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岳全
Yueh-Chuan Li
論文名稱: 軌枕斷面設計之探討與高性能鋼纖混凝土撓曲行為之研究
The Design and Flexural Behavior of Steel Fiber Reinforced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Sleeper
指導教授: 潘誠平
Chan-Ping Pan
口試委員: 林英俊
Ing-Jaung Lin
黃兆龍
Chao-Lung Hw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程學院 - 營建工程系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5
中文關鍵詞: 高性能混凝土軌枕撓曲強度理論應力應變曲線
外文關鍵詞: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Sleeper, Flexural Strength Theory, Stress- Strain Curve
相關次數: 點閱:268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藉由中鋼鐵水運輸鐵路全線道岔軌道之需求,設計不同斷面之高性能混凝土軌枕,並依據靜態撓曲載重試驗所得之數據資料,加以分析探討,評選出最佳之高性能混凝土軌枕斷面,以取代中鋼鐵水運輸鐵路全線道岔段之傳統木軌枕。
    並且針對高性能鋼筋混凝土軌枕斷面之分析,建立一套撓曲強度理論,包含高性能混凝土抗壓強度之選用、高性能混凝土完整應力應變曲線之建立及高性能混凝土矩形受壓應力塊 及 值之決定等。
    利用「撓曲強度理論」計算所得之理論彎矩強度,與試驗值進行分析與比較,以徹底瞭解高性能鋼纖維混凝土的撓曲行為與現行規範之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吾人所建立之撓曲強度理論,適用於跨深比較大之撓曲構件,且預測之強度較為保守。


    The study designs several concrete sleeper sections which are used for the railway crossings in China Steel Corporation. 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 outputting by the static flexural experiment, chooses the fitted sleeper section made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to replace the wood sleepers.
    The study develops a new flexural strength theory for high performance reinforced concrete section which includes choosing of compressive strength from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builds the stress-strain curve for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completely, and chooses the concrete stress block parameters for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The study also shows the differences in flexural behavior among the new theory, the experimental data and the results from ACI Code.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new flexural strength theory is much safer for the flexural members with larger span to depth ratio.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圖表索引 VI 符號索引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前言 1 1.2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1.3 研究流程 3 1.4 論文架構 4 1.5 預期成果與貢獻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6 2.1 鋼纖維混凝土的發展 6 2.2 鋼纖維混凝土之基本特性 7 2.3 軌枕介紹 12 2.4 軌枕之種類 13 2.5 中鋼軌枕與台鐵軌枕之比較 18 2.6 高性能混凝土完整應力-應變曲線推演 20 第三章 理論與方法 22 3.1 前言 22 3.2 基本假設 22 3.3 高性能鋼纖維混凝土應力-應變關係 23 3.3.1 高性能混凝土完整應力-應變曲線之建立 23 3.3.2 模擬驗證 25 3.4 高性能鋼纖維混凝土受壓應力塊之分析 27 3.5 鋼筋應力應變關係 29 3.6 高性能鋼筋混凝土撓曲分析 30 3.6.1 當 時;如圖3-6所示。 30 3.6.2 當 時;如圖3-7所示。 31 第四章 軌枕構件之靜態撓曲試驗 32 4.1 靜態撓曲載重試驗 32 4.2 軌枕構件之試驗結果分析 33 4.2.1 混凝土軌枕試體編號說明 33 4.2.2 混凝土軌枕試體之試驗結果 37 4.2.3 木軌枕試體之試驗結果 50 4.2.4 成果分析與探討 54 第五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55 5.1 高性能鋼纖維混凝土抗壓強度與齡期之關係 55 5.2 高性能鋼筋混凝土軌枕斷面之撓曲分析 57 5.2.1 吾人建議之撓曲強度理論 57 5.2.2 ACI規範之撓曲強度理論 59 5.3 高性能鋼筋混凝土軌枕構件之試驗結果 60 5.4 理論彎矩強度與極限彎矩強度之綜合比較 61 5.4.1 吾人建議之撓曲強度理論 61 5.4.2 ACI規範之撓曲強度理論 6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5 6.1結論 65 6.2 建議 67 參考文獻 68 作者簡介 72

    1. 連立川,葉怡成,鄭明淵,「以遺傳演算法及運算樹作高性能混凝土強度建模」,技術學刊,第二十一卷,第一期,頁41-54,(2006)。
