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何文群
Wen-chun Ho
論文名稱: 新校園運動的台灣小學設計-以921重建小學得獎作品為例
A Study of Elementary School Designs in Taiwan after 921 Earthquake.
指導教授: 施植明
Chih-ming Shih
口試委員: 邱奕旭
I-Hsu Chiu
葉正桃
Chen-Tao YE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院 - 建築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5
中文關鍵詞: 新校園運動九二一校園重建獎特別獎新式小學設計
外文關鍵詞: New Campus Movement, 921 Campus Design Special Award, New Thinking of Elementary school design
相關次數: 點閱:247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新校園運動過程中的小學設計過程與建築表現,透過「遠東建築獎-九二一校園重建特別獎」的得獎作品進行案例分析,建立理論架構,一覽其設計過程中的操作思維與建築構成上的表現,希望提供一個可以觀察小學設計的理論架構,以及由此階段的建築表現討論未來小學的可以思考與操作的方向。
  根據文獻回顧與理論之研究後,將想法到落實的過程分為設計操作與建築構成兩個階段。設計操作為創新議題、設計策略、設計手法三個分析項目,以此觀察建築師操作小學設計在設計過程中所透過的思考模式。建築構成則是建築完成之後在表現性上的分析,以此觀察九二一校園重建得獎小學在形式上的呈現。
  經由本研究發現的結論如下:新校園運動設計上的創新性以校園環境以及自明性為主。建築師們透過在地的事物與空間的想法進行設計概念的探索、透過單一性擴充與多元性收納進行設計項目的處理,透過單元的操作與架構的建立進行建築設計的操作。發展建議上,參與式的設計與彈性的概念發展將是未來小學設計的重點。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he new campus movement that followed the 921 earthquake. This research used the school(s) that won the Far East Architectural Award- 921 Campus Reconstruction Special Award for case analysis and construction of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is research framework addressed the operational thinking in the design process and the expression of architectural constitution. This study hoped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observ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design, and use the execution of this stage of construction to discuss future directions of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s.
  Follow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this study divided the process from conception to implementation into two stages: design operation and architectural constitution. Design operation consisted of three analysis items: innovation issues, design strategy, and design methods. These elements were used to understand the thought model used by architects in the process of designing elementary schools. With regard to architectural composition,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completed construction to observe the presentation of form in schools awarded prizes for post-quake campus reconstruction.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Design innovation in the new campus movement focused on campus environment and self-identification. Architects used local ideas on space and objects to explore design concepts, applied singular expansion and diverse incorporation to process design elements, and utilized unit operation and framework construction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participatory design and flexible conceptual development will be future focuses in design of elementary schools.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錄 圖目錄 表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動機與目的 1.3 研究範圍與對象 1.4 研究流程與架構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 2.1 校園相關文獻回顧 2.2 九二一地震後的新校園運動 2.3 當代台灣小學建築的改革問題 2.4 研究理論與架構之建立 第三章 案例介紹與架構分析 3.1 育英國小 3.2 潭南國小 3.3 廣興國小 3.4 民和國小 3.5 中坑國小 3.6 大林國小 3.7 廣英國小 3.8 光隆國小 3.9 水尾國小 3.10 南光國小 3.11 福民國小 3.12 小結 第四章 小學設計操作與建築構成的探討 4.1 案例小學設計操作類型化分析 4.2 案例小學設計操作轉化介面分析 4.3 案例小學建築構成表現性分析 4.3 小結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1 新校園運動設計上的創新性 5.2 小學設計操作的思考模式 5.3 從設計端的觀點看小學設計的未來發展建議 參考文獻

一、書籍

1. 湯志民,1992,《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 徐旭東,2003,《遠東建築獎-921校園建築獎2000-2002》,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 簡志明,2003,《為下一代蓋所好學校 : 突破與創新 : 新校園運動》,台北:百巨國際文化出版。
4. 邱茂林、黃建興,2004,《小學、設計、教育》,台北:田園城市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 羅融,2004,《台灣的九二一重建校園》,台北:遠足文化。
6. 湯志民,2005,《台灣的學校建築》,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7. 謝宗哲(譯),小嶋一浩著,2005,《設計「活動」吧-學校空間為主軸所進行的study》,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8. 劉春榮,2005,《學校建築:現代化vs.國際化》,台北:北市教育大學教評所。

二、學位論文

1. 姜樂靜,2002,《反芻與絮叨 潭南國小重建始末與設計解析》,台中: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2. 許碧蕙,2002,《校園規劃「用後評估」之研究--以南投縣九二一震災重建國小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3. 余淑敏,2004,《九二一震災重建國小校園新式硬體設備使用與維護之研究~以遠東建築獎之九二一校園重建特別獎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4. 謝明達,2004,《九二一大震災區「新校園運動」的形成及其影響》,台北: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5. 鍾蕙鄉,2006,《新校園的新-新校園運動之設計表現的創新性分析》,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
6. 陳宥年,2008,《探討開放式國小校園之規劃與用後評估-以象設計集團所規劃之土牛國小、水尾國小、中科國小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7. 林道永,2009,《台灣國際競圖中的建築設計概念之探討》,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QR CODE