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莊育秀
Yu-Hsiu Chuang
論文名稱: 網路內容分級制度之探討
A Study On Internet Content Rating Mechanism
指導教授: 吳宗成
Tzong-Chen Wu
口試委員: 陳正綱
Cheng-Kang Chen
葉瑞徽
Ruey-Huei Ye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管理學院 - 資訊管理系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5
中文關鍵詞: 網路內容分級制度網路內容分級服務模式辨識度(I)、便利性(C)支持度(S)不當資訊資料庫網路分級標準關鍵成功因素(CSF)
外文關鍵詞: Rating standard of the network, Support (S), improper information database, Identification (I), Convenience (C), the Critical Successful Factor ( CSF), Network content rating service model, Network content rating system
相關次數: 點閱:176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網路內容分級制度的推動與建立,目前已為多數國家所認同是一項保護網路使用者的必要措施。依據統計,我國目前上網人口推估數約1,475萬人,佔總人口數65.07%;其中12歲以下上網人口推估數約196萬人,佔該年齡層人口數的59.80%。顯示我國已是一個高度網路化的國家,唯在其所提供的便利下,相對的也產生了一些負面的問題,尤其對未成年的網路使用族群。
    為了面對並解決這個網路資訊科技所帶來的問題,我國政府在民間團體及民意機關的要求下定訂了「電腦網路內容分級管理辦法」,並自94年10月25日開始實施。在此同時也成立民間公益團體「財團法人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由其規劃相關的推動及宣導措施,然實施至今成效並不彰顯。主要從網路經營者配合在網站(頁)以分級標籤標示其分級屬性的數量,亦或網路使用者配合安裝相關的分級過濾系統的下載使用量等方面來評估,其都呈現尚有相當的改善精進空間。
    本研究於是從對網路內容分級制度的相關文獻中探討分析開始,首先建立起可供在規劃網路內容分級制度參照的四個主要組件:網路內容分級的推動組織及審議機制、對網路內容明確可行的分級定義、網路內容分級的實施程序、使用者端具分級管理能力的網路內容瀏覽過濾資訊系統。再以資訊技術為導向的角度由組件中再建構各種可行的網路內容分級服務模式。而這些模式在經由SWOT分析其優劣勢及潛在的機會及弱點,並歸納各網路內容分級服務模式的可供比較其優劣性的量化指標。其中比較的一種網路內容服務模式即為我國目前推展網路內容分級制度時,所配套推展的網路內容分級標籤標示模式,相較之下,初步獲得其可能無法有具體展現成效的原因及現象。
     本研究為求更客觀的瞭解其主要造成的因素為何?再以SWOT所獲得對網路內容分級服務模式可能相關的因素,結合對網路參與者的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獲得與網路內容分級制度推動關係密切的因素中,支持度(S)、辨識度(I)、便利性(C)為其中的關鍵成功因素(CSF),本研究稱之為「SIC」模式。由此關鍵成功因素再深入分析三個模式間與其之關聯度,也更進一步得到應證為何目前在網路內容分級標籤模式的推動阻力較大,主要是相關的配合因素及條件不足。故本研究也提出相關的建議方案,計有研定以創造利基誘因替代限制規範的推動策略、調整現有網路內容分級制度之實施分級標籤推展方向、發展訂定網路分級標準及驗證網路分級管理過濾系統的機制、建立由客觀第三公正團體發展建置防制不當資訊資料庫(公益版)的體系、促進網路經營者發展多元網路內容分級管理服務模式、建立網路內容分級推展成效持續追踨分析回饋系統等,以便調整現有推動政策的參考,相信應對未來網路內容分級制度有相當的助益。


    Most of the countries have agreed with the infrastructur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atings of the IP network as to provide necessary safety and protection for each individual network user.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there are approximately 14.75 millions of people who often access internet in Taiwan. It is around 65.07%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Amount them 1.96 million, which consists 59.8%, of the users are estimate aging at 12. It is obviously seen to be a highly networklized country. Under the provider of such networking convenience there is a contrarily negative influence aroused especially for those underage users.
    For solving those network using issues, Taiwan government has made ‘the rating management rules of the content of the networks’ required and monitored by the folks and the people organ, and began to implement since October 25, 1994. At the time, ‘Taiwan internet rating promotion founda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to execute and promote the network content rating system. However, up to now the implement results are not so apparently under all his efforts. No matter measuring from the number of website rating tag to show its rating attribute or the total of network user to download and install of relative rating filtration, etc. it presents a big room can be improved on this.