    2. 葉怡成,「類神經網路與經驗公式在高性能混凝土抗壓強度預測之比較」,技術學刊,頁261-268,(2005)。
    3. 方一匡,蕭志坤,李俊興,「高性能混凝土預力樑之抗扭矩行為研究」,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第十一卷,第三期,頁493-501,(1999)。
    4. 陳莉,劉俊杰,苟昌煥,盧文鴻,「超矩形學習模式應用於高性能混凝土強度估計之研究」,土木工程技術,第三卷,第一期,頁127-138,(1999)。
    5. 李隆盛,黃兆龍,陳志南,「高性能混凝土之單軸應力應變行為」,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第十卷,第四期,頁791-794,(1998)。
    6. 張炳坤,彭耀南,朱惕之,「高性能混凝土強度發展特性之研究」,材料科學, 第三十卷,第四期,頁274-282,(1998)。
    7. Ping-kun Chang,「Stress Curve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Vol.27,No.7,pp.1081-1085,(2004)。
    8. 李隆盛,「高性能混凝土力學行為分析」,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博士論文,頁116-120,(1997)。
    9. 陳俊村,「黃氏富勒緻密配比設計法於鋼纖維混凝土軌枕材料設計應用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2006)。
    10. 李禮州,「鋼筋輕質骨材混凝土之撓曲行為」,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2004)。
    11. 程慶國,高路彬,徐蘊賢等,「鋼纖維混凝土理論與應用」,中國鐵道出版社,北京,(1999)。
    12. 江奇成,「預鑄預力混凝土軌枕製造與力學性質分析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1992)。
    13. 洪盟峰,「預力混凝土軌枕材質與生產可行性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1993)。
    14. Philip J. McQueen Co.,「Prestressed Concrete Sleepers For China Steel Corporation Industrial Railway Track」,Specification,USA,(1989)。
    15. 林小松,楊果林,「鋼纖維高強與超高強混凝土」,科學出版社,北京,(2002)。
    16. 楊錦懷,「纖維加強水泥複合材料之乾縮黏彈與破裂行為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結構組,(1989)。
    17. 周浩生,「骨材粒徑對高流動高性能鋼纖維混凝土性質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18. 黃政宇,沈蒲生,蔡松柏,「200MPa超高強鋼纖維混凝土試驗研究」,混凝土,(1993)。
    19. 孫傳,「鋼纖維對高強混凝土的增強、增韌與阻裂效應的研究」,東南大學學報,第一期,(1993)。
    20. P. S. Song,S. Hwang,「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igh-Strength Steel Fiber-reinforced Concrete」,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Vol.18,pp.669-673,(2004)。
    21. Wu Yao,Jie Li,Keru Wu,「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ybrid Fiber-reinforced Concrete at Low Fiber Volume Fraction」,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Vol.33,pp.27-30,(2003)。
    22. Jianming Gao,Wei Sun,Keiji Morin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teel Fiber-reinforced,High-Strength,Lightweight Concrete」,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Vol.19,pp.307-313,(1997)。
    23. 林草英,黃兆龍,張本地,「含鋼纖混凝土剪力強度之研究」,財團法人台灣營建研究所中心TR 76012,(1988)。
    24. Swamy, R. N.,「Testing and Test Methods of Fiber Cement Composites」,Rilem Symosium,The Constraction Press,(1978)。
    25. Gopalaratnam, V. S. and Shah, S. P.,「Properties of 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Subjected to Impact Loading」,ACI Journal,Jan-Feb,pp.117-126,(1986)。
    26. 閰嘉義,「纖維混凝土預力樑之疲勞性質試驗與探討」,鋼纖維混凝土研討會,(1992)。
    27. Nishi, H., et al.,「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J. of Research of the Onoda Cement Company,Vol.30,No.100,pp.43-88,(1978)。
    28. 彭耀南,「鋼纖維加勁鋼筋混凝土樑之構體行為」,鋼纖維混凝土研討會,pp.121-147,(1992)。
    29. NishioKa, K. et al.,「Present Statas on Application of 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in Japan」,Int’1 J. of Cement Composites,Vol.2,No.4,pp.205,(198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2012/07/11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