理模式之故障診斷專家系統研究」,第十一屆龍騰論文獎論文光碟。
23.葉英俊、紀榮年譯,1998年,「企業評等與銀行授信」,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
24.葉銀華、李存修、柯承恩,2002年,「公司,治理與評等系統」,商智文化出版。
25.儲蓉,1999年6月,「對發展信用評等應有的態度與做法」,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五卷第一期。
26.戴誌權,1997年6月,「從投資者的角度構建企業信用評等模式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27.鍾惠珍,2000年,「一窺企業風險--簡介信用評等制度 」,會計研究月刊,頁68-71。
28.簡安泰,1992年,「銀行評估信用準則」,金融聯合徵信中心。
29.簡漢邦,1991年6月,「銀行放款信用評等模式之設計及資料解析-以台灣地區電子業為對象」,私立東吳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0.鎮明常、李美樺,2002年,「台灣綜合證券商信用評等實證模型之研究」,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1.蘇紋慧,1997年6月,「中小企業信用評估模式之研究-以台灣中小型製造業為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英文文獻
1.Altman, Edward I, Sep. 1968,” 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 Journal Of Finance, Vol. 23 Issue 4, P589, 21p, 12 Charts.
2.Argenti, John, Dec.1976,”Corporate Planning And Corporate Collapse.” Long Range Planning, Vol. 9 Issue 6, P12, 6p.
3.Black, Fischer; Scholes, Myron, May/Jun.1973,”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81 Issue 3, P637, 18p.
4.Chen Yehning, J. Fred Weston And Edward I. Altman, Summer 1995,” Financial Distressand Restructuring Models.” Financial Management. 57-75.
5.Diamond, Douglas W., Aug. 1989, “Reputation Acquisition In Debt Market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97 Issue 4, P828, 35p, 5 Graphs.
6.Dutta, Bhaskar, Feb.1988, “Covering Sets And A New Condorcet Choice Correspondence.”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Vol. 44 Issue 1, P63, 18p.
7.Hruschka, Harald, Apr.1993,”Determining Market Response Functions By Neural Network Modeling: ‘A Comparison To Econometric Technique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 66 Issue 1, P27, 9p.
8.Merton, Robert C., May.1974,”On The Pricing Of Corporate Debt: The Risk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 Journal Of Finance, Vol. 29 Issue 2, P449, 22p.
9.Meyer, Paul A.; Pifer, Howard W., Sep.1970,” Prediction Of Bank Failures.” Journal Of Finance, Vol. 25 Issue 4, P853, 16p.

10.Odom, Randall Y., Boxx, W. Randy,Dunn, Mark G., Johnson, Jerry W. , Jun. 1990,” Bank Culture And Its Influence On Employee Behavior, Values, And Commitment: An Empirical Study.” American Business Review, Vol. 8 Issue 2, P71, 9p.
11.Shapiro, Robert Y., Gilroy, John M., Summer, 1984, “The Polls; Regulation-Part I”,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 48 Issue 2, P531, 12p.
12.Treacy And Cary, Nov. 1998, “Credit Risk Rating At Large U.S. Banks”, Federal Bulletin.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