    The study has gathered the fundamentals of internet content rating system along with the document analysis to construct the 4 main modules for laying out the internet content rating systems. The action plan organization and deliberation intelligence, feasible rating definition of the internet content, the execution procedure of the this rating system, the info system of the user’s interface which has filter or rating ability’s web explorer. Then by based on these four main packages and curr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struct various feasible network content rating system service models. Via SWOT analysis, not only all constructed service models’ 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and threaten can be come out, but also can sum up the suitable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for models comparison. Rating tag model currently be promoted by Taiwan government will be the one to do comparison with constructed models; from the comparison, the reason and phenomenon of why it is not so successful can be found accordantly.
    In order to obtain most objective factors in this research; except SWOT analysis, a network user survey is conducted by using questionnaire or interview; and obtained the Support (S) , Identification (I) , Convenience (C) are the Critical Successful Factor ( CSF) on implementation network content rating system, This research is called ' SIC ' method. By further analysis on the co-relation of three networks content rating service models with those CSFs and found that the relevant cooperation factors and conditions are insufficient to be the main unsuccessful causes on current network content rating tag system. So this research contributes the suggestions to i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twork content rating system successfully: (1) a promoting strategy of inducing by niche or benefit but not control, (2) adjust approaching ways of existing rating tag system, (3) development stipulate network rating standard and prove network differentiated control filter systematic mechanism, (4) build up a system to prevent the improper message database by a just group ( Public service edition), (5) induce network runner to include the network content rating system in the service (6) set up a continually feedback system to collecting, tracking and analyzing the implementation results, etc. Those will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existing policy and beneficial of promoting network content rating system in the near future.

    摘要 iv Abstract vi 誌謝 ix 圖目錄 xiv 表目錄 xvi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背景與動機 2 1.2研究目的與範圍 7 1.2.1研究目的 7 1.2.2研究範圍 8 1.3研究方法與限制 9 1.3.1研究方法 9 1.3.2研究限制 12 1.4論文架構 14 第二章 網路內容管理推動現況分析 18 2.1國際網路分級管理制度現況剖析 19 2.1.1網路內容分級的標準 19 2.1.2歐洲 27 2.1.3美國 30 2.1.4亞洲 33 2.2我國主要網路實施分級現況 37 2.2.1台灣學術網路(TANet)的網路內容管制措施 37 2.2.2我國主要商業網路經營者的網路分級措施 41 2.2.3民間公益團體對網路內容分級的影響 43 2.3 網路內容建置與分級技術之關聯性 47 2.3.1網路內容建構時所運用相關技術態樣 49 2.3.2判別網路內容的自動化分級系統 51 2.3.3分級過濾管制資訊技術與瀏灠器的整合運作 53 第三章 網路內容管理模式及效度之比較 55 3.1建立網路內容分級模式的四個基本組件 56 3.1.1網路內容分級的推動組織及審議機制 56 3.1.2對網路內容明確可行的分級定義 60 3.1.3網路內容分級的實施程序 61 3.1.4使用者端具分級管理能力的網路內容瀏覽過濾系統 65 3.2網路內容分級的實施模式 66 3.2.1資訊技術為主體的分級模式 67 3.2.2使用群為主體的分級模式 78 3.3分級模式優劣分析及有效度之比較 81 第四章 分級模式接受度之深度訪談 95 4.1訪談準備 95 4.2深度訪談紀錄 97 4.2.1訪談設計及緣由 97 4.2.2訪談對象 101 4.2.3訪談紀錄彙整 102 4.3訪談結果分析 106 第五章 分級制度模式之可行建議 109 5.1成功的關鍵因素(CSF) 110 5.1.1非技術性因素 110 5.1.2 技術性因素 112 5.2實施分級服務模式與CSF的關聯度 116 5.3網路內容分級制度精進的建議措施 121 第六章 結論及未來研究方向 126 6.1結論 126 6.2未來研究方向 129 附錄 134

    中文文獻
    〔1〕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6網路使用報告,民國95年。
    〔2〕 資策會ACI-IDEA-FIND,經濟部工業局,「電信平台應用發展推動計畫」調查報告。民國94年。
    〔3〕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數位台灣(e-Taiwan)計畫,民國94年。
    〔4〕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行動台灣(M-Taiwan)計畫,民國94年。
    〔5〕 周宣光譯,管理資訊系統-管理數位化公司(第三版),東華書局,民國92年。
    〔6〕 伍爾利希.貝克(Ulirich Beck),風險社會,1992年。
    〔7〕 董素蘭,21世紀資訊社會相關問題初探及建議。
    〔8〕 吳宗成,系統分析與設計,民國84年。
    〔9〕 曾憲雄,網站內容分級伺服器、用戶端介面及分級輔助系統之規劃建置委託研究報告,交通部電信總局,民國91年。
    〔10〕曾憲雄,網站網路分級實施方式委託研究報告,交通部電信總局,民國90年。
    〔11〕國家圖書館,網址:infotrip.ncl.edu.tw。
    〔12〕行政院新聞局,新聞局推動網站內容分級制度草案,民國91年。
    〔13〕行政院新聞局,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草案),民國92年。
    〔14〕行政院新聞局,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民國93年。
    〔15〕行政院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網路安全與犯罪:保護兒少上網安全立場與策略說帖,我國參與網際網路治理論壇(IGF),民國95年。
    〔16〕何吉森,網際網路內容管制與其過程之初探研究-以台灣為實例之探討論文,民國89年。
    〔17〕范巽綠等,兒少上網安全英國參訪團出國報告,教育部,94年。
    〔18〕鄭鳯生,1998:58。
    〔19〕張瑞星,通訊約束法,,P.54,民國86年。
    〔20〕胡泳、范海燕,通訊正派條例,P.242,民國86年。
    〔21〕張雅雯,通訊禮儀法、通訊內容端正法,P.3,民國86年
    〔22〕卜正民,傳播雅正法,P.102,民國87年
    〔23〕范傑臣,從多國網路內容管制政策談台灣網路規範努力方向,民國91年。
    〔24〕賴飛羆,台灣學術網路北區資訊使用管理小組報告,民國92年。
    〔25〕賴溪松,王明習,台灣學術網路南區資訊使用管理小組報告,民國92年。
    〔26〕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網址: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MOECC/EDU0865001/tanet/tan-intro/2-1.htm
    〔27〕龔仁文,網際網路應用及發展年鑑,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成果,民國94年。
    〔28〕中華電信hinet色情手門員,網址:http://hicare.hinet.net/main.html
    〔29〕數位聯合seednet,網址:https://service.seed.net.tw/kids_account.htm
    〔30〕劉靜怡,1998a:誰怕網路色情?言論自由、資訊科技與女性主義的三邊對話,台灣法學會學報,204
    〔31〕賴溪松,王明習,台灣學術網路南區資訊使用管理小組報告,民國92年。
    〔32〕林宜隆,教育部2004不當資訊與不當行為之研究報告,教育部委託,民國93年。
    〔33〕台灣網路分級推廣基金會,網址:http://www.ticrf.org.tw/chinese/news.htm。
    〔34〕林世華,網站分級國際合作機制研究出國報告,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委託,93年。
    〔35〕李新林,教育部TANet南區資訊使用管理小組委託研究報告,民國94年。
    〔36〕台灣終止童妓協會,95年1月日至3月監看成果報告,第57期,民國95年3月。
    〔37〕李新林,TANet雲嘉地區網中心不當資訊防制研究計畫,民國93年。
    〔38〕賴溪松,TANet 校園版拒絶存取資訊網站(頁)資料庫95年期中報告,民國95年。
    英文文獻
    〔39〕Kenneth C. Laudon & Jane P.“Laud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Edit 8”。
    〔40〕Burch,Iceberg Effect, 1992。
    〔41〕W3C,World Wide Web Condortium,http://www.w3c.org,2004。
    〔42〕PICS ,Platform for Internet Content Selection, http://www.w3.org/PICS/ , 2004。
    〔43〕RSAC,Recreational Sofeware Advisory Council, http://www.rsac.org , 2004。
    〔44〕ICRA,Internet Content Rating Association,http://icra.org.tw,2003。
    〔45〕Lee et al.,Lee et al. (2002&2003)survery report。
    〔46〕Lawrence Lessig,1996:869
    〔47〕D. Chen〕 D. Chen, C. H. Chi, D. Jing, C. L. Dong and C. D. Ding, “Centralized content-based Web filtering and blocking”,199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ol. 2, PP 115-119, Oct. 1999.
    〔48〕ICRA,http://www.icra.org/_en/label/generator/。
    〔49〕Solomon Asch(1951)研究提出社會群眾的行為模式有「從眾」的現象
    〔50〕George Kinsley Zipf,193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